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鎖定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積累近百年曆史,地位獨具、歷史悠久、學術之風優長。2002年成立藝術與傳媒學院,是中國高校第一個全藝術學科匯聚、藝術與傳媒結合的學術與創作並進的獨特學院。 [1] 
本科專業有戲劇影視文學音樂學美術學舞蹈學數字媒體藝術書法學藝術設計學。學院是我國高校首批具有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單位。現有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四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為北京市重點學科,電影學為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 [1] 
中文名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Arts & Communi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成立時間
1915年
機構地址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號
現任領導
肖向榮 [2] 
王卓凱 [2] 
本科專業
7
院    訓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學院概況

北京師範大學是一所國家重點建設的綜合性、研究型百年著名學府,屬於“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高校前列。藝術與傳媒學院是中國高校第一個全藝術學科匯聚、藝術與傳媒結合的新興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學科歷史

藝術學科是國內高等藝術教育的先驅,地位獨具、歷史悠久、學術之風優長,一批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如蕭友梅、李抱塵、賀綠汀、洪深、老志誠、焦菊隱、衞天霖、吳冠中、張肖虎、蔣風之、啓功等曾在此任教或學習。創建於1915年的手工圖畫科與音樂教習班乃中國高校藝術原初創建學科之一;1992年創建影視專業;1995年獲批中國高校首個電影學博士點,並陸續再重建音樂、美術等傳統藝術學科;2002年成立藝術與傳媒學院,學院目前下設影視傳媒系、音樂系、舞蹈系、美術與設計系、書法系、數字媒體藝術系、藝術學系。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學術地位

學院是我國高校首批具有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單位。現有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四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為北京市重點學科,電影學為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在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戲劇與影視學位列全國第二,藝術學理論並列全國第四。學院設有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兩個全國首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院建有教育部創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區,戲劇與影視文學(原影視學)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各本科專業均為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傳媒與藝術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4]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辦學歷史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歷經百餘年發展,地位獨具、歷史悠久、學術之風優長:
創建——1915年手工圖畫科與音樂教習班,乃中國高校藝術原初創建學科之一;
復建——1980年教育部批覆復建為藝術教育系,中國重點高校藝術教育兼公共藝術最早建制;
改建——1992年改建為藝術系,創建影視專業,陸續再建音樂、美術等專業,成為中國重點高校複合型藝術創建性學科之始;
擴建——2002年成立藝術與傳媒學院,中國高校第一個全藝術學科匯聚、藝術與傳媒結合的新興學院。
近百年曆史又跟隨時代多方拓展的具有現代性特徵的獨特藝術學科,伴隨着中國教育事業和藝術教育發展,成為包容藝術學理論、音樂學、美術學、設計學、書法學、戲劇影視學、舞蹈學等多門類的綜合藝術學科羣。
藝術與傳媒學院目前擁有7個教學系:A藝術學系、B音樂系、C舞蹈系、D影視傳媒系、E數字媒體系、F美術設計系、G書法系。
12個研究中心(館、所):A傳媒藝術教學實驗中心 B中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所) C紀錄片中心 D影視文化創意研究室 E傳播效果實驗室 F京師美術館 G啓功中國書法研究中心 H中國影視音樂中心 I中國拉班研究中心 J新媒體影響研究中心 K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 L北京青年影視創意基地。
在藝術門類下的學科點設置為:A兩個首批博士後流動站:藝術學博士後流動站、戲劇影視學博士後流動站。B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C四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戲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D三個重點學科及實驗中心:藝術學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戲劇影視學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傳媒與藝術國家級重點教學實驗示範中心
就歷史流脈而言,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創設藝術教育

