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簡稱北外,位於北京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高校,入選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財政部6所“小規模試點高校“之一,是國際大學翻譯學院聯合會、京港大學聯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高校。
[1-2]
[45]
[48]
學校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外國語學校,學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於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隊,歷經軍委俄文學校、延安外國語學校、華北聯大外國語學院、中央外事學校等主要階段,建校始隸屬於黨中央領導,至1949年發展成為北京外國語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歸外交部領導,1954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北京外國語學院,1959年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併組建成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1980年後直屬教育部領導,1994年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3-4]
截至2019年9月,學校在北京市海淀區三環路兩側分設東、西兩個校區;館藏紙質中外文圖書近145萬餘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22萬餘冊;設有研究生院和33個教學系部,開設本科專業121個;有4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專業碩士點;在職在編教職工1200餘人;有本科在校生5600人,研究生(碩士、博士)3100人,留學生1600人。
[5]
- 中文名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外文名
-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 簡 稱
- 北外,BFSU
- 創辦時間
- 1941年9月24日
- 辦學性質
- 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
- 語言類
- 學校特色
-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14]
[48]
211工程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2011計劃
全國重點大學 - 主管部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現任領導
-
校長:楊丹
[6]
黨委書記:王定華
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沿革
編輯北京外國語大學建校初期
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是1941年成立於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創建。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為毛澤東,林彪任校長,劉伯承任副校長。抗大的學生開始主要是中國工農紅軍中高級幹部,後來也招收從陝甘寧邊區外奔向延安的愛國青年。
1941年3月,為了加強與蘇聯的交流合作,在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隊;之後發展為俄文大隊(下屬一、二、三隊)。
1942年6月,軍事學院俄文科調整為軍委俄文學校。
1944年6月,學校增設了英文系,因此改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學校在極其艱苦的戰爭條件下堅持辦學,為中國共產黨培養了一大批軍事翻譯人才和外語人才,也為新中國儲備了一批外事幹部。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分批離開延安,前往華北、東北解放區。
1946年1月,到達張家口的部分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內成立外語系。
1946年6月,晉察冀軍政幹部學校的外語幹部訓練班師生轉入華北聯合大學,與華北聯大的外語系一起成立外國語學院。
1948年6月,以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的師生為基礎成立外事學校,校址在冀中獲鹿縣南海山村。
北京外國語大學建國初期
1953年2月,外國語學校成立西班牙文組,與德法文組合為德西法文系。
1953年夏天,學校第一次參加“全國統一招生”,學制由三年改為四年。第一屆四年制新生主要從京、津、滬、寧等大城市招收高中畢業生,共招新生94人。學生實行助學金制。
1954年8月,外國語學校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准,改稱北京外國語學院。在教學方面學習蘇聯,進行實踐、創新,逐步建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外語教育體系。
北京外國語大學(9張)
1956年9月,根據中羅文化協定,北京外國語學院增設羅馬尼亞語專業。
1959年2月,根據中央決定,北京外國語學院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併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設有六個系八個專業和一個留蘇預備部。
