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

鎖定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成立於1999年5月7日,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公立小學。 [1-2] 
中文名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
簡    稱
海淀實驗二小
創辦時間
1995年5月
辦學性質
公立小學
校    訓
實踐求真 驗問達明
主要獎項
海淀區學校藝術教育先進集體
所屬地區
北京市海淀區
現任校長
張國立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歷史沿革

它由原清河二小、清寧路小學合併而成,且先期合併了原朱房小學和安寧莊小學,辦學基礎較好。
目前有五個校區:橡樹校區、朱房校區、清寧校區、當代校區、安寧校區。
校徽 校徽
2010年橡樹灣小區投資擴建該校校區,修建可容納800人同時就餐的食堂,增建室內籃球館,擴建圖書館,將一圈僅僅有150米的原操場廢棄,修建了一個一圈400米的標準操場。這次擴建將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建成海淀區硬件設備一流的小學。
2023年9月1日,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安寧分校正式投入使用,迎來首批一年級新生。 [8]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辦學宗旨

學校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宗旨,堅持“全面育人,教有特色,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辦學思想,以科研為先導,深化教學改革,務本求實抓質量為學校教學工作之魂。 2000年12月,學校被海淀區教委授予海淀區“學校藝術教育先進集體”稱號。在1999年9月的海淀區教育系統第七屆“紅燭懷”文藝匯演和2001年6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週年暨第八屆“紅燭懷”文藝匯演上,學校均榮獲器樂合奏一等獎。2001年,學校被評為“全國創造教育先進集體”和“先進教科室”;學校小紅帽管樂團已展露頭角;特長生逐年增加,他們在科技,合唱,朗誦,演講、舞蹈等各種比賽中榜上有名。 [3]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師資力量

隊伍精湛:海淀實驗二小有一支精誠合作,率先垂範,年齡有層次,學歷有高度,指導有水平,人人有佳績的幹部隊伍。領導班子共8人,均具有本科學歷,平均年齡37歲。 海淀實驗二小還有一支業精品佳,團結進取,樂於奉獻的教師隊伍。其中市級骨幹教師、市級先進教師、區級學科帶頭人、學區級帶頭人、主任教師佔 25%。這支隊伍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教師佔80%以上。 [4]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設施完備

現該校有教學樓3座,面積近一萬多平方米,有計算機房,語音教室,自然教室、自然儀器室、勞動教室、科技教室、手工教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書法教室、排練廳、訓練廳、主控室、多功能演播室、圖書閲覽室,多功能教室、階梯教室、教師畫室、教師電子備課室等各類專用教室近30個。
另外,學校還設有廣播、電視雙向閉路系統、校園網絡系統,設有會議室、榮譽展室、文印室、檔案室、儲藏室、心理諮詢室、教具庫等日常管理設施,室內設備精良、功能齊全。同時另設三個分校。由於學校榮譽頗多,一個榮譽展室不夠放,所以很多獎牌、獎狀會在其他三個分校區輪流展覽。在展室的前面是少先隊隊室,是隊幹部們召開例會的地方。
學校還設有上級批准的營養配餐食堂,單身宿舍等教學輔助設施,為師生提供優質的服務。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成績斐然

海淀實驗二小是育人的搖籃,小紅帽管樂團已露鋒角,特長生逐年增加,科技、合唱、朗誦、演講、舞蹈、鼓號隊等各項比賽均在全國、市、區級比賽中榮獲一、二、三等獎。
在海淀區中青年教師教學擂台賽、區學科帶頭人評優課中,該校教師多次榮獲一、二等獎,教師管樂團在海淀區教育系統"紅燭杯"文藝匯演中兩次榮獲器樂演奏一等獎。學校先後被上級授予 "師德建設先進集體"稱號"海淀區學校藝術 教育先進集體"稱號、"先進職工之家"、"全國創造教育先進集體"和"先進教科室"。
海淀實驗二小站在二十一世紀的起點上,已踏入校風優良,隊伍優化,設備先進,質量優秀的軌道。 我們將努力奮進,以一流的育人環境,一流的教育設備,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育質量,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2020年6月17日,獲得2020年度“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特色單位”稱號。 [5]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教學管理

