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淝河

鎖定
北淝河,淮河支流。介於渦河澮河兩流域之間,古稱夏水、泓水、陂水、北淝水、北淮水。原源出河南省商丘市,流經皖境亳州、渦陽、蒙城、濉溪(是濉溪與懷遠界河)、懷遠、五河等縣境,於沫河口注入淮河,全長225公里,流域面積2866平方公里。由於受黃泛影響,上游河槽幾成平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修築攔河壩,三截北淝河後,源於安徽省渦陽縣青羊溝左岸後劉井,實長130公里,總流域面積1670平方公里。 [1-2]  [4] 
北淝河,下游古城鎮一帶是上古夏氏居地。明清以前是主要的漕運通道,古代舟楫暢通,清代以後受黃泛影響,水系紊亂,河道不能通航,下游堵塞,沿淝旱、澇頻繁。三截北淝河後水量鋭減,洪澇減輕,但河流本身價值也大削弱。 [3] 
中文名
北淝河
別    名
夏水
泓水
陂水
北淝水
北淮水
所屬水系
淮河支流
地理位置
安徽省北部渦河澮河兩流域之間
流經地區
渦陽、蒙城、濉溪(懷遠)、懷遠、五河
發源地
安徽省渦河縣青羊溝左岸後劉井
主要支流
殷家河
鳳凰溝
三叉河
河    長
130 km [2] 
流域面積
1670 km² [1] 
河    口
五河縣沫河口

北淝河名稱變遷

據民國二十年《安徽省通志》記載:“北淝河即古北淝水,舊出龍山湖”。傳説四千多年前,上古夏氏曾遷居於此。據《蒙城縣志》,北淝河,古稱夏水、泓水、陂水。《蚌埠市志》則稱北淝水,即古北淮水。 [2]  [4-5] 

北淝河幹流概況

北淝河河道走向

北淝河在淮河流域的位置 北淝河在淮河流域的位置
北淝河干流走向 北淝河干流走向
北淝河,安徽省北部河流。位於渦河、澮河兩水系之間。全長130公里(《固鎮縣誌》記為207公里,《蚌埠市志》記為225公里,皆為截流以前河長),總流域面積1670平方公里。
上游在渦陽境內長15.8公里,流域面積285平方公里。原源於河南商丘。1953年,興辦引淝入渦工程,太清宮集以上由五道溝、青羊溝兩處截入渦河;以下,北淝河歸原道。至順河集東南,蔣溝水自北注入。東南流至曹市集東南,殷家河自北注入。自此,河東流入蒙城。 [1]  [4] 
北淝蒙城縣一段 北淝蒙城縣一段
北淝河,由小山王家西北入蒙城境,東南流經芮集南、唐集、板橋集北、烏集南至瓦埠集北出境,再經蚌埠北至五河縣沫河口入淮。境內長34公里,為濉溪、懷遠兩縣界河。兩岸21條大溝注入。境內流域面積約575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7.2%。 [5] 
懷遠縣一段 懷遠縣一段
四方湖上游一段 四方湖上游一段
北淝河,於瓦埠集進入懷遠縣境,至曹家畈,被攔河壩堵截,改向東北經新淝河進入澥河;曹家畈以下由沫河口流入淮河。瓦埠集至曹家畈段長51.5公里,曹家畈至三汊河段長16公里,流域面積1047平方公里。北淝河新集至曹家畈段河面寬而淺,也稱四方湖。長約15公里,湖面寬闊,出口處與新淝河相接(經固鎮湖窪入澥河),常年蓄水。當淝河水位達17米時,水面積達35平方公里,可蓄水0.35億立方米。 [6] 
北淝河東南流,於南劉橋東始為懷固、蚌(埠)固邊界(在蚌埠市北郊,北淝河流經長約10公里 [2]  ),東至京滬鐵路入因鎮縣,於陳郢鄉李甘村南入五河縣。流經固鎮縣13.5公里,流域面積148.9平方公里。境內河牀最寬為40米,最窄為22米;一般深1~2米,最深為3米。 [7] 
北淝閘下河段 北淝閘下河段
五河縣沫河口 五河縣沫河口
北淝河下游在五河縣。五河縣境內長12公里,總彙水面積508平方公里。境內河底寬8米,平均河深3~3.5米,排水量120立方米/秒。南岸為淝南圩,北岸為淝北圩和龍廟圩,都是內河確保圩堤。在出口處拆除了原有老式的沫河口閘,改建為北淝閘,以防淮水倒灌。 [8-9] 

