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鎖定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北京大學的二級學院。
北京大學在1972年創建我國最早的環境科學專業之一,包括環境化學分析、環境地學方向。1978年,獲環境化學、環境地學專業等碩士點授權;1985年,正式以環境科學中心為單位招收研究生;1991年,建立“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1994年,成立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1995年,成立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2002年,環境科學中心、城市與環境學系和技術物理系的環境化學教研室合併成立環境學院;2007年,北京大學正式成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據2019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現有教職工70人。 [1] 
中文名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創辦時間
2007年 [2]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現任領導
院長:朱彤 [3]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李振山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2] 
地    址
北京大學環境大樓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歷史沿革

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開展環境學科教學和科研的機構之一。
1972年 創建我國最早的環境科學專業之一(包括環境化學分析、環境地學方向);
1974年 開展蘭州光化學煙霧污染和北京西郊環境質量評價等研究工作,成為我國環境學科早期科研工作的典型範例;
1978年 獲環境化學、環境地學專業等碩士點授權;
1982年 成立環境科學中心,協調北京大學環境科學教學與科研;創建中國最早的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方向;
1983年 獲環境科學專業博士點授權;
1985年 正式以環境科學中心為單位招收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包括環境化學、環境地學、大氣物理、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經濟學、環境法等;
1986年 環境科學中心成為北京大學與國家環保局的雙管單位;
1987年 招收北京大學首屆環境化學博士研究生;
1991年 建立“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
1994年 成立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1995年 成立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探索工程學科發展途徑;
2000年 國家首批“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單位,同時獲環境工程專業博士點授權,同年建立“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2年 環境科學中心、城市與環境學系和技術物理系的環境化學教研室合併成立環境學院,環境科學博士點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7年 北京大學正式成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博士點再次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8年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被評為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
2011年 “區域與全球大氣化學過程與環境效應”團隊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羣體;
2014年 “大氣複合污染防治創新”團隊入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2017年 “河流多物質相互作用及其通量效應”團隊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羣體;
2017年 環境科學與工程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2018年 “大氣污染的環境與氣候效應創新團隊”團隊入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2018年 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負責人:張遠航)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構設置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現任領導

院領導機構
院 長:劉 永
書記:李振山
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陸克定
黨委副書記:王 浩
副院長:李天宏邱興華
黨委委員:王奇李天宏劉永、王浩、胡建信張世秋、佔子玉 [4] 
院屬實體負責人
實體名稱
負責人
環境科學系
陳忠明
環境工程系
童美萍
環境管理系
李文軍
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胡敏
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倪晉仁
區域污染控制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張遠航
國家環境保護河流全物質通量重點實驗室
倪晉仁
[4]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歷任領導

行政領導
環境科學中心主任:唐孝炎張遠航
環境學院院長:江家駟、張遠航、朱 彤、劉永 [9]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2個國家級和8個省部級平台,匯聚了一支思想素質過硬、專業結構合理、業務水平精湛、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的人才隊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人才計劃15人次,國家青年人才計劃25人次。組建了以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羣體(3個)和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為標誌的教師團隊。學院教師160餘人次在學術機構擔任重要職務,包括教育部環境專業教指委、科技委、學科評議組、生態環境部專家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科協生態環境聯合體等。牽頭編制和指導實施國家大氣領域重大研究計劃,組織未來地球集成研究項目(MAIRS-FE),獲聘國務院參事,當選環境公約國際科學團隊共同主席、AGU理事等,多人入選高被引研究者。 [2] 
蔡旭暉
陳忠明
陳左生
郭懷成
韓凌
韓鵬
何玉山
黃藝
胡建信
胡敏
籍國東
康凌
梁寶生
林官明
李天宏
劉建國
劉陽生
劉永
劉兆榮
李文軍
李振山
欒勝基
陸思華
毛小苓
毛志鋒
馬曉明
梅鳳喬
倪晉仁
邱興華
尚靜
邵敏
宋宇
宋豫秦
孫衞玲
唐孝炎
童美萍
王奇
王維敬
王雪松
温東輝
吳為中
謝紹東
謝曙光
薛安
徐建華
徐晉濤
晏明全
要茂盛
葉文虎
葉正芳
曾立民
張劍波
張世秋
張遠航
趙華章
趙智傑
朱彤
郭松
-
-
-
-
-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系所中心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管理系

