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城池

鎖定
北京城池是——京師順天府的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甕城、角樓、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禦體系,被譽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北京城經歷五百餘年滄桑,但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二十年間被幾乎全部拆毀,成為永久的遺憾。
中文名
北京城池
外文名
CiLang temple
地理位置
北京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明城牆遺址公園
正陽門
德勝門箭樓
東便門角樓

北京城池建城歷史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營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設計時曾參照《周禮·考工記》中“九經九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記載,規模宏偉,規劃嚴整,設施完善。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將軍徐達攻陷元大都。由於元順帝不戰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是由於城池過大,不利於防守,於是徐達決定將北城牆向南移2.8公里,放棄城北的城市建設預留用地。同時用城磚將城牆外側包砌起來,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為燕王,就藩於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國。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02年奪得帝位,於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1406年(永樂四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並在燕王府基址上營建西內。次年西內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壽山營建壽陵。1416年(永樂十四年)起,開始摹仿南京故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宮殿、太廟、太社稷、萬歲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衙門、鐘鼓樓,同時將南城牆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
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後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和山川先農壇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對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將城牆內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甕城和箭樓;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為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
整修之後的京城周長45裏,形成了極其堅固的城防體系。在京城遠郊建設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極城和內長城等防禦設施。
北京城建成後,曾多次面臨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築外城的建議。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開始修築前三門外的關廂城(三座獨立於城門之外的小城),但由於需要拆毀的店鋪民房甚多,民情洶懼,工程不久即停止。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決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四面環繞修築京城外郭城
最初規劃的外城長七十里,東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設城門十一座、敵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門外和通惠河設置水閘兩處,其他低窪地帶設置水關八處。
由於工期浩大,在嚴嵩的建議下改為先修築南面,將正陽門外的大片繁華市區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許可。後因用兵頻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災後將財力物力集中於宮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沒有再築。1564年增築外城各城門的甕城。嘉靖初年還在四郊新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由此形成的北京城佈局此後一直延續了近400年。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襲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設置,將明代皇城內的大量內廷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的大量衙署、府第、倉庫、草廠也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改為八旗居住區,令漢人遷往外城居住。清朝還在北京城內修建了大量黃教寺廟、王府,並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區。
1911年清朝滅亡後,對北京城池進行改建,為改善交通和修築環城鐵路,先後拆除了正陽門、朝陽門、宣武門、東直門、安定門的甕城,皇城城牆和東安門。1924年在內城城牆上新開和平門,1937年開闢啓明門(建國門)和長安門(復興門)(這兩個其實是豁口)。
1949年之後,對北京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除工作。朝鮮戰爭期間,為便於疏散民眾,在內城城牆上增開了東四十條、小街、新街口等豁口。外城城牆、城門和角樓於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地安門於1950年代拆除。內城城門和城牆先後於1965年至1969年拆除。內城護城河的東西南三面也加蓋改為暗溝,成為城市下水道系統的一部分。
北京城池遺存的只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內城護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門兩處城牆殘餘,另外永定門被重建。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城各有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説。

北京城池形制沿革

北京城池蒙元時期

金朝取代遼朝後,1153年從上京遷都燕京,改名為聖都,不久又稱中都。[1]蒙古兵在馬上打下了金朝的中都城,大概那時蒙古貴族還沒有想好是不是要在這裏常住下去,所以兵荒馬亂中,金朝統治者花了不少銀兩建設的中都皇宮被大火焚燒,落得個“瓦礫填塞,荊棘成林”的下場。
40多年以後,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承了汗位,憑着一統中國的雄心,決定把蒙古的都城遷到這裏。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到達燕京之後,並未因原宮殿破廢而苦惱,而是很舒適地住在“燕京近郊”。第二年,他下令修繕湖水(大抵是今天的中海和北海,南海尚未形成)中的一個小島,稱瓊華島。瓊華島儼然承擔了新都的責任。
瓊華島水域上游就是高梁河,後來經過人工疏浚,在湖泊的東岸積土成島。當年蒙古兵圍攻中都,這裏因在中都之外,倖免遇毀,宮殿也保存完整,自然也就成了忽必烈的首選之地。數年以後,以這個島、這片湖為中心,富麗堂皇的皇城逐漸成型。湖泊東岸,是屬於皇帝的“大內”,也是紫禁城的前身;湖泊西岸,分別是太子和皇太后居住的隆福宮、興聖宮。皇城之外的大城,呈方形包繞。

