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九條小學

鎖定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九條小學位於東城區東四九條67號,前身是成立於一九四四年的東四十一條國民小學,一九七三年經東城區教育局正式命名東四九條小學。學校被授予首批區級實施素質教育特色校,市級科技活動傳統校和科技教育示範校。 [1]  學校隨着辦學質量的逐年提高,享有廣泛的社會聲譽。
2020年5月,入選北京市中小學科技教育示範學校名單。
中文名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九條小學
外文名
Beijing Dongsijiutiao Primary School
簡    稱
東四九條小學
校    訓
博學多知,明德篤行
創辦時間
1944年
類    別
小學
現任校長
王鳳嶺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
主要獎項
首批區級實施素質教育特色校,市級科技教育示範校等
面    積
5300餘平方米
教學班
18個
年級總班數
3個班
屬    性
區重點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九條小學學校簡介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12張)
東四九條小學於一九四四建校,原名東四十一條國民小學,地處十一條二十一號,隨着時代的變遷和體制的改革幾次易名,於一九六六年該校更名為東城區永培紅小學。一九六八年八月學校遷址到東四九條67號,一九七三年經東城區教育局(今教委)正式命名為東四九條小學至今。 學校佔地面積5300餘平方米,其中教學樓建築面積4200餘平方米,附屬房屋建築面積1155餘平方米,操場面積近2000平方米。
學校教學區院內原為清代謨貝子府,其建築形式是具有典型清代貴族宅院風格的大型四合院。1924年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曾在此院花園中拍攝戲劇片《黛玉葬花》。新世紀初,學校隨平安大街及地鐵工程建設改造成為現代化學校,同時保留了院內古亭,西北隅的傳統建築與東南部的現代建築交相輝映。
教室食堂
教室食堂(8張)
學校現有教學班18個(1-6年級),教職工60餘人,學生近700人。多年的硬件建設使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學校擁有高配置電腦近300台,8個小型局域網,以光纖接入的網絡資源中,300多個信息點的通訊在百兆以上,聚集了200多G的資源。電子閲覽室、階梯教室、微機房、實驗室、演播室等專用教室一應俱全。
學生風采
學生風采(17張)
學校堅持全面育人、辦有特色的辦學思想,確立“以科技為突破口,推進學校整體發展”的辦學目標,在抓好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先後成立了航模、艦模、美術、書法、舞蹈、合唱、籃球、田徑、機器人、計算機、氣象站、科技英語、養殖種植等興趣小組。近年來,在市、區各類比賽中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校先後成為珍·古道爾(北京)環境文化交流中心/根與芽組織成員;北京二十六家環境教育基地之一;全國李四光中隊成員校;東城區少年科技學院基地學校;東城區科技章魚計劃特色工作室成員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範學校;東城區實施素質教育特色學校;東城區科技節先進集體等榮譽。學校舞蹈團、科技團分別被北京市教委授予“金帆舞蹈團”、“金鵬科技團”稱號。
東四九條小學“李四光中隊”成立於2003年,是全國第一支“李四光中隊”,自成立至今,參加了全國以及市區的多項宣傳活動,分局將經常與該中隊聯繫,把國土資源科普知識普及到校園,宣傳給更多的孩子。
2013年起, [2]  東四九條小學正式確立了“致真”教育辦學思想,提出了走特色學校發展的道路,塑竹之精神及“我們”的核心價值,着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及獨特文化的品牌學校。 [3]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九條小學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被評為東城區實施素質教育特色校、東城區實施科技“章魚計劃”項目工作室學校、東城區科學教育學院基地校、東城區科技節先進集體、北京市科技活動傳統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範校、全國優秀李四光中隊。“李四光中隊地學科普示範校”、北京市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北京市東城區少年科技學院基地校、東城區青少年書法教育基地實驗校。被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譽為少年集郵活動中心。2011年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2013年度北京市健康促進學校稱號。被市生態環境局、市教委、團市委共同命名為北京市生態環境教育基地。
  • 2009年第九屆北京市中小學生金鵬科技論壇一等獎
  • 2010美育杯國際青少年書畫攝影大賽小學組一等獎
  • 在教育部大型主題晚會《播種未來》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4] 
  • 榮獲2011年全國中小學[微博]生茶藝邀請賽 一等獎
  • 榮獲2011年根與芽心田計劃種植成就獎
  • 在北京市第十四屆學生藝術節中榮獲校園集體舞展演 一等獎
  • 榮獲中央電視台“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北京賽區組委會 優秀組織獎
  • 2012第十屆“走美”解題技能展示四年級一等獎獲
  • 2014第七屆中國古星圖填圖比賽二等獎
  • 2015年北京市陽光少年藝術節市級展演書法一等獎
  • 2015第十三屆“走美”趣味解題技能展示六年級獲獎名單二等獎
  • 2015年第15屆北京市中小學生金鵬科技論壇二等獎、三等獎
  • 2016全國青少年創意工程挑戰賽團體賽冠軍(九條智造) [5] 
  • 2017年度北京市中小學生金帆獎
  •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教師成果二等獎
  • 2017年第二屆全國數碼探科學大賽一等獎、二等獎
  •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教師成果評展活動二等獎
  • 2017年第17屆北京市中小學生金鵬科技論壇三等獎
  • 2017年北京市第二十屆學生藝術節展演金獎(《牽雲載墨》東四九條小學金帆舞蹈團) [6] 
  • 2018第十八屆北京市中小學生金鵬科技論壇三等獎
  • 2018年自然資源部第三屆李四光少年兒童科技獎(對北京市城市綠化使用碎磚混合基質的研究、不同光照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家庭節水裝置的設計、對積木式植物側生長綠化方式的研究、基於3D打印技術的積木式種植盒的研究) [7] 
  • 2018年北京市中小學生電子與信息創意實踐活動學生一等獎、優秀輔導教師、優秀組織獎
  • 2018年北京市中小學生觀鳥比賽-鳥類生態攝影作品教師組一等獎
  • 2018年北京市中小學生觀鳥比賽-網絡鳥類知識競賽學生一等獎、輔導教師獎、優秀組織獎
  • 2019第十九屆北京市中小學生金鵬科技論壇三等獎 [8] 
  • 2020年5月,入選北京市中小學科技教育示範學校名單。 [9]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九條小學學校管理

