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

鎖定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是為落實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根據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方案》、《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管理辦法(試行)》以及《關於同意創建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的函》等文件要求,結合實際情況而制定的方案。
2021年4月2日,《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在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官網公佈。 [1] 
中文名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
頒佈時間
2021年4月2日 [2] 
發佈單位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 [1] 
發文字號
海政發〔2021〕10號 [2]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方案全文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海政發〔2021〕10號)
各相關單位:
經區政府研究同意,現將《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日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根據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方案》《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管理辦法(試行)》以及《關於同意創建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的函》(文物政函〔2021〕235號)等要求,結合三山五園實際情況,特編制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建設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拓展思路、創新方法,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護與利用新機制。不斷推進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科學保護、深入研究、世代傳承、創新利用,將三山五園地區打造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亮麗“金名片”,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羣眾,彰顯文化自信,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推動文物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更大力量。
  (二)建設原則
  ——堅持應保盡保。樹立正確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觀,以全國文化中心的首善標準,全方位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嚴格保護文物本體及其自然環境、文化生態,確保真實完整保護傳承文物藴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精髓。
  ——堅持系統觀念。貫徹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實現文物保護與國土空間規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多規合一”。系統保護、展示三山五園各類歷史文化遺產,以文物為核心,以山水形勝的整體格局為基底,以天人合一和諧秩序為靈魂,將各類歷史文化要素“串珠成鏈”,呈現有機融合的文化景觀、古今和諧的城市風貌。
  ——堅持創新發展。加大對歷史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開門做研究,深入挖掘闡釋文物藴含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發揮海淀區科技優勢、文化優勢,創新文物合理利用的技術手段、模式業態、工作機制,更高水平讓文物“活”起來。
  ——堅持合作共贏。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構建三山五園文物保護利用創新合夥人機制,縱深拓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渠道方法,不求所有、但求對社會開放,讓三山五園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加深入人心、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二、總體安排
  (一)建設範圍
  三山五園是對位於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的統稱。“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三山五園地區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兩大重點區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的重要文化資源富集地,是傳統歷史文化與新興文化交融的複合型地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功能疊加的重點地區。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創建範圍東至地鐵13號線(荷清路段),西至海淀區區界,北起西山山脊線和北五環,南至北四環和閔莊路,總面積約68.5平方公里。此外,將三山五園與北京老城之間的聯繫廊道作為延伸區域。未來示範區創建經驗將逐步向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全域輻射。
  (二)建設目標
  將示範區建設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傳承典範區。全面挖掘、系統保護各類文化遺存,加大文化內涵研究闡釋力度,豐富文化遺產展示利用的科技手段,彰顯三山五園地區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獨特優勢,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精神力量。
  (三)進度安排
  1.方案制定報批階段(2020年10月—2021年2月)
  組織召開各級各界創建工作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建議,修訂完善本方案報審稿,按程序上報。
  2.動員部署階段(2021年2月—4月)
  按照國家文物局批覆要求,召開全區創建工作動員部署會,下發實施方案及配套文件,明確工作目標,落實責任部門,壓實創建任務,同時加大社會面宣傳,形成舉市區之力、聚萬眾之智創建示範區的濃厚氛圍。
  3.全面推進階段(2021年4月—2023年6月)
  堅持以研究為基礎、以規劃為引領、以項目為抓手、以人才為支撐、以機制為保障,按年度計劃壓茬推進各項任務落地落實,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成果經驗。
  4.考核驗收階段(2023年6月—10月)
  對照本方案要求,組織開展自評,並按時向國家文物局提交示範區建設驗收報告。結合《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2019年—2035年)》,制定示範區面向2035年的建設計劃,持續推進,鞏固提升創建成果。
  三、主要任務和示範項目
  (一)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學習領會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樹牢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全面推進新時代海淀區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把示範區建設作為海淀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重大實踐檢驗,有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海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生動實踐。
  示範項目: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納入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和區政府常務會會前學習計劃,在區委黨校(區行政學院)開展專題講座,通過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的學習培訓活動,形成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繫實際學的良好風氣。
  (二)保護類型豐富的文化遺產
  依法加強對各類各級文物及歷史建築的梳理、研究和保護,全面摸清管理使用情況,完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管理制度,落實尚未核定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措施,開展田野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補充、調整文物保護單位,實現保護對象應保盡保。加強對文物周邊環境的保護管理,實現對三山五園地區建築高度、體量、色彩、風格等的全要素管控。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傳承。
  示範項目:率先全面開展全域文物資源專項調查,開展文物資源定期評估,持續完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報告制度,定期向區人大常委會報告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情況。建設三山五園文化遺產數據資料中心(含不可移動文物、古樹名木、非遺項目、史料檔案數據庫等)。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基本情況,分類施策,從以搶救為主的被動式保護轉為以預防為主的科學保護。進一步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梳理,完善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三)保護山水形勝的整體格局