北淝河河道特徵

北淝河受黃泛影響,水道紊亂。上游河槽幾成平地,中下游河道窄淺,渲泄不暢。建國後修築攔河壩,三截北淝河後,使河水分流渦河、氵解河、淮河。1956年,北淝河下游水位達到過18.2米,當時兩岸皆成澤國。1957年整修北淝河圩堤,蚌埠段堤防標高18.7~19.0米。由於北淝河下游低窪,每至汛期,為防淮水倒灌,北淝河的入淮口沫河口閘關閉,使北淝河成為死水河。枯水期流經蚌埠的北淝河水,主要由蚌埠閘上游符懷新河九尹口涵閘引入。 [2] 

北淝河河道變遷

據民國二十年《安徽省通志》記載:“北淝河即古北淝水,舊出龍山湖”。該志又述,北淝河上游發源於龍山湖,後湖水湮涸導為白河。白河自渦陽縣興集經寶冢寺、龍山集西,有五道溝支分之水自西來注之,自此以下名北淝河。境太清宮、曹市集南,東出渦陽界入蒙城,再經宿縣、懷遠、靈璧、鳳陽縣境於沫河口注入淮河。又載:渦陽北淝河,境內長69裏,源出朱鬱湖,經寶冢寺、龍山鎮、太青宮、順河、曹市鎮入蒙城界,水入淮河。
建國初北淝河上接大楊河,大楊河發源於河南商丘地區虞城縣大劉樓,向東南流經亳縣至渦陽寶冢寺、許橋、後劉井、曹市集而入蒙城境。
經過清代及1960年代前後的水系調整,北淝河上起渦陽縣青羊溝左岸後劉井,東南流向,經曹市集進入蒙城縣境,以下為濉溪、懷遠兩縣界河,再經懷遠在劉橋處改道入新肥河,至固鎮湖窪入澥河,而後入淮河。 [4] 

北淝河水文特徵

在北淝河治理規劃中,將上游窯集以上流域面積600平方公里,劃入渦河水系;而將渦河流域面積894平方公里和本縣澮南淮北地區集水面積562平方公里劃入北淝河水系。作為北淝河灌溉區。北淝河流域面積共3702平方公里,耕地約3000多萬畝。 [9] 
北淝河枯水期涓涓細流,大旱之年,常常斷流。洪水期,渲泄不暢,河窪地多被淹沒,水面寬1~2公里。板橋以上雖已疏浚,由於下流堵塞,沿淝旱、澇頻繁。根據北淝河多年水文記錄:汛期淮河洪水位一般比北淝河水位高,最長時間可持續兩三個月之久,使北淝河洪水成死水一潭。 [8] 
固鎮縣段,一般流速0.8~1米/秒,最小流速0.3~0.5米/秒,每年平均結冰期為60天,封凍半個月左右。 [7] 

