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市樓梓莊中學

鎖定
學校創辦於1958年,是朝陽區的一所普通公辦初中。學校佔地面積近百畝,本着“以人為本,促進師生和諧發展”的辦學宗旨,“學會做人,學會求知”的育人目標,“團結 勤奮 求實 守紀”的校訓......現納入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集團化管理。
中文名
北京市樓梓莊中學
外文名
LouZIzhuang middle school
簡    稱
樓梓莊中學/樓中
創辦時間
1958年
辦學性質
普通初中
主管部門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朝陽區教育委員會
校    訓
團結勤奮求實守紀
校    歌
我成長的地方
地    址
北京市朝陽區樓梓莊北后街2號
院校代碼
0572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
北    京
朝陽

北京市樓梓莊中學學校簡介

北京市樓梓莊中學始建於1958年,是朝陽區一所普通公辦初中。學校佔地面積近百畝,現有學生420人,17個教學班,教職員工55人,管理幹部6人,專任教師41人。
學校本着“以人為本,促進師生和諧發展”的辦學宗旨;“學會做人,學會求知”的育人目標;“團結 勤奮 求實 守紀”的校訓,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力求形成“求真 明理 活潑 向上”的校風;“敬業 愛生 嚴謹 創新”的教風和“勤學 善思 刻苦 進取”的學風。
學校硬件設施一流,400米的標準運動場,籃球場,排球場,形體教室,多功能教室,設施齊全的專業教室等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交融,集校園、花園、學園、樂園於一體,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使學生同時感受到優美的自然風景和濃厚的人文氣息,突出了教育性和實用性,形成和諧的育人環境。
學校以德育為核心,以教學為中心,全體教師深入研究教育教學,以教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為己任。教師們的努力也獲得來豐碩的成果,學生的文明素質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獲得了市花園式單位、區特色建設學校,區中考教學優秀校等榮譽,得到了地區人民羣眾的認可。
學校有一支年輕化、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敬業愛崗、勤奮鑽研、一專多能的教師隊伍。教師團隊工作熱情高,年級組教研組建設進步顯著,團隊合作意識強。教師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強烈的進取意識、無私的奉獻精神。教師在市區級教育教學各項競賽評比中碩果累累,北京市優秀班主任、市、區學科帶頭人等榮譽都有我校教師的身影。
學校教師自主開發了多套校本教材,如《經典誦讀》《文明禮儀讀本》《現代詩文誦讀》《暢聽英語》 等多學科校本教材,創建了藝體課程、研學課程、德育課程、活動課程為主要內容的校本選修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方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學校開展了以全面發展和特長明顯為主體要素的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為目標的陶藝特色建設。先後建成了全市領先的陶藝館,編寫開發了《傳統陶瓷藝術》《陶瓷藝術材料與工藝製作》《陶瓷藝術創作》,將陶藝課作為校本課程納入課表,學生參與度廣,積極性高。學生作品參加市、區展覽,獲得各項榮譽和獎勵。多家媒體也進行了報道。在朝陽特色教育也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隨着朝陽區教育邁向優質、均衡、國際化,我校將將進一步提升辦學品質。朝着學校管理高層次,師資隊伍高水平,育人環境高品位,設施建設高標準,課堂教學高效益,全面發展高質量的目標,奮勇前進。