治學促人 量才用人
——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教學管理專題總結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校在不斷實踐新的課改理念過程中發展着。怎樣使學校的教師專業水平再上台階,怎樣使學校的整體教學工作再上水平,我們一直在思考着、實踐着、探索着。在教學管理方面,方法可以多樣化,但有一點我們始終堅持——必須以科學發展的理念建設一支團結、向上、求實、創新的教師隊伍,因為它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整體辦學水平提高的堅實後盾!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治學促人

(一)目標定位――發展
在和諧發展的歷史背景下,學校確立了“一切為了人的發展,一切適應人的發展,一切促進人的發展。”的辦學宗旨。並緊緊圍繞這一宗旨,開展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
確立“三個發展”的辦學思想
結合學校的教師隊伍現狀,確立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創建平台;為學校的不斷髮展探索新路的“三個發展”的辦學思想。
制定“建設兩支隊伍”的三年規劃
學校堅持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的目標,把樹立全新的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創設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自由空間,探索創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做為學校三年發展的重要任務。在年度教學計劃中分步實施。
全面發展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樑,學校是培養這一人才的基地,教師則是新一輪課改成敗的關鍵人物。因此我們堅持把“以人為本、科學發展”作為努力方向。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選擇途徑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源動力”,要使我們的教學成為永不枯竭的“智慧挑戰”,教師必須舍“匠氣”而就“師道”,必須成為終身化的學習者。學校教學管理的着力點放在調動教師練“內功”上,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豐富的人文情懷,紮實的教學基本功。
而人的發展是在不斷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學校的教學工作也正是尋着這條路開展-----促進教師專業化學習,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1、依託科研課題,促教師以科學的態度在研究中學習。
在近幾年的教學探索中,學校力求教研與科研相結合使教學研究活動課題化。從2000年以來,學校陸續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子課題的研究。承擔國家級重點課題“霍懋徵教育思想與實踐的研究”;教育部與IBM合作進行的“基礎教育與創新教學的研究”;課改實驗校區級重點課題“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的任務。現學校的《促進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課題立項為海淀區“十一五”重點課題。結合課題研究,學校要求教師在新授前做學生前測,瞭解學生元認知水平,從而確定教學的難點,進行復備課。教學結束後,進行後測,瞭解目標的達成度。以這種科學的態度引領教師作真研究,並及時將教師反思編錄成集。
2002年學校確立的《小班條件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題為小班教學班級的教研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依託。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不斷努力,成功地舉辦了海淀區“小班教學現場會”。通過各項課題的研究力爭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達到凝鍊隊伍、完善素質、提升質量的目的。
2、加大培訓力度,促教師在專家的引領下學習
學校把教師專業知識的培訓工作納入教學工作的重要議程。聘請專家學者為教師們作師德報告;進行新課程實施的專題講座;邀請教科室、教研室領導進行教學指導;進行英語口語培訓和計算機技能培訓。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各種級別、形式的業務進修。為了開闊教師的眼界,學校組織教學幹部、骨幹參加全國基礎教育骨幹教師的培訓,北京市骨幹教師、海淀區骨幹教師培訓班。並分赴上海、遼寧、四川、南寧等課改實驗區參加各學術分會的交流活動;派英語組教師赴澳大利亞參加教師集訓。教師每一次外出培訓後,我們及時進行二級培訓。通過學習先進的教學改革理念,借鑑教學經驗、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提高科研能力。
理論水平的提高開闊了教師的眼界,在課改實驗中,教師開始主動地研讀新課標,挖掘其內涵,理解其要義,實踐其要求,在課程改革的試驗田裏播撒革故鼎新的種子。
3、營造學習氛圍,促教師以批判的精神總結反思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業餘時間俯拾皆是,課後之餘、雙休日、節假日以及寒暑假,關鍵在於自己怎麼利用。學校鼓勵教師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多讀一些書,多研究一些教育理論,多一些理性思考。每學期教師每人自訂一至兩份教學報刊,做卡片摘錄,寫教學筆記與反思,觀看優秀教師課堂實錄……在這樣的學習中,漸漸地老師底藴厚實了起來,看問題深刻了起來。
在近三年間學校中近百位教師所撰寫多篇教育科研論文及教學案例分別在北京市、海淀區論文評比中獲獎,並有多篇文章被刊發。學校也先後被評為海淀區 “創建學習型組織先進單位”;海淀區教育科研先進單位;海淀區“素質教育優質校”。先後有14位教師獲市、區教育科研、課改先進個人稱號;4個教研組被評為“海淀區課改先進教研組”。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保障實施

