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

鎖定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作為北京大學環境學院下屬最大的系,主要由前環境科學中心教學科研人員組成。其實體隊伍成立於1982年,是我國最早的集科學研究、環境教育和社會服務於一體的學術機構之一。環境科學系充分發揮北京大學文理學科的優勢,形成了以大氣環境、環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三個學科方向為支柱的環境科學框架。近年來,環境科學系十分注重全球環境問題研究,努力建設相關研究的基礎條件,形成了知識結構配置合理的研究隊伍,具有由基礎研究到決策支持的豐富經驗和能力。
中文名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
機構類別
二級學院
學    校
北京大學
成立時間
1982年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學院簡介

環境學院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環境科學中心以及原技術物理系環境化學專業的基礎上組建,是地理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的強強聯合,具有理、工、文多學科的整體綜合優勢,擁有環境科學、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個教育部重點學科。學院中既有老一輩的學術泰斗,也有一大批環境和地理學領域的青年技術骨幹,尤其是擁有一大批天資聰穎富於創新思想的優秀學生,北京大學將完全有能力建設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級影響的環境學院。
新學院中包括環境、地理、生態、規劃等多種相關學科,擁有一批曾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許多具有重要影響成果的知名專家教授和青年骨幹,具備條件完善的研究基地,曾培養過大量的優秀學生。新組建的環境學院將為更大程度的發揮這些優勢提供重要平台。
學院主頁圖片 學院主頁圖片
學院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弘揚傳統、建立高峯。 [1]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發展目標

以創世界一流為總體目標
學院建設總的指導思想是以創世界一流為目標。緊密結合國家需求,以學科建設為核心,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科研條件建設,大力提高環境學院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水平,積極推動學院與國際一流大學的交流與合作。通過3-5年的努力建設,使學院的師資隊伍水平、設施水平、教學研究水平和主要學科方向的水平保持國內領先水平,某些方面爭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全方位多層次國際化的建院模式
學科建設將在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實施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國際化戰略。採用國際通行的辦學模式和評估體系,加強與國際一流大學、科研院所、管理機構和企業的聯合辦學和開展實質性合作研究,建立國內和國際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推動學科建設的國際化。
突出中國特色、發揮學科綜合優勢
學院建設注重國際經驗與中國國情的結合。在學科建設中將注重已有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扶持和培養某些國家急需的學科和重要的新興學科。發揮學院學科齊全的優勢,學科佈局注重文、理、工相關學科的結合。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專業設置

本科生專業6個
環境科學、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城市規劃、環境工程、生態學
碩士研究生專業11個
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歷史地理學、景觀設計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第四紀地理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
博士研究生專業6個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第四紀地質學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學科結構

環境學院以地理學為主體,包含環境科學、生態學、城市規劃等多個相關學科,具有理、工、文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優勢。學院擁有地理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學院有地理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和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學院下設4個系和1個研究所,即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城市與經濟地理系、資源與環境地理系、生態學系和歷史地理研究所。另有地理科學研究中心、城市規劃設計中心十多個研究中心。目前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也掛靠在環境學院。 [2]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師資力量

環境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有院士2名、傑出基金獲得者9名(包括3名海外傑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紀人才、新世紀優秀人才共2名。“環境生物地球化學創新羣體”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批支持的創新羣體。
學院中既有以侯仁之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學界泰斗,又有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幹。他們活躍在資源、環境、生態和城市規劃等各個領域,既推動着地理學及相關的資源、環境、生態和城市規劃等學科的理論創新,又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歷史沿革

