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庭故城遺址

鎖定
北庭故城遺址為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治所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城正北12千米處,古時為西域城池,是北疆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貿易中轉站,古代絲綢之路北道必經之地。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遺址出土了錢幣、蓮花紋地磚、獸骨、瓦當殘片、筒瓦殘片、陶器殘片等遺物。 [1] 
1988年,北庭故城遺址入選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該遺址列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3] 
中文名
北庭故城遺址
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 [18]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氣候
開放時間
9:00-18:00
景點級別
AAAA級 [22] 
門票價格
48.00元
佔地面積
1.5 km² [22] 
著名景點
西大寺
年    代
唐代
適宜遊玩季節
夏、秋
級別批次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批准文號
國發(1988)5號

北庭故城遺址遺址簡介

北庭故城遺址位於新疆吉木薩爾縣城北偏東12公里處,南枕天山、北望草原,核心區域佔地1.5平方公里,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遺址分為一內一外、一大一小兩重城。其外城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1公里;內外城牆均有護城河、馬面、敵台和角樓。
北庭故城是目前天山北麓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古代城市遺址。北庭故城見證了漢唐元等中央王朝對西域實施有效治理的歷史,是我國唐至宋元時期天山北麓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也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宗教演變、民族發展以及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的歷史見證,對古代西域的繁榮穩定及古絲綢之路暢通發揮了重要作用。 [19]  [22] 

北庭故城遺址建設沿革

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此地為車師後部王庭所在地金滿城。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戊巳校尉耿恭屯田車師後部金滿城,屯田士卒數百人。
兩漢時,金滿城(吉木薩爾)一帶成為車師後國。
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仍設西城長史和戊巳校尉(治所高昌)管理西域,並封車師後部王壹多雜為守魏侍中,號大部尉。使用魏的印信,和中原保持親密的關係。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討平高昌後,經其地設庭州,發展成為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有重兵駐守。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任命西突厥開國主室點密五世孫阿斯那賀魯為瑤池都督府都督,稱“可汗浮圖”。
高宗永微四年(公元653年)賀魯率眾叛亂,顯慶二至三年(公元658-659年)叛亂平定,隨即撤銷瑤池都督府,並在庭州設立金山都護府一起分管西域。
武后長安二年(公元703年)在此設北庭都護府,下轄金滿、輪台、蒲類(後改後庭)、西海4縣,與安西都護府以天山為界分疆而治。
景龍二年(708年)升為北庭大都護府,轄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西達鹹海廣大地區的軍政事務。後改北庭節度史,所轄瀚海軍駐此,貞元六年(790)陷於吐蕃
九世紀中期高昌回鶻王國建立後,稱夏都,為其政治中心之一;又稱“別失八里”,意為五城。
元代在此設別失八里行尚書省、宣慰司、元帥府。 [2]  15世紀前期毀於戰火。
清乾隆四十年 (1775)在此曾經出土唐碑,嘉慶二十五年 (1820)徐松曾調查城址,發現金滿縣殘碑。
19世紀以後,英、日等國先後派探險隊在此調查挖掘。
1928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對故城進行調查發掘。
1979~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調查發掘。
1988年,入選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2] 
2011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與吉木薩爾縣對北庭故城進行考古發掘和鑽探。 [22] 
2013年12月,入選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2] 
2014年6月,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3]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4] 
2021年,北庭故城遺址名列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同年,遺址發現“悲田寺”刻字陶器殘片。它證明北庭故城核心區曾經有座悲田寺,這可能和武則天長安年間,開始創辦悲田養病坊並在北庭都護府推廣有關係,實證了唐王朝對西域各個層面的有效管轄和治理。 [19]  [21-22] 
2023年4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內城北門外台地上的1號遺址開始發掘。 [22] 

北庭故城遺址地理環境

北庭故城遺址位於天山北麓,位於吉木薩爾縣北庭鄉的沖積平原上,南依天山博格達峯,北接準噶爾盆地,地理座標為東經89°12‘43”,北緯44°05’52”,海拔485m,由東南向西北略傾斜。區內氣候温暖乾旱,年平均氣温4—7℃,年均降水量約200—300mm,年蒸發量為1885.2 mm。 [5] 