1.初創分設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藝術教育事業開始於20世紀初,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的起始階段也在20世紀初。
其一,為1912年由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改名的“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在1915年,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增設手工圖畫專修科,1916年設音樂練習班,應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的起點。初創的手工圖畫科,中國畫教員中有我國現代美術史上的重要人物陳師曾(名陳衡恪,詩人陳三立之子,陳寅恪之兄),他並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及女高師博物教員。他是留日學者,是中國文人畫概念的提出者之一。這一時期的著名美術家還有經亨頤、李毅士、俞劍華(1915年入學的學生)等。這一時期的手工圖畫科除了西洋和中國畫法之外,還有相當部分課程與物理、生物等科教學有關。這些美術家除了美術創作外,都有重要著作問世。但美術專業在其後並未有較大發展。
其二,藝術學科前身又為原1908年設立的“京師女子師範學校”(而後為1919年改建的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20年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開始增設音樂體育專修科,初按日本學制略定教材教法,1921年1月聘請著名音樂理論家蕭友梅為科主任。學科經與趙元任商定,是以主科和副科方式設定,即音樂為主科必以體育為副科,反之亦然。後經蕭友梅建議改為音樂科,不再施行主副科制。早期的藝術教育學科為3年制,學習成績採用單位(相當於學分)計算。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的發展是適應時代對藝術教育要求的。早期的音樂稱為“樂歌”,1912年教育部公佈《專門學校令》,其專門學校包括音樂專門學校、美術專門學校。同年公佈的有關小學、中學、師範學校規程中,“樂歌”要旨、教學時間、內容都有明確規定。在1916年教育部公佈的《國民學校令施行細則》第8條中規定了“唱歌要旨,在使兒童唱平易歌曲,以涵養美感,陶冶德性”。美術教育也是從手工美術的角度開始發展。這些,基本奠定了中國早期藝術教育的面貌。
1923年北京高師經教育部正式批准改名為“國立北京師範大學”,而1924—1925年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也改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藝術學科依舊存在。1925年因學校改名,學科一度改為“北京女子大學音樂科”及“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這一時期學制為預科2年,本科4年。20年代是北京師範大學高等藝術教育基本面貌和學科體系初步形成的時期。
2.合併支援
1931年2月北平師範大學與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合併,定名“國立北京師範大學”。下設有教育學院,其中包括實用藝術系。而在體育系中規定可選音樂為副科,學制4年,旨在造就中等學校兼職音樂教師並涵養學生德行。副修音樂門類包括:音樂通論、視唱、獨唱、鋼琴、和聲、對位法、作曲法等。
抗戰時期,藝術專業分為不同部分。
學校主體西遷至西安,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漢中成為西北聯合大學,原北師大部分為西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該院1939年改為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這一階段音樂只是作為普通選修課。
至1946年11月,西北師範學院遷回在北平開學,覆校後當時設有音樂系等12個系,音樂系學制4年,專業課有獨唱、視唱、中文唱歌法、通論、音樂欣賞、中外音樂史、和聲學、曲體學、指揮法、合唱、鋼琴、歌詞做法等。戰後藝術教育發展步伐較快,成為中國國立師範藝術教育的最為重要的基地。後來著名的音樂家如雷振邦、張洪島、錢仁康、張秀山、楊大鈞、楊士鈞等都在音樂學科中。雷振邦當時除了教樂理還組建了一個時常演出樂隊。
總體而言,北京師範大學藝術教育是中國藝術教育的一個縮影,它的發展變化是中國藝術教育的形象體現。梳理建國以前的藝術教育,經歷了從主要針對小學藝術教師,到中學藝術教師;從比較單一的歌唱、器樂、手工、圖畫,到藝術門類豐富化的過程。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調整分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開始了調整變化,經歷了合併和分解的過程。
建國初,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是新北京高等藝術教育學科的重要基地。當時藝術學科包括了音樂、戲劇、美術等多種藝術門類。建國之初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的主要負責人是:著名戲劇、電影家洪深任戲劇系主任,著名作曲家賀綠汀任音樂系主任,著名美術家衞天霖負責美術學科。
