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椋鳥

鎖定
北椋鳥(學名:Agropsar sturninus)雀形目、椋鳥科鳥類,全長約18釐米,背部閃輝紫色;兩翼閃輝綠黑色並具醒目的白色翼斑;頭及胸灰色,頸背具黑色斑塊;腹部白色。雄鳥頭頂至背灰色或暗灰褐色。雌鳥上體煙灰色,無紫色光澤。
屬於候鳥。棲息於闊葉林或田野內,食植物果實,種子,昆蟲。叫聲變化多段,善模仿。多棲息於平原地區或海拔500-800米的田野,營巢於樹洞和牆縫中。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繁殖期5-6月,每窩產卵通常5-7枚,雛鳥晚成性。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達烏爾地區。
中文名
北椋鳥
拉丁學名
Agropsar sturninus
別    名
燕八哥
小椋鳥
外文名
Purple-backed Starling
Daurian Starling
同義學名
Sturnus sturninus (Pallas, 1776)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椋鳥科
椋鳥屬
北椋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7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北椋鳥形態特徵

北椋鳥體型略小,全長約18釐米,背部閃輝紫色;兩翼閃輝綠黑色並具醒目的白色翼斑;頭及胸灰色,頸背具黑色斑塊;腹部白色。與紫背椋鳥的區別在頸背斑塊黑色且頸側無栗色。雄鳥頭頂至背灰色或暗灰褐色。初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金屬綠黑色。尾上覆羽棕白色,喉、胸和兩脅微綴有棕色而呈現棕白色。 [2]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上體煙灰色,無紫色光澤;頸背具褐色點斑,兩翼及尾黑。上體枕部無黑色斑塊,兩翅亦缺少綠色光澤,體羽顯得較暗淡。頭頂淺褐灰色,上體呈土褐色,下體灰白色。 [2] 
亞成鳥淺褐,下體具褐色斑駁。虹膜褐色;鳥喙近黑色;腳爪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45-60克,♀48-58克;體長♂160-185毫米,♀160-189毫米;嘴峯♂13-17毫米,♀12-17毫米;翅♂99-110毫米,♀100-104毫米;尾♂52-62毫米,♀50-57毫米;跗蹠♂25-29毫米,♀24-26毫米。(注:♂雄性;♀雌性) [2] 

北椋鳥棲息環境

棲息於平原地區或海拔500-800米的田野。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開闊平原地帶的疏林草甸、河谷闊葉林,散生有老林樹的林緣灌叢和次生闊葉林,也棲息於農田、路邊和居民點附近的小塊叢林中。 [2] 

北椋鳥生活習性

繁殖於從外貝加爾至中國東北;冬季遷至東南亞及大巽他羣島或遷徙經中國東南至華南及西南並海南島。一般罕見,高可至中等海拔。
性喜成羣,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羣活動。常在草甸、河谷、農田等潮濕地上覓食,休息時多棲於電線上、電柱上和樹木枯枝上。
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所吃昆蟲種類主要有鱗翅目幼蟲、螟蛾幼蟲、螞蟻、虻、胡蜂、蝗蟲、葉甲、金龜子、象鼻蟲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和雙翅目昆蟲。秋冬季則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主。取食於沿海開闊區域的地面。典型的椋鳥沙啞哨音及嘶叫聲。 [2] 

北椋鳥分佈範圍

北椋鳥世界

繁殖地:朝鮮和蒙古。
留鳥: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尼、日本、韓國、老撾、馬來西亞、緬甸、俄羅斯(東亞區)、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遊蕩(非繁殖地):斯里蘭卡。
遊蕩:聖誕島、挪威。
來源不明:巴基斯坦。 [1] 

北椋鳥中國

中國香港,台灣,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陝西、山西、寧夏、甘肅、河南、山東、安徽、湖北、江蘇、四川、雲南、廣東、海南等地。 [2] 
北椋鳥分佈圖 北椋鳥分佈圖 [1]

北椋鳥繁殖方式

繁殖期5-6月。營巢於闊葉樹天然樹洞或啄木鳥廢棄的樹洞中,也在水泥電柱頂端空洞中和人工巢箱中營巢。通常成羣到達繁殖地,巢呈碗狀,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草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羽毛和細草莖。雌雄鳥共同築巢,每窩產卵通常5-7枚,偶爾有多至8枚和少至4枚的,1天產1枚卵。卵為長卵圓形,翠綠色或鴨蛋綠色,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有時雄鳥亦參與孵卵,孵化期12-13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2] 

北椋鳥保護現狀

北椋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1]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北椋鳥種羣現狀

該物種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道該物種相當普遍(Feare等人,1998年),而全球種羣估計數包括:在中國平均約有100-100,000對繁殖對和約50-10,000只遷徙個體;在日本有遷徙平均小於1,000只遷徙個體,在俄羅斯平均有100-100,000個繁殖對和平均50-10,000只遷徙個體(Brazil 2009年)。 [1] 
趨勢理由:由於棲息地改變對種羣規模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因此難以確定種羣趨勢。 [1] 

北椋鳥相關新聞

2022年5月,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德欽分局在開展監測巡護的過程中,監測到一種從未見過的鳥類,經拍照留影,由大理大學鳥類專家確認為北椋鳥。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