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越秋海棠

鎖定
北越秋海棠(學名:Begonia balansana Gagnep.)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的多年生粗壯草本植物,高約50釐米。根狀莖塊狀,葉互生;葉片兩側略不相等,輪廓扁圓形或近圓形,上面褐綠色,下面色淡,掌狀條脈,在下面明顯突起;花聚傘狀,腋生;苞片三角形,花葯線形,子房橢圓形,蒴果下垂,輪廓倒卵長圓形種子光滑淺褐色極多數,4月開始結果。
分佈於中國雲南。生於山谷陰濕水邊或密林下陰濕處。有人工引種栽培。該花形,葉色柔媚。盆栽秋海棠常用來點綴客廳、櫥窗或裝點家庭窗台、陽台、茶几等地方。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中文名
北越秋海棠
拉丁學名
Begonia balansana Gagnep.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側膜胎座目
亞    目
山茶亞目
秋海棠科
秋海棠屬
北越秋海棠
命名者及年代
Gagnep.,1919

北越秋海棠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 [1]  根狀莖圓柱形,常呈結節狀,長5-6釐米,直徑5-10毫米,有殘存褐色的鱗片,頂端有紅褐色長柔毛,周圍生出多數細長纖維根。
葉全部基生,具長柄;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斜卵形,長9-13 (-16)釐米,寬4.9-8.7(-10)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極偏斜,呈心形,窄側圓形,寬側下延達2.5-3釐米,寬3-8-5.5釐米,邊緣有疏而淺大小不等的鋭鋸齒,齒尖帶短芒,偶近似全緣,上面褐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近無毛或下面沿脈有疏毛,掌狀6-7條脈,窄側2條,寬側3-4條,下面較明顯;葉柄長13-33釐米,長短變化極大,近無毛;托葉膜質,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0-13毫米,先有短尖頭,全緣,無毛,脱落。
花葶高未見;花2-4朵,花梗長約12釐米,近無毛;苞片膜質,淡白色,長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0-15毫米;雄花:花被片4(?),外面2枚近圓形,長約13毫米,寬約11毫米,內面2枚倒卵形,長約8毫米,寬約4毫米;雄蕊多數,花絲長約1毫米;花葯橢圓形,長約1毫米,先端微凹;雌花:花被片5,向內面逐漸變小,外面卵形,長約11毫米,寬約8毫米,內面的倒卵形,長約9毫米,寬約5毫米;子房無翅,頂端略大,5-7室,胎座裂片單一;花柱5-7,近離生,柱頭2裂,向外膨大極扭曲。果實寬陀螺狀或近球狀,直徑9-13毫米,有5-7稜,無毛,近頂端有小三角形突起;種子極多數,小,長圓形,褐色,有縱條紋,無毛。花期5月開始,果期9月開始。 [2] 

北越秋海棠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1300-1800米的混交林中或疏林下濕處或山谷濕處疏林下。

北越秋海棠分佈範圍

產於雲南東南部(西疇、金平、麻栗坡)、廣西(那坡、凌雲)。越南也有。模式標本採自越南巴維山。 [2] 

北越秋海棠病蟲防治

細菌性病害由斑點病菌引起的葉斑病症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控制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現病株後就及時集中銷燬;此外要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
由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葉斑病症狀:病症一般出現在秋海棠葉片邊緣、葉尖和破損葉片的葉脈上。壞死區域呈現黑褐色,然後是水漬狀。診斷方法是下部的葉片經常會不規則形狀的孢子羣,中央呈黑色,但邊緣為白色。
控制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儘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
真菌病害(1)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黴病症狀:秋海棠葉片灰黴病經常發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莖處與基質接觸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潤的病斑很快會擴散到整個葉整個植株,受害區域呈現壞死斑點,逐漸由褐色轉變為黑色。當夜間温度較低、白天温度較高而且濕高時,病原孢子生長加快,受害的葉片上會長出灰綠色的黴狀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擴散成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而降低灰髮生和擴散的重要方式是促進葉片加快乾燥、降低温室內的空氣濕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