在建國之初的北京城中,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之所以十分搶眼,是由於相比它是最為強大的公辦藝術學科,其它學校的藝術學科不是規模小,就是私立,諸如有藝術學科的燕京大學就是私立大學,而後來進京的中央音樂學院還尚在天津,所以,舉凡重要的藝術活動都和北京師範大學直接相關。而北師大藝術學科主要人物如洪深等當時擔任國家重要的文化部門職務,更提高了北師大在京城藝術教育和文化活動中的地位。
1950年經賀綠汀建議,音樂學科合設為音樂戲劇系,當時,洪深、焦菊隱等藝術大家都給學生們授課。到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戲劇學科被整體調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音樂系又單獨成立,包括燕京大學音樂學科的師生也進入北師大音樂系,其中包括時任教師的郭沫若之女郭淑禹。任命老志誠擔任音樂系主任。音樂系的教師中包括教授聲樂的應上能、陶佩霞,教鋼琴的洪達林、薄一冰,教民樂的蔣風之、楊大鈞等。建國前後音樂學科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比如姚思源、楊彼得、麥丁等。楊彼得分別在1955年、1956年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和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獲獎,其時伴奏的是郭沫若之子郭志鴻、之女郭淑禹。
1949年中央教育部派衞天霖先生組建北京師範大學美術工藝系,衞天霖先生任系主任。1950年,北師大美術工藝系聘請莊言、左輝、辛莽、温庭寬、張-松鶴、畢成、張秋海等來校任教。1951年聘請李瑞年、張安治、劉亞蘭來校任教,當時美術工藝系設立有繪畫、理論兩個教研室。1952年,根據蘇聯專家建議,改美術工藝係為圖畫製圖系。衞天霖任系主任,趙擎寰任副主任。1953年,聘請吳冠中、餘鍾志來校任教。
新中國的美術學科在中國美術教育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在當時制定美術學科教學體系和課程方面,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科起着中堅作用,在中國美術學派建立中也有着獨特的價值。其中重要的美術家很多,衞天霖:中國油畫先驅,20世紀卓越的油畫家,為中國油畫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藝術家。吳冠中:中國當代著名的畫家,享譽世界的藝術人物。李瑞年:中國著名的風景畫家,留學比利時,畫風老辣沉穩。左輝:中國著名的油畫家、美術教育家。張秋海:中國老一輩的油畫家、教育家。辛莽:歷史畫家。莊言:油畫家。張松鶴:著名的雕塑家。劉亞蘭:畢業於蘇聯美術學院的女油畫家。張安治:中國著名的美術理論家、國畫家等等。另外,輔仁大學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前就設有繪畫系,並以中國畫教學而著稱。合併後也有個別教員留在師大,融入師範大學的美術教育。
20世紀50年代高校院系第一次調整後北師大戲劇專業調整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術學院除了吸納了其它院校的學科而有所推動外,真正對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幾年後迎來的更大變化。
1954年,根據形勢發展需要,開始籌建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國家教育部在1956年5月的批件中指出:“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就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科於今年暑假後獨立成立北京藝術師範學院”,“該院任務除了舉辦五年制專科以培養北京、天津、及山西三省的初中藝術師資外,同時兼辦七年制本科,以培養部分高等師範學校藝術師資。”
1956年,北京藝術師範學院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高等藝術師範教育的第一家,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的基礎上成立的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原籌備委員會由老志誠任主任,蘇靈揚任副主任。正式成立後任命蘇靈揚為黨總支書記兼院長,衞天霖任副院長。張肖虎任音樂系主任,張安治任美術系主任。吳冠中、李瑞年、張秋海、張安治、劉亞蘭、左輝等均到北京藝術師範學院任教。
1956年的院系調整,雖然使得北京師範大學建制內的藝術學科不復存在,但北京藝術師範學院還是它的餘脈和延續,從某種意義上看,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的重要性和實際社會影響更顯重要。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在調整變化、合併和分解的過程中,產生了兩個歷史結果:其一,對中國高等藝術教育和社會藝術教育的貢獻巨大,其延續而出的重要產物,如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音樂學院以及相關的北京重要的美術、音樂教學機構,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彩;其二,具有悠久歷史的北京師範大學建制內的藝術學科頓然消失,對於一個蒸蒸日上的綜合大學學科多樣化和藝術教育不可或缺性而言,是重大的損失。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復建探索