(北京俄語學院歷史沿革備註:1949年10月,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成立,附屬於中共中央編譯局,由中央編譯局的正副局長師哲、張錫儔兼任正副校長。實行局校領導一元化,學校黨的關係隸屬於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黨委(當時由黨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任書記)。1951年2月,外國語學校俄文部併入北京俄文專修學校。1952年3月,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內成立留蘇預備部。1955年6月,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准,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改為北京俄語學院。1955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俄文系併入北京俄語學院。1956年8月,北京大學波蘭語、捷克語班調整到北京俄語學院,成立波捷語系。1959年2月,北京俄語學院併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建校初期,俄專校址設在北京西城區南寬街13號,後遷至鮑家街21號原太平湖醇親王府(即清光緒帝出生地)舊址,1955年,遷入西郊魏公村蘇州街新校園。俄專建校初期有三個班,共70名學生。到1950年年初擴展為六個班。1951年,俄專加入二部與三部。建校之初,毛主席為俄文專修學校改定並題寫校名。)
1959年9月,成立北京市北外附屬外國語學校。
1960年9月,留蘇預備部撤消,成立外國留學生辦公室。
1962年8月,亞非語系正式成立。德語系與東歐語系合併。
1964年9月,北京外國語學院發展為中國語種最多的高等外語專業學院,設有六個系二十七個語種。
北京外國語大學文革十年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被迫停課,停止招生。
1968年底,為了保護和儲備外語人才,周總理指示,六七、六八兩屆學生由外交部統一組織到唐山地區北京部隊的幾個農場勞動鍛鍊,同時學校派出外語教師進行教學和輔導。
1971年8月,恢復招生。同年十月,第一批工農兵學員800人入學,舉行“文化大革命”以來第一個開學典禮。
1971年至1976年的六年中,北外招收的工農兵學員2190人。
北京外國語大學改革發展
1978年,學院恢復了研究生教育,開始招收研究生。北外成為中國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
198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6個專業為碩士學位授權點,英語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王佐良、許國璋教授為博士生導師。北外因此成為中國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
1981年12月,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正式建立。
1983年6月,開辦夜大學,學制三年,設有英、俄、德、法、西、日、阿等語種。
1983年9月,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託,開辦“國際文化交流班”。
1984年3月,成立“外國語言研究所”和“外國文學研究所”。
1984年9月,建立“土爾其語”專業,至此全院共設有28個語種。
1984年9月,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與直屬中國語文教研室合併為漢語部;同時,聯合國譯員訓練班獨立建制,改為聯合國譯員培訓部。
1984年10月,函授部開辦。
1985年9月,“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和“出國人員培訓部”建立。
1985年10月,由於英語系負擔的任務過重,成立英語二系。同年,增設對外漢語和圖書館信息管理兩個專業,並於當年開始招生。
北京外國語大學展望未來
1994年,經原國家教委(現為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1998年,原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和中文學院合併,成立新的國際交流學院。
2001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60年校慶之際成立,在原英語系的基礎上成立了英語學院,現包括英語系、外交學系、新聞與傳播系和法律系。國際商學院、大英部也在此時成立。調整後學校二級教育教育機構由19個減為16個。
2002年,英語語言文學再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德語語言文學獲批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原東歐語系更名為歐洲語言系並增設芬蘭語本科專業;國際商學院專業增多,開設金融、工商管理、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本科專業並招生;同年,國際商學院經濟管理學科羣被確定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學科。2003年,學校和教育部考試中心簽署協議將“北外英語翻譯資格證書考試”項目更名為“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NAETI);同年,學校增設斯洛伐克語專業,下設於歐洲語言系。
2007年,由原歐洲語言系發展而來,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正式成立,同年該院的希臘語和挪威語開始招生;在原社會科學部的建礎上,組建哲學社會科學學院。孔子學院工作處正式成立,為中國高校第一家專門指導孔子學院建設的處級工作機構。
2008年,在原大學英語部的建礎上,組建專門用途英語學院,為非英語專業各院系提供高層次的大學英語教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易學與儒學研究中心”成立。
2010年,北外召開教育基金會第一次理事會議。會議推舉了基金會理事長,討論通過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基金會章程》。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8]
6月,北外“非通用語本科教材建設工程”被正式列入“985”平台學科建設項目;同月,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成立;8月,享有國際應用語言學界“奧林匹克”美譽的第16屆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在北外成功舉辦,共有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位應用語言學專家與學者參加,1000多位學者在會上宣讀了自己的論文。
2016年9月13日,北京外國語大學正式成為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
[45]
2019年3月16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原“西葡語系”正式升格為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西葡語學院)
