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化滯調中湯

(中藥)

鎖定
化滯調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準繩·類方》卷二。具有健脾理氣,消食和中之功效。主治食滯脹滿。症見脘腹脹滿,痞塞疼痛,噯氣嘔惡,吞酸吐腐,不思飲食,睏倦乏力,大便臭穢,舌苔白垢膩,脈虛滑。臨牀常用於中虛食積脹滿之證。
名    稱
化滯調中湯
出    處
《準繩·類方》卷二
功    用
健脾理氣,消食和中
主    治
食滯脹滿

目錄

化滯調中湯組成

白朮一錢五分(7.5g),人蔘、白茯苓、陳皮、厚朴(姜制)、山楂肉、半夏各一錢(5g),神曲(炒)、麥芽(炒)各八分(4g),砂仁七分(3.5g)。

化滯調中湯用法用量

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化滯調中湯功用

健脾理氣,消食和中。

化滯調中湯主治

食滯脹滿。

化滯調中湯方義

本方主治證為脾胃虛弱,運化不及,飲食停積,氣機阻滯者。治當健脾助運,消食化滯,理氣除滿。方中人蔘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燥濕,二者共為君藥。山楂消食化滯;茯苓健脾利濕;厚朴行氣燥濕,消積除滿;半夏燥濕和胃,散結消痞,降逆止嘔,合為臣藥。佐以陳皮理氣調中,化濕和胃;神曲、麥芽消食健胃;砂仁化濕醒脾,理氣和中。生薑為引,和中止嘔。全方配伍,補消並舉,標本同治,適用於中虛食積脹滿之證。

化滯調中湯運用

診斷要點:脘腹脹滿,痞塞疼痛,噯氣嘔惡,吞酸吐腐,不思飲食,睏倦乏力,大便臭穢,舌苔白垢膩,脈虛滑。
臨牀常用於:中虛食積脹滿之證。

化滯調中湯加減化裁

脹甚者,加蘿蔔子(炒)一錢,麪食傷尤宜用。

化滯調中湯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證治準繩集要》:“化滯調中湯,白朮一錢五分,人蔘、白茯苓、陳皮、厚朴姜制、山楂肉、半夏各一錢,神曲炒、麥芽炒各八分,砂仁七分;脹甚者,加蘿蔔子炒一錢,麪食傷尤宜用;水一盅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方論選錄
《醫書匯參輯成》:“大病後,飲食失調,脾胃受傷而生脹者,先以化滯調中湯;六君子湯去甘草,加厚朴姜制、山楂肉、神曲炒、麥芽炒、砂仁;脹甚者,加萊菔子,傷麪食者尤宜,姜三片煎;次以參苓白朮散補其脾見嘔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