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中國北方地區
- 外文名
- North China
- 面 積
- 約佔中國的20%
- 人口數量
- 6.02 億
- 氣候類型
- 温帶季風氣候
- 地 形
- 平原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
- 主要地勢
- 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東北平原
- 主要河流
- 黃河、淮河、渭河、松花江、遼河、黑龍江、圖們江、鴨綠江、渾河
- 作物熟制
-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 特 點
- 資源豐富
- 主要省份
- 晉、豫、魯、冀、津、京、陝、黑、吉、遼 [1]
- 年平均降水量
- 大部分地區為400-800mm
- 乾濕地區
- 半濕潤區、濕潤區
- 所屬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主要城市
- 北京、天津、濟南、鄭州、石家莊、瀋陽、西安、哈爾濱、長春 [1]
- 電話區號
- 010,0371,0531,0311,022,029,0451,0431,024,0351
- 火車站
- 太原站,鄭州站,濟南站,石家莊站,天津站,北京站,西安站等
- 高等學府
-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等等
北方地區定義
編輯北方地區地形
編輯黃土高原位於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長城為界、秦嶺以北之間的地區,被譽為"烏金高原"。這裏的黃土是地質歷史時期風力沉積作用堆積而成的。那時,強勁的偏北風吹揚起沙塵南下。隨着風力減弱、沙土沉積、形成了平坦高聳的黃土塬。後來隨着黃土高原的植被遭到大規模破壞、疏鬆的黃土遭受沖刷,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形成了溝壑縱橫的黃土丘陵(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
北方地區氣候
編輯北方地區主要是温帶大陸性氣候和温帶季風氣候。冬夏温差大,四季氣温變化分明。全年降水量少,而且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季。北方地區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 7、8兩月,這兩月是北方地區的汛期。每年的春季少雨,常有乾旱,春旱嚴重。夏季多雨。
1992年以來,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這時,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中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再加上冷暖空氣配合不利,此消彼長,一直沒能在北方地區形成理想的降雨條件,由此出現了持續少雨乾旱的天氣。
北方地區資源
編輯北方地區糧食
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耕作歷史悠久,東北平原有大片肥沃的黑土,都是我國的主要農業區。
北方地區礦產
北方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華北地區則煤炭儲量極為豐富,東北地區盛產石油、天然氣、煤炭、金屬、木材等等。
北方地區人文
北方地區人文資源豐富,"文化中心"北京就位於北方地區,有眾多的文化場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歷史文化遺產(紫禁城、故宮殷墟、二里頭遺址等),有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如“亞投行”等)是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在軍事和政治雙重因素的作用下,結合北方地區的農業自身發展特徵,中國北方地區(即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成為在唐宋變革之前人口密度最高以及文化最為繁榮的地區。從人口方面看,根據漢代官方人口統計數據,在全國近 5000 萬人口中,超過五分之四的人生活在北方地區, 而在唐代之前的隋代,北方地區人口也約佔全國總人口的 75%左右。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的人口重心是在中國北方地區。從文化方面來看,人口的增加以及經濟上的繁榮也促進了北方地區文化的發展,並使之成為全國文化的中心。這種中心地位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體現:一是大量反應北方文化生活的藝術作品的出現,比如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大部分的詩歌內容都是反應北方勞動人民生活和勞動的相關內容;二是作為古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發源於中國北方地區,而且孔子弟子中有 94%是來自中國北方地區;三是從文人地理分佈可以看出存在地區分佈差異,北方文人的數量超越南方。如西漢時期,北方文人佔全國文人總數的近 80%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