80年代末期,隨着改革開放,北京師範大學藝術教育開始恢復,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立和組建藝術教育系開始,斷絕了的藝術教育開始滋長。
1980年國家教育部批覆北京師範大學恢復組建藝術教育系,張肖虎先生受命擔任系主任,包括籌建音樂、美術專業。最初籌建教師包括於祥符、楊精練、馮家訓等。1982年李含中、王玉成調入,李含中是從體育系書記任上調入,由於謙讓,楊精練擔任了黨小組長。該年調入的教師有楊立梅、張樹田、張美英、張小梅等。後系領導班子包括系主任張肖虎,副系主任趙樹荇,黨支部書記張美英等。
當時李含中負責籌建美術專業,因種種客觀原因,美術專業沒有招生,1983年音樂專業開始招生。
1983年音樂專業招生之前藝術系的教職工有:
音樂專業:張肖虎(兼職系主任)、於祥符、楊精練、馮家馴、王玉成、張小梅、楊立梅、張樹田;
美術專業:李含中、張美英(系黨支部及後系直屬黨支部書記);
行政:趙淑荇(副系主任)、李直(辦公室主任)。
1983年藝術系音樂專業開始招生,參與招生工作的有:張肖虎、於祥符、楊精練、馮家馴、王玉成、張小梅、楊立梅、張樹田、張式谷(借調)、高奉仁(借調)、牛秋(借調)、周銘孫(借調)。諸位借調教師後陸續調入藝術系。
1983年藝術教育系招生後,各專業教師情況如下:
鋼琴教研室:張式谷(主任,後去美國)、周銘孫(主任)。兼課教師:程娜(中央音樂學院)、潘一鳴(中央音樂學院)、羅文蘇(北京舞蹈學院)、焦爽(解放軍藝術學院)、蔣龍章(解放軍藝術學院)、樊建琴(中央音樂學院)、李慧莉(中央音樂學院)。
聲樂教研室:於祥符(主任,後調出)、牛秋(主任)。兼課教師:林樂誠、周美玉(中央音樂學院)。
器樂教研室:馮家馴(代副系主任工作)、張樹田(兼主任)。兼課教師:司徒華誠(中央音樂學院),閻明(中央樂團)、李光華(中央音樂學院)、張自強(解放軍藝術學院)。
理論教研室:楊立梅(後任理論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高奉仁(後副系主任)、張樹田(後任理論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張小梅(後任理論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楊精練(和聲)、張弦(兼課)。
1983年後調入和分配到藝術教育系的教師有:張麗思(資料室、教學法)、郭蘭蘭(鋼琴)、柴明(視唱練耳、歌曲作法,後去德國)、汪莉(聲樂)、高薇(琵琶)、胡小玉(鋼琴,後去德國)、陸藹宜(織體、和聲,後去德國)、張偉(理論教研室主任,配器、視唱練耳,後調出)、沈久安(行政)、尹建華(資料)、王菊生(資料)、孟釗(音響資料)、華進(視唱練耳、和聲、曲式)、王海波(鋼琴)、楊慧(鋼琴)、叢玲(專職黨支部書記)、卓平(行政)、薛英(行政)、孫喚玉(行政)。
兼課教師還有:凌遠(鋼琴,中央音樂學院)、楊峻(鋼琴,中央音樂學院)、陳比剛(鋼琴,中央音樂學院)、姜夔(視唱練耳,中央音樂學院)、孫、虹(視唱練耳,中國音樂學院)、趙金虎(歌曲作法、內蒙古師大)、劉長福(二胡,中央音樂學院)。
從1983年開始到1987年,藝術教育系音樂專業連續招生5年,每屆招生13人左右。其時辦學地點在南門平房中,條件艱苦但琴聲丁冬,中斷已久的藝術之根開始發芽抽枝。可惜的是,在1988年雖然已經招生,但因為種種原因,已招收的學生均轉入其它系學習。而1988年開始藝術教育系轉而招收音樂教育專業夜大大專生。1989年開始招收音樂教育專業函授大專生。函授點有廣西南寧、山東萊陽、黑龍江大慶和哈爾濱等。
可慰的是,從1991年開始,藝術教育系開始招收學科教學論音樂教學論方向的研究生,當時最早的碩士導師有:張肖虎(作曲技術理論教學法)、周銘孫(鋼琴教學法)。第二年增加牛秋為碩士導師(聲樂教學法)。
同時,北京師範大學藝術教育還有另外一條線,即藝術選修科和公共藝術教育課程。80年代初李含中、郭興華、成秀蘭等老師已經為各專業開設藝術選修課程。在90年代針對各個專業的公共藝術教研室成立,全校藝術選修課已經形成規模。還有,80年代在黃會林、紹武老師主持下建立的學生話劇演出團體“北國劇社”成為首都大學生藝術團中的佼佼者,排演了許多藝術劇目,特別是為紀念莎士比亞排出的《雅典的泰門》和《第十二夜》登上首都劇場,盛況空前,聲名遠揚。
這一階段是藝術教育恢復發展而又頗多曲折的階段,斷離的藝術學科得到恢復、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立、校園藝術活動活躍,但單科發展的不足和一度陷入僵局的態勢,都延緩了藝術教育的步伐。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開拓延展

