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宇文邕

鎖定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字禰羅突,鮮卑族,祖籍代郡武川,生於同州(今陝西大荔)。 [55]  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第四子,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 [1]  [89] 
宇文邕聰明有遠識,性果決,有智謀,能斷大事。十二歲時被封為西魏輔城郡公。周孝閔帝宇文覺繼位時拜大將軍, [4]  出鎮同州。 [5]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官任大司空,封魯國公。 [6]  武成二年(560年),權臣宇文護派人毒死周明帝,立十七歲的宇文邕為帝, [7]  由權相宇文護掌握朝政。 [10]  建德元年(572年),誅殺權相宇文護,獨掌朝政。 [14]  後繼續推行均田制,改進和發展府兵制,將府兵指揮權從中外都督諸軍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並開始招募均田户農民充當府兵,擴大兵源,充實軍事力量,準備兼併北齊。建德五年(576年),宇文邕領七路兵攻北齊。建德六年(577年),率軍乘勝圍北齊都城,一舉攻陷鄴城,俘北齊後主父子,統一北方。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諸軍五道俱進,北伐突厥,因病詔停進軍。六月,病重還軍長安,當月病逝,年僅三十六歲。 [19]  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孝陵 [48] 
周武帝宇文邕統一北方為此後的統一打下了良好基礎。他統治時期,開始吸收均田上的廣大漢族農民充當府兵,不僅大大地擴充了府兵的隊伍,也使得鮮卑族和漢族人民有了進一步融合的可能。此外,他消滅了僧侶地主在經濟上的勢力。 [56]  這些改革措施,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對當時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起了積極作用。 [57] 
全    名
宇文邕
別    名
禰羅突
諡    號
武皇帝
廟    號
高祖
年    號
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宇文氏
所處時代
南北朝之北周
民族族羣
鮮卑族
出生地
同州(位於今陝西大荔) [3] 
出生日期
543年
逝世日期
578年6月21日
逝世地
長安 [19] 
陵    墓
孝陵 [19] 
在位時間
560年5月31日 至 578年6月21日 [54] 
前    任
北周明帝宇文毓
繼    任
北周宣帝宇文贇
主要成就
誅殺權臣宇文護,推行府兵制均田制,打壓士族,滅亡北齊,統一北方
主要作品
象經

宇文邕人物生平

宇文邕早年經歷

西魏大統九年(543年),宇文邕出生於同州,是宇文泰第四子。據説宇文邕幼年便知道侍奉雙親至孝,而且聰明敏達有氣度。 [2]  宇文泰因此很喜歡他,常對別人説:“將來能實現我的志向的,一定是這個兒子。” [3] 
當時其父宇文泰為西魏權臣,故而青少年時代的宇文邕前途平坦,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宇文邕十二歲時,被封為輔城郡公。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三兄孝閔帝宇文覺受禪登基,建立北周,拜宇文邕為大將軍,出鎮同州。同年九月,大冢宰宇文護廢孝閔帝,擁立明帝宇文毓繼位。十二月十六日,遷任宇文邕為柱國 [4]  ,授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 [5] 
武成元年(559年),宇文邕入朝擔任大司空、治御正,進封為魯國公,兼任宗師。周明帝十分親近他,朝廷凡有大事,多同他商議。宇文邕性格深沉,識見宏遠,不是因為周明帝垂問,他始終不輕易發表意見。周明帝常常讚歎他道:“此人不言,言必有中。” [6] 

宇文邕政出權臣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權臣宇文護派人毒死周明帝,立十七歲的宇文邕為帝 [7]  ,是為周武帝。宇文邕即位時,北周政局十分不穩,關鍵原因就在於宇文護壟斷了北周實權。宇文護是宇文泰的侄子,西魏時,曾任大將軍司空。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病重臨終之前,曾鄭重地對宇文護表示過,自己的諸子都年幼,而且外敵勢力龐大,所以要求宇文護總攬軍政,繼承自己的志向。 [8]  宇文護表面許諾下來。第二年,他擁立宇文覺為帝,建立了北周政權。宇文覺秉性剛烈,特別厭惡晉公宇文護的專權。 [9]  宇文邕深知宇文護的勢力已經長成,故而採取了韜光養晦的策略。即位伊始,他不敢暴露自己對宇文護的不滿。 [58] 
北周、北齊形勢 北周、北齊形勢
保定元年(561年)正月,改元保定,文武百官各增四級。以宇文護為大冢宰、都督中外諸軍事。 [10]  宇文邕不僅對宇文護加官進爵,而且在日常極力討好宇文護。周梁躁公侯莫陳崇隨宇文邕一同到原州,夜裏,他執意回到長安去。眾人都認為這件事有些奇怪。侯莫陳崇自以為聰明,便對自己周圍親近的人揚言宇文護已經被誅殺。有人把侯莫陳崇的話傳了出去。宇文邕聽説後,立即召諸公於大德殿,當着眾人的面責罵侯莫陳崇,侯莫陳崇惶恐謝罪。就在這一天夜裏,宇文護派兵衝進侯莫陳崇住所,迫使他自殺了。宇文邕通過實際行動,表明自己對宇文護決無二心。不久,宇文邕又用韜晦之計表彰宇文護,詔稱:“大冢宰晉國公,親則懿昆,任當元輔,自今詔誥及百司文書,並不得稱公名。”在詔書之中不得稱晉公宇文護之名,可見宇文邕對宇文護暫時“尊崇”之程度。 [11] 
保定四年(564年),宇文護的母親被北齊放回,宇文邕對宇文護之母也竭力奉承,凡是賞賜她的物件,一定是極盡奢華。每到四時伏臘,宇文邕都是率領皇族親戚向宇文護之母行家人之禮,被稱為“觴上壽”。 [11]  用此來博得宇文護的歡心。由於宇文邕表面上的尊重、曲從,宇文護沒有像對宇文覺宇文毓那樣對待他。 [59]  然而在暗中,宇文護還是時時要挾宇文邕,專橫跋扈,總想取而代之。 [60]  同年,宇文邕在宇文護的策劃下發兵攻打北齊。十一月,柱國、蜀國公尉遲迥率大軍圍困洛陽,齊國公宇文憲於邙山圍困齊軍,晉公宇文護的軍隊駐紮於陝州。十二月,權景宣攻打北齊豫州,齊刺史王 [63]  士良在內外夾攻之下投降了北周。 [12]  但因為北齊武成帝高湛高長恭與幷州刺史段韶、大將軍斛律光前往洛陽救援,因為懼怕北周的兵力強大,不敢前進。段韶利用謀略打敗北周軍隊。宇文邕與宇文護想吞併北齊的初步計劃被遏制。這次戰役的失敗,使得宇文護在北周的威望大大降低,為周武帝宇文邕後來的奪權創造了一定條件。 [61] 

