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方水城

鎖定
是指山西沁縣利用本地自然風光,開發生態資源。“北方水城”就是這樣一個項目。2007年11月,沁縣開展了“集民智、求突破、找優勢、謀發展”大討論,通過徵詢專家意見,制定出了建設“北方水城·中國沁州”發展戰略。整個工程為三期分步驟推進和實施:一期工程(2008~2010);二期工程(2011~2013);三期工程(2014~2016)
一期工程(2008年~2010年),完善西湖改造和漳河河道治理工程,啓動瘦西湖、東湖和南湖工程,在縣城形成以西湖為中心的東湖、北海、瘦西湖、南湖四湖環繞;二期工程(2011年~2013年),完成縣城水系建設,修復疏浚漳河、下曲峪河、小河、迎春河、實施圪蘆河(湖)引水工程,連接北海和西湖,在縣城初步形成五水交匯;三期工程(2014年~2016年),搞好全縣河流水系規劃建設,把縣城境內能夠連接的主要河流、湖泊、塘壩都貫通連接,不能納入全縣水系的進行改造,基本實現全縣有水,碧水長流。形成綠色、特色、山光水色和工商貿、科教遊為一體,湖光山色,最宜人居,具有南國風韻、北國風情的三晉最佳旅遊勝地和商賈名城。 [1] 
中文名
北方水城
地理位置
山西沁縣
著名景點
西湖水庫
著名景點
北海公園
漳源湖
建立時間
2007年11月

北方水城項目介紹

北方水城遠景規劃

北方水城
北方水城(5張)
山西沁縣將出現這樣的美景:一座古樸而具有風韻的老城“坐”在水上,清澈晶瑩的河水圍城緩緩流過。護城河的兩側形成風光美如畫的一條綵帶。西湖水庫、北海公園、漳源湖等湖泊像顆顆珍珠鑲嵌在這條綵帶上。關帝廟牌坊、龍珠古寺、玉皇大帝塑像等像閃閃發光的明珠,使這條綵帶五彩斑斕。西湖泛舟、華燈水景、映日荷花、假山噴泉等美景,讓這條綵帶風光迷人。
這裏不是江南水鄉烏鎮;這裏不是杭州西湖;這裏不是揚州瘦西湖;而是正在建設中的“北方水城·中國沁州”——山西沁縣。

北方水城沁縣介紹

沁縣在巍巍太行山與太嶽山之間,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是山西119個縣中(96個有煤炭的縣例外)僅有的幾個擁有生態風光的縣之一。
沁縣,大自然的特別鍾情,使這裏湖泊星羅棋佈、河流縱橫交匯。水,給予這個縣生命之魂。
沁縣,大自然的神工鬼斧,讓這裏的土地肥沃滴油,糧田連片無垠。土,給予這個縣生命之根。
沁縣,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讓這裏風光美如畫。景,給予這個縣風情萬種。
沁縣,地處山西省東南部,距太原百公里,交通發達,風光迷人,是山西黃土高坡、煤海之中的一點“綠”。現在全縣17萬人正舉傾城之力建設“北方水城·中國沁州”。

北方水城資源開發

北方水城資源地介紹

開發沁縣生態資源。
山西119個縣中有96個縣有煤炭資源,沁縣是山西少數沒有煤炭資源的幾個縣之一。近年來,當眾多縣靠煤炭富起來之後,沁縣2007年全縣人均GDP僅4259元,不到長治市所屬縣、區平均的1/3。全縣產生了“資源缺乏症”、“致富無望症”。全縣人氣不高、才氣不旺,甚至有人講沁縣“運氣不好”,問題的根源是思想封閉保守。
縣委與縣政府新班子上任後,展開了是資源缺乏還是資源未開發的調研及思想大解放討論,通過全縣三幹會、人大、政協等各種會議的演講和宣傳,使全縣17萬人認識到,沁縣煤炭資源短缺,但水及風光資源在全省乃至華北卻獨一無二。“水、土、人、鄰”等是沁縣的四大優勢。