[15]
;9月23日,成立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非洲學院;
[16]
12月26日,北京外國語大學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成立
[17]
。
北京外國語大學辦學條件
編輯北京外國語大學院系專業
教學系部 | 專業設置 |
---|---|
英語學院 | 英語語言文學、翻譯 |
國際商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工商管理、會計學、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俄語學院 | 俄語語言文學 |
歐洲語言文化學院 | 波蘭語、捷克語、羅馬尼亞語、匈牙利語、保加利亞語、阿爾巴尼亞語、瑞典語、意大利語、塞爾維亞語、芬蘭語、荷蘭語、斯洛伐克語、克羅地亞語、希臘語、挪威語、丹麥語、冰島語、斯洛文尼亞語、愛沙尼亞語、拉脱維亞語、立陶宛語和馬耳他語 |
亞非學院 | 越南語、老撾語、柬埔寨語、緬甸語、泰語、馬來語、印尼語、僧加羅語、韓語、土耳其語、斯瓦希里語、豪薩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希伯來語、波斯語、菲律賓語、索馬里語、尼泊爾語 |
高級翻譯學院 | |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 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
國際關係學院 | 外交學 |
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 | - |
法學院 | 法學 |
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 | 國際新聞與傳播 |
德語系 | 德語語言文學 |
法語系 | 法語 |
日語 | |
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系 | 西班牙語、葡萄牙語 |
阿拉伯學院 | |
海外漢學中心 | |
藝術研究院 | |
計算機系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國際組織學院 | |
體育教研部 | - |
北京外國語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6月,北外注重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現有在職在編教職工1200餘人,另有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教師近200人。學校擁有國家級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國家百萬千萬人才工程、國家“四個一批”人才、青年“長江學者”等高水平師資。教師中超過90%擁有海外學習經歷。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5]
團隊名稱 | 負責人 | 獲評時間 |
---|---|---|
英語專業教學團隊 | 楊立民 | 2008 |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6門;教育部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1個。此外英語專業和德語專業部分教師承擔的“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調查報告”、“高校英語本科教學調查”和“全國德語教學調研”等教改項目。
[25]
國家級特色專業(11個):西班牙語、阿拉伯語、非通用語種羣(波蘭語、捷克語、羅馬尼亞語、匈牙利語、保加利亞語等18個語種)、非通用語種羣(僧加羅語、土耳其語、斯瓦西里語、豪薩語、西伯萊語等17個語種)、英語、德語、俄語、日語、法語、新聞學、外交學
[26]
課程名稱 | 負責人 | 級別 |
---|---|---|
文化透視俄語教程 | 張西平 | 北京市市級 |
阿拉伯文化與中阿文化交流 | 史希同 | 北京市市級 |
西班牙語 | 董燕生 | 北京市市級 |
英漢翻譯入門 | 陳德彰 | 北京市市級 |
基礎阿拉伯語(精讀) | 張宏 | 北京市市級 |
基礎法語精讀 | 柳利 | 北京市市級 |
項目設計與論文寫作-英語教育 | 顧曰國 | 國家級 |
專業英語精讀 | 楊立民 | 國家級 |
英語文學概論 | 張劍 | 國家級 |
西班牙語口筆語實踐(精讀) | 董燕生 | 國家級 |
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19年9月,學校開設本科專業121個,其中44個專業是全國唯一專業點。學校現有4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7個北京市重點學科。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11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授權點和8個專業碩士授權點。
[25]
學位授權類別 | 學位授權級別 | 學科名稱 |
---|---|---|
博士學位授權點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 外國語言文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
碩士學位授權點 |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 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教育學、世界史 |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 金融、國際商務、漢語國際教育、翻譯、新聞與傳播、法律、會計、工商管理碩士 |
北京外國語大學合作交流
- 校際合作