北京市樓梓莊中學辦學理念

樓梓莊中學辦學理念
辦學宗旨:以人為本,促進師生和諧發展。
育人目標:學會做人,學會求知。
校訓:團結 勤奮 求實 守紀
校風:求真 明理 活潑 向上
教風:敬業 愛生 嚴謹 創新
學風:勤學 善思  刻苦 進取
校歌:《我成長的地方》
京郊大地,温榆河畔,綠樹鮮花擁抱着我們美麗的校園,
教室明亮,書聲朗朗,辛勤的教師播種着我們明天的希望,
啊!樓中是我們生活和成長的地方。
啊!親愛的老師托起了明天的棟樑。
團結勤奮,求實守紀,8字校訓激勵我們師生努力的方向,
自強不息,和諧發展,為了祖國的建設和強大積蓄着力量,
啊!明德求真學以至用是我的理想。
啊!尊師愛生敬業樂學共創樓中輝煌。
校徽釋義:
校徽外環為藍底,環內用漢英雙語標示出校名。內為樓中首字母LZ的變形組成的的綠葉和紅花。寓意為藍天之下樓梓莊中學培育着祖國的幼苗;又寓意教師用自己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希望;再寓意為學生只有從書本之中獲得知識才能最終成就自己。黑體的1958是建校時間,寓意樓中在歷史傳承下不斷創新,創造輝煌。
校旗釋義:
校旗顏色為淺黃和白色,中央鑲嵌着校徽,底部白色部分用英文書寫着校名,整體看上去明亮又不失莊重,寓意着陽光映照之下的樓梓莊中學正在崛起。
校訓釋義:
我校辦學的基本目標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提出規範和指導師生行為的共同要求即校訓。
團結:是實現目標的前提。是指教師、學生、師生之間為了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目標而聯合起來,互相切磋、互相學習、教學相長。
勤奮:是實現目標的條件。只有教師不斷努力工作,學生不懈地努力學習,才能實現共同的目標。
求實:是實現目標的方法。要以求真務實的態度、腳踏實地的作風,在工作學習中要講求實際,求實效,創實績。
守紀:是實現目標的保障。 “守紀”本身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守法”的前提,也只有在“守紀”、“守法”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目標,實現自我價值。
北京市樓梓莊中學 北京市樓梓莊中學

