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禪寺

(江蘇省無錫市北禪寺)

鎖定
北禪寺,位於西寧市北湟水之濱海拔2400多米的北山上,俗稱北山寺,又名永興寺。因北山山崖層疊,遠眺似土台樓閣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樓山,北禪寺也因此又叫土樓觀。
北禪寺早先為佛教寺廟,是青海境內最早的宗教建築,初建於北魏明帝時期(公元106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以後由於道教盛行而成為道教寺廟。
北禪寺,整個建築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紅砂岩天然斷層由西向東依次而建,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懸立,結構奇巧,寺院錯落有序,蔚為奇觀。據説,北山煙雨是西寧八景之一。
中文名
北禪寺
別    名
壽聖禪院
地    址
城內倉橋下
建    於
唐高祖武德年間

北禪寺寺院簡介

北禪寺
北禪寺(3張)
北禪寺在城內倉橋下,這裏稱中市橋西巷,即競志巷,現稱北禪寺巷。北禪寺建於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比南禪寺晚約70年。與鳳光橋同時建造,所以初名鳳光寺,後廢。宋開寶年間(968-976),軍師施仁福為創浴室,號浴室院。宋寶元(1038-1040)中復置,宋仁宗賜名“壽聖禪院”。因與福聖禪院南北對峙,亦稱北禪寺。 [1] 

北禪寺歷史沿革

正殿為釋迦寶殿,傳由北宋書法家米市書額。元延佑年間(1314-1321)毀於火,不久重建。該寺有佛牙舍利,作為鎮寺之寶。
北禪寺
據説明世宗嘉慶年間,夜間輪藏下經常有毫光發射,寺內和尚懷疑它的底下窖藏着金銀,於是發掘開來,發現有兩方石刻,很像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但沒具名。
後字跡風化剝蝕不清,也沒有人及時將文字拓下來,成為一件憾事。明代曾多次修繕。清乾隆三十四年(1771),候補知府秦兆雷建造了大悲樓五間。
清道光十三年(1833),妙厴和尚增建觀音樓。

北禪寺恢復香火

咸豐十年,因太平軍戰事,寺院遭毀,成為一片廢墟。同治年間,若金和尚重建山門和大殿等,恢復香火。

北禪寺民間傳説

北禪寺
北禪寺(3張)
據傳,北禪寺舊時佔地面積2111方丈餘。寺內還建有大土閣,高百尺。寺內有2口古井,其中的一口因燒出的水有清香,故名檀香井,人都用之,天長日久,另一口井漸廢。
明末清初斂事馮夔造屋,開始侵佔寺的地基。至清光緒年間,寺地僅剩6畝4分多了。1912年,侯鴻鑑租借地基5畝另4釐,將1905年創辦的私立競志女校遷至北禪寺旁,建了校舍。自用房僅剩1畝有餘。

北禪寺寺內住持

主持道林任職直到1985年宗教制度改革,寺廟合併為止,該寺當時是保留開放的單位之一。最後一主持是自醒,僧人10餘人。

北禪寺古寺現狀

1962年,無錫佛教淨業社附設於寺中。“文化大革命”初,逐出寺人,寺廟被拆除改建成民房,僅剩5間。競志女校在解放後成為無錫市第二女子中學。1972年改為第十二中學。2001年改為東林中學初中部。1988年,原舊房拆除,改建成居民新大樓,山門上的匾額,刻有“北禪寺”3個字的3塊大方磚也丟失了。學校對面是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歸入勞動保障局)所在。現只留下北禪寺的地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