北京城池明朝時期

1368年8月(洪武元年)明將徐達率兵攻下大都。明兵為便於軍事防守,遂將北城南縮5裏,另築新城牆,由此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新建的北城牆仍然只設兩個門,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明朝洪武年間,當北平尚未成為新王朝京城時,其範圍和城牆情況變化並不巨大,但東、西、南三面的舊土牆已開始用磚包砌。公元1419年(永樂十七年)開始拓展南城牆,即從今東西長安街往南展拓到今前三門一線。
自明中葉起,對城樓進行了大規模修建。修築京師九門的城樓工程,從公元1436年(正統元年)修到公元1436年(正統四年)才完工。此時的城牆不僅建築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月牙城也建起了城樓。各門外立牌樓,城四端設立角樓。此外,又加深了城壕,並用磚石襯砌兩壁。城牆與壕溝均已頗具規模。原來的城垣僅外側有磚皮,公元1445年(正統十年)始將城垣內側也全部用磚加以包砌。明北京城牆開有九門,那時改定的名稱多沿用至今:北面有德勝門、安定門;南面有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東面有朝陽門、東直門;西面有阜城門、西直門。明代中後期,北京已經發展成為繁華都市,但是缺乏抵禦外敵的能力。北方蒙古族甚至能衝入城內。到了1476年,定西侯蔣琬終於鼓起勇氣上奏,要求在北京城外面再修一個外城,可這個建議在當時沒有付諸實施。
明北京城皇城是保護紫禁城的外圍城牆,主要屬於內務府專伺奉紫禁城的後院。始建於1417年,城垣較元代蕭牆向外擴展,西南缺角,呈不規則方形,周長近11公里。牆用明城磚砌築,塗紅土,黃琉璃瓦覆頂。在官修的書籍中,天安門為皇城的正門。天安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時期是皇城正門。明稱“承天門”,意為皇帝“承天啓運,受命於天”。清初改建,並易名“天安門”。在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中,僅天安門得以完整保存。北京內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
1436年修築京師九門城樓、箭樓城垣、橋閘,此後在城垣內壁加砌磚石,至此內城建制趨於完備,奠定了清代北京的內城城垣格局。內城周長23.3公里,東、西、北垣各建二門,南垣建三門,四隅各建角箭樓。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嚴謹的城市佈局。以紫禁城為核心,外圍皇城、內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線是從南到北,由一條近8公里的中軸線所貫穿。北京建都八百餘年形成“裏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規劃形制和格局,整個建築羣體莊嚴凝重,層次鮮明,氣勢宏偉。明嘉靖以前,北京尚無“內城”之説,而是稱之謂“城”、“大城”。歷經明初數次改建,嘉靖年間修建了外城,於是出現內城、外城之別。北京的老城牆至明永樂年間開始,屢經修繕,歷經滄桑。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唯一的一段明北京內城城牆,連同明北京城東南城角樓,構成明清城牆遺址比較集中的地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市政府對明城牆進行了全面修葺。已建成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牆遺址及城東南角樓佔地3.3公頃。

北京城池清末民國

北京城的損毀早在清末就開始了。首先是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正陽門城樓和箭樓(1903年被清政府修復)、崇文門箭樓和朝陽門箭樓被焚;然後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為修環城鐵路又拆毀了幾處甕城和箭樓;日本佔領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也有不同程度的損毀。但直到解放前夕,北京城的內城還是基本完整的。
1948年冬,北京城已經被人民解放軍圍得水泄不通,當時攻城部隊曾派一名幹部密訪建築學家梁思成,向他請教城裏有哪些著名建築和文物古蹟需要保護,以便攻城時避開。梁思把北京重點文物的位置準確地標在了北平軍事地圖上,據説毛澤東曾要求攻城部隊注意保護古蹟,對照這幅地圖進行精確的攻擊練習。1949年初,傅作義投誠,北京和平解放,北京城倖免於戰火的摧殘,得以完整地迎接新中國成立。