北京市樓梓莊中學變遷

樓梓莊中學的變遷
樓梓莊中學原校長 祖毅
當你走出京郊東壩,沿着東崗子下坡往東行七八華里,樓梓莊北頭,路邊上有一座紅檐白牆、造型別致的四層樓房醒目地矗立在眼前。這就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朝陽農村中小學42校改造工程的輝煌成果之一的樓梓莊中學新校舍。説她新,是相對老校而言,老校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興建的。我是1958年從北京師範學院畢業分配到這所中學任教,一直工作到1980年調離,整整23個年頭。後來我擔任區政府兼職督學的10年裏,又有多次機會了解這所學校,因此我作為樓梓莊中學歷史發展變化的見證人,應該説是名符其實的。
樓梓莊中學始建之時正是大躍進的高潮中。當時樓梓莊鄉是京東地區較大的一個鄉,全鄉8個自然村兩萬多口人,只有8所村辦小學,有些還是複式班(即一位老師、一個教室,同時教幾個年級的學生)。學生高小畢業後再升學就十分困難,以樓梓莊村為例,學生想上初中,除了學習成績好,家庭條件允許外,路途遙遠也是一大難題。往南要走10里路到管莊,往東要渡過温榆河到通縣徐辛莊、葛渠,往西是東壩16中,路遠費時,十分不便。老百姓世世代代盼着孩子們多唸書、多受教育,可他們的子弟能上初中的真是鳳毛麟角。村裏缺少有文化的年輕人,生產隊選個會計、出納、記工員都困難。樓梓莊中學的建立,極大地滿足了羣眾的要求,使農民子女升學的願望變成了現實。廣大貧下中農奔走相告,歡呼共產黨好,為咱農民辦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學校建校之初,因時間緊、任務急,一切只能是因陋就簡。暫時用不上的兩間教室,一間由理、化、生實驗室和圖書館共用,另一間臨時做教師辦公室兼宿舍,雖有諸多擁擠不便,但大家相處其樂融融。許多桌椅也靠師生自己搬運。那時交通很不方便,從東壩到學校全是土路,一到雨季,泥濘不堪,200來套課桌椅,全是師生們不顧大雨路滑,從8裏之外的東壩鎮運回來的。同學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上課,別提多高興了。
辦學校缺不了操場,建操場也靠師生們動手勞動。他們用手連根拔除大片半人高的野草、荊棘,剷平了高低不平的荒坡,又用碌碡碾實,平整出一片利用一片,經過不斷地擴建,最終成了初具規模的操場了。體育設施也少得可憐,就説籃球架吧,開始時只是栽上兩根杉篙,支起一塊木板,再釘上一個鐵圈,也照樣上籃球課。有了操場又圈圍牆。我們學習農民們蓋房的土辦法,夯土壘牆,一米多高400多米長的土圍牆給師生們帶來了安靜的學習環境,也增加了安全感,美化環境也傾注了師生們的心血和汗水。沿着圍牆內側栽上了200多棵加拿大白楊,兩排教室之間開闢了花壇,春暖花開時節,綠樹成蔭,萬紫千紅,讓人賞心悦目。
那時老師的工作條件也是很艱苦的。建校初期全部教職工才10多個人。局裏一時派不出校長,就臨時找了一位只有小學文化、在部隊當過副連長的復員軍人侯金德同志臨時負責。教師隊伍也很不齊,幾位師範學院新畢業的專科生就算是教學骨幹了。朱慶魁老師是57屆的,馮樹棠、王椿萬和我都是59屆的,其餘的幾位有的是應屆高中畢業生,有的是從社會上招聘的臨時代課教師。教師辦公室是借用的一間教室,屋中間對面擺放着十幾張辦公桌,老師對面坐着各自備課、批改作業。辦公室還兼做會議室、宿舍,靠牆擺放着十幾張木板牀,白天累了也可以躺一會兒。學校很長一段時間沒裝上電燈,每天晚上老師們在昏暗的油燈下批改作業。老師們每週六天吃、住、工作在學校。每到週末進城回家時,提包裏總要帶些作業本,擠時間批改。工作條件雖然艱苦,但老師們的教學熱情都十分高漲。那時的交通條件也很不方便,只有一條50路公交車,起點東大橋朝陽醫院西門,終點東壩南門,每隔一小時一趟。車是老式的大鼻子車,車裏擺着一排矮條凳,有一段時間車頂上還馱着一個大氣包,靠煤氣當燃料,有時也靠燒木炭提供動力,車又老又笨,行駛在焦渣、石子路面上,一路顛簸,苦不堪言。下車後還有8裏多路才能到學校,這就只好靠兩隻腳走路了。平時進行家訪,也得靠走路,天太晚了就住在學生家,第二天再同學生一起上學,日久天長,師生關係處得親密無間,為我們開展工作帶來許多方便,有些學生畢業幾十年了,還忘不了常來老師家看看。
中學建成了,孩子們上中學也方便多了,但還得克服不少困難,吃不少苦頭。第一屆學生中有不少是往屆高小畢業生,在家幹了幾年農活,聽説鄉里建了中學都高興地來報名。記得學生中有一位女生,當時已經20多歲結婚生小孩了,一邊上學,一邊利用課件回家去給孩子餵奶。這批學生年齡稍大幾歲,比較懂事,又參加過勞動,深感文化知識的重要,她們在學校刻苦耐勞,尊敬師長,努力學習,思想品德、學習成績提高很快。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很艱苦,那時農民子弟每學期收3元雜費,就這點錢不少學生還是沒法按時交齊,除了申請免交的之外,一部分要班主任給墊上,等賣雞蛋、打草攢錢再交。外村學生每天中午不能回家,只能帶點乾糧當中午飯,多數人帶的是窩窩頭、貼餅子或是煮玉米、蒸紅薯。冬天還好,能在煤爐子上温烤一下,其他季節只能一口乾糧一口水往下吞。學生們每天上學,不管家住遠近,一律步行,全校四個班近200名學生連一個騎自行車的都沒有,成年累月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學生們不怕苦不怕累,日久天長反而鍛煉出堅強的意志和健康的體魄,為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礎。如今前幾屆學生都已五六十歲了,不少人從鄉村領導和其他崗位上退了下來,每當同他們見面回憶起當年的學習生活,言談話語中都充滿了自豪。
黨的科教興國戰略給教育事業帶來又一個春天,樓梓莊中學也舊貌變新顏。改革開放以後,朝陽區要培養大批具有“三個面向”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幾十年前建成的老校已經難以滿足形勢發展的新要求。1993年區委區政府做出了“改造農村42所中小學校”的決定,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樓梓莊中學新樓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建成的。學校主樓呈鑰匙型,寓意“一把鑰匙打開知識的大門”。建樓資金由區、鄉、羣眾三方集資600餘萬元,鄉里提供土地100畝。圍牆全長500餘米鄉村企業無償提供的。操場寬大平整,設有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各類運動場地,場內闢有8條標準化的400米環形跑道,可開展多項體育運動和競技活動。主樓內設24個標準化教室,理、化、生、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還有高檔的計算機網絡、雙向閉路教學系統等現代化教學設施。僅電腦就有100多台,圖書館、閲覽室藏書2.5萬餘冊,使師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遊。教學樓建成不久,又集資建了兩棟教職工宿舍樓,讓全鄉中小學教師住上了新樓。學校還蓋起了30米長20米寬的自行車棚,可存放自行車400餘輛。如今學生們騎的可都是高檔名牌的自行車,不管家住遠近,上學都講究騎輛好車圖個方便,省時又風光。
如今,學校已擁有一支年輕化、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幹部隊伍和一支以青年教師為主力、敬業愛崗、勤奮鑽研、一專多能的教師隊伍。第一線任課教師均已達到大學學歷,其中30%左右取得了“研究生課程班”結業證。樓梓莊中學的領導很有超前眼光,他們深知一批優秀教師可以造就出一所好學校。早在十多年前就以各種優惠條件到外地招聘大學畢業生來任教。如今這批青年教師已成為學校骨幹力量,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樓梓莊中學建校至今5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1萬餘人,有的輸送到高一級學校深造,有的成為區、鄉、村幹部和各行業骨幹。最近幾年學校又根據經濟發展需要,接收了大量外地來京務工人員子女就學,讓更多適齡學生受到良好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逐年提高,愛國愛黨、尊師愛校、團結友愛、勤奮好學已成為風氣。近年來的畢業生全部升入中專、高中、職高、技校等高一級學校深造,市區重點中學也有了不少樓梓莊中學畢業生的身影。學校堅持全面發展的辦學方向,在羣眾中贏得了廣泛讚譽,獲得了上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2003年學校被評為朝陽區人民政府“實施素質教育綜合發展顯著學校”。目前,學校正以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應用為抓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辦好地區人民滿意的辦學理念指引下,逐步實施“五大辦學工程”,為儘快實施新的5年計劃,爭創朝陽區一流學校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北京市樓梓莊中學特色教育