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管理保障措施是激活教學管理的重要前提。為此,學校採取了以下三方面保障措施:
1、 組織保障
學校專門召開全體會,在“建設學習型學校,作研究型教師”的終身學習理念上與教師達成共識。根據教學管理的實際特點,建立了由校長直接領導,教導處具體負責,各教研組、課題組具體實施的組織系統並納入學期工作計劃和職責考核之中。
2、 制度保障
學校制定教師學習制度以保證教師自覺學習質量:
對領導班子:每週專門安排半天的學習時間,保證專時專用,作學習筆記,資料備案。
對骨幹教師:定期組織教研活動,有專題、成系列、做記錄,每學期自主選擇一個專題錄相,期末彙總審閲,交流存檔。
對全體教師:每學期至少讀兩本好書,做讀書筆記、卡片摘錄。
3、 物質保障
每學期學校收集教育、教學等部門、各教研組的購書需求,有針對性地為教師購買相關的教育教學書籍、報紙、雜誌、音像資料。要求每位教師自覺用好報刊訂閲費,訂閲一至兩種與教育教學有關的報刊雜誌;在每個教室、辦公室聯網,讓老師能夠經常上網查閲自己需要的相關資料,方便教師收集資料;學校還隨時為教師印發各種學習培訓資料。
厚積方能薄發!得來全不費功夫,那是以踏破鐵鞋為前提的。學習讓教師學會思考、學習讓教師得到提高、學習讓我們的學校越攀越高!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量才用人

二、量才用人——強力鍛造業務精深的骨幹隊伍
鄧小平同志曾説過:“善於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標誌”。在用人方面,我們則強調以能用人、知人善用、人盡其才。藉助這一科學的用人機制,在實踐工作中打造一支師德高、業務精、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一) 立足校本,因材培養
校本教研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託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我們理解校本教研是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的教學研究活動。既是以往學校教研工作的拓展與深入,更是延伸與提高。學校將校本教研與教師發展有機結合,開展兩項工程:
1、名師工程
在學校的三年發展規劃中,對於骨幹教師的培養,目標明確即:建設一支在海淀區具有影響的骨幹教師隊伍。因此學校重視骨幹教師培養,努力實現“校內培名師,名師促名校”的戰略目標。通過開展學術沙龍、集體備課活動,集中智慧,資源共享;通過“作講座”、“做導師”等活動,擴充知識背景,顯示才能;通過撰寫論文、開展課題研究,形成風格,嶄露頭角。特別是校內骨幹教師展示課,是每學期教學工作計劃中必須落實的重頭戲。這項活動涉及的範圍廣,老師們重視程度高,聽課後的評課活動,教學反思的撰寫,能引發老師們深入思考,使老師們聽有所思,思有所獲,不僅大大提高教研的實效性,同時使得骨幹教師的輻射、帶動作用落到了實處。
對照規劃,現該校區級骨幹教師及帶頭人18位,學區級帶頭人14位佔全校專任課教師的32%。我們感到骨幹教師比例的增大標誌着學校教師隊伍素質的不斷提升。
2、青年工程
為加快青年教師成長,使青年教師努力縮短“適應期”,早日走向“成熟期”,儘早實現由新手向能手的轉化,學校堅持實施“青年工程”。
(1)搭梯子 促成長
如何使學校的骨幹教師隊伍在教師羣體中起表率作用,對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起指導作用,在學校發展中起支撐作用。我們的辦法是校內骨幹教師與青年教師結成教育教學合作伙伴關係。經過青年教師自選、學校協調、被選教師認定等程序,建立教學夥伴關係。使新到崗的青年教師通過與師傅共同備課、互聽推門課、交流管理方法等方式較好地學習骨幹教師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和敬業精神。
對於許多青年老師的個性,我們帶着欣賞的眼光和積極的心態去發現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認同這些差異,並把學校中教師個體的差異有效、合理地組合在一起,做到優勢互補,人盡其才,量才適用,為每一位教師的發展做好服務,為每個人提供發展的機會,激活整個教師隊伍。
(2)建平台 展才華
學校堅持提供各種機會,搭建各式平台鍛鍊青年教師。每年一屆的青年教師“進取杯”評優課活動,已成功舉辦了兩屆。每次比賽全校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全部參賽。去年“進取杯”評優課有25位青年教師獲一等獎;其中13位教師參加東昇學區“新秀杯”評優課8位獲一等獎;在區視導工作中有27位青年教師承擔授課任務;還有2位年輕教師在區裏上了研究課。整個活動過程中不是“一枝獨秀”而是“滿園爭春”,湧現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切實達到了提高教師專業水平,鍛鍊隊伍的目的。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整體推進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骨幹教師起的是領頭雁的作用,而打造骨幹教師隊伍的最終目的是帶動起全體教師共同發展共同提高。骨幹教師的引領示範作用是一方面,而教學管理者將學校有利的因素凝聚起來,教學研究的氛圍營造起來,使之形成一種無形的推動力,推動全體教師共同發展,才能與“教師的可持續發展”的辦學思想相吻合。因此,我們採用以組本教研為“點”,全校大規模教研活動為“面”的“點面結合”的推進方式。
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組本教研。每學期初,各教研組教師都要上一節組內研究課;組長必須聽本組教師的責任課。大家共同進行教學診斷,找出差距,努力改進,快速提高。
每學期學校都要開展全校性教研活動:利用假期開展全校教師説課活動;每人上課改交流課;每學期的家長開放日每位教師都要亮相,這些活動達到了檢驗全體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的目的。
在每項大型活動過程中,學校的教學幹部和教研組長一起,採用分類、分層聽課指導的辦法,提高每位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能力的提高和優質教學方法理唸的普及工作巧妙地穿插進行,使該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一次次教學實踐的深入開展,使每位教師從內心產生一種動力,驅使教師們在專業方面不斷向上,追求完善。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抓住機遇