宇文邕親理朝政

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以宇文護暴慢,秘密與衞王宇文直圖謀剷除宇文護。宇文護從同州返回長安,宇文邕便與他一同來見太后,宇文邕一邊走,一邊對宇文護説:“太后年事已高,但是頗好飲酒。雖然我們屢次勸諫,但太后都未曾採納。如今兄長入朝,請前去勸諫太后。” [13]  説着,又從懷中掏出一篇《酒誥》交給宇文護,讓他以此勸説太后。宇文護進到太后居處,果然聽從宇文邕所言,對太后讀起了《酒誥》。他正讀着,宇文邕舉起玉珽在他腦袋上猛地一擊。宇文護跌倒在地,宇文邕忙令宦官何泉用刀砍殺宇文護,何泉心慌手顫,連砍幾刀都沒有擊中要害。這時,躲在一旁的宇文邕同母弟衞公宇文直跑了出來,幫忙殺死了宇文護。 [14]  [15]  隨後將宇文護的兒子、兄弟及親信斬盡殺絕。誅殺宇文護之子宇文會宇文至、宇文靜,以及伏侯龍恩、大將軍萬壽、大將軍劉勇等人。大赦天下,改元建德。 [14] 
宇文護被殺後,北周的大權才真正開始掌握在宇文邕手中。在誅殺宇文護及其親信後,宇文邕削弱大冢宰的權力,罷中外府。以太傅、蜀國公尉遲迥為太師,柱國、鄧國公竇熾為太傅,大司空、申國公李穆為太保,齊國公宇文憲為大冢宰,衞國公宇文直為大司徒,趙國公宇文招為大司空,柱國、枹罕公辛威為大司寇,綏德公陸通為大司馬。 [62]  規定六府不必總聽於天官大冢宰,使它的權力虛化,以加強皇權,又改諸軍軍士為侍官,表示軍隊從屬於皇帝和國家化。再取消兵源的種族限制,一境內凡男悉可為兵,大大擴充了軍力。又限定地方行政長官與其僚屬的關係,以防止地方上的私人化。四月,宇文邕追尊略陽公為孝閔皇帝,立魯國公宇文贇為皇太子。大赦天下,百官各加封級。 [63] 
建德三年(574年)正月,為了使兄弟諸王發揮輔助的作用,宇文邕冊封柱國齊國公宇文憲、衞國公宇文直、趙國公宇文招、越國公宇文盛、滕國公宇文逌等兄弟為王爵。 [16]  二月,紀國公宇文康、畢國公宇文賢、酆國公宇文貞、宋國公宇文實、漢國公宇文贊、秦國公宇文贄、曹國公一起進爵為王。同時,宇文邕下令擴大兵源,不限參軍者種族,充實了軍隊力量,有效防止柱國將軍進行武裝割據,並把諸軍軍士改稱侍官,使軍隊也由皇帝直接掌管。 [64] 

宇文邕攻滅北齊

北周滅北齊之戰 北周滅北齊之戰
長期以來,北周和北齊的關係主要是戰爭關係,雙方互有勝負,力量大體均衡。但是自從宇文邕親政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經過滅佛,國家經濟勢力增長;二是吸收均田上廣大漢族農民充當府兵,擴大了府兵隊伍,軍事優勢形成;三是北與突厥和親,南和陳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齊,卻處於“政出多門,鬻獄賣官,唯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闔境嗷然,不勝其弊”的狀況。 [17] 
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再次率兵進入北齊境內,打算滅掉北齊。宇文邕獨與齊王宇文憲等少數人策劃,力排眾議,決定伐齊並親自統軍圍攻金墉城(今河南省洛陽市),七月,周武帝宇文邕命宇文純司馬消難達奚震為前三軍總管,宇文盛侯莫陳瓊宇文招為後三軍總管。楊堅、薛迥、李穆等率軍分道並進。宇文邕自率大軍六萬,直指河陰。周軍進入北齊境內,紀律嚴明,禁止砍伐樹木、踐踏莊稼,犯者皆斬。 [18]  頗得民心,但是周武帝宇文邕因病還師。
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宇文邕親自率軍東伐北齊。以越王宇文盛為右一軍總管,杞國公宇文亮為右二軍總管,隨國公楊堅為右三軍總管,譙王宇文儉為左一軍總管,大將軍竇恭為左二軍總管,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總管,齊王宇文憲、陳王宇文純為前軍,多路並進。 [65]  宇文邕親率大軍到達晉州,派齊王宇文憲率精騎二萬守雀鼠谷,陳王宇文純步騎二萬守千里徑,鄭國公達奚震步騎一萬守統軍川,大將軍韓明步騎五千守齊子嶺,烏氏公尹升步騎五千守鼓鍾鎮,涼城公辛韶步騎五千守蒲津關,趙王宇文招步騎一萬自華谷攻汾州諸城,柱國宇文盛步騎一萬守汾水關。派內史王誼監六軍,攻打北齊晉州城。宇文邕大軍駐紮在汾曲,齊王宇文憲攻克洪洞、永安二城。宇文邕親臨戰陣,每日自汾曲親自到城下督戰,城中北齊軍士惶恐。北齊行台左丞侯子欽出降北周。北齊晉州刺史崔景嵩守晉州城北,夜裏秘密遣使往北周營中,北周派王軌率眾接應。未到天明,登城鼓譟,北齊大軍潰散,周軍攻破晉州,周軍擒晉州城主特進、開府、海昌王尉相貴,俘北齊甲士八千人。宇文邕以上開府梁士彥為晉州刺史,加授大將軍,留精兵一萬鎮守晉州。 [66]  十一月,北齊皇帝自幷州率大軍來援晉州。宇文邕因為士兵是新集,於是避而不戰,下詔諸軍班師,派齊王宇文憲為後拒。於是北齊圍困晉州,晝夜攻打。不久,宇文邕再次出師伐齊,於長安出發,渡過黃河,與諸軍會合。 [67]  十二月,宇文邕大軍到達晉州。北齊軍潰敗,宇文邕率軍追擊北齊皇帝,北周大軍乘勝到幷州。北齊皇帝留其從兄安德王高延宗守幷州,親自率領輕騎逃回鄴城。 [68]  高延宗僭越即位,改年德昌,擁兵四萬出城抗拒周軍,宇文邕親自率諸軍合戰,打退了北齊軍。最終擒高延宗,攻克北齊幷州。 [69] 
建德六年(577年)正月,齊帝高緯傳位於太子高恆,改年承光,自為太上皇。周軍至鄴城下,宇文邕下令圍困鄴城,燒鄴城西門。北齊軍出戰,被周軍擊破。宇文邕攻入鄴城,滅北齊。 [70]  [72]  齊主高緯送其母和妻子逃亡青州,鄴城陷落以後,親自率數十騎逃往青州,宇文邕派大將軍尉遲勤率二千騎追擊。二月,北齊諸行台州鎮均歸降北周,宇文邕統一北方。共計五十五州,一百六十二郡,三百八十五縣,三百三十萬二千五百二十八户,二千萬六千八百八十六口。宇文邕於河陽、幽、青、南兗、豫、徐、北朔、定等州置總管府,相、並二總管各置宮及六府官。從此北周擁有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為後來隋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71] 