北淝河主要支流

北淝河上游舊支

青陽溝(青羊溝)及北淝河上游水系 青陽溝(青羊溝)及北淝河上游水系
五道溝,起源於河南省永城縣境內,向東南經曹餘梁莊進入渦陽縣。流經新興集、寶冢寺至張年莊分流而去,向東流入北淝河,向南經凡橋於渦陽城東入渦河。五道溝因河道淤淺,且與北淝河、武家河流域水系不清,每到汛期,溝河交叉橫流,澇情嚴重。為劃清水系,減輕災情,1952年將原入五道溝的大楊河從袁大莊附近截入武家河。1953年興辦“引淝入渦”工程,以減輕北淝河的來水壓力,在五道溝入北淝河處張年莊東堵壩截流,使五道溝上游來水不再流向北淝河而全部進入渦河。
青羊溝,起源於渦陽境內馬店南羅彥口,上游流向東南,至許段莊折而向南,過界洪新河流向太清宮,再穿過北淝河,經前劉井、單集、於前莊處匯入渦河。青羊溝上段(北淝河以上)原名大黑溝,現統稱為青羊溝。長31.3公里,流域面積95平方公里。該溝歷史上為引淝入渦水道。據《安徽省通志》記載: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渦陽縣知縣張樹建,因北淝河沿岸龍山湖地勢低窪,農田常積水,莊家受淹,屢議疏浚北淝河,因蒙城反對,未能實現。數年後張樹建復任渦陽知縣,帶領羣眾,自太清宮至單家集,開挖十餘里,寬五丈、深丈餘,導淝入渦,名為青羊溝。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渦陽知事黃佩蘭重浚青羊溝導淝入渦。建國後於1953年春疏浚青羊溝,截引北淝河水入渦河。 [4] 

北淝河支流溝渠

殷家河,民國二十五年《安徽省通志》記載:“殷家河長三十六里,水由青町鎮經文寨、殷廟、灰山至曹市入淝河”。現殷家河起源於渦陽縣馬店鎮境內王老家,東南流向,穿過界洪河經殷廟南至曹市集入北淝河。全長22.0流域面積81.5平方公里。主要支溝有大溝一條,名雙頭溝,長9.0公里,流域內中溝47條,小溝456條。
鳳凰溝:位於渦陽縣東南部邊境,起源於渦陽縣青町鎮牛腿彎,向東南穿過界洪河,經青町鎮至王土樓折而向南,為渦陽、濉溪兩縣界河,至范家進入蒙城縣境,於王橋子附近匯入北淝河,全長35.8公里,總流域面積127.1平方公里。其中渦陽境內長27.8公里,流域面積63.0平方公里。流域所屬中溝38條,長81.6公里。 [4] 
蒙城縣境內支流<br>
河溝名
起止地點
長度(公里)
流域面
積(平方公里)
施工時間
岑子溝
丁莊~入淝
8
13.6
1971年~1984年
直溝
代集!入淝
11
21.4
1972年
三改河
龍溝集~入淝
11.2
24.5
1973年
榮花溝
白樓~入淝
12
15
1982~1982
玉亭溝
葉井~入淝
12.5
13.2
1955、1965
白馬溝
後李~入淝
11.2
21.8
1955、1963
雙村溝
毛莊~入淝
10.4
20
1984年
羊腸溝
中比~入淝
9.5
18.7
1955、1965年
鳳凰溝
任橋~入淝
5.0
10.0

