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洋六鎮

鎖定
北洋六鎮,軍制名,正式名稱為新建陸軍第一鎮至第六鎮,是清末拱衞京畿最強的武裝力量,實際由袁世凱掌控,也是後來民國時期北洋軍閥的前身。
中文名
北洋六鎮
外文名
Beiyang six towns
組建時間
1901年
掌權者
袁世凱
正式番號
新建陸軍第一鎮至第六鎮

目錄

北洋六鎮簡介

北洋六鎮,即清末新建陸軍第一至第六鎮。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決定在全國推行常備軍制。同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其所轄武衞右軍基礎上,編練北洋常備軍兩鎮,連同武衞右軍、武衞右軍先鋒隊、自強軍,擴編建制,於光緒三十一年練成五個鎮,加上由袁世凱編練的京旗常備軍(後稱北洋第一鎮),合稱北洋六鎮。清廷視北洋六鎮為國家主力軍隊,用以拱衞京師和駐防京畿。六鎮內除第一鎮由滿人鐵良任統制外,其餘五鎮均由袁世凱的親信將領任統制,北洋軍閥集團的基本武力自此形成。 [1] 

北洋六鎮組建過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袁世凱仿照德、日陸軍建制和操典條令,對定武軍進行改編,由4000餘人擴編至7300人,定名“新建陸軍”,即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的建成,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也為袁世凱奠定了作為北洋軍閥頭子的基礎。1898年,新建陸軍改編為拱衞京師的“武衞右軍”。1901年11月,李鴻章在簽訂《辛丑條約》之後不久吐血而亡,袁世凱接任他的職務,出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1902年“武衞右軍”擴編為“北洋常備軍”。

北洋六鎮評價

從1840至1894年,清朝共與英、法、日進行過四次戰爭,四戰皆敗。這五十多年裏,清軍在武器方面,一直都在進步,但與外軍的戰鬥力相比,卻遠不在一個等級上。要捍衞國土,抵禦強敵,必須進行軍制改革,建立一支強大的陸軍,最先認識到這一問題的是袁世凱,最先着手訓練新式陸軍的也是袁世凱。從在小站訓練新建陸軍,到任職山東巡撫時期擴編武衞右軍,再到任職直隸總督時期編練北洋六鎮,袁世凱用十年時間完成了軍制改革的使命,可以説,他是中國新式陸軍的締造者。 [2] 
在袁世凱訓練新軍之前,清帝國的陸軍是一盤散沙。
俄駐華外交官馬克·戈萬在《塵埃:一個歐洲人眼中的中國清末印象》一書中寫道,觀看中國軍人列隊行走極為有趣,他們都一臉嚴肅認真的表情。每個人都肩扛着一支長槍。由於沒有統一姿勢與標準,所以扛槍如同扛着把鐵鍬。除了隨身的武器之外,他們還每人攜帶着一把扇子。而袁世凱為他的新軍制定了《斬律十八條》,規定“臨陣回顧、退縮及交頭接耳私預壓者斬;遇差逃亡,臨陣詐病者斬;結盟立會,造謠惑眾者斬;持械鬥毆及聚眾鬨鬧者斬;黑夜驚叫疾走亂伍者斬。”
英國《大陸報》記者丁格爾説:“袁被認為是那個年代裏最偉大的軍事改革者,他把清朝軍隊中存在的缺陷降到了最低限度。”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