北方水城資源優勢

水是沁縣最大的、最為獨特的優勢資源,擁有湖泊數量全省最多,人均擁有水資源量是長治市的2倍,全省的3倍,泉水星羅棋佈,大小河流交匯縱橫,且全是源頭活水,水質好,無污染。有華北地區最大、日流量萬噸的後泉、元王天然優質礦泉水等地層泉眼26處,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地礦資源顯示,沁縣境內水體80%源於300米~400米以下三迭紀巖的深層地下水,源源不斷、經久不絕,土壤肥沃,養分充足。全縣1300平方公里,素有“一圪墶土”之稱。森林覆蓋率達32.5%。全縣屬於丘陵山區北温帶氣候,是全省優勢農產品基地縣和無公害農產品整體推進縣。人傑地靈,質樸守信。沁縣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上設縣較早的縣份之一,素有耕讀傳家之風,被譽為文化之鄉。北魏時期的民間石刻南涅水石刻堪稱全國民間石刻瑰寶。“三絃書”古韻悠揚。良相吳琠為沁州人,清廉、和諧的典型代表。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相輔相成,相得成趣,為發展文化旅遊奠定了必要條件。

北方水城項目藍圖

繪製“北方水城”藍圖
2007年11月,沁縣開展了“集民智、求突破、找優勢、謀發展”大討論,又徵詢專家意見,制定出了建設“北方水城·中國沁州”發展戰略。

北方水城項目一期

一期工程(2008年~2010年),完善西湖改造和漳河河道治理工程,啓動瘦西湖、東湖和南湖工程,在縣城形成以西湖為中心的東湖、北海、瘦西湖、南湖四湖環繞;二期工程(2011年~2013年),完成縣城水系建設,修復疏浚漳河、下曲峪河、小河、迎春河、實施圪蘆河(湖)引水工程,連接北海和西湖,在縣城初步形成五水交匯;三期工程(2014年~2016年),搞好全縣河流水系規劃建設,把縣城境內能夠連接的主要河流、湖泊、塘壩都貫通連接,不能納入全縣水系的進行改造,基本實現全縣有水,碧水長流。形成綠色、特色、山光水色和工商貿、科教遊為一體,湖光山色,最宜人居,具有南國風韻、北國風情的三晉最佳旅遊勝地和商賈名城。

北方水城項目規劃

建設“北方水城·中國沁州”2008年是實施“四以”發展戰略的起步之年。

北方水城以水為魂

創造水城靚麗品牌,打好四個攻堅戰:一是基礎設施攻堅戰。包括縣城街路新建改建工程、全縣出境道路建設工程和電力基礎工程建設,構建城鄉、四通八達的現代化交通網絡。二是水系建設攻堅戰。主要包括縣城水系湖泊建設治理工程、河道建設治理工程以及全縣外圍水系工程三大塊。三是標誌性工程建設攻堅戰。建設犧盟會決死隊紀念館、沁州體育館、教育園區、小河開發區等“三館四區”的工程。四是水城綠化攻堅戰。圍繞水城建設總體規劃,重點建設一路、一河、一環、三園、四景的綠化工程。

北方水城以土為根

打造現代農業園區。確定農業發展的戰略是建設兩個園區、培植三大優勢。建設一個佔地1萬畝以上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和一個標準化的規模種植、養殖園區。培植優勢產業、優勢基地、優勢品牌,在經濟產業特色化、特色產業基地化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上實現新突破。

北方水城以工為重

依託周邊強企富縣。結合實際,依託周邊抓工業,延伸農業抓工業,承接轉移抓工業,重點培育焦炭、食品飲料、農產品加工、煤化工、電力等五大產業,突出抓好兩項工作:一是建好“一個園區”,即:依託華安焦化,建設堯山循環工業經濟園區。要把堯山工業園區打造成產值達200億元的現代化工業園區,真正成為沁縣工業經濟發展最大的增長點:二是抓好“三個一批”。救活一批原有國有企業改制不徹底和瀕臨倒閉的企業;壯大一批像沁州黃、唯思可達、佳美等有一定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的企業;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新型工業大項目。