蔣灣溝
後翟~入淝
12.8
48.6
1955~1983年
北東龐溝
宿蒙路~入淝
4.8
14.1
1975年
北丁溝
拉馬溝~入淝
7.2
14.2
1974年
棗井溝
賈井~入淝
6.5
14.7
1981年
範橋溝
劉井~入淝
7.8
12.4
1965年
孔溝
徐廟~入淝
6.0
11.1
1964、1975年
[10] 
三叉河,位於曹老集區西部,是由清溝和小洪溝相會而成的低窪坡河,向南流入北淝河。該河本幹全長4.3公里,無正規河牀,一般口寬300~500米、底寬200~400米、深3米;中泓挖有周集(陳橋)、常郢電灌站的引水溝一條,口寬12米、底寬4米、深2米。目前該河經過疏浚治理後,承受淝北截水溝以南區域的來水,總集水面積232平方公里。
格子溝,原是一條古老的自然中溝,位於曹老集區境。南從北淝河、洪河窪地起,北至澥河,全長16.63公里,集水面積共703.6平方公里。1955年由治淮委員會規劃設計,次年由北淝河除澇工程指揮部組織曹老集區民工以工代賑進行施工,歷時一個冬春,共做土方164.53萬立方米。該溝斷面標準為溝底寬10米、口寬30米、深5米、溝底高程14.0~13.07米、比降1∶12500、邊坡1∶2、灘距15米、堤高3~4米、內外坡1∶3。 [11] 
沿渦一號溝,上自蒙城縣潘莊起,至界溝入縣境,經龍亢集北向東在何家溝入北淝河,全長23公里,縣境內14公里。大溝基本緣抄河故道開挖,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工程自1953年11月至翌年元月,按5年一遇排水標準設計,排水模數每平方公里0.3秒立方米;第二期拓寬工程於1956年3月開工,5月竣工,按10年一遇標準拓寬,排水模數每平方公里0.43秒立方米。溝底寬10~14米,水面比降1/9000,邊坡1:2,兩期完成土方148萬立方米,蒙城境內已分段截引渦河,縣境內尚有流域面積29平方公里。
沿渦二號溝,自帖家溝起,經燕集向南過耿家崗轉東南,經雙溝集北,東至后王岔入淝,全長16.5公里,原規劃流域面積為49平方公里,按5年一遇暴雨量設計,每平方公里0.3秒立方米,邊坡1:2,設計水深1~3米。1953年11月開工,翌年元月竣工。1970年團湖電灌站建成後,修築灌溉渠道,流域面積尚有36平方公里。
沿渦三號溝,原自小李莊起,至文昌廟西入淝,全長9公里,流域面積為8.5平方公里。1954年冬開工,翌年10月完工。1966年吳家溝排灌站建成後,灌溉乾渠在田郢北將3號溝截斷,上游改經排灌站泄水溝流入淝河,下游亦為排灌結合的排水系統所代替,原溝基本淤廢。
沿渦四號溝,起自惠家崗向東穿過朱家窪、九里湖,經楊郢至蘇集東入淝河,長15.2公里,流域面積43.5平方公里。1954年冬開工,翌年完工。1959年開挖符懷新河,楊郢以東被截,上游在田郢建閘,田郢以西由吳家溝排灌站抽排入淝,中段入符懷新河。因常受頂託,自排機會少,建楊郢電力排灌站抽排,下游仍入淝。 [12] 
符懷新河及北淝河下游分洪河道 符懷新河及北淝河下游分洪河道
符懷新河,人工河道。上自渦河老河灣經許郢、楊郢在尹口穿過北淝河進入澥河,再經澮河、運糧河直達宿縣符離集,全長120公里,縣境長20.4公里。1958年11月開挖,1960年底竣工。新河河底寬30—50米,河底高程14.50米,現為蚌埠閘灌區的總乾渠。
淝淮新河,南起淮河,北通北淝河,長5.5公里,寬約40米,又稱40米大溝。淝淮新河於1958年至1964年開挖,流經吳郢、小蚌埠兩鄉,系小蚌埠排灌站配套工程。 [2] 

