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梭魚

鎖定
北梭魚(學名:Albula vulpes)是北梭魚科、北梭魚屬的一種魚類。體中等大小,一般體長250-300毫米,最大者可達900毫米。背鰭16-18,臀鰭8,胸鰭16,腹鰭10,側線鱗73-77。體呈梭形,側扁,腹部圓,背緣線略較腹緣線隆出。頭大,呈圓錐形。吻鈍而厚,長而突出。眼中大,上側位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全眼。口中大,亞下位,呈“人”字形。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幾乎伸眼前緣下方。鰓耙退化呈粒狀。體被小型的圓鱗,頭部無鱗,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腋鱗,背鰭及鰭的每條鰭條間的鰭膜皆覆蓋1枚長形鱗片。線完全而近乎平直,延伸達尾柄中央。體背部青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體背和體側中部具有列杯魚的縱紋。吻端且有半圓形黑斑。眼睛上部呈金黃色。背鰭和尾鰭淺灰黃色,邊緣灰黑色。胸鰭和腹鰭淡黃色,臀鰭灰白色。
北梭魚為暖水性中小型海洋魚類,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區的礁緣外砂泥底處、潮間帶、紅樹林地區、河口或瀉湖中底層水域,偶爾也進入河口的鹹淡水區域,通常生活在水深小於30釐米的水中。北梭魚可以通過吸入肺樣氣囊的空氣來忍受它們在沿海棲息地有時遇到的缺氧的水。羣遊。喜好攝食底層的小魚以及挖掘捕食底棲無脊椎動物,臼齒可磨碎食餌之硬殼。分佈於印度洋非洲東岸和南岸,東至太平洋中部波利尼西亞,北至中國、日本,南至澳大利亞。中國產於南海、台灣海峽。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Albula vulpes
別    名
狐頭鰛
梭魚
狐鰛
香蕉魚
海鰱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海鰱目
北梭魚科
北梭魚屬
北梭魚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IUCN)2011年 ver 3.1——近危(NT) [2] 
中文名
北梭魚
外文名
bonefish、Banana
同義學名
Esox argenteus、Albula conorynchus、Albula plummier

北梭魚動物學史

林奈(Linnaeus)於1758年首次描述了北梭魚,並將其指定為Esox屬中的一個物種,當時該分類單元已經提到了至少一種北極淡水梭子魚和梭子魚。意識到衝突後,後來的工作人員將北梭魚放入了Albula屬中。學名Albula vulpes源自拉丁語,可以翻譯為“白狐”。至少有一種其他種類的梭魚類存在,即帶軸的梭魚,在1911被福勒(Fowler)描述和命名為Dixonina nemoptera。然而,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兩個物種之間的差異不需要進行基因分離,而且兩者都應該歸入北梭魚屬(Albula)。 [3] 

北梭魚形態特徵

北梭魚
北梭魚(8張)
體中等大小,一般體長250-300毫米,最大者可達900毫米。 [4] 
背鰭16-18;臀鰭8,胸鰭16;腹鰭10。側線鱗73-77
鰓耙7-11+10-12。
體長為體高4.8-5.3倍,為頭長3.3-3.5倍。頭長為吻長2.4-2.6倍,為眼徑5.3-5.8倍,為眼間隔3.6-4.4倍。體梭形,稍側扁,腹部圓。頭大,圓錐形,頦部無喉板。吻鈍而厚,長而突出。眼中大,上側位。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全眼。鼻孔每側2個,位近吻端。口中大,前位,呈“人”字形。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幾伸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犁骨和齶骨具絨毛狀牙帶,翼骨、蝶骨和舌上也具牙羣。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14-16。具假鰓。鰓耙退化呈結狀。 [5] 
體被小圓鱗,鱗片的前部有3條輻射溝;頭部無鱗;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腋鱗。側線完整而近於平直,伸達尾柄中央。背鰭中大,起點距吻端與距尾鰭基約相等。臀鰭基部短小,位於近尾鰭基。胸鰭小,下側位。腹鰭小,始於背鰭基部後1/3處下方。尾鰭深叉形。幽門盲囊21個。鰾發達。 [5] 
體背部青褐色,腹部銀白色。體背和體側中部具灰色縱紋多行。吻端具半圓形黑斑。眼的虹彩部金黃色。背鰭和尾鰭淺灰黃色,邊緣灰黑色。胸鰭和腹鰭淡黃色,臀鰭淺色。 [5] 
幼體發育經柳葉鰻期,無色透明,尾鰭分叉。體長可達1米。 [6] 