北庭故城遺址故城格局

北庭故城遺址整體佈局

北庭故城平面呈不規整的南北向長方形,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約1公里。城池佈局受唐長安城影響,分為內外兩城,像個巨大的"回"字。內外城均有護城河、馬面、敵台、角樓和城門。繁盛時的北庭城,官署衙區主要在內城,普通老百姓生活在外城,分為生活區和商業區。 [6] 

北庭故城遺址外城

北門遺址 北門遺址
外城始建於唐代初年,後經兩次修補,周長4596米。南、北、西三面城垣尚存,牆基殘寬 5~8米,高3~5米,城垛(馬面)處高10米,厚7米,均系夯土築成。夯層平整堅實,厚約7釐米。四角原有角樓,西北角台基東西長25米,南北寬23米,殘高約11.5米。護城壕寬30~40米,深2~3米。 [7] 
北城城門保存尚好,門寬8米,甕城的格局仍在。甕城外側又有一近似長方形的小城,為軍事防禦設施,俗稱羊馬城。外城城牆都系夯土版築而成,夯層直接建於原生土上。夯層平整、堅硬結實,厚5~7釐米,局部厚達10釐米以上。 [8] 

北庭故城遺址內城

內城位於外城中部偏東北,約建於高昌回鶻時期,內城分兩重,第一重南北長800米,東西寬600米;第二重邊長各400米,內城周長約3千米,基寬3~4米,殘高約2米。城牆均系夯築,夯層建於原生土上,平夯,無夯窩,夯層厚10~15釐米,個別厚達20釐米左右。
內城北、西牆城門遺蹟尚存。北門寬5.5~6米,左右台基有對稱排叉樁槽,原為過樑式木構門洞。城牆外現存馬面14個,間距50~70米。東、西牆中部各有敵台一座,東南、西北、西南角樓殘基尚存,城壕寬10~30米,深1~3米。內城的裏外兩重城牆,其結構與外面相同,高度較外城池堅固險要。 [8]  [7] 
內城北門外台地上的1號遺址,是一座面積800平方米的大型土坯構建的多間房建築基址,坐北朝南,外有院牆。基址北牆長44.79米,殘寬5.8米,西牆寬6米,現存大小房間7間。從地面和牆體看,遺址經過修補,始建可能是高昌回鶻王國時期,沿用至元代,遺址發現的瓷片和察合台汗國都城阿力麻裏出土器物接近。初步推斷這裏是一處重要的官署遺址。 [22] 

北庭故城遺址西大寺

在城西2公里處有高昌回鶻時期的王室寺院一座,是新疆天山北麓僅存的一座早期佛教遺址。地面以下是夯土台基,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築。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70.5米,東西寬43.8米,分為南北兩部。北部為正殿,有大型佛像,殿外北、東、西三面有洞窟環繞。南部為庭院,東西有配殿僧房、庫房。 [7] 