北淝河治理開發

北淝河河道治理

歷史上北淝河河牀淤淺,沿途多屬低窪易澇地區,河流堵塞排水不暢,洪澇災害頻繁發生,淹沒農田,兩岸人民深受其害。為解除洪澇災害,清代以來曾進行過多次治理。
上游渦陽段,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1年),黃河從鄭州決堤,淮水大漲,渦陽疏竣北淝河,以工代賑。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縣北龍山湖以東低窪,北淝河年久淤塞,自太清宮的劉井子至高爐集東,開渠約5公里,寬16.5米,深3.3米,導淝入渦。渠成,各起名為青羊溝、金溝、柳溝、九曲溝。本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國民黨省政府以工代賑疏浚北淝河。因工程指揮顧此失彼,渦陽段竣工,懷遠、蒙城段未完,致使河水倒灌,渦北首受其害。1934年,疏浚芡河、北淝河,計長81公里。歷史上,渦陽是黃河決口的分洪道之一。為有效的運用縣境溝河排泄洪水的作用,1953年採用了“引淝入渦,引芡入渦”的措施,興建引淝入渦工程,將北淝河從五道溝、青羊溝分段截人渦河。 [13] 
經多年治理,渦陽境內北淝河排澇能力達到五年一遇標準,排水通暢,一般年份不再出現洪澇災害。但渦陽以下中下游河牀斷面小、標準低,洪澇災害仍為嚴重。1958年,在北淝河曹市集修建蓄水閘一座,7孔,每孔3.5米,排澇流量109.5立方米每秒,石拱橋面。 [4] 
中游蒙城段,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疏浚北淝河。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黃泛入淝形成從萬咀孜至河口8公里,淤積約一米。民國4年(1915年),縣知事汪篪用陝西省督軍陸建章的捐資2萬元,招募饑民六七千人,以工代賑、疏浚馬橋至瓦埠集河段。5月1日開工,11月12日竣工,挖土3.16萬方。民國23年(1934年)縣長劉治堂再次督工疏浚。1949年冬縣人民政府組織沿岸人民疏浚淺灘。1953年全面疏浚右岸拉馬溝,左岸斜溝。1955年經治淮委員會批准,按三年一遇標準施工,出工1.89萬人,2月8日開工,疏浚河段30.2公里,挖土方87.2萬立方米,3月10日竣工。1957年夏旱,沿岸各大溝口打壩蓄水、壩破後泥土淤積河牀。1960年前後開挖南千金溝,北綱要溝。1957年冬,渦北各區出工4萬多人,疏浚港灣溝口至板橋段23.8公里,上口40—80米,平均深4.5米,完成土方300萬立方米,災情大減,並將拉馬溝從長流溝至孫溝段拓寬40米,深5米。1976年水利,交通兩局投資合建芮集閘,引渦河水灌溉。70年代開挖北淝河北岸一、二、三、四、五、六號溝。1982年5月建直溝,嶺子溝二閘。 [10] 

北淝河水系調整

引淝入澥。北淝河下游地勢低窪,汛期淮河洪水位高於窪地2~3米,內水無出路,澇災嚴重。1953年在曹家畈攔河築壩,平地開挖新淝河,將北淝河水引入澥河。新淝河南自四方湖下游石羊崗,向北經張八郢截斷青溝河,覆在郭莊北截斷蘆溝,至宋大橋入澥河。全長18.94公里,平地挖深5米,河底寬40米,河底高程15.5—14.0米,邊坡1:2,設計最大流量211秒立方米。1953年3月開工。次年元月竣工,由懷遠、濉溪兩縣聯合施工,用民工6萬餘人,做土方425.6萬立方米。
青溝河截水分流。青溝河位於淝、澥之間,流域內窪地較多,排水不暢,積澇成災。1953年將青溝河流域作為除澇實驗工程,進行統一規劃,全面治理。幹流從雙橋區陳莊起向東南經包集區潘圩子轉東至葛圩子進入新淝河,全長29.8公里,完成土方174萬立方米。兩側開挖支溝43條,總長177.4公里,完成土方76萬立方米。排水標準採用7年一遇的暴雨量兩天內平地面排出,每平方公里0.37秒立方米,當年完工。1964年開挖青淝大溝,把張炮樓以上的青溝河截入北淝河。1979年又挖新北青溝,在梅莊東南將青溝河分流入新澥河。
符懷新河以東的青溝河流域,地勢低窪,常受淝水頂託。1957年,修築老青溝圩,南起淝河,北至青二截水溝,保護面積41.7平方公里。圩堤高程19.00米,頂寬4米,邊坡1:3,完成土方84萬立方米。由於淝北截水溝~淝澮乾渠未完成,澇水不能東排,改由向南通過埂坂溝和黃馬溝排入青二截水溝,下游承受不了,兩溝來水衝開姜嘴西老青溝圩向南流入青溝河,形成缺口300米,增加青溝河的負擔。缺口東小圩內澇水由姜嘴抽排入青二截水溝,缺口西澇水由前瓦房抽排入符懷新河。
南水北排淝、渦河之間水系無明顯分界,渦左原有排水大溝,1953~1956年,築渦左堤時,原排水溝口被封閉,新挖沿渦一、二、三、四號大溝,將排渦之水北排入淝。工程總長102.5公里,集水面積202平方公里,實完成土方160萬立方米。 [12] 

