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

鎖定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於2018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 [3] 
中文名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
成立時間
2018年12月19日
創始人
尼古拉斯·博古睿
創辦單位
北京大學、美國博古睿研究院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中心簡介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院共同發起,聚焦東西方對話,對影響人類變革的深刻變化開展跨文化、跨學科研究,旨在汲取現代文明的積極成果,關注東方的聲音,發現和尋找開啓新文明類型的思想。 [1]  聘請中國傑出的學者進行研究、傳播並推動產生應對全球挑戰的新理念。研究人員和學者關注前沿技術和社會治理等相關主題,特別是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全球治理變革等議題。博古睿研究院投入2550萬美元用於中心建設,包括設立“博古睿學者”項目,舉辦學術講座、學術研討會,支持學術出版,推出全媒體傳播產品以及其他項目活動。 [3]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成立儀式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成立儀式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研究領域

前沿科技與哲學 [2] 
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在前沿科技的推動下,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認識世界; 與此同時,前沿科技也給人類認識自身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數字化技術和認知科學的進步,不斷刷新和挑戰人類對心智的理解,而日新月異的生物技術又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倫理問題。我們主張充分利用全球思想資源,挖掘能夠迴應前沿科技範式挑戰、具有跨學科啓發性意義的、溝通過去與未來的哲學議題,培育並塑造有時代影響力的人文思想和科學技術理念。 [2] 
創意未來 [2] 
數字技術、基因編輯和其他深刻改變世界的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我們對未來的想象。我們邀請人工智能、機器人、基因編輯、氣候變化方面的科學家,以及虛擬現實、遊戲和在線應用方面的技術專家來描繪他們的研究願景,並預測人類社會和地球系統的未來情景。同時,科幻作家、藝術家和策展人創造對未來的想象,把我們帶到想象領域的敍述和故事。 [2] 
古典智慧與行星治理 [2]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巨大變革與轉型的時代。前沿科技迅速發展迭代、地緣政治角力加劇、多國政治極化、社會撕裂、氣候危機不斷深化。這些全球性的變革與挑戰深刻地影響着人類社會。藉助古代治理智慧的精華,充分利用全球思想資源,探討和挖掘契合全人類及其生存環境整體利益的、面向未來的全球性治理理念,培育並塑造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思想、新觀念與新實踐。中心希望進一步拓展治理方面的探索,關注源於全球哲學、文化、歷史傳統的價值觀體系是如何塑造和限制當下全球社會的治理理念與實踐。我們鼓勵挖掘底層思維,在個人、社會、政治、及文化生態等多個層面對人類關係理性的本質進行反思,探索如何在超越已有系統侷限性的基礎上走向一種真正開放多元的、兼具全局性視野的價值觀體系。藉助對這一價值觀的探索,我們將致力於思考如何構建以全人類及其生存環境整體利益為導向、體現和諧共生的“行星式思維”的未來全球組織及治理模式。我們鼓勵跨學科、跨領域的思考者加入我們的項目,共同推進這一意義深遠的思想轉向和升維。 [2]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影響力

圖書出版
《智能與智慧:人工智能遇見中國哲學家》(中信出版社) [4] 
《走出人類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思》(中信出版社) [5] 
《社交機器人:界限、潛力和挑戰》(北京大學出版社) [6-7] 
自我隧道:心靈科學與自我神話》(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機器人倫理學導引》(北京大學出版社) [2] 
《萃嶺》雜誌 [2] 
隨着第一期《萃嶺》雜誌的發行,博古睿研究院繼思想雜誌Noema 之後,實現並推出了全新的中文內容出版平台。《萃嶺》由博古睿研究院出品,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策劃、編輯並推出,是一份融匯東西方創新思想的雜誌。在中文語境裏,“萃嶺”有草木茂盛的青山碧嶺之意,與研究院名稱的德語意涵相映成趣。我們希望依託深厚的學術基礎、大人文的思維廣度以及拓展性的前沿視角,聚焦全球性大事件、大議題,觀照變革時代新思想。《萃嶺》創刊號的主題是行星智慧(planetary wisdom),聚焦博古睿研究院近一年來所關注的與行星思維和行星哲學有關的思考。萃嶺全年在線發佈,不定期印製一刊《萃嶺》。 [2]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常駐項目

世界思想家系列 [2] 
世界思想家系列邀請對不同文明的演化與世界史宏大圖景有深刻洞見的思想家分享他們的知識與智慧,以期增強各文明之間瞭解和信任,減少偏狹、傲慢與誤解。本系列第一場對話於2020 年7 月舉行,由《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作者賈雷德· 戴蒙德教授主講。2021 年8 月19 日,世界思想家系列的第二場對話邀請了歷史學家、漢學家、香港大學前校長王賡武教授,就“世界歷史中的中華文明”分享他的研究和觀點。2022 年7 月3 日,世界思想家系列的第三場對話邀請了2021 年博古睿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中心生物倫理學教授彼得· 辛格分享了他對“動物與倫理”的見解。 [2] 
博古睿講座系列 [2] 
博古睿講座系列為博古睿學者以及中心合作學者提供一個與公眾分享他們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他們可以在現場和線上與關注其領域研究的公眾有深刻的交流。從2019 年3 月開始,中心已經舉辦的博古睿講座,涵蓋如:“可遺傳基因編輯”、“大數據對科學的底層思維之挑戰”、“護理機器人和倫理”、“儒家常識遇見人工智能革命”、“人工智能倫理:為責任而設計”、“不完美的基因:新基因起源中的人類演化”等話題。 [2]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博古睿學者

2023-2024年
蔣運鵬,清華大學哲學系長聘副教授 [9] 
賴立裏,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長聘副教授 [10] 
王婧,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 [11] 
吳家睿,中國科學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12] 
2022-2023年
寶樹,科幻作家
陳霞,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龔雋,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劉超,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暨IDG/ 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教授
呂曉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
龍星如,獨立策展人
梅劍華,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
2021—2022年
陳海丹,北京大學醫學院倫理學副教授
陳小平,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
葛鑑橋,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講師
李沉簡,北京大學神經科學講席教授
劉曉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張祥龍,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
2020—2021年
白書農,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段偉文,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郝景芳,小説作者、研究員、雨果獎獲得者
陸俏穎,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王小塞(Sebastian Sunday Grève),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2019—2020年
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
汪陽明,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
吳天嶽,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副教授
2018—2019年
曾毅,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 [8]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幹春松,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
2017—2018年
何隨德(Peter Hershock)-東西方中心亞洲研究發展項目經理
2016—2018年
慕唯仁(Viren Murthy),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副教授
安樂哲(Roger T. Ames),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人文講席教授
白彤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2016—2017年
安靖如(Stephen Angle),維思大學東亞研究弗里曼講席教授
拉賈維·巴哈加瓦(Rajeev Bhargava),印度( 新德里) 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2015—2017年
李瑾,布朗大學教育與人類發展教授
孫笑冬,社會學杜克大學副教授 [2] 

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

林建華,聯席主席、北京大學前校長
安樂哲(Roget T. Ames),聯席主席、博古睿中國中心高級學術顧問、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人文講席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人文講席教授
王博,學術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
袁明,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名譽院長
尚新建,學術委員、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