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少林寺

(天津薊州北少林寺)

鎖定
北少林寺,原名“法興寺”,是元代雪庭福裕禪師分設“五少林”中唯一以“少林寺”冠名的下院。 [15]  元代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由仁宗皇帝賜名“北少林寺”。北少林寺地處天津薊縣盤山東南麓“中盤”的開闊山坡上,始建於魏晉時期,是薊縣縣誌記載的當地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天津最早的寺院。 [16-17]  在清代,北少林寺受到重視,乾隆皇帝曾三十一次蒞臨,有“南少林寺在嵩山,北少林寺在薊州”的説法。抗日戰爭時期,北少林寺多個寺廟被毀;1992年,北少林寺現存的山門基址、碑刻、古塔、摩崖石刻,被列為天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少林寺為禪宗之始祖,其禪宗的特點在於簡單、樸實,與唐宋時期建築風格類同。北少林寺的建築風格也基本保持唐宋時期的建築風格,選擇以唐代的斗拱形制來作為規劃,唐宋的屋頂高度較清制屋頂平緩,檐柱比例較為粗獷。重建的北少林寺佔地面積310畝,建築面積達到10000多平方米。主建築羣從進口處依次包括: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達摩殿、觀音殿、福裕殿、護法殿,還包括禪堂、齋堂,以及東、西配殿等。此外,還建有放生池、戒壇殿、大禪堂,並將建設三座面積不等的廣場,恢復建設有着900多年曆史的少林藥局。在山門外,還建立了一個以介紹少林文化傳承和佛教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展示中心。 [1] 
中文名
北少林寺
建立時間
魏晉時期
地    點
天津薊州盤山
現任住持
延沛法師

北少林寺歷史沿革

據《薊縣誌》記載,北少林寺原名“法興寺”,後又叫北少林禪寺,地處天津薊縣盤山東南麓“中盤”的開闊山坡上,始建於魏晉,是薊縣縣誌記載的當地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天津最早的寺院。 [15] 
據史料記載,元朝時期,崇尚道教,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道教造雲子派其徒張志格到處選擇觀址,最終選中了盤山。之後,道教一行人改名棲雲觀。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上方長老巢雲威,與那摩大師、少林雪廷福裕禪師一起,到大都(北京)面見元仁宗,元仁宗降旨將棲雲觀恢復為僧院,更名“北少林禪寺”。雪廷福裕禪師便教寺中的和尚修習少林武功。 [16-17] 
明代奏賜北少林之額,明成化乙丑、嘉靖丁亥均有重修;清順治九年,重修了多寶佛塔;康熙年間僧人本住對寺廟進行了修繕;乾隆十年敕修大殿,並御書“彈指神趣”匾額。 [18] 
清朝以後,北少林寺的習武活動由公開轉人地下,逐漸走向了下坡路。據《薊縣縣誌》記載: “民國初年,縣內僧尼及居家修行者日減,日軍進駐縣內後,僧尼及居家修行者更少。” [14] 
坍塌的北少林大殿柱基 坍塌的北少林大殿柱基
1939年,羣匪盜強行進人寺內,寺內珍貴物品被洗劫一空。1942年,日軍清鄉圍剿抗日武裝時,北少林寺被焚燒。從此,北少林武術散落民間,主要依靠天津薊縣公樂亭的商家傳承了下來。 [14]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將盤山劃作“無人區”,盤山多數寺廟毀於這一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少林寺劃歸官莊鎮磚瓦窯村使用,村民陸續在寺廟基礎上建房,使原有的平面遺蹟遭到破壞。 [13] 
北少林寺是元代雪庭福裕禪師分設“五少林”中以“少林寺”冠名的下院,由仁宗皇帝賜名“北少林寺”。 [12] 

北少林寺景點

北少林寺多寶佛塔

多寶佛塔上的飾物 多寶佛塔上的飾物
多寶佛塔,明崇禎七年(1634)興建,清順治九年(1652)落成,高九丈,磚築十三層。 [11]  位於北少林寺的半山腰,需要沿着土路走至山腰下,山上橡樹葉已落滿一地。通往多寶佛塔並沒有明顯的路,但途中偶爾還能見到用石頭砌成的台階,大都夾在亂石之中,這是北少林寺被日本鬼子燒燬之前通往多寶佛塔的台階。走上寶塔所在的平台可以看到,塔的基礎是由條石壘砌而成,約2米多高,塔身為八角形。塔東側豎着一塊寫有“天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字樣的牌子。從塔後身順着石頭砌成的台階向上爬去,可以看到寶塔飽受滄桑的“身體”。塔身原本的白色已變成一塊塊不平整的“斑跡”,建塔的木材裸露在外,之間的縫隙有大有小。 [10] 