北淝河涵閘

芮集閘 芮集閘
芮集閘,位於北淝河蒙城縣壇城鎮段上,始建於1971年,閘上為公路,連接着壇城鎮和縣城。是一座以蓄水灌溉為主,兼顧排澇的中型水閘,2003年8月被鑑定為四類水閘,後重建。 [14] 
黃家渡北淝河節制閘,位於曹老集鄉周台村南、蚌宿公路與北淝河交叉點。1965年11月動工,1966年6月竣工。該工程是一座平頂5孔橋帶閘漿砌石體結構建築物。每孔寬3米、高5.1米,閘底板高程13米,閘門頂高15.15米,啓閉台高20.20米、寬2.4米,橋面高18.5米、寬5米,閘身長8.8米、寬21.8米。閘門為150號鋼筋混凝土平板門,裝配5噸級電動螺桿式啓閉機5台。該閘控制來水面積613平方公里,設計流量66立方米/秒,閘上水位15.6米,閘下水位15.4米,閘上蓄水位為15米,20年一遇泄洪流量131立方米/秒,相應供水位為閘上17.5米,閘下17米,蓄水位15米,蓄水量為73萬立方米。該閘可節制抬高北淝河上游水位,供曹老集、陳郢和蚌埠市郊的小蚌埠、吳小街等4座電灌站、18萬畝農田灌溉用水,並可配合北淝河泄洪、排澇,構成排灌樞紐工程。 [15] 
四方湖閘 四方湖閘
劉橋閘,位於四方湖出口處,1959年12月開工,翌年6月竣工,全閘5孔,孔寬4米,高6米,閘底高程15.20米,閘頂高程21.95米。設計閘上水位20.36米,閘下水位20.70米,最高蓄水位17.0米,流量240秒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463平方公里,可防止淮渦河水倒灌四方湖。
榮家溝涵與尹口閘榮家溝涵,位於北淝河曹家畈攔河壩右端。建於1956年。3孔,孔寬2米,高2米,負擔北淝河下游輸水灌溉任務。1959年開挖符懷新河時被截斷廢棄。在符懷新河東岸重建1涵,因質量差,不能滿足需要被廢除。1965年重建尹口閘,3孔,孔寬3米,高3.5米,閘底高程14.3米,閘頂高程21.80米。設計閘上水位17.50米,閘下水位20.80米,最高蓄水位17.07米,流量35.6秒立方米。鋼筋混凝土閘門,配螺桿啓閉機,控制北淝河下游的排澇灌溉。 [16] 
北淝閘 北淝閘
北淝閘,位於沫河口街西北淝河口。原有3孔老式閘1座,因閘板不全,年久失修,不堪使用,1951年1月經準委工程部談松曦等人重新設計,建造此北淝閘。1955年對北淝閘進行了加固,在閘兩側加做混凝土防浪牆,胸牆封死加厚,兩側閘牆底部加做斜式墩座等。這項工程由淮委三建隊施工,1956年底竣工。該閘共3孔,閘門原為木質,1975年改為鋼筋混凝土框架平板閘門,配有3台20噸手搖電動啓閉機,該閘完成工程量土方25.5萬立方米,石方4687立方米,混凝土1624立方米,國家投資47.5萬元。 [17] 
另外上游渦陽縣段還建有曹市閘、下游蚌埠市建有魏渡口閘等。