  落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編制實施《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2019年—2035年)》,將三山五園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融入區域國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保障本建設實施方案有效落地。系統性保護以山水環境為本底、以西山為屏障、以皇家園林為核心、以水系御道相互串聯、各類要素有機交織的整體山水格局與傳統風貌。恢復重要歷史水系和部分稻田景觀,大尺度拓展綠色空間。實現地區整體生態文化環境融合發展。
  示範項目:持續開展三山五園生態環境提升工程。深入挖掘三山五園歷史水文化內涵,開展萬泉河、金河河道治理工程,部分恢復歷史水系脈絡。實施功德寺、頤和園西側三角地、東西紅門、西水磨等地區歷史景觀恢復,恢復頤和園西側京西稻景觀,逐步重現三山五園田園風光、重現皇家園林水系整體風貌。開展圓明園大宮門遺址區保護展示工程。
  (四)保護三山五園與北京老城的聯繫
  保護三山五園與老城之間的視線通廊,嚴格控制建設高度,塑造明晰的山水城市格局,重點保護香山香爐峯望城市視廊和銀錠橋、太和殿經玉淵潭望西山視廊。保護長河遺產廊道和御道遺產廊道,控制沿途景觀風貌,完善遺產標識、闡釋、展示體系。
  示範項目:沿長河遺產廊道和御道遺產廊道,統一設置遺產標識,在視覺上強化水上游覽和陸地慢行系統的串聯,對三山五園與北京老城之間的密切關係在沿途合適地點和場所進行闡釋和展示,修改提升長河水上游船的導遊解説詞,豐富遊客的文化體驗,增強文化獲得感。建設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一期工程。
  (五)構建文物保護的責任體系
  針對三山五園地區部隊、高校、中央單位多,文物隸屬關係複雜,管理權責分散等情況,落實文物保護責任清單要求,強化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規範文物管理部門的行業監管責任,強化管理使用單位的直接責任。深化與駐區文物管理使用單位的戰略對接、項目對接、機制對接,積極推進文物協同保護、融入發展、共建共享等,形成中央、地方、軍隊“央地軍”文物保護利用合作新機制。推進文物保護利用試點工作,打造“央地軍”合作保護利用文物的示範項目。
  示範項目:建立文物巡查員制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強化文物保護巡查管理。探索“央地軍”文物保護利用合作新機制。突出首都特點,充分發揮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平台功能和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以下簡稱市建設領導小組)統籌作用,定期協調推進示範區的重點和難點任務。打造法國聖母會遺蹟羣(309醫院天主堂)等“央地軍”合作保護利用文物的典型示範項目。
  (六)構建文物價值研究闡釋體系
  發揮海淀區高校和研究院所眾多、智力資源富集優勢,搭建開放學術研究平台,完善創新合夥人機制,整合各方研究力量和各類智庫資源,聚焦三山五園研究,深入挖掘闡述文物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進一步優化三山五園的整體價值評估體系,實現三山五園地區歷史文脈傳承有序、發展有源。發揮好高端智庫和國際組織交流渠道作用,開好三山五園國際學術研討會。
  示範項目:圍繞三山五園相關學科邏輯與理論框架、三山五園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中的地位、三山五園與城市發展的關係等關鍵問題,主動設置軟課題研究方向,公開吸引、統籌組織有關機構和專家參與,深入開展調研、及時形成成果。搭建三山五園研究平台,聚合三山五園地區歷史文化發掘和文物保護利用資源和學術力量,整合出版三山五園地區各類研究成果。鼓勵以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的名義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和《求是》上發表有關三山五園的理論文章,在各種學術刊物上刊發有關三山五園的研究文章,策劃各類有傳播力、影響力的新媒體產品。
  (七)構建文物展示交流傳播體系
  發揮三山五園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等方面的獨特作用,運用多種手段開展三山五園文物展示、交流和傳播,組織各類媒體持續講好三山五園文物故事。建設三山五園藝術中心,運用新技術手段、融媒體手段,集中呈現三山五園整體風貌、完整形象。利用好頤和園國家級文化展示與對外交流場所,彰顯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提升建設圓明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圓明園國家級歷史紀念地和教育基地,激發廣大人民羣眾的愛國熱情。完善香山革命紀念地各項設施,繼承不忘初心、繼續奮鬥的革命精神。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吸引三山五園流散文物迴歸原屬地。利用冬奧會冬殘奧會、服貿會、文博會等大型會展與活動平台,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三山五園巡展,持續擴大三山五園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示範項目:將三山五園藝術中心建設成為集三山五園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藝術展覽交流、科技創新展示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新地標。以正覺寺為核心建設圓明園博物館、文物修復中心,以馬首歸藏為新起點,促進圓明園流失文物迴歸。提升頤和園博物館的綜合能力,推出頤和園益壽堂“古都春曉——尋訪中國共產黨進京趕考之路”紅色文化主題展覽。持續提升建立新中國(香山革命紀念地)愛國主義主題片區質量水平。以北大、清華、人大等高校的博物館,以及頤和園博物館、圓明園博物館、海淀博物館構建三山五園博物館羣,進一步提升中關村博物館和藝術品交易聯盟的影響力。
  (八)構建文物資源活化利用體系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三山五園文物保護研究展示。完善文物騰退、徵收相關政策。以確保文物安全為前提,遵循不求所有、但求對社會開放的原則,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與利用新模式,盤活用好文物資源,制定文物資源合理利用導則。以文化創意為引領,探索文物資源利用轉型新路徑。
  示範項目: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創意競賽和交流活動,徵集隱修庵、慈恩寺、六郎莊真武廟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的活化利用方案。激勵和支持基於文物元素開展文化創意、設計文化產品、發展文化產業,推出圓明園數字化沉浸式體驗項目。
  (九)構建文物保護利用科技支撐體系
  充分發揮中關村科學城的科技創新優勢,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鍵技術研究,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文物數字化應用場景建設。依託海淀數字貿易港建設和數字經濟高地優勢,用好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政策,推動適合三山五園整體發展定位的文化科技融合類項目落地,建設“智慧三山五園”,提高傳統文物空間牽手數字經濟對地方經濟社會的貢獻度。
  示範項目:加強三山五園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文物數據庫管理平台,將文物資源動態管理平台嵌入海淀城市大腦,努力實現文物管理的精準化、數據化、智能化。建設提升三山五園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和數字雲平台,對文物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在三山五園藝術中心建設三山五園數字展廳。拓展數字圓明園、數字暢春園應用場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發揮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平台功能,突破“央地軍”壁壘,為文物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供給和配置服務。構建在市建設領導小組統籌下的工作格局,依託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組,做實市級層面的統籌協調工作機制,確保示範區建設紮實有力推進,取得預期成果。市文物局牽頭建立示範區聯席會機制,定期調度重大事項,督促推動示範區建設。海淀區成立相應領導小組和專門工作機構,承擔示範區建設各項具體任務,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建立文物保護利用創新合夥人機制,匯聚各類駐地單位力量,並賦予街鎮及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街鎮規劃師文物保護職能。
  (二)加強政策保障
  統籌利用各部門資源,強化政策支持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可持續性,發揮政策綜合效應,激發全社會參與示範區建設的創新創造活力。落實好《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北京市級考古權限下放後海淀區配套制度設計和政策制定內容。健全示範區建設法治保障。
  (三)加強隊伍建設
  充分利用首都智力資源優勢,探索高層次文博人才服務三山五園文物保護利用的體制機制。加大對文化遺產領域領軍人才、中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海淀區級文物管理機構和文物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對三山五園地區文物工作者的培訓,增強其從事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文化情懷和業務能力。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工作機制,引導更多投身文物事業、有專業能力的社團組織、個人參與示範區建設。
  (四)強化督促落實
  市文物局加強謀劃指導、專業指導、督促檢查,強化對本方案落實的動態監測、節點管理、協調調度、進度評估。海淀區切實履行主體責任,細化分解實施方案重點工作任務,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做好組織實施工作,及時請示報告重大事項;把示範區創建任務納入相關街鎮、委辦局年度綜合考核工作;摸清困難和問題,總結好經驗做法,大力宣傳示範區建設的重要意義、豐富內涵和進展成效,營造濃厚輿論氛圍,保障本方案有序高效實施。 [2]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內容解讀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三山五園