截止2016年12月,學校與世界上87個國家和地區的441所高校和學術機構簽訂了校際交流協議,與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俄羅斯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德國哥廷根大學等國外著名院校建立了實質性的合作關係。學校承辦了22所海外孔子學院,位於亞、歐、美17個國家,居國內高校之首,包括德國紐倫堡孔子學院、比利時布魯塞爾孔子學院、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意大利羅馬大學孔子學院、波蘭克拉科夫孔子學院、比利時列日孔子學院、美國夏威夷大學孔子學院、德國杜塞爾多夫孔子學院、匈牙利羅蘭大學孔子學院、保加利亞索非亞大學孔子學院、捷克帕拉斯基大學孔子學院、德國慕尼黑孔子學院、馬來西亞馬來亞孔子漢語學院、韓國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西班牙巴塞羅那孔子學院、俄羅斯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阿聯酋扎耶德大學孔子學院、英國倫敦大學孔子學院、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大學孔子學院、德國哥廷根大學孔子學院、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孔子學院、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孔子學院。
[25]
- 校企合作
2021年3月11日上午,北京外國語大學與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中國電信北京公司舉行。
[39]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孫有中與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政企部教育行業事業部總裁聶筠炅代表雙方簽署協議。
北京外國語大學所獲榮譽
北京外國語大學社會評價
北京外國語大學學術研究
編輯北京外國語大學科研平台
北京外國語大學科研成果
在“七五”和“八五”期間,北外獲得科研項目資助經費100多萬元,獲獎科研成果共92種,獲100項獎,其中國家級獎16項,教委及北京市級獎71項。
在“八五”和“九五”期間,該校承擔了國家教委和國家的60多個研究項目。王佐良教授和何其莘教授先後主持制定了國家教委“八五”和“九五”規劃中的外國文學課題指南,許國璋教授主持制定了國家教委“八五”外國語言課題指南。在“七五”期間,該校承擔了國家教委和國家科研項目27個,“八五”期間共承擔國家教委和國家項目39個。這些項目涉及語言、文學、文化、國際問題研究、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大綱研訂等。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姚曉舟教授承擔211”科研項目《德語本科高年級德國媒體資訊課程建設》、“211”科研子項目《聯邦德國經濟史》。
在“十二五”期間,該校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動態數據庫》,這是國家社科基金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單列項目,也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唯一提到的一個單項項目。
[31]
北京外國語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止2014年9月,學校圖書館館藏紙質中外文圖書124.7萬餘冊,中外文電子圖書48.2萬餘冊,中外文報刊1177種,中外文數據庫52個,形成了以語言、文學、文化為主要資料的館藏特色。其中法律、外交、經濟、新聞和管理等方面的文獻逐漸形成藏書體系。
- 學術期刊
《外語教學與研究》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報,原名《西方語文》,是中國外語界第一家學術期刊,創辦於1957年6月。入選“國家期刊方陣”,連續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二、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以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歷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等重大獎項。該刊還因較高水準的學術和嚴格規範的編輯而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為美國《語言學與語言行為文摘》(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Behavior Abstracts)、《社會學文摘》(Sociological Abstracts)等國際著名文摘檢索刊物收錄(是國內最先被其收錄的外語類期刊)。
[32]
《外國文學》創刊於1980年,為中文核心期刊、CSSCI源刊,以刊登世界各國不同流派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與重要學術研究成果為主。
《國際論壇》創刊於1999年,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問題研究編輯。其前身是1982年創刊的《東歐》。該刊是國際問題研究類綜合性學術期刊。辦刊宗旨是:加強對國際政治、國際關係重大問題領域的研究,重視國別與區域問題研究,跟蹤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既重視理論又重視實踐,為中國的國際關係學科建設和國際問題研究的繁榮服務。常設欄目有“國際政治”、“國際關係”、“中外關係”、“理論探討”、“國別與地區”、“世界經濟”等。
《中國俄語教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主要介紹中國俄語教學方面的科研成果,交流俄語教學經驗,反映俄語教學研究動態,評介俄語教學與研究的書刊、資料等,內容涉及俄語語言學、俄語教學理論、俄羅斯文學語言及修辭學、俄漢翻譯、俄漢語言對比等方面。
北京外國語大學學校領導
編輯北京外國語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 名單 |
---|---|
黨委書記 |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北京外國語大學歷任領導
任期 | 姓名 | 職務 |
---|---|---|
1949年10月—1953年 |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黨總支書記 | |
1950年2月—3月 | 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 | |
1950年3月—12月 | 楊化飛 | 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 |
1950年12月—1952年8月 | 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 | |
1952年7月—1959年2月 | 外國語學校黨總支代理書記、書記 北京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 |
