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野縣城遺址

鎖定
北野縣縣城址,位於竦口村。北野縣是唐高宗永徽年間設立的一個縣。
中文名
北野縣城遺址
地    點
歙縣桂林鎮竦口村
始建時間
唐高宗永徽五年
性    質
古遺址

北野縣城遺址地理位置

北野縣縣城址,位於歙縣桂林鎮竦口村。後靠花園嶺、前臨揚之水,左依竦水,右為畈野。城廓略呈方形。

北野縣城遺址人文歷史

圵野縣,又名北野縣,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五年(654),終於大曆五年(770)。又説永泰二年(766)分圵野縣入績溪縣和歙縣,縣境包括今績溪縣全境和歙縣西北部,故城遺址位於今歙縣桂林鎮竦口村。
圵野縣地境,夏、商、西周時期天下分九州,屬揚州。《呂氏春秋·恃君篇》曰:“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隸屬吳國。周元王姬仁三年(前473),越國滅吳國,隸屬越國。周赧王九年(前306,楚懷王廿三年),楚威王興兵伐越,殺越王無強,屬楚國江東郡(又稱吳郡,治吳,今江蘇省蘇州市。轄今蘇南、皖東南、浙北地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將王翦“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隸屬秦王朝會稽郡(治三陰,今浙江紹興)。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中國,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廢除周王朝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分會稽郡西部置鄣郡(治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安城鎮古城村),設立歙縣,隸屬鄣郡歙縣。西漢元封二年(前109)至建安十三年(208),隸屬治所在今市區的丹陽郡歙縣。上古時期居住着勾吳族的先民,勾吳族是古越的一支,古稱“蠻夷”。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正月,秦始皇贏政東巡至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為加強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將原越國的百姓遷徙到北野縣所在地的皖南山區(《越絕書》)。寄居深山大川之中的越人,又稱山越人。山越人各立君長,互不統一,十分勇猛且善於山地作戰,多以打獵為生;又會利用山中出產的銅鐵,自鑄兵甲。以山險為依託,組成武裝力量,由各自的首領統率,屢屢襲擊漢人的居所。漢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東吳威武中郎將賀齊在討伐平息丹陽郡的歙縣金奇、毛甘及黝縣陳僕、祖山等山越部族後,新設新都郡,隸屬新都郡歙縣。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隸屬新安郡歙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歙縣入海寧縣(今休寧縣,漢建安十三年設置),隸屬海寧縣。隋文帝楊堅開皇十一年(591),復置歙縣。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今歙縣徽城鎮,隸屬歙州歙縣。唐太宗李世民統治後期奢侈之風盛行,百姓苦不甚言,地處皖南浙北山區的百姓負擔更加沉重。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653)十月,睦州雉山縣(今浙江淳安)人陳碩貞(女)率眾起義,自稱“文佳皇帝”,各地的百姓羣起響應,連克睦州、桐廬、於潛等郡縣,起義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在歙縣人蔣寶策應下,陳碩貞率軍攻打歙州城,並在歙縣東鄉五合山(今歙縣桂林鎮竦口村)附近設置兵營。五合山位於竦河口與揚之水交匯處,經水路可徑直攻打歙州府城、杭州、揚州等地,山上森林茂密,周邊地勢險要,為藏兵用武之勝地。同年十一月,起義軍在婺州刺史崔義玄和揚州刺史房仁裕聯合鎮壓下失敗。陳碩貞的起義,尤其是其自稱“皇帝”(注: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第二個女皇帝為武則天),不僅給大唐盛世給予沉重打擊,更極大地傷害了高宗李治的尊嚴。陳碩貞被俘之後,高宗李治不僅下令對其進行腰斬,而且對其屍體極盡侮辱。永徽五年(654),李治改封自己的侄兒、唐太宗李世民之孫、濮王李泰之子、順陽縣開國侯李徽為新安郡王,增置圵野縣,縣城設在陳碩貞屯兵所在地-今歙縣桂林鎮竦口村。圵,基本字義是高田,指五合山;野,基本字義有不講情理,沒有禮貌和不是人工馴養或栽培的(動物或植物)。陳碩貞在起義之前,曾以“神仙”的面目出現在人們面前,婺州刺史崔義玄與陳碩貞起義軍對峙時,手下諸將懾於陳碩貞的威名,紛紛勸説他放棄抵抗,説:“陳碩真有神靈護體,敢與之對抗的一定會被滅族。”誰也不敢出兵。高宗李治將新設立的縣取名為“圵野”,意指陳碩貞是沒有被教化的荒山野嶺無知之流,並不是什麼神仙下凡。圵野縣故城遺址今尚存,城池輪廓略呈方形,前臨揚之水,後靠花園嶺,左依竦水,右居平畈;城內有三條基本平行的街道,前街南北兩端有砦門,上鎊“圵野古邑”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