三山五園是對位於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的統稱。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
三山五園地區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兩大重點區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的重要文化資源富集地,是傳統歷史文化與新興文化交融的複合型地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功能相疊加的重點地區。 [1] 
三山五園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方案內容

恢復頤和園西側京西稻景觀;
建三山五園藝術中心;
實施功德寺、頤和園西側三角地、東西紅門、西水磨等地區歷史景觀恢復;
建設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一期工程。 [1]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創建範圍

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範圍東至地鐵13號線(荷清路段),西至海淀區區界,北起西山山脊線和北五環,南至北四環和閔莊路,總面積約68.5平方公里。 [1]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建設原則

堅持應保盡保。樹立正確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觀,以全國文化中心的首善標準,全方位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嚴格保護文物本體及其自然環境、文化生態,確保真實完整保護傳承文物藴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精髓。
堅持系統觀念。貫徹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2019年—2035年)》,實現文物保護與國土空間規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多規合一。系統保護、系統展示三山五園各類歷史文化遺產,以文物為核心,以山水形勝的整體格局為基底,以天人合一和諧秩序為靈魂,將各類歷史文化要素串珠成鏈,呈現有機融合的文化景觀、古今和諧的城市風貌。
堅持創新發展。加大對歷史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開門做研究,深入挖掘闡釋文物藴含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發揮海淀區科技優勢、文化優勢,創新文物合理利用的技術手段、模式業態、工作機制,更高水平讓文物活起來。
堅持合作共贏。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構建三山五園文物保護利用創新合夥人機制,縱深拓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渠道方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讓三山五園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加深入人心、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1]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建設目標

將示範區建設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傳承典範區。全面挖掘、系統保護各類文化遺存,加大文化內涵研究闡釋力度,豐富文化遺產展示利用的科技手段,彰顯三山五園地區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獨特優勢,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精神力量。 [1] 

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保護名錄

保護類型豐富的文化遺產。建設三山五園文化遺產數據資料中心(含不可移動文物、古樹名木、非遺項目、史料檔案數據庫等)。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基本情況,分類施策,從以搶救為主的被動式保護轉為以預防為主的科學保護。進一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梳理,完善海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