1953年2月—1964年8月 |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黨委書記 北京俄語學院黨委書記 | |
1964年8月—1966年5月 | 北京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 | |
1973年1月—1975年4月 | 北京外國語學院臨時領導小組組長 | |
1975年4月—1980年3月 | 北京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 |
1981年2月—1984年4月 | 北京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 |
1984年12月—1992年1月 | 北京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 |
1992年1月—1996年5月 | 北京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 |
1996年5月—2002年7月 |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 |
2002年7月—2014年2月 |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 |
2014年2月—至今 |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
任期 | 姓名 | 職務 |
---|---|---|
1941年7月—1941年12月 | 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隊隊長 | |
1941年12月—1942年5月 | 軍事學院俄文科俄文隊長 | |
1941年12月—1942年5月 | 軍事學院俄文科主任 | |
1942年5月—1945年6月 | 延安軍委俄文學校校長 延安外國語學校校長 | |
1945年6月—1946年6月 | 延安外國語學校校長 | |
1946年6月—1950年3月 | 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 外事學校校長 外國語學校校長 | |
1950年3月—1959年2月 | 外國語學校校長 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 | |
1949年10月—1954年6月 |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校長 | |
1954年6月—1966年5月 |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校長 北京俄語學院院長 | |
1973年2月—1980年 | 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 | |
1981年2月—1984年4月 | 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 | |
1984年4月—1997年2月 | 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 |
1997年2月—2005年6月 |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 |
2005年6月—2010年9月 | 郝平 |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
2010年9月—2012年8月 | 陳雨露 |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
2012年8月—2014年2月 |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 |
2014年2月—2019年7月 |
北京外國語大學知名校友
編輯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培養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名,駐外大使400餘名,參贊1000餘名,部長、副部長近百位。新華社國際部三分之二的主任記者及駐外首席記者、從中國大陸赴聯合國的絕大多數高級譯員均是北外培養的高級外語人才。
北京外國語大學政界
政治家
陳健,原聯合國副秘書長、現任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
金永健,原聯合國副秘書長
李鐵映,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李貴鮮,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姜恩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查培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閻明覆,原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
杜起文,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裘援平,中共中央外事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郭業洲,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宦國英,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艾平,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李成仁,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蔡方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趙少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李幹傑,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張保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孫振宇,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
夏道生,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程幼東,黑龍江省副省長
孫永波,黑龍江省副省長
李金柱,陝西省副省長
宋北杉,山西省副省長
阮孟琴,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副總理