宇文邕英年早逝

建德六年(577年)三月,封齊主高緯為温國公,大會羣臣及諸蕃客於露寢。廢蒲、陝、涇、寧四州總管。五月,以柱國、譙王宇文儉為大冢宰,以杞國公宇文亮為大司徒,鄭國公達奚震為大宗伯,梁國公侯莫陳芮為大司馬,應國公獨孤永業為大司寇,鄖國公韋孝寬為大司空。大醮於正武殿,以報功。 [73]  七月,宇文邕行幸洛州,下詔山東諸州舉薦有才能的人士,上縣六人,中縣五人,下縣四人,赴皇帝行在,討論治國治政得失。以上柱國、庸公王謙為益州總管。 [74]  十二月,宇文邕行幸幷州宮,移民幷州軍人四萬户於關中。以滕王宇文逌為河陽總管,以隨國公楊堅為南兗州總管,申國公李穆為幷州總管。廢除幷州宮及六府。 [75] 
宣政元年(578年)四月,突厥入寇幽州,殺掠北周吏民,宇文邕決計討伐突厥。親自率軍分五道北伐突厥。五月癸巳日(578年6月17日),宇文邕在親征突厥的途中病倒,六月丁酉日(6月21日),宇文邕病情加重,還京長安。在當天夜間崩於乘輿,時年三十六歲,遺詔皇太子宇文贇繼位。宇文贇繼位後,追諡宇文邕為武皇帝,廟號高祖,六月己未日(7月13日),葬於孝陵。 [19]  [55] 

宇文邕為政舉措

宇文邕政治

  • 加強集權
周武帝在誅殺宇文護及其黨羽後,削弱大冢宰的權力,規定六府不必聽命於大冢宰,分化大冢宰的權力,使之成為虛職,以加強皇權,又改諸軍軍士為侍官,表示軍隊從屬於皇帝和國家化。再取消兵源的民族限制,一境內凡男悉可為兵,大大擴充了軍力。又限定地方行政長官與其僚屬的關係,以防止地方上的私人化。周武帝還在“六條詔書”的基礎上,制定了“刑書要制”。 [76] 
  • 宗教政策
宇文邕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他勵精圖治,最重儒術。當時寺院佔有大量肥沃土地和人口,又不承擔徭役租税,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和兵士來源,削弱了國力。周武帝之所以毀法,兼及道教,主因當在於此。加以衞元嵩與道士張賓慫恿,則為毀法之助因。 [45]  周武帝在毀法之前多次召開大會辯論三教先後。 [45]  他命司隸大夫甄鸞,詳研佛道二教,定其淺深。結果甄鸞作《笑道論》,譏諷道教。道安作《二教論》,唯立儒教、佛教,認為道家應當歸屬於儒教。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決定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 [77] 
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始議毀法,召僧道會集京師。張賓與僧人智炫辯論不勝,周武帝乃親自上場斥佛門不淨,智炫直揭武帝護短。武帝不悦而退,為示公平,便下敕禁斷佛道二教。周武帝於二教相殘,已甚厭倦,故滅佛的同時連道教及各種民間宗教一併罷黜。 [78]  次月,周武帝設置通道觀,會集三教精英120人為通道觀學士。建德六年(577年)滅北齊後,繼續推行滅佛政策。 [28]  據《歷代三寶紀》等佛教史籍記載,周武帝滅佛共毀寺廟4萬座,強迫300萬僧尼還俗,重新成為國家編户。

宇文邕軍事

  • 府兵體制
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下令吸收均田上的漢族農民充當府兵。當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調和徭役,他們的家庭在三年內也可以不交納租調和服徭役,原來為地方豪強大族所控制的農民,現在直接為朝廷所掌握。這是周武帝對府兵制所作的一項重大改革內容。在宇文泰改革府兵制的基礎上,周武帝還實行了加強軍隊和君主的關係的措施。建德二年(573年)“改軍士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縣籍。是後,夏人半為兵矣”。 [40]  侍官,天子之近臣。改軍士為侍官,用以加強軍隊和皇帝的親近關係,用以改變過去府兵專屬於某一軍隊統帥的傳統,使其直接隸屬於君主。這樣一來,軍隊分權的傾向有所改變,皇帝對全國軍事勁旅的掌握更為緊密。 [79] 
  • 攻滅北齊
宇文邕登基後,把目標定為消滅北齊、統一北方。為此決定集中精力搞好內政,增強國力。而當時北齊國力已是江河日下,漸漸失去了在經濟上和軍事上與北周對抗的實力。宇文邕於是於保定三年(563年)聯合突厥出征北齊,屢屢獲勝,攻佔北齊20餘城。後因突厥撂了挑子,北周軍隊孤軍奮戰最後失敗。這次失敗使宇文邕摸清了雙方的實力對比,決定繼續發展和增強北周的國力。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宇文護像一座大山一般擋在他親政的路上。宇文邕決定先除掉宇文護,掃清親政的障礙。宇文邕與對宇文護不滿的大臣多次商議,終於擬定誅殺宇文護的計劃。
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設計在太后宮裏殺掉了宇文護,隨後將其兒子、兄弟及親信斬盡殺絕。終於迎來親政。親政後,宇文邕把注意力集中在內政上,發展生產,吸收均田農民充當府兵,擴充軍備加強實力。建德四年(575年),自感實力大增的周武帝派十八萬大軍討伐北齊,接連攻克了北齊30座城池,最後因自己生病不得不放棄進攻,班師回朝。這次出征使得北齊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北周抗衡了。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鄴城,俘獲齊主,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為日後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28] 
周武帝派十八萬大軍討伐北齊 周武帝派十八萬大軍討伐北齊

