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美穴蟋螽

鎖定
北美穴蟋螽(學名:Ceuthophilus pallidus)觸角超過體長,左、右上顎較對稱,具有尖齒,跗節多數4節,有聽器,位於前足脛節基部,前翅較寬大,雄性在前翅基部的肘脈域具音齒,前翅是革質,後翅是膜質,靜止時成扇狀摺疊,口器咀嚼式。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卵、若蟲、成蟲)。通常有着發達的後腿,善於跳躍。翅退化。四季鳴叫,鳴聲為“唧唧唧”,連續不斷。有趨光性。雜食性,以植物的莖、果、葉、飯粒、菜屑等為食,也捕食小昆蟲。羣棲性強,常大量棲於井壁、洞壁上,亦藏於爐灶處。
中文名
北美穴蟋螽
外文名
Camel Cricket
別    名
北美洞蟋螽,北美灶馬,北美駝螽
拉丁學名
Ceuthophilus pallidus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直翅目
穴螽科、駝螽科
北美穴螽屬
命名者及時間
Thomas, 1872

北美穴蟋螽外形特徵

北美穴蟋螽
北美穴蟋螽(9張)
北美穴蟋螽體長5釐米,腿長10釐米,有非常大的“鼓槌狀”的股骨的後腿,細長的觸角,駝背。體背棕褐色,密佈黑褐色紋,背部隆突駝背狀,體表肌理如甲殼,頭小,停棲時頭部習慣朝下,後腳長,腿節側緣有發達的波狀紋。小北美穴蟋螽是半透明的。頭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複眼發達,單眼3個。前翅狹長且稍硬化,為覆翅,後翅膜質;後足強大,適於跳躍。腹端有尾須一對,短或中等長,並有產卵器。漸變態,若蟲類似成蟲,但體裁較小,前、後翅位置反迭。

北美穴蟋螽生活習性

穴蟋螽通常在洞穴中發現,這些物種也生活在其他陰涼,潮濕的的地方,如井,爛原木,樹樁,樹洞,潮濕的樹葉,石塊,木板隙縫中,夜晚會爬到洞口。不會掘土為巢,夜晚以腿部摩擦發出唧、唧聲音。生活在野外的北美穴蟋螽,棲息石縫或枯葉層裏,以植物莖、葉、果類及小型昆蟲為食,雜食性,翅膀退化但警覺性高擅於彈跳,白天不容易發現。 [1] 
其獨特的肢體和觸角有雙重運用的功能。通常生活在無光的環境中,或在夜間活動,它們主要依賴肢體和觸鬚的觸摸感,在已經被佔用居住在建築物的地下室裏,穴蟋螽的洞穴內生活,深入整個生命。有時在這些棲息的地面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並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跨度,為了避免飢餓,會吞噬自己的四肢,即使不能斷肢再生。

北美穴蟋螽分佈範圍

北美穴蟋螽分佈圖 北美穴蟋螽分佈圖 [2]
分佈於北美大草原和低海拔的山區。 [2] 

北美穴蟋螽生長繁殖

雌性產卵瓣呈鐮刀狀劍狀,雄性下生殖板具腹突;交尾習性特殊,一般為雌蟲爬在雄蟲背上,精囊插入雌蟲體內、外,留在體外的部分常被雌蟲取食,卵產於植物組織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