北京大學環境管理系是在中國第一代環境科學工作者的努力下創立起來的,至今已有近40年的歷史。環境管理系的前身,環境科學中心環境規劃與管理教研室,是中國最早開展環境規劃與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也是最早招收環境規劃與管理方向碩士與博士研究生的單位。目前環境管理系擁有一支文理交叉、具有多學科綜合學術背景的教師及科研隊伍,其中教授(博導)8人,百人計劃研究員1人,副教授4人。
學科定位及建設目標通過研究環境問題與人類社會經濟運行之間的關係,揭示環境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為協調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提供理論和實證方面的支持,併為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提供依據和決策支持,是本學科創建以來一直明確的特色定位。基於該定位,目前已經建立並將逐步完善的綜合學科體系包括:環境與自然資源管理學、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社會系統發展學、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環境政策與法學、環境規劃與評價學、環境人文學等。未來建設目標:建立從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創新到決策支持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體系和科研羣體;成為中國社會、環境、經濟綜合決策的思想庫與科學決策支持基地。
研究領域、方向和特色
針對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和區域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尤其是轉型時期特有的問題以及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環境問題,目前的重點研究領域包括:社會經濟以及制度變遷的環境響應及宏觀發展政策和戰略研究;轉型時期的制度、經濟與環境管理和政策響應;區域生態、自然資源和環境管理與政策;鄉村環境問題及管理;城市及區域環境規劃理論、方法和應用;全球環境問題、全球化進程與區域政策與對策響應;中國履行多邊環境協定的政策支持。今後將繼續秉承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交叉融合為研究特色,通過深入研究社會—經濟—環境系統之間的協調關係,針對中國環境與發展的重大問題,把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影響各級政府的相關決策與管理行為的科學依據。
研究成果和影響
針對社會-經濟-環境系統的運行規律和中國環境管理的現實需要,通過一系列有影響的研究課題與理論研究成果,如湄州灣新經濟開發區環境規劃綜合研究、臭氧層保護系列研究等,為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尤其是以下幾個方面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環境與經濟系統協調的規劃理論和方法;(2)環境承載力理論及其應用;(3)環境社會系統發展理論;(4)全球環境資源管理與全球環境合作的理論與機制;(5)環境價值理論及產權和自然資源管理理論與方法;(6)環境管理制度變遷等。
學生培養
目前在讀博士研究生34名,碩士研究生36名。已經畢業的歷屆學生中,有許多在環境及相關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包括在世界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工作的學者、政府及國際組織的官員、企業的管理者等。他們永遠是北大環境管理系的驕傲!
未來發展方向
在研究對象上,面對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抓住關鍵問題,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研究方法上,更進一步與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緊密結合;在研究理念上,敏鋭把握自然環境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界面”,尋求研究的創新點。 [5]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