宇文邕經濟

  • 打擊世族
周武帝對世族和豪族的打擊,也很果斷。世族大家佔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是南北朝時期普遍的現象,也是使歷朝統治者大傷腦筋的一個嚴重問題。統治者和他們在爭奪土地和勞動力上有矛盾,所以歷代統治者也不斷地想打擊他們。但打擊的程度往往有限,總是縮手縮腳。周武帝規定得很嚴厲,凡“正長隱五户及十丁以上,隱地三頃以上者,至死”。 [38]  這一法令可以説是從北魏孝文帝創置三長以來,對大地主蔭護土地人口最嚴厲的一次法令。
  • 釋放奴婢
周武帝即位後,於保定五年(565年)下詔:“江陵人年六十五以上為官奴婢者,已令放免。其公私奴婢,有年至七十以外者,所在官司贖為庶人。”
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再次下詔,“江陵所獲俘虜充官口者,悉免為民”。建德六年(577年)滅齊後,周武帝即下詔:“自偽武平(北齊年號)三年(572年)以來,河南諸州之民為齊破掠為奴婢者,不問官私,並宜放免。其住在淮南者,亦即聽還;願住淮北者,可隨便安置。” [28]  同年不久又下詔:“自永熙三年(534年)七月以來去年十月以前,東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內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後良人沒為奴婢者,並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舊主人猶須共居,聽留為部曲及客女。”通過這兩個詔書,建德元年(572年)以來抄略的奴隸、北周自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平江陵自由民被沒作的奴隸和北周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以前抄略北齊民沒為奴隸的,都赦免了。 [80]  次年,又下令釋放豆盧寧攻打江南武陵等地所俘“民庶為人奴婢者”成為百姓。他還注重廣闢農田,興修水利,於“蒲州開河渠,同州開龍首渠,以廣灌溉”。 [81] 
  • 工商政策
周武帝在保定元年(561年)宣佈重新鑄錢,命名為布泉,質量相當於之前的五倍,與五銖錢並行。 [39]  周武帝還頒發了統一的度量衡,便利於商業交往。 [27] 

宇文邕民族

  • 突厥
周武帝在位前期,對突厥採取的聯合態度。保定三年(563年),周武帝詔隨國公楊忠率軍一萬,與突厥聯合討伐北齊,當時突厥主俟斤率領十萬起兵響應北周。
保定四年(566年)正月,攻打北齊的晉陽沒有成功。俟斤便縱兵大掠。時人對周武帝曾進言,突厥首領難以駕馭,應該十分小心。同年,俟斤又派遣使者,更請東伐。詔楊忠率兵出沃野,晉公宇文護率軍進攻洛陽以響應。後適逢周軍撤退,楊忠也回軍。 [41] 
宣政元年(578年)四月,他缽率突厥軍攻打幽州。北周柱國劉雄率兵拒戰,兵敗身死。北周武帝非常氣憤,親自率領北周主力,準備北伐,但在行軍途中駕崩。 [82] 
  • 吐谷渾
建德五年(576年)二月,吐谷渾國內大亂,周武帝遣皇太子宇文贇巡撫北周西部邊界的土地,率軍討伐吐谷渾,授予皇太子臨機專斷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的權力。 [42]  八月,皇太子宇文贇討伐吐谷渾,大軍行至伏俟城回軍。 [43] 

宇文邕歷史評價

宇文邕史書評價

  • 令狐德棻周書》:“帝沉毅有智謀。初以晉公護專權,常自晦跡,人莫測其深淺。及誅護之後,始親萬機。克己勵精,聽覽不怠。用法嚴整,多所罪殺。號令懇惻,唯屬意於政。羣下畏服,莫不肅然。性既明察,少於恩惠。凡布懷立行,皆欲逾越古人。身衣布袍,寢布被,無金寶之飾,諸宮殿華綺者,皆撤毀之,改為土階數尺,不施櫨栱。其雕文刻鏤,錦繡纂組,一皆禁斷。後宮嬪御,不過十餘人。勞謙接下,自強不息。以海內未康,鋭情教習。至於校兵閲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平齊之役,見軍士有跣行者,帝親脱靴以賜之。每宴會將士,必自執杯勸酒,或手付賜物。至於征伐之處,躬在行陣。性又果決,能斷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以弱制強。破齊之後,遂欲窮兵極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必使天下一統,此其志也。” [2]  [28] 
  • 李延壽北史》:“武皇纘業,未親萬機;慮遠謀深,以蒙養正。及英威電發,朝政惟新;內難既除,外略方始。乃苦心焦思,克己勵精;勞役為士卒之先,居處同疋夫之儉;修富國之政,務強兵之術;乘讎人之有釁,順天道而推亡。數年之間,大勳斯集。攄祖宗之宿憤,拯東夏之阽危。盛矣哉,有成功者也。若使翌日之瘳無爽,經營之志獲申;黷武窮兵,雖見譏於良史;雄圖遠略,足方駕於前王。” [29] 