北梭魚棲息環境

北梭魚為暖水性中小型海洋魚類,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區的礁緣外砂泥底處、潮間帶、紅樹林地區、河口或瀉湖中底層水域,偶爾也進入河口的鹹淡水區域,通常生活在水深小於30釐米的水中。 [6]  [4]  [5]  [3] 

北梭魚生活習性

北梭魚可以通過吸入肺樣氣囊的空氣來忍受它們在沿海棲息地有時遇到的缺氧的水。利用超聲波遙測技術在巴哈馬進行的研究表明,每天的北梭魚活動模式包括漲潮時向淺水移動,落潮時向深水退卻。眾所周知,在棲息地點在幾天的最長時間內,北梭魚會從特定的地點(小溪、水道、海灣等)遷徙。在夏季,較大的個體傾向於留在深水中,很少遷移到平地上;隨着水温的降低,它們在秋季再次出現。 [3] 
喜好攝食底層的小魚以及挖掘捕食底棲無脊椎動物,臼齒可磨碎食餌之硬殼。在南佛羅里達州,食物主要由甲殼類動物(黃蟹、梭子蟹、高山蝦、對蝦)、軟體動物(蛤蜊和蝸牛)、多毛類蠕蟲和魚類(主要是海灣豹蟾魚Opsanus beta)組成。墨西哥海灣豹蟾魚常見於較大的北梭魚的胃中。巴哈馬的北梭魚種羣似乎比佛羅里達羣島的北梭魚更喜歡吃雙殼類動物。北梭魚主要在平地上覓食,漲潮時進入淺水區。在活動中,羣遊的北梭魚以同樣的速度和恆定的距離行進。當餵食時,北梭魚從羣遊隊伍稍微散開,但如果受到驚嚇,它們會重新團聚,再次以有圖案的隊形行進。北梭魚並不總是在羣遊旅行,但也可能單獨或成對出現。類似大小的魚羣可能由4-6個個體組成,也可能有幾十個或幾百個個體。大的成年北梭魚是單獨活動。 [6]  [4]  [5]  [3] 

北梭魚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洋非洲東岸和南岸,東至太平洋中部波利尼西亞,北至中國、日本,南至澳大利亞。中國產於南海、台灣海峽。 [5]  主要分佈於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博內爾島,聖尤斯達修斯和薩巴島(聖尤斯特歇斯島,薩巴,博內爾島)、開曼羣島、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庫拉索、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荷蘭部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美國、玻利瓦爾共和國委內瑞拉、英屬維爾京羣島。 [2] 

北梭魚繁殖方式

北梭魚產卵常年發生。性成熟期在2年,接近成熟的雌性可能只有25釐米。在佛羅里達羣島,北梭魚在深水中產卵,在那裏水流可以很容易地把發育中的卵和幼魚分散到其他地方。在炎熱的夏季,北梭魚繁殖活動較少,而產卵高峯則在11月至次年6月。北梭魚有一個輕頭幼體階段,這種繁殖策略,僅在密切相關的海豚和鰻魚中才能見到。從透明的、帶狀的小腦魚到幼魚的轉變有三個不同的階段。第1階段早期的小腦畸形沒有背鰭、肛門鰭和胸鰭,體積小,通常小於30毫米。在第1階段後期,新生的背和肛門鰭出現,幼魚接近其最大尺寸約63毫米。在這個長度上,幼魚開始快速蜕變,整個身體收縮10-12天,直到達到原來長度的一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第二階段),肛門和背鰭向前移動,鼻子突出超過下頜骨。隨後出現的鱗片、側線以及整體外觀的微型北梭魚標誌着轉變為一個魚苗(第三階段)。色素沉着和交叉帶出現在大約4釐米長,隨後出現了縱向條紋,並且交叉帶消失了。 [3] 

北梭魚保護現狀

北梭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1年 ver 3.1——近危(NT)。 [2] 

北梭魚種羣狀態

有傳聞説,在娛樂性捕魚活動頻繁和/網捕的地方數量減少(Ault等人,2008年)。比爾·柯蒂斯(Bill Curtis)估計,到2000年代初,可見的北梭魚數量與1940年代末相比下降了90%(Curtis,2004)。許多佛羅里達州的長期垂釣者證實了柯蒂斯(Curtis,2004年)描述的下降趨勢。下降的原因未知。在發生結網的其他地區,數量已被根除或規模分佈已被截斷。單位種羣和種羣規模實際上仍然未知,漁業對該區域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並且仍然是未來評估的領域。在佛羅里達羣島進行的人口普查表明,2003-2005年,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2] 