(二)抓住機遇,借勢錘鍊
機遇是什麼?我們認為機遇是膽識與勤奮的積累。學校在教學管理中注重抓機遇,在過程中凝練隊伍,提升素質。
1、借活動 練隊伍
學校近兩年先後迎接教育督導檢查,區示範校的聽課評估,海淀區視導等大型檢查工作。在這些活動的籌備、落實過程中,全體教職工達成了共識,把這些檢查、評估活動不僅僅看作是上級領導對學校辦學情況的檢驗,更重要的是把它看作促進學校和個體雙方面共同發展的有力契機。學校的發展將為我們個體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和保障,而個體的發展又將推動學校整體的發展,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正是由於老師們認識水平較高。在學校的引領下,老師們更加重視爭創的過程,重視學校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因此,我們雖然付出了辛勞與汗水,但我們的收穫卻是豐厚的。學校內弘揚了一種精神,營造了一種氛圍,錘鍊了一支隊伍。
2、借競賽 增閲歷
在課改實施的過程中,各級領導為廣大教師提供各種鍛鍊機會。每年海淀區舉辦學科帶頭人教學展評活動、世紀杯評優活動,這對我們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的骨幹教師們在每次展評活動中,總是以二小人特有的頑強拼搏精神,高度重視,積極準備。老師們認識到評優課的本身就是一個促進提高的過程。比賽的過程,實際就是一次積極的學習過程,實現自我超越的捷徑。從首屆區世紀杯評優活動、學科帶頭人展評活動,學校先後有20人次獲一、二等獎,他們在為學校爭得榮譽的同時,實現了自我的一種超越。
3、借交流 促提升
作為海淀區的素質教育優質校,學校常接待來自外區縣及友鄰單位同行的參觀學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悦乎”,這是開闊視野,增進交流的大好機會。學校引導教師積極爭取展示的機會,認真聽取同行來自不同角度的評價建議,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調整教學方案,優化教學過程。
在請進來的基礎上,我們結合支教活動走出去。學校精挑細選骨幹教師,分批、分期送往外區縣及北部新區參加支教活動。這種校際交流的教研活動,使雙方教師優勢互補,共同努力為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做出貢獻。
多年的教學管理經驗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管理者就是要打造優秀的羣體,就是要使每一位教師成為“精兵強將”,點燃教師心中“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慾望和追求。
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我們正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將發展變為教師自身的需求。使我們的管理形成一種外部的無形的力量,推動被管理者主動地尋求自身的發展,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塑造一支全方位過硬的隊伍的目標。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所獲榮譽

2020年9月25日,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2020年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 [6] 
2021年9月,入選2021年度“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特色單位”名單。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