宇文邕歷代評價

  • 宇文泰:成吾志者,必此兒也。 [3] 
  • 宇文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 
    • ①高祖高拱深視,彌歷歲年,談議儒玄,無所關預,祭則寡人,晉公不之忌也。但自下裁物,其主不堪。累世權強,一朝折首。其於黨與,鹹見夷戮。惡禽臭物,埽地無餘。爾乃棄奢淫,去浮偽,施一德,布公道。屏重內之膳,躬大布之衣。始自六宮,被於九服。令行禁止,內外肅然。以釋氏立教,本貴清淨。近世以來,糜費財力,下詔削除之,亦前王所未行也。值齊季失德,取亂侮亡,親御戎軒,再舉而滅。軍令肅然,秋毫莫犯。數巡而定,不戮一人。未及下車,革其弊政。山東士女,欣戴如歸。但天性嚴忍,果於殺戮。血流盈前,無廢飲啖。行幸四方,尤好田獵。從禽於外,非夜不還。飛走之類,值無免者。識者以此少之。雖有武功,未遑文德。彝章禮教,蓋闕如也。繕甲治兵,將掃沙漠。遠圖不遂,暴疾升遐。 [49] 
    • ②帝獨運遠略罷之(指滅佛),強國富民之上策。 [50] 
  • 虞世南:周武驍勇果毅,有出人之才略,觀其卑躬勵士,法令嚴明,雖勾踐穰苴,亦無以過也。但攻取之規有稱於海內,而仁惠之德無聞於天下,此猛將之奇才,非人君之度量。 [30] 
    • ①賞有功,誅有罪,此人君之任也。高遵奉使異國,漏泄大謀,斯叛臣也。周高祖不自行戮,乃以賜謙,使之復怨,失政刑矣!孔子謂以德報怨者,何以報德?為謙者,宜辭而不受,歸諸有司,以正典刑。乃請而赦之以成其私名,美則美矣,亦非公義也。 [31] 
    • ②周高祖可謂善處勝矣!他人勝則益奢,高祖勝而愈儉。 [32] 
  • 王夫之:宇文邕之政,洋溢簡冊,若駕漢文、景、明、章而上之,乃其沒也甫二年,而楊氏取其國若掇。 [33] 
  • 蔡東藩:周主邕為一英武主,平齊以後,又覆敗陳,雖由陳將吳明徹之昏耄失算,以致兵敗受擒,然非周將王軌之鎖斷下流,亦不至挫失如此。敗陳者王軌,用軌者周主邕,推原立論,寧非由周主之英明乎?獨周主邕號稱知人,而不能自知其子。 [34] 
    • ①北周武帝,頗能勵精圖治。 [35] 
    • ②周武帝之生平,頗與後周世宗相似。武帝之滅齊,猶世宗之破北漢也;其破陳,取淮南,猶世宗之破南唐也;破陳而即伐突厥,猶世宗之破南唐而即伐契丹也;而其北伐遇疾,齎志身死,國祚旋移,二者亦無不相類。史事不能相同也,而其相類至於如此,豈不異哉。 [53] 
  • 唐長孺:周武帝是一個有能力的君主,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再度改革府兵制,並由皇帝親自掌握府兵權力,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了皇權。府兵兵源的擴大是在周武帝時期完成的,大量的漢人充當府兵,軍隊中的胡、漢界限消除。釋放奴婢。公元576年周滅北齊後,武帝先後下詔釋放先前周齊戰爭中雙方以俘虜充當的奴婢。西魏時期佔領江陵(那時梁元帝建都江陵),曾俘虜十幾萬江陵士民為奴婢,也在這時釋放。但詔書中稱,東土之民(即北齊境內之民)和江陵人充作奴婢的,如果主人不肯把奴婢放出去,便改為部曲客女。部曲比奴婢高一等。周武帝釋放奴婢的措施有積極意義。除佛教。我們知道,北魏盛行佛教,寺院擁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出現了寺院貴族。而寺院的依附人口所受的剝削非常嚴重,僧祇户每年要向寺院交六十石穀子,人身依附關係也很強烈。周武帝廢除佛教,令和尚一律還俗,使一部分寺院的依附人口變成國家的編户。這也具有積極意義。 [51] 
  • 王仲犖:北周武帝是當時歷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他不僅結束了周、齊對峙的局面,同時還給此後南北朝的統一打下了良好基礎。在他統治時期,北周王朝開始吸收均田上的廣大漢族農民充當府兵,這樣不僅大大地擴充了府兵的隊伍,加強了軍事力量。同時,由於漢族農民參加鮮卑化非常濃厚的府兵隊伍,也就使得鮮卑族和漢族人民有了進一步融合的可能。此外,他消滅了僧侶地主在經濟上的勢力,沒收了寺院的許多財產和土地,因而增加了國家的財富,也調整了人民的賦役負擔。他在滅齊前後,還五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聽任舊主留為部曲和客女,這就削弱了當時的奴隸制殘餘形態,促進了封建關係的發展。因此,北周武帝在當時的歷史進程中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47] 
  • 夏露:
    • ①周武帝一生,致力於改革。他在父親宇文泰勵精圖治的基礎上,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收均田上的漢族農民充當府兵,這是周武帝對府兵制所作的一項重大改革內容。他還注重廣闢農田,興修水利。所有這些改革措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對當時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起了積極作用。
    • ②周武帝一生戎馬倥傯,能和將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他“鋭情教習,至於校兵閲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每宴會將士,必自執杯酒或手付賜物。至於征戰之處,躬在行陳”,故“能得士卒死力”。周武帝不愧為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
    • ③周武帝不愧為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當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實現統一全國理想的時候,不幸於出征前夕病逝。 [48] 
  • 朱大渭:秦王苻堅、魏孝文帝北周文、武二帝,他們天資聰慧,漢文化水平頗高。因而深明漢文化優秀傳統內涵及其對本民族文化素質提高的重要性,從而能準確地掌握漢化的指導思想。 [37] 
  • 柏楊:宇文邕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等到政權確實可以控制的時候,即殺掉宇文護,然後向東方亂成一團的北齊帝國虎視眈眈,尋覓征服良機。 [52] 
  • 梅毅:北周武帝宇文邕神武過人,沉毅有智,莫測高深。當皇帝十九年間,他先是韜光養晦,族滅權臣宇文護。而後親掌萬機,平滅北齊高氏。 [36] 

宇文邕軼事典故

宇文邕親訪儒生

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進入鄴城,北齊國子博士長樂人熊安生博通《五經》,聽説宇文邕入鄴,命令家人打掃家門。家人感到奇怪,為他為何這麼做,熊安生説:“周朝皇帝重道尊儒,肯定回來見我的。”不久周武帝宇文邕就來到他的家中,免去他的朝拜之禮,親執其手,拉着他同坐;賞賜甚厚,賞賜駟馬馬車,讓他跟在自己身邊。又派遣小司馬唐道和就中書侍郎李德林宅宣旨慰諭,説:“能平定齊國,就是在於你。”派人接他入宮,派內史宇文昂訪問齊朝風俗政教、人物善惡。即留內省,三晚上才回到宮內。 [83] 

宇文邕事出權實

宇文邕有一次去聽道安法師講法,道安讓他席地而坐,自己則如常開講。吃午飯的時候,道安備好食物,宇文邕説:“弟子聽説俗人不能和僧人一起吃飯,法師為何讓我因此而獲罪?”道安説:“佛的教導有權實之分,戒律也規定了例外情況。即便是逆賊奸臣,也可以給他飯吃。"宇文邕行南郊禮,專邀道安前往觀禮。道安説:“陛下因為百姓而出宮,貧道為佛法莊嚴而不出。”宇文邕稱善良久。 [46] 

宇文邕父子關係

在史書中,宇文邕是一位嚴父,曾對其繼承人、教而不善的太子宇文贇(後來的北周宣帝)施用體罰,並多次威脅要廢去其太子地位,但最後都沒有實行。這樣的舉措反而受到了反效果,讓宇文贇更加不聽從他的説教。 [20] 

宇文邕人際關係

宇文邕父母

關係
封號
姓名
父親
文帝
母親
叱奴氏(叱奴太后 [1]  [21] 