劉仲容,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薛捍勤,國際法院法官
吳建民,國際展覽局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凌青,原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馮佐庫,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
軍事家
周伯榮,少將,解放軍海軍原副參謀長
尹卓,少將,海軍裝備論證研究院原綜合所所長
外交家
職務 | 姓名 | 任期 |
---|---|---|
部長 | 2003年—2007年 | |
副部長 | 崔天凱 | 2009年— |
李保東 | 2013年— | |
2009年— | ||
翟雋 | 2009年— | |
2006年—2012年 | ||
2008年—2010年 | ||
2004年—2010年 | ||
李輝 | 2008年—2009年 | |
2003年—2008年 | ||
2002年—2003年 | ||
1998年—2003年 | ||
1995年—2001年 | ||
1995年—1998年 | ||
1991年—1995年 | ||
1984年—1990年 | ||
1974年—1979年 | ||
部長助理 | 吳海龍 | 2009年— |
2008年—2011年 | ||
2007年—2009年 | ||
2007年—2009年 | ||
2006年—2007年 | ||
2003年—2005年 | ||
2002年—2003年 | ||
1999年—2001年 | ||
1998年—1999年 | ||
陳健 | 1996年—1998年 | |
1986年—1988年 |
國家 | 任期 | 姓名 | 國家 | 任期 | 姓名 |
---|---|---|---|---|---|
聯合國 | 1985年—1990年 | 英國 | 1991年—1995年 | ||
1993年—1995年 | 1995年—1997年 | ||||
2000年—2003年 | 1997年—2002年 | ||||
2010年—2013年 | 李保東 | 2002年—2007年 | |||
2013年—今 | 劉結一 | 2007年—2010年 | |||
美國 | 1985年—1989年 | ||||
1998年—2001年 | 加拿大 | 1992年—1997年 | |||
2010年—今 | 1996年—1998年 | ||||
德國 | 1988年—1997年 | 1998年—2005年 | |||
2002年—2009年 | 2008年—2010年 | ||||
2009年—2012年 | 2010年—今 | ||||
法國 | 1990年—1998年 | 日本 | 1998年—2001年 | 陳健 | |
1998年—2003年 | 2001年—2004年 | ||||
2003年—2008年 | 2007年—2010年 | ||||
俄羅斯 | 2001年—2003年 | 2001年—2008年 | |||
2014年—今 | 楊燕怡 | ||||
2003年—2009年 | 聯合國(副) | 1990年—1992年 | |||
2009年—今 | 李輝 | 1992年—1994年 | 陳健 | ||
芬蘭 | 2002年—2006年 | 1981年—1981年 | |||
西班牙 | 1998年—2002年 | 1994年—1997年 | |||
2003年—2009年 | 1997年—2001年 | ||||
2009年—今 | 世貿組織 | 2002年—2010年 | |||
2006年—2010年 | 印度 | 1991年—1994年 | |||
2010年—今 | 2004年—2007年 | ||||
1987年—1990年 | 1988年—2000年 | ||||
1992年—1996年 | 2004年—2005年 | 吳紅波 | |||
2004年—2008年 | 2009年—2012年 | 劉建超 | |||
意大利 | 1999年—2005年 | 韓國 | 1998年—2001年 | ||
2008年—2010年 | 2010年—今 | ||||
2010年—今 | 印度尼西亞 | 2005年—2008年 | |||
希臘 | 1992年—1996年 | 2008年—2011你 | |||
1996年—2000年 | 新加坡 | 2007年—2010年 | |||
2007年—2011年 | 泰國 | 1994年—1997年 | |||
荷蘭 | 1986年—1990年 | 1997年—2001年 | |||
1994年—1995年 | 2004年—2008年 | ||||
1996年—1998年 | 緬甸 | 1987年—1990年 | |||
1998年—2001年 | 2010年—今 | ||||
2001年—2003年 | 馬來西亞 | 2010年—今 | |||
2003年—2008年 | 2006年—2010年 | ||||
1989年—1994年 | 伊朗 | 1999年—2002年 | |||
1994年—1997年 | 以色列 | 2000年—2003年 | |||
2000年—2007年 | 2007年—2011年 | ||||
澳大利亞 | 1976年—1978年 | 2010年—今 | |||
1990年—1993年 | 1993年—1996年 | ||||
2004年—2007年 | 2007年—2010年 | ||||
2007年—2010年 | 土耳其 | 2008年—今 | |||
新西蘭 | 1998年—2001年 | 1986年—1990年 | |||
2001年—2005年 | 1990年—1991年 | ||||
巴西 | 2009年—2012年 | 1998年—2001年 | |||
阿根廷 | 1992年—1997年 | 1995年—1997年 | |||
1997年—2000年 | 1997年—2001年 | ||||
2000年—2003年 | 2007年—今 | ||||
墨西哥 | 1987年—1990年 | 埃及 | 1991年—1993年 | ||
1990年—1994年 | 1998年—2001年 | ||||
1994年—1996年 | 1999年—2002年 | ||||
古巴 | 2010年—2011年 | 1996年—2000年 |
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界
高行健,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顧子欣,作家、翻譯家
翻譯家
丁祖馨,中國英語翻譯界泰斗級人物之一
李笠,瑞典語翻譯家,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作品譯者
馬愛新,《哈利·波特》譯者
王建斌,德語口譯專家
董純,法語翻譯家
鄧蜀平,俄語翻譯家
教育家
王佐良,詩人、翻譯家、英國文學研究專家
陳乃芳,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秦亞青,外交學院黨委書記
安永玉,外交學院黨委書記
吳建民,外交學院校長、原中國駐法國大使
賈慶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傅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