規範人本、協調服務、精緻細節。
(1)團隊建設:
①以竹為寓像的團隊精神:清新高雅;虛心有節;樂羣奉獻;自強不息
②和諧團隊建設思想: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全員激勵、養己向善
③人才建設思想:人才立校,人才興校,人才強校;人人有才,才各有異,揚長避短,各成良才 ;愛才、用才、護才、養才。
④實施三級團隊建設:
幹部“八點要求+三大原則”:
一、基本要求:八條
●為人,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工作中要擁有全部的朋友;
●心態,平靜柔和,寬容忍耐,工作中既要任勞也得任怨;
●思想,清晰睿智,先導利導,工作中思維敏捷、辯證積極;
●行為,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工作中説到做到、做在前頭;
●行政,不依不靠,補台添勁,工作中強烈的責任心和主動性;
●待人,揚長避短,避免絕對,工作中律己寬人、看優抑短;
●處事,大局意識,服從保留,工作中不求想法一、但求行動一;
●發展,勤奮學習,開拓創新,工作中堅持學習實踐、敢為人先。
二、主要原則:三項
●公正向善原則;
●權責統一原則;
●廣而告之原則。
黨員“九個一點+六個標準”:
一、九個一點:
●在政治層面上要“站的高一點、看的遠一點、想的深一點”;
●在業務層面上要“變的快一點、知的多一點、行的早一點”;
●在工作層面上要“學的寬一點、做的實一點、好的多一點”。
二、六個標準:
●政治標準、實踐標準、工作標準、才能標準、黨性標準、公眾標準
教職工“可愛標準+精細標準”:
可愛重要原則:與人為善,永不絕對——善
基本方法:做人善、做事細;寬待人、嚴待己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九條小學辦學理念

科技教育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學校以建構科學教育體系,從特色到本色為目標,以“人” 的發展為宗旨,促進家校合作,探索新時期協同育人方式。在教學中引入更多的活動,並着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和基本技能。科技活動採用課程的思路來完善活動設計、 準備、 實施, 在活動中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協調並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從創新課程到課程創新不斷深化教學內容,向數學、 藝術、語言等各門學科綜合發展。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內容,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培養興趣,從興趣中學習。
[3]  學校從“文化立校、科技興校”到“精緻+特色”的辦學理念,以“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致真”教育辦學思想為指導。“用一切真善美的因子浸潤孩子一生”的教育理念為宗旨,打造多元課堂,開辦豐富的社團,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及能力,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學校圍繞“地球與環境”進行專題教育活動,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全學科滲透、全員參與、全面覆蓋”的“三全原則”為指導,把環境教育融入學校日常的各學科教學中,依託“空氣、能源、水、人、垃圾處理”五大元素,在校園中建設各種綠色環保站點,開展學校環境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從小培養良好的環保習慣,增長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方法、能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參與環保實踐。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九條小學辦學環境

學校擁有2個計算機教室,機器人實驗室,多米諾博物館,演播室,心理諮詢室,美術教室,電子琴教室,音樂教室等。
科普設施
科普設施(2張)
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科普中心項目,由區科委組織申報和實施,市財政區科普專項立項,現已通過專家驗收並啓用。項目在已有的基礎上建成"一室七站",包括“核心實驗室”,"小小氣象站"、"小小中水站"、"小小廚餘站"、"小小光伏站"、"小小光導站"、"小小光熱站"、"小小種植站"七個主題展示工作站。核心實驗室是科普中心的信息資源樞紐和科普教育主場地,“一室七站”形成了以中心為骨幹,17處校園小基地組成的環境教育體系。
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環保實踐活動。先後組織五、六年級赴寧夏進行“生態環境考察”、“參與沙漠治理”主題研學。四年級赴山東以“地質考察”為主題進行研學。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