宇文邕后妃

姓名
介紹
武德皇后阿史那氏
突厥木杆可汗之女
皇后李娥姿
生宣帝宇文贇、漢王宇文贊,追尊皇后
沈皇后
北周驃騎大將軍、太子太傅、尚書左僕射沈勰之女 [85-86] 
李妃
西魏柱國、隴右十二州諸軍事、行台左僕射、太尉公、隴西郡開國公李虎之女 [87] 
厙汗姬
生秦王宇文贄、曹王宇文允
馮姬
生道王宇文充
薛世婦
生蔡王宇文兑
鄭姬
生荊王宇文元 [22] 

宇文邕兒子

序列
封號
姓名
生卒年
長子
周宣帝
559年-580年
次子
漢王
?-581年
三子
秦王
?-581年
四子
曹王
?-581年
五子
道王
?-581年
六子
蔡王
?-581年
七子
荊王
?-581年
參考資料: [22] 

宇文邕女兒

封號
介紹
下嫁石保縣公閻毗 [23]  生二子閻立德閻立本
嫁禽昌伯於象賢。 [24-25] 
封號不詳
皇女,封號及事蹟不詳,僅知生於天和五年(570年)六月庚子日。 [26] 

宇文邕後世紀念

孝陵是周武帝宇文邕與皇后阿史那氏合葬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2003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陝西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地面無封土。西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僅有3公里,西南距咸陽市約12公里,南距底張鎮約2公里。陵墓建於渭河北岸黃土塬上,四周地勢較為平坦,海拔高度約470米。墓道全長68.4米。墓壙由墓道、5個天井、4個壁龕、過洞、甬道、墓室構成。南北向,墓道在南,墓室平面凸字型,面積約20.9平方米。地面鋪長方形青磚。墓室內東西南兩邊各置木棺槨。帝西,後東。安葬武德皇后時將墓室向東拓展了60釐米。1994年9月3日—1995年1月20日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搶救發掘。 [84] 

宇文邕最新報道

2024年3月28日,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攜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公佈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頭像“復原圖”及相關考古成果。這是中國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復原古代帝王容貌,賦予歷史以鮮活氣息。 [88]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頭像“復原圖”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頭像“復原圖”

