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之夜

(北京之夜紀錄片)

鎖定
北京之夜是以夜晚北京人民生活,成長為背景的一項歷史紀錄片,深度挖掘北京人民夜晚的生活動向,挖掘好故事去升温每一個故事。
2018年9月21日晚間,第二季北京之夜周播節目開播。 [1] 
中文名
北京之夜
外文名
The night of Beijing
導    演
劉權文
謝加其
張學嬌

北京之夜內容介紹

北京之夜 北京之夜
北京是個巨大的容器,古典與現代,窮人與富豪,繁華與破落,充滿了無限的驚喜和心酸,也充滿了無限的故事和傳奇。夜晚,這個都市打開了另一面,這些醒着的人,有跑夜車的出租車司機,有急救醫生,也有酒吧歌手……他們各自有着什麼故事,過着怎樣的生活。通過他們的工作,勾勒出一個北京的夜晚。 [2] 

北京之夜播出信息

首播頻道:CCTV-9(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首播日期:2015年6月12日―13日《時代》&《真相》時段
2018年9月21日晚間,第二季“北京之夜”周播節目開播。 [1]  [3] 

北京之夜分集劇情

    第一集 夜救瑣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2013年,北京急救中心東站三里屯站點一個四人車組接診了一名在工地打架受傷的病人。車組工作時間晚八點到早八點,每四天一次夜班。車組主要負責朝陽區的急救任務,一夜奔波於醫院和病人之間。如果沒有收到任務,車組會回到位於三里屯武警醫院的站點,短暫休息。


    第二集 吉木科日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吉木科日,四川大涼山彝族人,在北京後海酒吧當駐唱歌手兩年,他正在努力組建一個樂隊。阿坤,貝斯手,是第一個願意加入吉木科日樂隊的人。下週一,八卦酒吧要舉辦開放日,眾多歌手和樂手來酒吧交流音樂,這對於吉木科日來説是一次尋找樂手和展現音樂才華的好機會。


    第三集 夜行歌者(上)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劉心是北京的一位普通的哥,由於父親腿腳不好,母親癱瘓在牀,劉心平時都是選擇夜班出車,這樣白天能照顧二老,晚上賺錢養家。雖然工作辛苦,劉心有着積極的心態,為了排遣夜班的寂寞,劉心愛上唱歌,甚至錄製了自己的專輯,還經常送給搭乘自己出租車的乘客。


    第四集 夜行歌者(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北京司機劉心為了方便照顧患病的父母,他選擇夜班出車。劉心愛好唱歌,參加了北京朝陽區的《的士好聲音》比賽,最後成功的奪得冠軍。夜班司機生活圈子小,劉心經常和一些經常上夜班的司機集會、吃飯、唱歌、聊天,這些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劑。


北京之夜分集目錄

  • 《北京之夜》第一集:夜救瑣記 (導演:劉權文)
  • 《北京之夜》第二集:吉木科日 (導演:謝加其)
  • 《北京之夜》第三集:夜行歌者(上) (導演:張學嬌)
  • 《北京之夜》第四集:夜行歌者(下) (導演:張學嬌)