北淝河灌溉

石家王電力排灌站,位於北淝河下游。原為1954年建,1966年改為電力排灌站。由宿縣地區水電局設計,縣水利局建工隊施工,1969年竣工,裝機10台,計1350千瓦;設計排澇面積為37.5平方公里,灌溉面積5萬畝,灌區內渠系配套工程較好,可灌沫河口區、澮南區5個鄉的農田,效益顯著。 [18] 

北淝河航運

北淝河古代舟楫暢通(建國後在其支流壇城西港灣溝、板橋西主流淤泥中,挖出帶桅古船),現河道淤積成喇叭形,不能通航。 [18] 

北淝河流域文化

北淝河古稱夏水。據《懷遠縣誌》載:四千多年前,夏氏就祖居羽山(今蘇北、魯南一帶),後徙居夏水(今北淝河)。蒙城縣中華第一村尉遲村考古證明,距今約4500年至4000年,“尉遲寺人”沿北淝河擇高地而居。夏《禹貢》也記載:巴、過、戈氏族居於渦、淝間。
下游四方湖畔有古城遺址古城鎮,有學者考證為春秋向國所在,詩經中《關雎》《蒹葭》裏主人公,就是向國公主向姜發生在北淝河邊經典愛情故事。四方湖向東十多公里即是雙墩文化遺址,向南十多公里乃是塗山大禹會諸侯之地。是淮河流域中華史前文明的一部分。 [3] 
明清以前北淝河是主要的漕運通道,常年帆檣如林,魚躍鳶飛,生活富庶。史載,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夏,周世宗柴榮征戰南唐,率軍至高平(屬山西),出戰失利,遂令帳前戰將趙匡胤領兵前往。趙匡胤率兩千騎兵主動出擊,轉敗為勝,榮升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史。後趙匡胤又率軍奇襲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切斷南唐軍退路,面對數倍之敵毫無懼色,大敗敵軍,活捉對方兩員大將,成為後周著名將領。戰役中趙匡胤部分糧草輜重即由河南經北淝河漕運至懷遠龍亢、看疃一帶儲存,至今懷遠縣淝河鄉看疃、新集尚留有趙匡胤行軍中屯兵休整時,打造兵器的72盤煉兵器爐和72口井遺址。 [3] 
北淝河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還盛產魚蝦。淝河魚鮮嫩味美那是出了名的。相傳,歐陽修六十五歲歸隱汝陰(潁州)私邸居住,對淝水情有獨鍾。一次,他與千里來訪的老友趙康靖遊覽北淝河,延陵集一文友中午設宴盛情款待。席間,歐陽修邊吃鯉魚邊説:“此非夏淝水之鯉也。”文友問:“何以言之?”歐陽修答:“夏淝水之鯉鯁肉離,而味純。”文友驚歎,笑曰:“文忠兄高見矣!此乃池魚也。” [3] 
中南海 中南海
懷遠縣淝河鄉與淝南鎮中間的北淝河有一個小島——中南海,四面環水,景色優美。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呈船形。據載,中南海建寺應在唐以後。因島上多果林,起先便謂之果園寺。相傳,十二世紀中葉,蒙古族滅宋,建大元,兵燹頻仍,狼煙四起。一日,元兵殺至北淝河畔,天忽大霧,百姓入島,隱伏於蘆葦蕩中,倖免殺戮。由是眾呼水島為仁聖灘,後改稱中南海。 [3] 
從此,仁聖灘便成為民眾逃避兵禍之地。到明朝中期,為紀念這塊寶地,四鄉民眾,八方善士,捐款湊銀,置木購石,改建果園寺為中南海廟宇,主供觀音。在河的北岸建中南村,並定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和七月十五為廟會逢會日。每逢廟會日,周邊民眾,扶老攜幼,盪舟渡水,雲集廟中,焚香膜拜,祈求賜福賜祿賜壽。廟會亦是民俗盛會,民間唱大鼓、拉揚琴、説墜子的藝人和花鼓燈鑼鼓班子,也紛紛前來獻藝。會期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