北少林寺紅龍池

紅龍池旁的石刻 紅龍池旁的石刻
紅龍池位於從多寶佛塔前往少林寺佛殿舊址的途中,一潭四周圍着高約半米的長條形石柱、3米見方的水恬靜地“躺”在山石前,山石上刻有“紅龍池”、“立沛甘霖”幾個大字和一些題記。“紅龍池”三字是由書法家戴川所寫,三字為隸書字體。“立沛甘霖”四個大字為乾隆出遊至此所題。除此之外,還有清朝進士李江等人士的題記和乾隆的題詩。 [9] 

北少林寺北少林寺大殿

被遺棄的一塊石碑 被遺棄的一塊石碑
由紅龍池西邊的小路向西南方向走去,一段上坡過後,面朝高聳的山峯,眼前是一片平整地,是北少林寺大殿的舊址。前殿的前方豎了一塊有些年頭的“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但大殿舊址現已滿是枯草,在舊址上的石碑已被薊縣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存放起來。 [8] 

北少林寺壩台

北少林寺大殿舊址東側是砌好的壩台,一部分是條形磚砌成,一部分是石頭壘砌。壩台一部分是歷史遺蹟,另一部分是1996年建的。當時一開發商準備重建北少林寺,但由於資金等原因,徵完地、做了大殿的基礎後,半途而廢。在少林寺最北部與中盤寺搭界處,有兩塊石碑,其中一塊保存完好,刻有前人孫應元的詩,字徑約15釐米。另一塊石碑已被村民斷為三塊,用於砌築壩台。 [7] 

北少林寺典故傳説

清代,北少林寺受到皇家的格外重視,還在北少林寺下建起了行宮“靜寄山莊”。康熙皇帝曾兩次幸臨北少林寺,乾隆皇帝更是三十一次常住這裏。在清代,有“南少林寺在嵩山,北少林寺在薊州”的説法。 [6] 

北少林寺名人詩文

碑林 碑林
乾隆皇帝曾為北少林寺題詩:“少林有南北,對峙不為孤。忍草一庭靜,禪林成嶂挾。閒軒聊可憩,佳景自相輸。憶遜豫巡者,曾臨面壁圖。” [5] 
乾隆出遊至紅龍池,為紅龍池題“立沛甘霖”四個大字。 [4] 
乾隆十二年御製少林寺詩:是處由來初地(盤山雖乾隆屢經駐蹕,而少林寺在乾隆十二年初到),會心都契法源。巖懸水出嵌隙,路轉人度松門。少林名自少室,是一是二堪參。忽坐壺中天半,下臨萬壑千嵐。俯仰自沾花雨,佈施非為福田(是寺將廢圮。略為修飾之)。幽閒自彼無俗,山林於我有緣。 [3] 

北少林寺弘揚功夫

北少林寺建成之後,將成立自己的武僧團,弘揚少林功夫。俗家弟子和普通人都可以到北少林寺修習少林功夫,以達到養生和健身的目的。在河南省登封有100多家武術學校,有六七萬人在學習少林功夫,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武術培訓市場。與登封不同,北少林重點培養高端功夫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有高強的少林功夫,還應有淵博的知識,為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發揮重要作用。 [2] 

北少林寺重建

天津北少林寺 天津北少林寺
天津北少林寺是河南少林寺祖庭住持釋永信認定歷史記載最明確的少林寺分院,但遺址在對日抗戰中被炸燬。在釋永信主導下,由清華大學與台灣劉培森事務所重建。 [1] 
按釋永信大師的設想,新建的北少林寺佔地面積310畝,建築面積將達到10000多平方米。主建築羣從進口處依次包括: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達摩殿、觀音殿、福裕殿、護法殿,還包括禪堂、齋堂,以及東、西配殿等。此外,還將建有放生池、戒壇殿、大禪堂,並將建設3座面積不等的廣場,恢復建設有着900多年曆史的少林藥局。在山門外,還計劃建立一個以介紹少林文化傳承和佛教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展示中心。 [1] 

北少林寺獲得榮譽

1992年,北少林寺現存的山門基址、碑刻、古塔、摩崖石刻,被公佈為天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