北京大學地理學教育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師大學堂文學科中設地理學門。但據王恩湧先生考證,當年僅僅是個計劃,並未實現。在北大最早講地理學課程的是張相文教授,他1917-1919年在北大講授《中國地理沿革史》,編有《中國地理沿革史》講義。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的學科發展歷史與清華大學的地理系和燕京大學的歷史繫有更直接的淵源。清華大學於1928年成立地理系,著名的地質學家翁文灝擔任第一任系主任。地理繫於1929年招收學生。由於系的發展,到1933年,在學科上有了擴大,下設地理、地質、氣象三個組,分別培養地理、地質、氣象方面人才,改名為地學系。
抗日戰爭開始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併,於1938年4月在雲南昆明改為西南聯合大學。原清華地學系與北大地質系合併為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抗戰勝利,三校回遷,原清華地學系與北大地質系各回本校,清華原地學系的氣象組也單獨成系。
1950年初,因當時國家急需地質人才,清華地學系中的地質組單獨成立地質系,地學系只留有地理組。
1952年,為適應國家建設,全國高校進行大調整,原清華的地學系調整到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歷史系少數教師一起成立地質地理系。當時,學習蘇聯培養人才的經驗,地理學採取按二級學科成立專業的方法,分別制定教學計劃以培養專門人才。在地質地理系,1952年設有自然地理專業。1955年又設立了經濟地理與地貌兩專業,同時引進部分地質學教師,開始招收地質專業學生。這種方式是我國地理學高等人才培養上的重要變化。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高校於1966年停止招生。
北大地質地理繫於1972年開始恢復招生。當時,考慮到世界發達國家在環境污染、城市化與衞星遙感技術等方面對地理學發展的影響,確定地理學的專門人才培養採取理科專業與應用相結合,自然地理與環境保護結合,經濟地理與城鄉規劃相結合,地貌與遙感技術相結合以培養理科應用人才。這使地理學人才培養又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它不僅是文、理結合,而成了文、理、應用、技術大綜合的新時代。
1978年,地理學方面的學科與地質學方面的學科分別成立地理系與地質系。地理系下設自然地理、地貌和經濟地理三個專業。隨着學科發展日益重視應用的趨勢,也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這一老學科的新變化,於1989年將地理學系改名為城市與環境學系。1993年,環境科學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00年,城市規劃五年制本科專業開始招生。
由於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北大在2002年將原城市與環境系與環境科學中心合併成立了環境學院。2003年,生態學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07年5月,學校決定將環境學院的兩部分分開,原城市與環境學系所屬部分成立了環境學院。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人才培養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本科培養

環境學院目前設有5個本科專業:環境科學、生態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科學、城市規劃。學院現有本科生近450人。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研究生培養

學院設有9個碩士研究生專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地理學)、地貌與環境演變(地理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地理學)、景觀設計學(地理學)、第四紀地質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共有在讀碩士生近200人。
學院設有6個博士研究生專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地理學)、地貌與環境演變(地理學)、第四紀地質學。共有在讀博士生170餘人。
學院還設有地理學博士後流動站。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科研設施

在“211工程”和“985”計劃的支持下,學院的硬件條件得到了迅速改善,為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奠定了基礎。目前,北京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網絡塞罕壩實驗站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大老嶺實驗站也已啓動,為學生的生態、環境和地理學的實習提供了條件。學院還建立了人地系統與環境遙感實驗室,供學生開展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城市設計方面的實驗。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科學研究

2001年以來,每年都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得到批准,其中2004年獲得批准的重點項目3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1項,2005年獲得重大研究計劃項目2項。2008年獲批准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2001-2004年每年參與和主持的863、973項目均在2項以上。直接進入本院的橫向項目平均每年在15項左右。
2003年,本院共有2個項目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分別是陶澍教授牽頭的“重金屬形態的時空分異、影響因素及生態效應”以及方精雲院士牽頭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植被生產力的研究”,另有蔡運龍教授牽頭的“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可持續性的區域評價、區域戰略及操作途徑”獲該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年,方精雲院士牽頭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許學工教授參與的(排名第四)“渤海西南岸濱海油區環境演變衞星監測及預測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環境學院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舉,兩方面的科研經費接近。2001-2007年,無論是橫向經費還是縱向經費總體上呈上升趨勢。2008年度全院科研經費總額達到4500萬元。
近年來,學院在國際、國內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均呈穩步增加的趨勢。方精雲院士曾在Science上一年內連續發表2篇論文。2006年全院在SCI和SSCI收錄刊物上發表論文近70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