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澗橋

鎖定
北澗橋,為疊梁式木拱廊橋,泰順廊橋之一,位於浙江省温州市泰順縣泗溪鎮下橋村,為“姐妹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廊橋”。
北澗橋,疊梁式木拱廊橋,位於泗溪鎮下橋村。因橋跨北而上,故名曰“北澗橋”。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慶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橋長51.87米,寬5.39米,淨跨29米,橋屋20間,橋柱84根,橋面地板全由一寸厚木板兩層加固。橋的東首當地人稱“橋頭”,地勢較高,有石階16級;西首稱“橋尾”,地勢較低,石階26步。橫跨北溪之上的北澗橋整體結構合理,氣勢如虹,橋屋灰瓦紅身,飛檐走獸,橋旁古樹掩映,橋下二水交匯。青山、碧水、虹橋、古樹,相互輝映,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國家文物管理局的橋樑專家楊道明教授親臨考察指導,他感嘆道:“四百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知道運用力學原理建造這種疊梁式木拱橋,這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結晶,是中國橋樑史中的‘雙碧’”。所以他親手題了“古建文物,民族精粹”八個大字,製成雙匾,高懸橋之兩首。
穿過長長的卵石路,來到了北澗橋邊。矗立在橋頭的兩棵參天古樹掩映着廊橋和民宅,廊橋屋檐上的脊獸和民宅山花上的懸魚在枝葉的搖曳中,若隱若現。一條小徑從卵石路旁分道而下,借小石板橋延伸到溪的對岸去。在寬闊的溪灘上觀賞青瓦紅身的北澗橋,彷彿身處古意盎然的宋畫之中,便能體會到人在畫中游的美妙了!
中文名
北澗橋
別    名
橋尾
行政區類別
浙江省温州市
所屬地區
浙江省温州市
地理位置
浙江省温州市泰順縣泗溪鎮下橋村
政府駐地
浙江省温州市

北澗橋歷史典故

北澗橋 [1]  原來建在現橋上游約五十米處,現仍存舊橋遺址,當年為木平廊橋。橋下有
北澗橋
北澗橋
北澗橋(9張)
三塊岩石,村民們説那是三隻龜,守護着村落的水口。平橋毀掉後,族人在下游改建木拱橋(即現今北澗橋),首事是陳汝昌、林友卿和僧明燈三位。
關於原來的木平廊橋為什麼會毀掉,其中有一個故事。 四百年前的一日,有兩個雲遊天下的仙翁,路過泗溪北澗橋,看見這裏山清水秀,景緻好,兩人就在橋上擺下棋盤,一邊賞景、一邊下棋。 一會兒,一個老太婆帶着一個名叫知周的孩子,要過橋,她對兩位仙翁説:“請兩位客人行個方便,讓我和知周過橋吧!” 兩個仙翁聽説那七八歲的孩子叫知州(周),覺得好笑,放下棋子站起身來。有個仙翁順口唸了一首詩:“八十婆婆不知羞,小小孩童做知州。此孩若有知州做,北澗橋上水漂流。”老太婆聽了仙翁的取笑,羞得抬不起頭來。 古話説,“欺負竹腦,莫欺負筍卵(剛出土的筍)。”
北澗橋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12張)
十多年過後,那個名叫知周的孩子當真做了知州。就在他當知州的那年冬天,泗溪一帶做了一場連天大水,把北澗橋沖走了。 沒了橋,過溪不方便。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村人在北澗橋原址附近的地方,重建了一條木拱橋,這就是現在人們看到的這條北澗橋。 這故事大部分當然是虛構的,但林氏家族中確有“知周”其人,《林氏房譜》中“墓誌”篇裏講到,説是始祖林建的墓後建有兩座墓葬,“左為大中大夫儀甫公。右為文仲公,俗呼知州墳,蓋文仲公一名知周,非官名也。”

北澗橋文化特色

北澗橋 北澗橋
北澗橋頭有許多商業店鋪,是村民們的商貿場所。橋的東邊原來有一座戲台。按當地的風俗習慣,年初時,鄉民們要到臨水殿、陳大翁宮裏許願,祈求神靈保佑五穀豐登,閤家團圓。到了年底,就進行還願,並且還要抬陳十四和陳大翁的神像到北澗橋頭的戲台前看戲。這個活動前後歷時四天。 採用編梁式構造的北澗橋,氣勢如虹。橋屋也是廊橋工匠們精心構作的重要部位。在拱架上建廊屋,從功用來講,增加了橋拱的壓力,使之更穩固;也起到了防護風雨的作用。同時,橋屋各部位的藝術處理,如屋檐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屋脊裝飾等,增加了橋樑的整體美感效果。 青山綠水間,北澗橋顯得異常絢麗。顯然,與它的一身紅妝是分不開的。風雨板上的紅色運用得非常好,豔而不俗,從中可見匠人手工的精巧。紅色的運用使北澗橋整體色彩有別於周圍呈綠色的自然環境,突出了廊橋的主體地位。更重要的是這種貼切的紅又能與周圍環境的自然色彩融合起來,可謂相得益彰。北澗橋的風雨板雖然施加了顏色,廊屋的柱架卻保持原木本色,天然且樸素。橋屋的大部分石質附件也沒有太多雕琢,給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