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王莊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油坊鎮北王莊)

鎖定
北王莊,神州大地上的一個普通村莊,位於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油坊鎮鎮政府駐地北偏東1公里處。
中文名稱
北王莊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油坊鎮
人    口
728人

北王莊村莊簡介

北王莊
有175户,728人;耕地1186畝,均為水澆地。據傳村莊建於明朝以前,世居許、郭、吳三姓,燕王掃北後,三姓絕,王充德、王明德兄弟二人從山東壽光縣大王莊遷此定居,定名王家莊,至明中期,因村南邊又建一村也名王家莊,遂改名北王莊。

北王莊歷史沿革

據《清河縣誌》載,清河居民多為明初山西、山東移民後裔,其中以山西洪洞移民後裔居多。所以很多清河人都以洪洞移民後裔自居。甚至我油坊王氏乃山東移民後裔,由於家譜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期)焚燬等原因,也有人誤認先祖為山西洪洞移民。此謬誤也。時值盛世,正是修志續譜之時,為正視聽,去謬誤,特引志據典對吾王氏家譜進行一番研究、考證,撰成此文,以饗族人。
據《王氏家譜》原載,吾始遷祖王公,諱守中(字號失傳),原籍山東青州府壽光縣大王莊(今疑為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大王村)。明洪武初,守中公自原籍遷居廣平府清河縣油坊集,繁衍生息,延綿至今。
對此記載,因無其它佐證,有三點值得商榷和研討:一是遷移時間“洪武初”確否?應該是哪一年?二是遷居地“油坊集”確否?有無變遷?三是為何千里迢迢移居清河?有何時代背景?
筆者查閲了北王莊王春祥(守中公十九世孫)所藏清乾隆年間創修的《王氏家譜》和孫雙阜村王鳳江(守中公十八世孫)所藏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訂的《王氏家乘》(八世祖茂胤公分支世系),參閲了同一時期大王莊另一王姓移民後裔1955年創修的其《王氏家譜》(北王莊王保昌所藏該族王充德、王明德世系家譜),聽取了有關吾王氏自大王莊遷清的口碑資料,結合1993版《清河縣誌》相應記載,作出如下考證。
據史料記載,早在宋、元時清河一帶即連年戰爭,人口大量遷徙死亡。明洪武六年(1373年)創編清河縣賦役黃冊時,縣治6裏,人口只有660户。建文年間,惠帝朱允文與燕王朱棣開始了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雙方沿清河、臨清驛道展開拉鋸戰。1401年燕兵攻佔廣平府,1402年佔領應天府(南京)後,朱棣即皇帝位,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定次年為永樂元年。此役過後,直隸(河北)一帶田園荒蕪、地曠人稀,清河淪為人口最少時期。當此時,守中公攜家帶口,從青州府壽光縣大王莊遷居直隸廣平府清河縣。他首先來到當時較大村莊謝爐集,但未能分到田地。此時巧遇壽光大王莊同鄉王充德、王明德亦遷居清河,言稱其所居之村在縣城東南三十五里,衞運河西岸,原三姓土民均遭戰亂而絕。於是守中公與王氏兄弟共同定居該村,因無他姓居民,遂定村名為王家莊(今油坊鎮北王莊)。王氏兄弟讓地三頃,歸守中公耕耘。是以守中公乃吾王氏之遷清始祖也,時乃明建文四年(即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
明永樂二年(1404年)9月,第一批山西移民遷居清河。永樂十五年(1417年)5月,山西平陽、洪洞、大同等府州縣第二批移民遷居清河。因此,吾王氏先祖是洪武年間遷居清河的山東移民之一,比山西移民早二至十五年。後來,王充德在村南開設油坊榨油為生,再後李姓遷此定居,發展成村,油坊遂成村名。隨着衞運河航運的發展,明朝中期後,油坊因其水陸要道,商賈雲集而稱為油坊集,王家莊亦改名為北王莊。通過幾次移民,休養生息,嘉靖元年(1522年)時,清河增加到1238户,4776人。自守中公遷清後,吾王氏一傳二,二傳三,久而久之,人丁漸繁,門户漸眾,所居區域逐漸由北王莊一村而擴展到油坊、戴屯、雙阜、雙廟、新街、唐口、孝義屯等村莊。
綜上可知,先祖於明建文四年(即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遷清。時間不會是洪武初,因為王家莊在靖難之役中居民全絕。遷居地不是油坊集而是王家莊(今北王莊),油坊集在明中期才有。清乾隆年間創修家譜時,因王氏後裔不再侷限於北王莊,而是散居油坊集,甚至油坊集之外,且油坊集聲名遠隆於北王莊,故有遷居油坊集之説。
歲月交替,世代相傳,清朝中期油坊集改稱為油坊鎮,成為清河商埠重鎮。民國之後更有“清河的小上海”之美譽。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油坊愈加今非昔比,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輝煌壯麗。而為油坊的發展含辛茹苦、默默耕耘,做出巨大貢獻的吾王氏宗族,也已發展為清河巨族矣!自始祖守中公遷居於此,迄今垂六百年,傳二十餘世。如今健在者,長曰十六世,幼曰二十二世,豈不可喜可賀焉!唯一遺憾,是至今沒有去壽光大王莊深層次尋根問祖,而致家譜不可再溯。吾思終有機緣圓此尋根之夢也。
閲吾《家譜》,觀吾王氏之歷程,願吾王氏族人枝繁葉茂,代有名人,為國家多做貢獻,做家庭有用人材。
當今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封建社會的家族觀念已不復存在。但是,回顧先輩們創立的豐功偉績,激勵吾輩,教育子孫後代,弘揚王氏家族勤勞致富的創業精神和勇於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繼承其尊師重教的優秀文化傳統,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以上考證,難免有不妥之處,歡迎族中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公元二○○四年二月 十八世春厚敬書——王氏家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