1992年,學校根據藝術教育的發展態勢,決定擴大藝術教育的內容,影視教育納入新的“藝術系”,藝術教育開始新的發展階段。
黃會林、紹武、尹鴻、李志田、周星等老師先後調入藝術系組建影視專業,國家教委1992年批覆同意成立的影視專業是中國高校最早的影視專業,也是第一個設立在藝術學科中的影視專業。其時藝術系就包括音樂專業和影視專業,以及公共藝術教研室。新一屆系班子由黃會林教授擔任系主任,高奉仁、周星擔任副系主任,叢玲為直屬支部書記,李國芳為辦公室主任。1994年到1997年人員變化為:叢玲調出藝術系,由周星兼任直屬支部書記,高奉仁退休後由張樹田接替副系主任,系班子由黃會林教授擔任系主任,周星、張樹田擔任副系主任,李國芳任系主任助理,後增補尹鴻為副系主任。
1993年,藝術系籌備發起了第一屆大學生電影節,引起影視界、教育界的極大反響。除了1996年外,大學生電影節連續舉辦19屆,成為首都文化建設的重要活動。影視專業還從1994開始舉辦研究生課程班,培養了一批首都影視界重要的從業人員。專業組織拍攝的電視劇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理想杯電視劇大獎。1993年影視專業獲准設立影視藝術與技術碩士點,開始招收中國高校最早的影視藝術碩士生,同年,受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委託,影視專業主持召開了全國影視藝術教育研討會。1995年經過嚴格評審,藝術系獲得中國高校第一個電影學博士點(下達為1996年)。此時,音樂教學法、影視藝術、電影學招收碩士,電影學招收博士,藝術系的學科建設開始邁上新的台階。
1994年影視專業本科招生,次年音樂專業本科恢復招生,藝術教育全面恢復。
1997年,藝術系直屬支部建制改為藝術系總支部,周星擔任總支部書記,李國芳、張樹田、于丹為總支委員,90年代增補路春豔為總支委員。
1999年藝術系系班子換屆,經民主評議,上級任命,組成跨世紀新的一屆領導班子:周星教授擔任系主任兼藝術系總支書記。桂青山、張小梅為副系主任,李國芳任系主任助理。
新世紀藝術學科在田家炳先生資助下,藝術樓建成,為藝術學科發展提供了良好教學科研基礎。藝術系學科獲得全學科發展機遇:1998年獲得音樂學碩士授予權,1990年獲得美術學碩士授予權。1999年經國家教委批准設立舞蹈學和美術學兩個本科專業。1998年獲得全國第二個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點,2000年獲得學科教學論音樂學科教學法博士招生權。
2002年6月學校批准成立“藝術與傳媒學院”,任命黃會林教授擔任院長,周星擔任總支書記兼副院長,張小梅為副院長。學院2005年獲批中國第一批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06年年獲批中國首批藝術學博士後流動站。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曲折發展的歷史是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發展的縮影,它的起步是伴隨着20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開始,而成為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開創之一。隨着時代的足跡發展成熟。其間的周折變遷折射的依然是社會變化轉型的需要。無論如何,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是中國藝術教育的重要存在,對一個世紀的中國藝術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它的歷史功績無庸置疑,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在前輩和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成為中國藝術教育的重要基地,被批准建立藝術與傳媒學院後,延續藝術學科良好傳統,在首任院長黃會林教授、繼任院長王一川教授、周星教授、胡智鋒教授、肖向榮教授的接續領導下不斷髮展。百餘年曆史的北京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將秉持藝術與傳媒兩翼齊飛、從遊式教學相長、綜合性藝術素養教育精神,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探索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系專業

戲劇與影視學專業
音樂學專業
具有百年音樂教育傳統,鋼琴、聲樂、器樂和音樂學理論教育優勢凸顯。招收藝術學理論音樂理論方向博士,小班教學,培養從事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的高級專門人才。
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含美術學、藝術設計學)專業
具有近百年美術教育歷史,招收藝術學美術史論方向博士,具有良好綜合學科背景及開放的學術氛圍。具小班教學優勢,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舞蹈學專業
依託學校的綜合人文背景,在中國舞蹈教育與編創研究領域始終居全國前列。在“開放式教學理念”引導下,是新型綜合性中國舞蹈教育人才培養重要基地。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國內最早的數字媒體藝術學科之一。注重培養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藴、開闊的國際視野、活躍的創意思維、嫺熟的數媒技能和敏鋭的產業意識。
書法學專業
依託學校悠久書法教育歷史和人文傳統,秉承啓功先生學術精神,致力培養具有良好人文底藴與書法藝術修養的高級人才。招收藝術學理論書法史論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現任領導

肖向榮,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藝術與傳媒學院實驗中心執行主任,舞蹈系系主任。 [2] 
王卓凱,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藝術學博士。 [2]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所獲榮譽

2022年8月1日,獲評第二批中國文藝評論基地。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