北庭故城遺址文物遺存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中國學者徐松此發現唐金滿縣殘碑。
建國後曾對北庭故城遺址多次調查和測圖,城內出土有陶器、土銅、鐵器、錢幣等。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也有黑陶和紅陶。主要為罐、甕、盆等;有一雙耳灰陶罐,一黑陶罐兩件完整陶罐,和頂部帶人頭形紐蓋子的陶棺一件。磚有蓮瓣紋方磚、素面方磚及素面長方磚3種。出土的唐代瓦當均模製,大多為青灰色,火候較高,質地堅硬,當面徑11.5—14釐米。基本上都飾蓮花紋,紋飾與唐兩京城出土唐代瓦當基本相同均為單瓣,不見覆瓣蓮花紋瓦當。 [9-10]  土銅、鐵器有銅鏡、護身銅質立佛、銅錢、銅棒、鐵剪等,錢幣均為開元通寶。城西北隅出土有唐代銅質官印“蒲類州之印”和銅獅、石獅、葡萄紋銅鏡、刻花石球、下水管道等。古城內有一大型的石磨盤,還有眾多的馬鞍形、橋形磨製石器,大型陶質容器,説明這裏曾是一個規模大的屯糧基地 [11] 
西大寺第一次發掘所獲陶器達53件,器型有甕、盆、缽、碟、燈、紡輪等。出土的7塊瓷片中青瓷片1塊,屬北宋耀州窯瓷片;月白瓷片2塊、天藍釉瓷片4塊,均屬金代鈞窯瓷片。出土玉器24件,內有圭、珠、環等。出土日月光金1枚,正面鐫漢文“日月光金”四字,背面鐫少數民族文字。 [12] 
西大寺的洞窟和配殿內塑有佛像。配殿和東面洞窟繪有壁畫。用淡墨起稿,以鐵線描為主,色調以紅、赭、黃等色為主。位置配列、構圖形式基本一致,主要為經變、供養、故事畫和供養比丘、供養人等。其中一幅分舍利圖保存較好,北側是王者出行圖,南側為攻城圖。壁畫和塑像旁有回鶻文和漢文題名、題記。寺院遺址現已蓋房保護,並設有文物保管所。 [7] 

北庭故城遺址遺址價值

西大寺塑像是研究回鶻雕塑重要的實物資料,壁畫有千佛、菩薩、供養比丘像,護法和經變故事等,畫中有回鶻文和漢文題記,是研究新疆古代宗教、藝術、語言文字的珍貴資料。
其中“八王分舍利圖”等壁畫代表了回鶻佛教藝術的最高水平。該寺在佛寺形制、塑像和壁畫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回鶻特點,尤其是佛寺的平面配置形制,尚未發現有與之完全相同的例證,為研究古代西域,尤其北庭地區的宗教、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3]   
在故城中發現的一件陶棺,棺頂部有一個帶人頭形紐的蓋子,對研究當時居住在這裏的民族和風俗具有重要價值。 [14] 

北庭故城遺址遺址保護

1979一1980年,社科院考古所曾對北庭西大寺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出部分配殿和佛窟。
2006年,修建西寺保護大棚時對本體西側和北側進行了局部清理,為防止施工期間牆體塌陷,對北側和西側採用原始的夯築方法進行修補,增加牆體承重力。並對東側佛龕及牆體進行加固保護。
2009年,北庭故城遺址保護圍欄工程完工,整體測繪和土質分析以及天象觀測等相關資料的採集分析已全部完成。將依附於文物本體上的房屋建築以及會對文物本體造成損壞的建築進行搬遷。把穿城而過的柏油路進行改道,將故城原先開放式的保護方式逐步形成一個全封閉式保護區域。 [3] 
保護棚下的西大寺 保護棚下的西大寺
2010年起,西大寺遺址保開始了為期3年的護開發工程,總投資1900萬元。 [15] 
為古城強筋健骨 為古城強筋健骨
從2010年開始啓動遺址公園建設,由國家和地方共同出資2.2億元人民幣。為保持遺址原貌,當地採用裂縫加固、裂縫注漿、洞頂加固、頂面沖溝整治等原始建築工藝,為古城“強筋健骨”。
2014年,北庭故城的附屬建築北庭西寺本體加固項目於7月上旬開工,總投資約500萬元。 [16] 
2021年10月12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0] 
截至2023年11月,北庭故城遺址監測中心平台已經利用遙感衞星、監控攝像頭等設備和設施,以及大數據、雲計算等一系列新技術,對遺址空氣濕度、温度、遊客密度等多方面信息實現全方位監控,便於將相關監測數據實時回傳至監測平台,作出預判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22] 

北庭故城遺址旅遊信息

1.市內沒有公交車到達,從吐魯番市區可坐旅遊專車前往。
2.先乘班車前往吉木薩爾縣城,從縣城乘坐前往紅旗農場的班車或乘坐出租車前往。
3.遺址已經完善了觀光接待設施,遊客要進入景區參觀必須乘坐專門的觀光車進入。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