伊莎白·柯魯克,加拿大人,新中國英語教學園地的拓荒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馬細譜,中國世界民族研究會理事
陳慧瑛,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德語教育家
張建華,中國外國文學研究會理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納忠,阿拉伯歷史學家、阿拉伯語教育家
吳冰,英語教育家、原北京外國語學院副校長
陳琳,翻譯家、大學英語教材編者
盧永建,英語教育家、英漢詞典編撰者
張中載,英語教育家
梅仁毅,英語教育家
穆大英,法語教育家
王福祥,俄語教育家
郭聿楷,俄語教育家
蔡毅,俄語教育家
趙士鈺,西班牙語教育家
餘章榮,阿拉伯語教育家
郅溥浩,阿拉伯文學研究專家
岑容林,泰語教育家
張鐵英,緬甸語教育家
李梅,捷克—斯洛伐克語教育家
劉飛,斯洛伐克語教育家
易麗君,波蘭語教育家
王軍,意大利語教育家
吳守賢,天文學家
張貴田,中國工程院院士、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
北京外國語大學商界
姚越燦,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青原,中國證券市場創始元老
董忠心,中糧集團副總裁
高志凱,香港電訊盈科中國地區執行董事
北京外國語大學藝界
媒體人
周南,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齊平景,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國圖公司總經理
何炅,湖南衞視主持人
邵文光,鳳凰衞視歐洲台台長
梁洪,中央電視台英語新聞頻道主持人
韓喬生,中央電視台體育播音員
劉洪悦,北京電視台主持人
演員
吳宏厚,演員
劉婧犖,配音演員
歌手
劉美含,影視演員、歌手
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化傳統
編輯北京外國語大學學校標識
校徽 | |
校徽含義: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徽外形是西方高等學校校徽常用外形——盾形。盾形是從軍事意義上衍生出來的圖形,象徵一種執着探究、尋求真理的精神,寓意北京外國語大學將為國家培養眾多有探究精神的優秀人才。其次,學校運用盾形作為校徽外形很好的體現了北京外國語大學這一所東方高等學府與西方眾多高校交流合作的良好願望。校徽中間部分為“BFSU”英文簡稱的字母變形,恰好體現了北外“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標誌中文字以英文居多,突出北京外國語大學辦學特點。色彩則運用高貴的藍紫色,典雅穩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
校慶70週年慶標 | |
校慶主慶標以數字“70”為主體形態,左側的“7”也意指全球七大洲,其上四種不同的藍色,寓意全球四大洋,表示北外七大洲四大洋的莘莘學子共同成長。 | |
校慶80週年慶標 | |
校訓 | |
“兼容幷蓄”,源自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兼容幷蓄”意味着一種世界眼光和開放性胸懷,既是世界不同文化文明的兼容,又是以外語為主的其他學科的兼容,同時孕育着創新。 |
《人民需要我們到哪裏,我們就到哪裏》 |
---|
方堃創作 人民需要我們到哪裏,我們就到哪裏。 我們有馬列主義武器,毛澤東思想指導。 我們勇敢地走向崗位,永遠為人民服務。 人民需要我們到哪裏,我們就到哪裏。 |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園文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22張)
各院系舉行了第十屆英語文化節、俄羅斯文化節、第十一屆日本文化節、首屆北京高校法語文化日、科威特文化周等活動。其中,第十屆英語文化節中“英語演講比賽”、“英文歌曲大賽”以及“Drama Night 短劇之夜”等活動吸引了全國各高校大學生參加比賽,已成為英語文化節的品牌活動,在全國高校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 參考資料
-
- 1. 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正式成立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7-10-01]
- 2. 京港大學聯盟正式成立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引用日期2018-11-01]
- 3. 北京外國語大學章程 .中國教育在線[引用日期2020-11-14]
- 4. 大學簡介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20-11-14]
- 5. 大學簡介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20-06-05]
- 6. 楊丹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新京報網[引用日期2019-10-09]
- 7.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6-12]
- 8. 教育部公佈50所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名單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02-23]
- 9. 繼承傳統 發展壯大 第二部分: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北京俄語學院時期 .中國日報網.2011-09-16
- 10. 繼承傳統 發展壯大 北京外國語學校—北京外國語學院時期 .中國日報網.2011-09-16
- 11. 文革十年 曲折前進 .中國日報網.2011-09-19
- 12. 恢復發展—整頓改革 .中國日報網.2011-09-19
- 13. 北京外國語大學70年校慶大事記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11-09-19]
- 14. 權威發佈:“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佈 .人民網.2017-09-21[引用日期2017-09-21]
- 15. 北京外國語大學西葡語學院成立 .中國西藏網[引用日期2019-03-17]
- 16.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和非洲學院成功揭牌 .中青網[引用日期2019-09-24]