宇文邕影視形象

年份
劇名
飾演者
2007年
2013年
蘭陵王
2016年
2018年
2019年
參考資料: [44] 
參考資料
  • 1.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高祖武皇帝諱邕,字禰羅突,太祖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
  • 2.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7-11]
  • 3.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大統九年,生於同州,有神光照室。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太祖異之,曰:“成吾志者,必此兒也。”
  • 4.    《周書·卷四·帝紀第四》:庚辰,以大將軍、輔城公邕為柱國。
  • 5.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年十二,封輔城郡公。孝閔帝踐阼,拜大將軍,出鎮同州。世宗即位,遷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
  • 6.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武成元年,入為大司空、治御正,進封魯國公,領宗師。甚為世宗所親愛,朝廷大事,多其參議。性沉深有遠識,非因顧問,終不輒言。世宗每嘆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7.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武成二年夏四月,世宗崩,遺詔傳帝位於高祖。高祖固讓,百官勸進,乃從之。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 8.    《資治通鑑·梁紀·梁紀二十二》
  • 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27]
  • 10.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保定元年春正月戊申,改元,文武百官各增四級。以大冢宰、晉公護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令五府總於天官。
  • 1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九·陳紀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27]
  • 12.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十一月甲午,柱國、蜀國公尉遲迥率師圍洛陽,柱國、齊國公憲營於邙山,晉公護次於陝州。十二月,權景宣攻齊豫州,刺史王士良以州降。
  • 1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一 ·陳紀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27]
  • 14.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三月丙辰,誅大冢宰晉國公護、護子柱國譚國公會、會弟大將軍莒國公至、崇業公靜,並柱國侯伏侯龍恩、龍恩弟大將軍萬壽、大將軍劉勇等。大赦,改元。
  • 15.    《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七年三月十八日,護自同州還。………未訖,帝以玉珽自後擊之………時衞王直先匿於户內,乃出斬之。”
  • 16.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三年春正月壬戌,朝羣臣於露門。冊柱國齊國公憲、衞國公直、趙國公招、譙國公儉、陳國公純、越國公盛、代國公達、滕國公逌並進爵為王。
  • 17.    《周書·列傳第五十二·韋孝寬》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27]
  • 1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二·陳紀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27]
  • 19.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宣政元年六月丁酉,帝疾甚,還京。其夜,崩於乘輿。時年三十六。 諡曰武皇帝,廟稱高祖。己未,葬於孝陵。”
  • 20.    《周書·卷七·帝紀第七》:帝之在東宮也,高祖慮其不堪承嗣,遇之甚嚴。朝見進止,與諸臣無異,雖隆寒盛暑,亦不得休息。帝每有過,輒加捶撲。
  • 21.    《周書·卷九·列傳第一》:文宣叱奴皇后,代人也。太祖為丞相,納後為姬。生高祖。天和二年六月尊為皇太后。
  • 22.    《周書·卷十三·列傳第五》:“武帝七男,李皇后生宣帝、漢王贊,厙汗姬生秦王贄、曹王允,馮姬生道王充,薛世婦生蔡王兑,鄭姬生荊王元。”
  • 23.    《隋書·卷六十八·列傳第三十三》:“閻毗,榆林盛樂人也。………毗七歲,襲爵石保縣公,邑千户。及長,儀貌矜嚴,頗好經史。受《漢書》於蕭該,略通大旨。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周武帝見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
  • 24.    《隋代墓誌銘匯考》:大隋仁壽元年(601),儀同禽昌伯妻、周武帝義陽公主,開皇元年改授為夫人,封名依舊。
  • 25.    《周書 卷十五 列傳第七》子顗,大象末,上開府、吳州總管、新野郡公。顗弟仲文,大將軍、延壽郡公。仲文弟象賢,儀同三司,尚高祖女。
  • 26.    《北史·卷五·帝紀第五》:“天和五年六月庚子,以皇女生故,降宥罪人,並免逋租懸調。”
  • 27.    《中國通史》宇文邕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7-07-28]
  • 28.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7-11]
  • 29.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8]
  • 30.    《唐文拾遺續拾》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8-05-08]
  • 31.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8]
  • 32.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8]
  • 33.    王夫之《讀通鑑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8]
  • 34.    《南北朝演義》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8]
  • 35.    《中國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8]
  • 36.    《帝國的正午》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8]
  • 37.    《儒家民族觀與十六國北朝民族融合及其歷史影響》,《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2期。
  • 38.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01]
  • 39.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更鑄錢,文曰布泉,以一當五,與五銖並行。
  • 40.    《隋書·卷二十四·志第十九·食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04]
  • 41.    《周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01]
  • 42.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二月辛酉,遣皇太子贇巡撫西土,仍討吐谷渾,戎事節度,並宜隨機專決。
  • 43.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八月戊申,皇太子伐吐谷渾,至伏俟城而還。
  • 44.    陳曉東《蘭陵王》策馬拉弓英氣逼人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8-23]
  • 45.    北周武帝時期儒道釋的碰撞與融會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4-24]
  • 46.    《續高僧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24]
  • 47.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89頁
  • 48.    白壽彝總主編;黎虎主編.中國通史 第5卷 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下 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06:1333-1334
  • 49.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後周興亡論》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5-08]
  • 50.    《廣弘明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5-08]
  • 51.    唐長孺.中國古代史講座 下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M]:求實出版社,1987.11:65-66
  • 52.    柏楊.中國人史綱 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11:360-364
  • 53.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 上[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01:485
  • 54.    《周書》:武成二年夏四月,世宗崩,遺詔傳帝位於高祖。高祖固讓,百官勸進,乃從之。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 55.    周武帝宇文邕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10-06]
  • 56.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589
  • 57.    白壽彝總主編;黎虎主編.中國通史 第5卷 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下 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06:1333-1334
  • 58.    郭漫主編.中國曆代帝王傳[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01:109