北京之夜創作背景

陳曉卿 陳曉卿
9月10日下午,作為央視紀錄頻道主辦的“中國故事”全國紀錄片選題規劃會重頭戲之一的“中國故事”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研討會由《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總導演、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主持。來自國內業界的8位紀錄片資深導演,結合自己創作的優秀紀錄片作品,就“如何在今 天的中國發現好故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等話題向業界同仁分享他們在現實題材紀錄片創作中的寶貴經驗與感悟,現場嘉賓也與導演們進行了業務上的積極互動。研討會吸引了大批慕名前來的紀錄片製作人,以至會場的座位被全部坐滿,很多人站在門口和過道聽完了所有演講和討論內容。
如何在當下的中國發現好故事
張學嬌 張學嬌
紀錄片《北京之夜~夜行歌者》的導演張學嬌認為最直接最笨的方法往往在發掘故事的過程中最管用,那就是要進行紮實的田野調查,她本人就是通過晚上在北京隨機打車與各個司機師傅閒聊,瞭解夜班出租車行業的具體情況,最終明確自己要講述的是一個熱愛唱歌的夜班的士司機的故事。
郭東昇 郭東昇
紀錄片《白風明的種田夢》的導演郭東昇也認為好故事要用笨辦法挖掘,一是跟得住,二是貼的近,在規律中找出異動,在尋常中看到獨特。“我拍攝《白風明的種田夢》這部片子,是從2014年春天一直跟蹤到第二年春天,整整一年的春種秋收,跟得久了,貼得也就近了,在細節中就看到不同,讓人物鮮活起來,故事也就生動感人起來。所以説拍紀錄片一定要耐得住,用時間去包漿你的作品”郭導説。
紀錄片《與全世界做生意》的執行總導演張銘歡,認為紀錄片並不是在創造故事,“故事早就在那,我們不過是把它給找出來”他説。那麼到底如何在繁雜的社會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故事呢?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發現有價值的人物,主人公究竟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質值得挖掘,主人公的信念是什麼,這種信念在他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是如何體現的?他面對挫折的反應又是什麼?把握住這些,人物就會帶出一段好故事。
如何把當下的中國故事講好
曾海若 曾海若
自然地理類紀錄片《第三極》的總導演曾海若認為對於一部商業紀錄片要講好故事,就必須在調研之後儘量完成文學劇本的創作,對每個故事的順序和作用要做詳細的描述和預設。“一方面,這對於拍攝計劃、控制成本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第三極》拍攝了40個故事,其中即使最重要的故事也只拍攝了十天左右。另一方面,劇本描述了故事的走向,在拍攝地心裏有數就能迅速找到拍攝的線索。”曾導説。
紀錄片《高考》導演 紀錄片《高考》導演
紀錄片《高考》是一部社會現實類紀錄片,完全依靠鏡頭裏的內容和鏡頭之間的銜接來講故事,不使用解説詞,是一次追求紀錄片本源的嘗試。這種方式對講故事的要求很高,故事必須是在現場一次性拍出,儘量做到滴水不漏,任何重要場景的丟失、任何環節的遺漏都無從補救。結合這部作品,該片執行總導演賈丁認為要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做到選擇好人物,其次要對故事進行初步佈局,也就是對故事做出設想和預估,使拍攝在漫長的旅程中有一個小小的依靠,當然隨着現實拍攝的展開,這張“導遊圖”也在不斷修正和調整。
範立欣 範立欣
紀錄片《歸途列車》的導演範立欣認為要想講好故事,最原初的動力和心態非常重要,拍紀錄片不是簡單的記錄,要學會用鏡頭敍事,學會在拍攝過程中,特別是在拍攝遇到困難的時候,回到內心,問問自己最初拍攝紀錄片的初心是什麼,這時我們也許就能用畫面語言營造或者説是捕捉到一種生活的詩意。
除了“如何發現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經驗分享,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的總導演劉鴻彥對在宏大的“中國夢”題材下如何講述小人物故事向嘉賓分享了創作心得。紀錄片《逆光奔跑》的導演劉殊同,也提出了一個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那就是在有限的拍攝時間內,如果你的拍攝對象沒有什麼故事發生,這時你該怎麼辦?由於《逆光奔跑》講述的是盲人足球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盲人,盲人之間交流少,很難配合拍攝,對足球的熱愛其實也不如一般人熱烈,所以拍攝中更多的是一種抓拍的狀態,但導演強調一定對拍攝對象進行合理的引導,細心地抓拍到被拍對象最獨特最本色的一面,用細節去提升鏡頭的温度,這些真實可愛的場景已經可以描繪出盲人孩子的世界。
曾海若 曾海若
11日,在本屆“中國故事”全國紀錄片選題規劃會期間,央視紀錄頻道還將舉辦“中國故事”國際工作坊和“中國故事”提案會。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