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角

(香港香港島的一個地區)

鎖定
北角位處香港島北岸,香港島最北地方,北臨維多利亞港,西起興發街及屈臣道、東至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由於範圍較大,市民或會以區內港鐵站名再作細分,當中包括天后及炮台山。其中天后乃根據鄰近的天后廟而命名,本身並非成區;炮台山則是北角南部一小山丘,該處一帶自古亦隸屬北角區內。電照街以東的北角東區,古時曾被稱為七姊妹
中文名
北角
外文名
North Point
別    名
七姊妹
位    處
香港島北岸,北臨維多利亞港
景    點
城市花園、春秧街等

北角地理位置

北角 北角
北角(North Point)位於中國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附由九龍紅磡區遠眺北角的照片。
北角的範圍包括西至清風街天橋,東至健康西道/民康街的地區。而炮台山道/大強街以西的北角西區,一般被稱為炮台山區;電照街以東的北角東區,曾被稱為七姊妹區,但現時只有老一輩的居民才使用此稱呼。部份人亦會以英皇道渣華道交界作為北角及鰂魚湧的界線。

北角發展歷史

1880年,英軍於北角設立炮台,開始了北角的歷史。當時北角並無民居,但由於水深岸高,所以吸引了輪船公司及倉庫碼頭的興建,而皇家香港遊艇會初期的總部亦在1900年代於北角成立。
1919年,香港電燈公司關閉位於灣仔的發電廠,於北角興建全新發電廠,以應付需求大增的電力需求。1921年,當地開始興建糖廠,然而因省港大罷工影響,其後改為發展住宅區, [1-2]  春秧街一帶。1935年,英皇道通車,帶旺該區的發展,使北角成為新興工業區。
北角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口不多,但戰後隨着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人口開始變得愈來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華道馬寶道等地,多居住於高級的新型樓宇。1950年代,根據當時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記載,北角區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現時紀錄的保持者為香港的旺角區。) 此外,當時北角也有一個“小上海”的稱號。隨着1957年北角邨落成及北角碼頭啓用,北角更為繁盛。到了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變成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北角的稱號變成了“小福建”。

北角著名地點

城市花園
香港海關總部大樓
新都城
主要交通幹道
北角公共交通 北角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
地鐵
港島線鰂魚湧站北角站、炮台山站
將軍澳線:鰂魚湧站、北角站
電車
巴士
新巴:2、2A、18、18P、19、23、23B、25、26、27、38、42、63、65、81、82
城巴:5、8X、10、25A、25C、41A、77、85、99、529、A11、A12、E11
過海隧道巴士:102、106、108、1 1 0、1 1 2、116、118、601、606、619、671、680、682、690、692、914、968
小巴
綠色專線小巴:25、33、39M、49M、56、65、69
紅色公共小巴:筲箕灣-灣仔
(以上只列出全日行走的巴士及小巴路線)
渡輪
觀塘至北角
蒲台島至北角
九龍城至北角
紅磡至北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