  • 59.    《周書·卷十一·宇文護列傳》:天地隔塞,子母異所,三十餘年,存亡斷絕,肝腸之痛,不能自勝。想汝悲思之懷,復何可處。吾自念十九入汝家,今已八十矣。既逢喪亂,備嘗艱阻。恆冀汝等長成,得見一日安樂。……移書未送而母至。舉朝慶悦,大赦天下。護與母睽隔多年,一旦聚集,凡所資奉,窮極華盛。每四時伏臘,高祖率諸親戚,行家人之禮,稱觴上壽。榮貴之極,振古未聞。
  • 60.    《周書·卷十一·宇文護列傳》:天和五年,又詔曰:"光宅曲阜,魯用郊天之樂;地處參墟,晉有大蒐之禮。所以言時計功,昭德紀行。使持節、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柱國大將軍、大冢宰晉國公,體道居貞,含和誕德,地居戚右,才表棟隆。國步艱難,寄深夷險,皇綱締構,事均休慼。故以跡冥殆庶,理契如仁。今文軌尚隔,方隅猶阻,典策未備,聲名多闕,宜賜軒懸之樂,六佾之舞。"護性甚寬和,然暗於大體。自恃建立之功,久當權軸。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諸子貪殘,僚屬縱逸,恃護威勢,莫不蠹政害民。上下相蒙,曾無疑慮。
  • 61.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甲子,詔大將軍、大冢宰、晉國公護率軍伐齊,帝於太廟庭授以斧鉞。於是護總大軍出潼關,大將軍權景宣率山南諸軍出豫州,少師楊扌剽出軹關。丁卯,幸沙苑勞師。癸酉,還宮。十一月甲午,柱國、蜀國公尉遲迥率師圍洛陽,柱國、齊國公憲營於邙山,晉公護次於陝州。十二月,權景宣攻齊豫州,刺史王士良以州降。壬戌,齊師渡河,晨至洛陽,諸軍驚散。尉遲迥率麾下數十騎捍敵,得卻,至夜引還。柱國、庸國公王雄力戰,死之。遂班師。楊扌剽於軹關戰沒。權景宣亦棄豫州而還。
  • 62.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罷中外府。癸亥,以太傅、蜀國公尉遲迥為太師,柱國、鄧國公竇熾為太傅,大司空、申國公李穆為太保,齊國公憲為大冢宰,衞國公直為大司徒,趙國公招為大司空,柱國、枹罕公辛威為大司寇,綏德公陸通為大司馬。
  • 63.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庚寅,追尊略陽公為孝閔皇帝。癸巳,立魯國公贇為皇太子。大赦天下,百官各加封級。
  • 64.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二月壬辰朔,日有食之。丁酉,紀國公康、畢國公賢、酆國公貞、宋國公實、漢國公贊、秦國公贄、曹國公允並進爵為王。
  • 65.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己酉,帝總戎東伐。以越王盛為右一軍總管,杞國公亮為右二軍總管,隨國公楊堅為右三軍總管,譙王儉為左一軍總管,大將軍竇恭為左二軍總管,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總管,齊王憲、陳王純為前軍。
  • 66.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帝至晉州,遣齊王憲率精騎二萬守雀鼠谷,陳王純步騎二萬守千里徑,鄭國公達奚震步騎一萬守統軍川,大將軍韓明步騎五千守齊子嶺,烏氏公尹升步騎五千守鼓鍾鎮,涼城公辛韶步騎五千守蒲津關,柱國、趙王招步騎一萬自華谷攻汾州諸城,柱國宇文盛步騎一萬守汾水關。遣內史王誼監六軍,攻晉州城。帝屯於汾曲。齊王憲攻洪洞、永安二城,並拔之。是夜,虹見於晉州城上,首向南,尾入紫微宮,長十餘丈。帝每日自汾曲赴城下,親督戰,城中惶窘。庚午,齊行台左丞侯子欽出降。壬申,齊晉州刺史崔景嵩守城北面,夜密遣使送款,上開府王軌率眾應之。未明,登城鼓譟,齊眾潰,遂克晉州,擒其城主特進、開府、海昌王尉相貴,俘甲士八千人,送關中。甲戌,以上開府梁士彥為晉州刺史,加授大將軍,留精兵一萬以鎮之。又遣諸軍徇齊諸城鎮,並相次降款。
  • 67.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十一月己卯,齊主自幷州率眾來援。帝以其兵新集,且避之。乃詔諸軍班師,遣齊王憲為後拒。是日,齊主至晉州,憲不與戰,引軍度汾。齊主遂圍晉州,晝夜攻之。齊王憲屯諸軍於涑水,為晉州聲援。河東地震。癸巳,至自東伐。獻俘於太廟。甲午,詔曰:"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是以親總六師,問罪汾、晉。兵威所及,莫不摧殄。賊眾危惶,烏棲自固。暨元戎反旆,方來聚結,遊魂境首,尚敢趑趄。朕今更率諸軍,應機除剪。"丙申,放齊諸城鎮降人還。丁酉,帝發京師。壬寅,度河,與諸軍合。
  • 68.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十二月戊申,次於晉州。初,齊攻晉州,恐王師卒至,於城南穿塹,自喬山屬於汾水。庚戌,帝帥諸軍八萬人,置陣東西二十餘里。帝乘常御馬,從數人巡陣處分,所至輒呼主帥姓名以慰勉之。將士感見知之恩,各思自厲。將戰,有司請換馬。帝曰:"朕獨乘良馬何所之?"齊主亦於塹北列陣。申後,齊人填塹南引。帝大喜,勒諸軍擊之,齊人便退。齊主與其麾下數十騎走還幷州。齊眾大潰,軍資甲仗,數百里間,委棄山積。辛亥,帝幸晉州,仍率諸軍追齊主。諸將固請還師。帝曰:"縱敵患生。卿等若疑,朕將獨往。"諸將不敢言。甲寅,齊主遣其丞相高阿那肱守高壁。帝麾軍直進,那肱望風退散。丙辰,師次介休。齊將韓建業舉城降,以為上柱國,封郇國公。丁巳,大軍次幷州。齊主留其從兄安德王延宗守幷州,自將輕騎走鄴。
  • 69.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戊午,高延宗僣即偽位,改年德昌。己未,軍次幷州。庚申,延宗擁兵四萬出城抗拒,帝率諸軍合戰,齊人退。帝乘勝逐北,率千餘騎入東門,詔諸軍繞城置陣。至夜,延宗率其眾排陣而前,城中軍卻,人相蹂踐,大為延宗所敗,死傷略盡。齊人慾閉門,以閽下積屍,扉不得闔。帝從數騎崎嶇危險,僅得出門。至明,率諸軍更戰,大破之。擒延宗,幷州平。
  • 70.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三·陳紀七》:壬辰,周師至鄴城下;癸巳,圍之,燒城西門。齊人出戰,周師奮擊,大破之。齊上皇從百騎東走,使武衞大將軍慕容三藏守鄴宮。周師入鄴,齊王、公以下皆降。
  • 71.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齊諸行台州鎮悉降,關東平。合州五十五,郡一百六十二,縣三百八十五,户三百三十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萬六千八百八十六。乃於河陽、幽、青、南兗、豫、徐、北朔、定並置總管府,相、並二總管各置宮及六府官。
  • 72.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六年春正月乙亥,齊主傳位於其太子恆,改年承光,自號為太上皇。壬辰,帝至鄴。齊主先於城外掘塹豎柵。癸巳,帝率諸軍圍之,齊人拒守,諸軍奮擊,大破之,遂平鄴。
  • 73.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三月壬午,詔山東諸州,各舉明經幹治者二人。若奇才異術,卓爾不羣者,弗拘多少。夏四月乙巳,至自東伐。列齊主於前,其王公等並從,車輿旗幟及器物以次陳於其後。大駕布六軍,備凱樂,獻俘於太廟。京邑觀者皆稱萬歲。戊申,封齊主為温國公。庚戌,大會羣臣及諸蕃客於露寢。乙卯,廢蒲、陝、涇、寧四州總管。己巳,祠太廟。詔曰:"東夏既平,王道初被,齊氏弊政,餘風未殄。朕劬勞萬機,念存康濟。恐清淨之志,未形四海,下民疾苦,不能上達,寢興軫慮,用切於懷。宜分遣使人,巡方撫慰,觀風省俗,宣揚治道。有司明立條科,務在弘益。"五月丁丑,以柱國、譙王儉為大冢宰。庚辰,以上柱國杞國公亮為大司徒,鄭國公達奚震為大宗伯,梁國公侯莫陳芮為大司馬,柱國應國公獨孤永業為大司寇,鄖國公韋孝寬為大司空。辛巳,大醮於正武殿,以報功也。
  • 74.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秋七月己卯,封齊王憲第四子廣都公負為莒國公,紹莒莊公洛生後。癸未,應州獻芝草。丙戌,行幸洛州。己丑,詔山東諸州舉有才者,上縣六人,中縣五人,下縣四人,赴行在所,共論治政得失。戊戌,以上柱國、庸公王謙為益州總管。
  • 75.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十二月戊午,吐谷渾遣使獻方物。己未,東壽陽土人反,率眾五千襲幷州城。刺史東平公宇文神舉破平之。庚申,行幸幷州宮。移幷州軍人四萬户於關中。丙寅,以柱國、滕王逌為河陽總管。丁卯,以柱國、隨國公楊堅為南兗州總管,上柱國、申國公李穆為幷州總管。戊辰,廢幷州宮及六府。
  • 76.    牛踏秋.崢嶸南北朝[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23.02:124
  • 77.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十二月癸巳,集羣臣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
  • 78.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丙子,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 79.    白壽彝總主編;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 7 第5卷 中古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302
  • 80.    李天石,王建成主編.中國古代史教程[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08:225
  • 81.    齊豫生,夏於全主編.中國全史 第2卷[M].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2.07:36
  • 82.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庚申,突厥入寇幽州,殺掠吏民。議將討之。五月己丑,帝總戎北伐。遣柱國原公姬願、東平公宇文神舉等率軍五道俱入。發關中公私驢馬,悉從軍。癸巳,帝不豫,止於雲陽宮。丙申,詔停諸軍事。六月丁酉,帝疾甚,還京。其夜,崩於乘輿。時年三十六。
  • 83.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三·陳紀七》:甲午,周主入鄴。齊國子博士長樂熊安生,博通《五經》,聞周主入鄴,遽令掃門。家人怪而問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將見我。"俄而周主幸其家,不聽拜,親執其手,引與同坐;賞賜甚厚,給安車駟馬以自隨。又遣小司馬唐道和就中書侍郎李德林宅宣旨慰諭,曰:"平齊之利,唯在於爾。"引入宮,使內史宇文昂訪問齊朝風俗政教,人物善惡。即留內省,三宿乃歸。
  • 84.    孝陵  .陝西帝王陵[引用日期2023-12-27]
  • 85.    唐睿真皇后伯父《沈易從墓誌》研究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4-03-16]
  • 86.    唐代沈士衡夫妻墓誌考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4-03-16]
  • 87.    《李寶豔墓誌》:夫人姓李,諱寶艷,隴西狄道人也……祖柱國隴右十二州諸軍事,行台、左僕射、太尉公、隴西郡開國公諱虎……周武皇帝之妃,即夫人之姑也
  • 88.    我國科技考古團隊復原古代帝王容貌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4-03-28]
  • 89.    我國科技考古團隊復原古代帝王容貌  .新華社.2024-03-28[引用日期2024-03-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