北京城池建國之後

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牆是保留還是毀滅的爭論結果永久地改變了古都北京的歷史風貌。[4]一種觀點斷定,城牆是古代防禦的工事,現今已完全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並正在日益阻礙和限制着城市交通的發展……另一種觀點則是專家學者的聲音。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和其學生羅哲文和留英建築專家陳佔祥提出了"梁陳方案"。該方案建議,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而長安街就象是一根扁擔,挑起北京新舊二城,新城是現代中國的政治心臟,舊城則是古代中國的城市博物館。
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也認為,有一條被世界公認為“奇觀之一”的萬里長城。首都也有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城牆與城門,同樣是工事宏偉的古建築,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被日本人恭敬地稱為"古都恩人",因為他在二戰時期曾成功地勸阻了美軍對奈良和京都轟炸。這一次他為保護自己祖國的古都而呼籲:在世界上封建時代名都大邑中,北京城是唯一得以完整保留下來的。所以對它的保留具有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他建議,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闢為登高遊覽的地方,同時把牆外的護城河加以修砌,注以清流,對兩岸進行綠化。這樣就可以把北京舊城的周圍形成一個具有極大特色的環城立體公園。
新中國成立後,建設北京的指導思想是把北京建設成工業城市,毛澤東曾在天安門城樓上説過,以後從這裏望過去將看到一片煙囱。此後,北京市的城市規劃也都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舊城保護沒有受到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梁思成為徹底保護舊城,提出了一個另建新城的方案。1950年2月,梁思成和建築學家陳佔祥一起提交了《關於中華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提出在舊城外西側另闢新區,作為新中國的政治心臟;一條便捷的東西幹道連接新舊二城,如扁擔一樣擔起中國的政治心臟和中國的城市博物館。這份“梁陳方案”提出後立刻被否定。[5]1957年,陳佔祥因此被打成右派,而梁思成因彭真的提前保護,才免遭厄運。
從1952開始,北京外城城牆被陸續拆除,辦法是組織市民義務勞動,或動員各單位拆牆取磚取土。幾年內,北京外城的牆被全部拆除,內城的牆被拆了一半,留下一半。1953年5月,為改善交通決定把朝陽門和阜成門的城樓及甕城拆掉,交通取直線通過。1954年,中軸線上的地安門被拆除。1956年,永定門城樓周圍城牆被拆掉,1957年,永定門城樓箭樓被拆掉,拆除的理由是“妨礙交通”。1959年,修建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工程中,中軸線上的中華門被拆除。1965年7月,地鐵工程開始動工,內城城牆的拆除工作也隨即展開。1969年,內城城牆在修建地鐵和備戰備荒中被徹底拆除,城磚大多用在了“深挖洞,廣積糧”的全民工程設施上。
如今,當中外遊客探索古都北京的城市歷史時,這裏僅餘倖存的遺蹟:在今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還保留了一點金代中都城的城牆的殘跡;元大都城的城牆即上城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並已建成為"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明北京內城西城牆南端遺蹟也進行了修復。此外,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和東南角樓經過整修之後,也總算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些許實物見證。