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系以理工結合為特色,現有佔編教師和其他全時工作人員二十餘名。近年來,環境工程系以人才培養為首要任務,已經和正在培養的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200餘名。注重基礎研究,着眼國際前沿,在水沙運動、土壤與地下水、環境微生物、水環境改善等理論方面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SCI收錄論文200餘篇,促進了北京大學環境工程學科的健康發展。結合國家重大科技需求,在城鎮污水深度處理、特種工業廢水處理、市政垃圾滲濾液處理、新型水體生物脱氮除磷、飲用水處理與安全保障、特殊環境條件下的高效微生物開發、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流域水環境改善與河流生態修復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突破了許多瓶頸技術,獲得授權專利40餘項,部分專利成果已在重要的示範工程中得到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環境工程系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973計劃課題等30多項重要的科研項目,有關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市發明專利獎等十餘項獎勵。在早期創辦的環境工程研究所的基礎上,相繼建立了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新型污水深度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飲用水安全聯合研究中心、環境工程國家計量認證實驗室、水處理與環境微生物中試基地以及國際SPO水與環境技術合作研究平台。
環境工程系擁有20餘台大型儀器設備,如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LC-M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ICP-MS、液相色譜系統、石英晶體微量天平、石英晶體微量天平配件、總有機碳分析儀等,還擁有傅里葉紅外光譜、原子熒光光度計、微生物發酵培養系統、ICP-OES、熱絲CVD化學氣相沉積系統、流動注射分析儀和TOC測定儀等,為環境工程學科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保障。
環境工程系以其年輕的朝氣和踏實的作風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優秀學生。經過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培養和系統的專業訓練,畢業生視野開闊、基礎寬厚、專業紮實、適應力強,受到業界的高度肯定和歡迎。 [6]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前身可以追溯到1972年,是國內最早開展環境科學教學和研究的單位之一。歷經四十年演變和發展,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形成了自己特色,已成為我國環境保護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水平科學研究機構。四十年來,環境科學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許多畢業生活躍在國際環境科學界;研究成果為解決國家和地方重大環境問題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決策支持。環境科學系和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北京大學)一起榮獲1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3項;近年來,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其中在三個國際一流專業期刊出版4個專輯, Science上發表論文4篇,在國際環境科學領域產生了積極影響。“區域與全球大氣化學過程及環境效應”研究團隊被評為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羣體。
環境科學系現有環境化學、大氣環境、區域複合污染與全球變化、環境與健康、環境生物學、大氣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水處理理論與技術等研究方向;具有環境科學本科學位點,環境科學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大氣環境碩士點以及生態學碩士點。環境科學系現有教職員工32人,大多數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教授13人,校“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3人,副教授及高工13人。許多教師任職於國際和國內學術組織或擔任學術期刊編委,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環境科學系承擔大量研究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部973項目和863項目、國家環保部重大公益項目和水專項項目等。環境科學系還積極參與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和決策制定以及國際公約決策支持。
展望未來,環境科學系將瞄準國際環境科學的發展前沿和中國環境與發展的實際需求,重點發展環境化學、環境污染治理理論與技術、環境與健康、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等領域研究,以培養環境與發展所需的複合型高層次人才為重點,以多學科整合和多方位開放聯合的“政學研產”一體化為發展模式,通過不斷創新和勵精圖治,努力使環境科學系成為世界一流的環境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和環境決策的思想庫,成為推動我國環境科學技術實用化的基地。環境科學系歡迎優秀的學生來這裏學習研究,歡迎優秀的老師來這裏建功立業,讓我們共同為建設美麗中國以及和諧世界作出重要貢獻。 [7]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特色

一流的學科平台我國最早開展環境科學教學研究的機構之一,第一批環境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學科,最早的大氣光化學煙霧、大型環境風洞、可持續發展、灰霾研究。國內率先進入全球前0.4%(美國ESI數據庫),本科教學入選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和國家級環境與生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綜合的學科優勢從區域環境污染控制到對全球環境問題的深切關注,學院以綜合的學科交叉優勢解決國家在環境與發展中的科學、技術和政策重大需求。
多元的人才培養CAREBeijing-PRiDe國際計劃、奧運-世博-亞運空氣質量保障、早稻田大學等國際合作,為本科生提供國際化的視角與交流機會;壩上、珠三角、環保部等國內實踐基地,為學生系統感知中國的環境問題與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
全程的導師指導卓越的師資團隊,包括院士、國家傑青、北大百人計劃等,全員服務本科生的健康成長與學習成才(師生比約2:1)。 [8]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畢業前景

學院大部分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近3年的畢業生中,48%為保送研究生,52%選擇赴境外或香港地區深造,8.5%的學生選擇直接就業。
近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畢業生獲以下學校錄取:
北京大學
中國科學院
哈佛大學
斯坦福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杜克大學
萊斯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佐治亞理工大學
卡內基梅隆大學
北卡州立大學
匹茲堡大學
諾特丹大學
布里斯托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近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畢業生就業去向:
北京大學
網易遊戲市場部
渤海銀行總行
北京軍區某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