北梭魚瀕危原因

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是對該物種的最大威脅。沿海地區人口的無限制增長也加速了生境的破壞,水質退化和獵物物種動態的破壞。氣候變化對沿海淺層生態系統的破壞可能對該物種構成未來的重大威脅,特別是在沿海發展和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地區。水温升高也可能超過北梭魚的最高熱量(36.4-40.6℃)。
北梭魚與紅樹林和海草以及其他淺海沿海生境密切相關。鑑於這些棲息地的急劇減少,推斷在整個範圍內都有可能出現可比的區域下降。在全球範圍內,自1980年以來,大約有20-35%的紅樹林消失了,並且紅樹林的消失速度約為每年1%。在中美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發現的受威脅紅樹林物種比例最高。估計,世界範圍內的紅樹林減少了35%,每年減少2%。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和哥倫比亞太平洋沿岸的10種紅樹林物種中有4種(佔40%)被列為三種受威脅物種之一,第五種物種薩摩亞紅樹(Rhizophora samoensis)被列為近危物種。尤其是海草和珊瑚礁也在顯著的衰退。由於北梭魚依賴有限程度的棲息地,因此,特別是由於氣候和人為影響,容易使它們的棲息地喪失和退化。這些生境通常在自然界中分散,加劇了這一問題。與其他沿海物種一樣,碎片化可能會對北梭魚產生直接和間接的負面影響。該物種具有很高的立地保持度,特別容易受到生境破碎化的影響。截至2011年,懷疑在過去的35年中(三代)至少有20%的棲息地喪失,並且推斷出北梭魚的種羣也有類似的下降。 [2] 

北梭魚保護措施

儘管具有生態和經濟重要性,但整個巴哈馬羣島對北梭魚的漁業法規是有限的。在巴哈馬,禁止使用網捕撈北梭魚和進行北梭魚的商業貿易。在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沒有具體規定。為了保護魚類資源及其棲息地,巴哈馬和英國兩國正在利用海洋保護區和現有的漁業法規來建立可持續的漁業並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垂釣和釋放通常是由具有強烈保護意識的休閒垂釣者前往該地區進行的。有必要進行研究以識別巴哈馬羣島中是否存在獨特的北梭魚種羣,因為種羣混合可能使該物種的管理複雜化。在伯利茲和波多黎各,北梭魚只能捕撈和釋放。在佛羅里達,該物種在2011年才被捕撈和釋放(佛羅里達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在該物種的整個範圍內都缺乏保護。
該物種範圍內人類的快速發展以及沿海水域的環境變化表明,迫切需要有關種羣動態和資源生態的新信息,以支持漁業管理策略來保護該物種。在整個範圍內的許多海洋保護區(MPA)中都發現了該物種。在古巴,北梭魚的棲息地和種羣受到南海岸廣闊的海洋保護區的保護,這些海洋保護區被用作休閒捕魚的捕獲和放生區。 [2] 

北梭魚主要價值

北梭魚肉可供食用,肉質一般,可炸食或煮湯。產量不大。 [6] 

北梭魚物種危害

北梭魚一般無毒,但生活於礁區的個體,據記載有時由於食物鏈的毒素積累,使其肌肉、肝、腸和生殖腺含有珊瑚礁魚毒素(“西加”毒素),誤食後引起腹痛嘔吐、全身乏力,造成食物中毒。嚴重者甚至呼吸麻痹而死。1983年在中國海南島三亞調查時,據西洲島2漁民報告,他們在2年前曾進食該魚,2小時後發生口唇部嚴重麻痹、全身乏力和痠痛等症狀,持續2天后症狀漸消失,以後不敢再進食該魚。 [6] 
參考資料
  • 1.    北梭魚  .biolib[引用日期2020-01-31]
  • 2.    Albula vulpe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2-02]
  • 3.    北梭魚  .floridamuseum[引用日期2020-02-02]
  • 4.    李軍德,黃璐琦,曲曉波主編,中國藥用動物志 中 第2版,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6,第788頁
  • 5.    《福建魚類志》編寫組編著,福建魚類志 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07,第112-113頁
  • 6.    伍漢霖主編,中國有毒及藥用魚類新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06,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