北京城池城池佈局

北京城池內城

正陽門
正陽門始建於明成祖永樂17年(1419年),原名麗正門,位於天安門廣場最南端,毛主席紀念堂南邊。因其位於紫禁城的正前方,又有“前門”之稱。 正陽門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正陽門城樓、正陽門箭樓與正陽門甕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據地方誌上記載:當時的城樓、箭樓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甕城氣勢雄渾,為老北京城垣建築的代表之作。五百年來,正陽門飽經滄桑,幾毀幾修,現僅存城樓和箭樓,是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城門。城樓上有北京民俗民覽館。
崇文門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甕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崇文門税關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門生畏。“崇文鐵龜”名遍響京都。走酒車,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税。
宣武門
宣武門位於西城區南部。明、清時京師內城九門之一,後演化為地片名,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附近。建於明代,初稱順承門,正統四年改稱宣武。為內城南門之一。現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交在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內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衞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匯處一帶。
東直門
東直門形制同朝陽門,但規制略小,面闊五間通寬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5.3米;樓連台通高34米;甕同西直門,四角皆為直角;東西為62米,南北為68米;南側甕牆闢券門,門上建閘樓。20年代初期,在甕城內從正東向正西方向拍攝的東直門城樓門洞。門額上鑲嵌的“東直門”三字清晰可見;門洞券頂“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辨;凸凹不平的石路面,顯示着歲月的滄桑。
朝陽門
朝陽門位於北京市,元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甕城門洞內刻有穀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穀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朝陽門形制與崇文門略同,面闊五間,通寬31.3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9.2米;樓連台通高32米;箭樓形制略與宣武門同,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5米。古時為進京的交通要道,1915年經過一次拆除,1956年徹底拆除,成為歷史的一個影子。
西直門
西直門是北京內城的九大古城門之一,自元朝開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關口。西直門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古今聞名的地方。元代為大都城和義門所在地,明清時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是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一個城門。另外,西直門還是明清兩代自玉泉山向皇宮送水的水車必經之門,因此有“水門”之稱。
阜成門
阜成門(普通話:Fùchéngmén,北京話:Fǔchéngmén)位於西城區中部。元代為大都城平則門所在地,明、清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元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金中都城東北修築新城,至元二十二年完工,共設11座城門,西、東、南城垣各3座,城北垣2座,西城垣中間1座為平則門。城門內為通往大內宮殿方向的平則門街,街北側有西成坊、福田坊、集慶坊及大聖壽萬安寺(今妙應寺),街南側有金城坊、咸宜坊、安富坊。元朝時為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京西門頭溝齋堂的煤車,多出入此門,故甕城門洞內由煤棧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記之。“梅”與“煤”諧音,每當北風呼號,漫天皆白,烘爐四周之人皆贊:“阜成梅花報暖春”。阜成門位於北京內城西垣南側,元時名“平則門”,明正統四年(1439年)重修,改名“阜成門”,為通往京西之門户,明清及後來很長時間,城內所需煤炭皆由此運入。
德勝門
北京德勝門,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內城九門之一,是由城樓、箭樓、閘樓和甕城等組成的羣體軍事防禦建築。元為健德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此後,歷代都對城門和箭樓進行維修。1951年國家撥款修繕。1980年再次進行全面修繕。1982年設立文保所,並對外開放。1992年恢復甕城內的真武廟。現箭樓上長年舉辦歷史古錢幣展。
安定門
安定門,元稱安貞門,為明清北京內城北垣東門。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正統四年(1439)建城樓,甕城東西約68米,南北約62米。1860年,通州八里橋失守後,英法聯軍首先攻打安定門。10月13日正午,安定門陷落,英法聯軍進而控制北京城。甕城和閘樓於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除,1956年拆除箭樓,1969年拆除城樓。

北京城池外城

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於左安門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遠安定”之意。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台通高26米。
左安門
左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側三個城門之一,位於永定門東面。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通寬16 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面闢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闢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闢過木方門。
右安門
右安門又名“南西門”,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門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現無存。 右安門位於西城、豐台兩區交界處,現在的右安門立交橋位於南二環中部,東通開陽橋、西達菜户營、北通櫻桃園、南達翠林小區以及嘉園路,是北京城南地區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
廣渠門
廣渠門是北京外城城牆東側的唯一一座城門,曾稱大通橋門,又稱沙窩門。廣渠門是老北京城門中比較簡樸的一個,建於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5年),主要包括廣渠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與北京外城西側廣安門相對稱。
廣安門
廣安門為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台通高26米。
東便門
東便門是北京外城東南端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北京城牆東南端角樓旁邊,東便門是北京保存下來的城門之一,主要由城樓和箭樓組成。
西便門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增強北京城的防衞,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築了包圍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西端修建了西便門。在當時的形勢下,統治者最強烈的願望是安寧,安寧壓倒一切。

北京城池皇城

皇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明清皇城是北京舊城傳統中軸線的精華組成部分,東西跨度2500米,南北綿延2755米,將紫禁城完全包含其中。它是以皇家宮殿、壇廟建築羣、皇家園林為主體,以平房四合院民居為襯托的,具有濃厚的皇家傳統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不過,由於歷史原因,數百年來,古皇城屢遭破壞。如今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永定門、地安門等早已不復存在,城牆被毀。

北京城池宮城

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有宮城高牆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成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長3.42公里,城外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邊都有高大的城門樓,南面叫午門,北面名神武門,東邊稱東華門,西邊為西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