- 17. 北京外國語大學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正式成立 .光明新聞[引用日期2019-12-27]
- 18. 大水法供水之謎終於破解!圓明園研究高校聯盟成立 .浙江新聞[引用日期2020-10-19]
- 19. 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聯盟成立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0-10-21]
- 20. 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2015-09-07[引用日期2016-07-10]
- 21. 教學單位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19-04-24]
- 22. 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立國際組織學院 .網易[引用日期2017-04-09]
- 23. 專業設置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15-03-15]
- 24. 教育部 財政部關於立項建設2008年 國家級教學團隊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5-03-15]
- 25. 大學簡介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17-10-05]
- 26. 本科生教育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15-03-15]
- 27.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引用日期2015-03-15]
- 28. 精品課程 .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引用日期2015-03-15]
- 29. “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出爐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0-07-17]
- 30. 科研機構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15-03-15]
- 31. 學術研究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5-03-15]
- 32. 《外語教學與研究》概況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15-03-14]
- 33. 現任領導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20-12-17]
- 34. 彭龍卸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新浪[引用日期2019-07-31]
- 35. 歷任領導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15-03-15]
- 36. 校訓:兼容幷蓄,博學篤行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15-03-14]
- 37. 教育部關於公佈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的通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12-17]
- 38. 關於表彰2018-2019年度全國無償獻血表彰獎勵獲獎者的決定 .國家衞健委[引用日期2021-01-12]
- 39. 北京外國語大學與中國電信達成戰略合作 —中國教育在線 .教育在線[引用日期2021-03-18]
- 40.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家翻譯能力研究中心今天成立,一起了解!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1-05-22]
- 41. 北京外國語大學80週年校慶公告(第Ⅱ號) .北外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7-09]
- 42. 教學單位 |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21-08-20]
- 43. 關於教育系統擬推薦全國“七五”普法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候選名單的公示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1-09-30]
- 44. 北京外國語大學學業支持中心啓動運行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引用日期2021-11-15]
- 45. 我校正式成為中俄兩國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 .北京外國語大學[引用日期2021-11-29]
- 46. 2021年首都高等學校游泳冠軍賽(線上比賽)舉行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1-12-20]
- 47. 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147所高校入選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2-02-14]
- 48.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02-14[引用日期2022-02-15]
- 49.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北京市擬表彰名單公示 .北京日報[引用日期2022-04-14]
- 50. “北京市五四紅旗團委”擬表彰名單 .北京共青團[引用日期2022-04-29]
- 51. 建團100週年北京市先進組織和先進個人光榮榜揭曉 .北京青年微信公眾號[引用日期2022-05-01]
- 52. 隆重表彰!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北京市先進集體—— .北京發佈[引用日期2022-05-02]
- 53. 2022年ABC中國大學排名發佈 .百家號中國網[引用日期2022-05-1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