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

鎖定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成立於2003年3月,是經教育部、國家計委批准成立的 37所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之一,全國首批33所國家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之一。 [1] 
中文名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
創辦時間
2003年3月 [1] 
現任領導
盧葦
黃曉慧
王浩業
現任領導
張振江
魏小濤 [2] 
類    別
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
隸    屬
北京交通大學
人    數
831人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概況

學院充分發揮學校的計算機學科優勢和 IT 企業資源綜合優勢,利用已有的辦學與市場資源,與國內外著名的IT 企業開展合作,已探索出一條有效地培養“國際化、工業化、高層次、複合型” 軟件人才的辦學之路。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辦學條件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教育方式

作為教育部批准的全國36所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和學校教育體制改革與辦學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北交大軟件學院承載着學校的殷切期望。作為國家重要的軟件人才培養基地,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教育思想與理念、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與方法、產學研合作等領域大膽創新,探索出一條有效地培養“國際化、工業化、高層次” 軟件人才的辦學之路,推出了“2+1+1”人才培養模式。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專業設置

學院設有軟件工程本科專業、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碩士學位授權點。軟件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榮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1]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師資力量

校內專職教師 33 人、企業兼職教師 37 人、國外兼職教師 23 人。專職教師超過 90%具有海外留學、進修或訪問經歷,87.5%具有博士學位,90%以上具有工程實踐背景,企業專家均為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技術總監、項目經理和一線的技術開發工程師。 [1]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辦學特色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是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學院承擔着國家賦予的對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起示範作用和培養高層次國際化軟件人才的重任。學院堅持以軟件企業需求為導向,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以培養企業需要的精英型軟件工程師為目標,探索並有效地實踐了精英型軟件工程師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過五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與支持,2007年10月軟件工程專業3個方向被教育部批准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點,獲240萬元經費建設項目,2008年11月學院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六年的辦學過程中,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積極實行跨越式培養軟件人才的教育教學改革,結合北京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自身條件培養優秀的軟件人才,在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國際交流與合作、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一、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精英型軟件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
基於高等教育軟件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以及北京地區軟件產業發展的特點和需求以及建設北京交通大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規劃,我們將辦學目標定位於培養高素質、國際化、工程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的精英型軟件工程師,並確立了以提升專業素質為根本、以培養軟件工程能力為核心、以掌握勝任角色崗位所需知識與技術為教學目標的人才培養方針。我們將精英型軟件工程師應具有的能力定義為六種,即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英語實用能力等;針對六種能力的培養,我們確定了以提升工程素質為根本、以培養軟件工程能力為核心、以掌握軟件工程學科知識要求為目標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包括: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以及融於上述兩體系中的工程素質教育。學院力求人才培養在學科知識、軟件工程能力以及工程素質三方面協調且全面地發展,將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緊密結合,將工程素質教育融入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在確保人才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勝任精英型軟件工程師應具有的專業知識與理論以及具備從事先進技術研究與應用潛質的基礎上,突出精英型軟件工程師應有的軟件工程能力與工程素質的培養。
在教學執行中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積極探索並有效地實踐了精英型軟件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
“專職-兼職-專兼結合教學的新型學程模式
學院將人才培養過程(學程)分為三個時間段:前兩學年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由校內專職教師授課;第三學年專業課教學,主要由優秀的企業兼職教師授課;第四學年企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採用專兼結合的雙導師制,即校內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指導,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校專職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的各自優勢,力求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
“學習-實訓-再學習-再實訓”的螺旋式能力培養模式
學生在完成每學期的課程學習,並通過課程實訓後,進行學期實訓,隨着掌握知識的遞增,實訓項目的難度也在遞增,在完成企業實訓後,最後進入企業實習完成畢業設計。這種“學習-實訓-再學習-再實訓”的螺旋式能力培養模式提高了學生軟件工程能力,即:交流與溝通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工程管理與組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二、改革英語教學模式,構建國際化軟件人才培養環境
運用《新時代交互英語》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英語,創建了“邊學-邊用-再學-再用”的英語學習新模式這種新型的英語教學模式,學生擺脱了傳統英語教育的束縛,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增強,提高了學生英語實用能力,有效地解決了國際化軟件人才培養中英語學習與實用脱節的問題;通過引進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系列課程、聘請外籍教師授課、進行國際聯合培養,提高了軟件人才對國際化環境的適應能力。學院的專業課授課實現100%雙語教學,外語應用與國際競爭能力,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及創新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三、專兼結合多元化的師資隊伍
北京交大軟件學院以軟件企業需求為導向,以精英型軟件工程師的特點、質量、結構為依據,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堅持多元化,堅持三結合,即專兼結合,內外結合,產學研結合。學院在建設一支少而精的專職教師隊伍基礎上,學聘請一定比例的優秀企業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擔任授課教師和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最前沿的工程實踐技術,力求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培養具有市場觀念的複合型軟件人才。兼職教師已成為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人才培養的新生力量,成為該學院高等教育人員、知識結構的重要補充。
四、將工程素質教育融於課程體系,建立工程素質教育新途徑
學院在制定以學科知識、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質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中,突出課程教學、工程實踐與工程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使得工程素質教育貫穿於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學院把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學科競賽、學生創建虛擬公司等系列課外科技活動也納入到實踐教學體系,為促進工程實踐課程順利實施,制定了學分替代、獎學金、保研優先等政策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和各種學科競賽。學院已成功申報國家級、北京市級大學生創新性實踐項目各一項,學生虛擬公司2個。
學院十分重視學風建設與學生工作,鼓勵學生自己開展各種形式的社團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大力扶持學生自主創業並開展科技活動。組織了新軟攀峯技術大賽,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科研立項申請和在研項目的輔導;學生科協成立通軟互聯(虛擬)公司,對外承接一些科研項目並組織學生參加。已完成項目13項,項目經費達20餘萬元;在研項目中,實際項目3個,虛擬項目12個;創辦學生論壇,組織學生就當前技術與市場等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並創辦學生刊物《新視介》來分享知識與信息;舉辦學生科技作品展等新系列活動。學院的社會實踐活動,依託青年志願者服務團,定期組織學生到安定門敬老院、民工子弟學校、鐵道部老年大學、北京市聾啞學校等單位開展志願服務活動,重在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校園文化活動以學生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為原則,依託學生會和班級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學生的業餘文化生活。學生創業活動組織“挑戰杯”創業大賽,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創造力和能動性。舉辦創業講座,請相關人士講述商務、金融財務、市場方面的專業知識。學院2006屆本科畢業生中已有六位同學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五、產學合作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創立了校企合作共同成立的教學指導委員會,使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全過程;實施人事社會聘任機制,建立專業化管理團隊和多元化師資隊伍,實現軟件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
在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方面,通過完善監督制度、評價制度、考核制度和培訓制度,加大教師師德意識的培養、工作質量的考核力度、新知識的補充;在激勵教師方面,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年齡、資歷界限,實行多勞多得方案。在管理人員聘用方面,本着專業化、多能化、高效化的用人政策,建設少而精的管理團隊。通過聘請兼職教師和管理人員,從而實現了利用少量高校教師資源培養出大量軟件精英人才。
上述用人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打破了以往只能上不能下,只能進不能出,幹好幹壞無明顯差別的用人弊端,保證了那些責任心強、素質高、敬業愛崗的教師能聘到相應的崗位,形成了一種公平競爭,獎勤罰懶,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工作氛圍 [1]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黃曉慧
院長
劉吉強
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
楊昭軍
副院長
張順利
車嘯平
參考資料: [1] 

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所獲榮譽

2021年12月,入選首批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名單公示。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