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

鎖定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是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內田吟風。本書所收蒙古史、北方民族史方面的譯文,為譯者於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葉在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室(1982年改為蒙古史研究所)工作時所譯。
中文名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
作    者
(日)內田吟風
譯    者
餘大鈞
出版時間
2003年1月1日
出版社
雲南人民出版社
頁    數
924 頁
ISBN
9787222036215
類    別
民族史類圖書
裝    幀
平裝
版    次
1

目錄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內容簡介

本書絕大部分曾刊載在該研究室編印的內部交流學術刊物《蒙古史研究參考資料》上。今收輯在一起,以供有關研究者研究參考。
第一部分為北方民族史編,共收譯文20篇。
本編所收正史北狄傳箋註14篇,譯自日本著名史學家內田吟風、護雅夫、田村實造、佐口透等譯註的《騎馬民族史(正史北狄傳)》第l卷,1980年;第2卷,(1979年)。內田吟風為日本研究匈奴、鮮卑、柔然等族史的專家,著有《北亞史研究·匈奴篇》(1975年)、《北亞史研究·鮮卑柔然突厥篇》(1975年)等。田村實造為研究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史的學者,著有《中國征服王朝研究》等。護雅夫為研究突厥史的專家,著有《古代突厥民族史研究》等。正史北狄傳箋註各篇,尤其是內田吟風的匈奴傳、蠕蠕傳箋註,護雅夫的西突厥傳箋註,佐口透的鐵勒傳、回紇傳箋註,反映了日本史學界到20世紀70年代末為止對正史北狄傳的研究成就和註釋水平,對研究匈奴、柔然、突厥、回紇等族史具有參考價值。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目錄