北方水城以人為本

構建和諧富裕沁縣。“意莫高於民,行莫厚於樂民”,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三個始終不能忘記”:一是始終不能忘記沁縣是山區、老區、欠發達區、貧困地區,還有不少特殊的人羣生活困難:二是始終不能忘記我們的先輩都是農民,我們都是農民的後代,對不起農民就是不孝子孫:三是始終不能忘記改善民生就是發展,改善民生也是政績。從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抓起,多辦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認真解決好關注民生、促進民和、確保民安三大問題。
現在沁縣以四湖環抱、五水環繞、水魂神韻為水帶,以縣城為中心形成藍天碧水、湖光山色,建設具有江南風韻和北國風情的休閒旅遊“北方水城”。將來遊客很可能形成一種感受——“早知有沁州水城,何必下江南”。
今年年初,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北方水城的口號“五湖四海 沁州胸懷”
2009年5月28日—6月3日,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舉辦了北方水城“首屆端午民俗文化節暨龍舟邀請賽”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素有“千泉之縣”之稱的沁縣有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2011年,沁縣依託其豐富的水域資源、生態優勢、氣候優勢,做大做強“一村一品”,在全省貧困地區率先走出一條具有沁縣特色的農業崛起之路。  近年來,沁縣充分挖掘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潛力,大力推進“一村一品”戰略的實施,使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優勢產業得以蓬勃發展。

北方水城發展產業鏈

三大產業作主導
作為沁縣最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沁州黃集團通過“公司+協會+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不僅帶動5萬餘户農民增收,而且成為沁縣建設全國有機食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示範企業。2010年,沁州黃小米產業已發展到10萬畝,年產沁州黃穀子3500萬公斤。今年,沁州黃集團開發的“穀子愛”營養小米粉投產,年銷售收入可達5億元,5萬農户户均可增收3000元。
在設施蔬菜產業方面,2008年以來,沁縣培育了葆源蔬菜公司,並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產業化運營格局。目前,全縣已發展設施蔬菜大棚10000多座,年產蔬菜2億公斤,農民年增收1.98億元。
沁縣的核桃產業已經發展到7萬畝,培育了牛寺、漳源兩個專業鄉鎮,朝仁、交口、桃園等186個核桃專業村。去年,全縣核桃總產量達385萬公斤,收益1.58億元。
良性循環助發展
發展“一村一品”,就是為了延伸農村產業鏈,擴大農業產業規模,建設現代大農業一流強縣,使之成為帶動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環載體。那麼,如何尋找富有特色的良性循環模式呢?
在實施“一村一品”戰略實踐中,沁縣探索出了“市場+公司+合作社+園區(基地)+農户”的運營模式,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為中心,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一村一品”優勢產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
四大措施謀跨越
為推進“一村一品”順利實施,沁縣採取了四大措施,首先是理清思路,充分挖掘、開發、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和潛在資源優勢,生產富有特色、市場前景好的產品。通過資源開發實現產品—商品—名品和品種—品質—品牌的跨越與提升;其次是明確目標,依託“村”的區域,“品”的優勢產業,“量”的持續擴大,尊重資源、尊重歷史,從資源優勢和歷史產業中優勝劣汰;第三是培育龍頭,重點培育和扶持了沁州黃集團、葆源蔬菜公司等龍頭企業,並在土地、人才、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第四是科技支撐。先後聘請了山東壽光、山西農科院、山西農大的專家和技術人員來到沁縣,進行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
“十二五”期間,沁縣將緊緊圍繞打造全國一流有機食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縣的目標,把“一村一品”優勢產業建成為集約的現代農業、有機的營養農業、好看的休閒農業、搶手的市場農業、好價的高效農業、持續的發展農業,實現“十二五”期末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翻兩番的目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