近幾年,我校在狠抓教學質量的同時,響應教委號召,積極發展學校特色教育,開展校本課程研究。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下,科任老師的探索中,我校特色教育進行得有聲有色,深得學生青睞。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陶藝特色。十年來,我校在美術教師朱重浪的不斷探索中,將中國有着九千多年曆史的製陶藝術引入課堂,以陶藝特色教育為突破口,並將陶藝教育列入學校校本課程。如今,我校的陶藝教育誕生了大量的優秀學生陶藝作品,其中,學校陶藝小組成員作品多次參加在炎黃藝術館的展覽並獲得好評;朱老師開設的綜合社會實踐活動課深受學生歡迎,陶藝製作成為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在陶藝教育實踐中,朱老師編寫出版了學校第一本校本教材《傳統陶瓷和現代陶瓷藝術》;參與了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14冊(第10課“陶藝創作”)的編寫;對全區中小學美術教師進行了陶藝課培訓和陶藝研究課的展示。朝陽區教委領導多次來校視察,對陶藝教育教學狀況給予了高度肯定,《朝陽教育報》對我校陶藝教育教學也曾進行採訪。
當同學們人手一冊拿到了《傳統陶瓷和現代陶瓷藝術》教材的時候,歡呼雀躍,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慾望,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順利實施素質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我校的特色教育中,生物學科也算是奇葩一朵。在生物老師的帶領下,我校生物小組的課外活動穩步推進,在區級市級各類比賽中也收穫頗豐。在校園中,生物小組師生忙碌的的身影隨處可見。種子的萌芽,花草的根鬚,樹木的果實都是它們研究的範圍。在校領導的支持下,生物小組的試驗田也在校園一隅初見規模。試驗田裏,玉米稻穀、瓜苗豆秧長勢喜人。在生物老師的不懈努力下,生物學科的校本教材《學校植物園》也成功刊印。
總之,我校將以特色教育為突破口,開發校本教材,逐步向素質教育轉軌,為更多學生的發展搭建成功的平台,為課程改革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