導讀
譯者的話
北方民族史編
1《史記·匈奴列傳》箋註
2《漢書·匈奴傳》箋註
2《漢書·匈奴傳》箋註 [日]內田吟風
2.1 上卷
2.2下卷
3烏桓、鮮卑傳箋註 [日]河內良弘
3.1《後漢書·烏桓傳》箋註
3.2《三國志·魏志·烏丸傳》箋註
3.3《後漢書·鮮卑傳》箋註
3.4《三國志·魏志·鮮卑傳》箋註
3.5《三國志·魏志·軻比能傳》箋註
4 蠕蠕、芮芮傳箋註 [日]內田吟風
4.1《魏書·蠕蠕傳》箋註
4.2《北史·蠕蠕傳》箋註
4.3《宋書·芮芮傳》箋註
4.4《南齊書·芮芮虜傳》箋註
4.5《梁書·芮芮傳》箋註
5《魏書·高車傳》箋註 [日]護雅夫
6室韋、契丹、奚傳箋註 [日]田村實造
6.1《魏書·失韋傳》箋註
6.2《北史·室韋傳》箋註
6.3《舊唐書·室韋傳》箋註
6.4《新唐書·室韋傳》箋註
6.5《魏書·契丹傳》箋註
6.6《北史·契丹傳》箋註
6.7《隋書·契丹傳》箋註
6.8《新唐書·契丹傳》箋註
6.9《魏書·庫莫奚傳》箋註
6.10《新唐書·奚傳》箋註
7《隋書·鐵勒傳》箋註 [日]佐口透
8突厥傳箋註 [日]山田信夫
8.1《周書·突厥傳》箋註
8.2《隋書·突厥傳》箋註
8.3《舊唐書·突厥傳》箋註
9《隋書·西突厥傳》箋註 [日]護雅夫
10《舊唐書·西突厥傳》箋註 [日]護雅夫
11《新唐書·西突厥傳》箋註[日]護雅夫
12《舊唐書·回紇傳》箋註 [日]佐口透
13《新唐書·回鶻傳》箋註 [日]佐口透
13.1捲上
13.2卷下
14《舊唐書·鐵勒傳》箋註 [日]佐1:3透
15西突厥傳、回鶻傳、鐵勒傳參考書目 [日]佐口透
16匈人、匈奴同族論研究小史 [日]內田吟風
16.1序言
16.2根據東西方古代典籍之諸研究(上)
16.3根據東西方古代典籍之諸研究(下)
16.4按照語言比較所作出之諸研究
16.5考古學上之諸研究
16.6從人種體型看同族論
17匈奴西遷考 [日]內田吟風
17.1 緒論
17.2北匈奴西遷年表
17.3關於北匈奴遷居伊犁河地區
17.4關於北匈奴遷居吉爾吉斯草原
17.5北匈奴征服奄蔡即匈人征服阿蘭
17.6結論
18匈奴與東胡 [前蘇聯]姆·伊·裏日斯基
19柔然阿哇爾同族論考 [日]內田吟風
20突厥蒙古諸民族史 [俄]瓦·符·巴托爾德
21 俾丘林《古代中亞各族資料彙編》第一卷中對漢文史料所作註釋摘錄 [俄]俾丘林
21.1匈奴
21.2烏桓
21.3鮮卑
21.4柔然
21.5回紇[高車]
……
蒙元史編
22蒙古人的歷史
23成吉思汗帝國的建立
24突厥、蒙古人的社會日常生活與經濟結構的關係
25關於畏吾兒文獻及其對蒙古人的影響問題
26伊斯蘭教載籍關於成吉思汗後裔中的基督教徒的記載
27關於成吉思汗後裔中的基督教徒問題
28成吉思汗及其遺產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下冊)》目錄:
29阿母河等處行尚書省考 [日]本田實信——蒙古人在伊朗的早期行政機關
30從哈剌和林“跑出來”的石龜[前蘇聯]謝·符·吉謝列夫
31 哈剌和林出土的鐵器 [蒙]德·納旺
32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考古研究 [蒙]謝爾—奧札布
33《元史·釋老傳》箋註 [日]野上俊靜
34關於元朝怯薛出身者的家世 [日]片山共夫
34.1 目次
34.2緒言
34.3怯薛與勳舊世家
34.4怯薛出身者被吸收加入怯薛時的契機
34.5怯薛出身者之家世
34.6怯薛與漢南人
34.7 結論
35論元朝的昔寶赤 [日]片山共夫——以怯薛的二重構造為中心
35.1緒言
35.2怯薛執事班昔寶赤的基本情況
35.3昔寶赤的二重構造
35.4從昔寶赤的二重構造的意義得出的結論
36關於元朝諸監的一些研究 [日]丹羽友三郎
36.1前言
36.2元朝中央官制概要
36.3元朝的諸監(一)
36.4元朝的諸監(二)
36.5元朝諸監的特點
36.6在元朝諸監中所看到的各個特點的緣由——代替結束語
36.7餘論
明清古史編
37達延汗後裔世系表箋注 [美]塞瑞斯
37.1 導言
37.2表一箋註
37.3表二箋註
37.4表三箋註
37.5表四箋註
37.6表五箋註
37.7表六箋註
37.8表七箋註
37.9表八箋註
37.10表九箋註
37.11表十箋註
38喀爾喀法典 [前蘇聯]扎姆察拉諾
38.1 序
38.2喀爾喀法典
38.3三旗大法條例(土牛年即1709年頒佈)
38.4 1722年條例
38.5 1722年條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九月初三條例
38.6 1709年法規之續文
38.7 1728年條例
38.8 1746年大法
38.9 1736年法規
38.10 1709年法規(1728年?)
38.11 1746年沙比衙門與和託果伊特旗圖薩喇克齊協理台吉烏巴什·磋克託·阿海條約
38.12 1746年(教、俗兩界相互關係條例)
38.13 1709年(或1728年?)法規之續文
38.14 賽馬條例(1729年)
38.15 1728年或l729年斡齊齎·土謝圖汗第五法典
38.16 1724年法規
38.17 1724年(1784年?)法規
38.18 1726年法規
38.19 1726年地方當局行政命令
38.20 1754年關於酒的法規
38.21 1770年有關病畜傳染他人之畜之規定,蒙古法典之發展 [1] 
附錄:古今地名對照表(以漢語拼音為序)
參考文獻
新版修訂後記
索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