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包袱皮

(民間建築彩畫傳統藝術)

鎖定
包袱皮,是蘇式彩畫特有的一種繪畫形式。蘇式彩畫,簡稱蘇畫或蘇作,採自江南蘇杭一帶民間建築彩畫傳統做法。包袱式蘇畫,從構圖上把枋心式蘇畫的枋心部分刪去,在其位置上改為一個半圓形的畫框,好像一個包袱皮從上面往下搭,蓋在梁枋大木構件中部,因其形象酷似一塊下垂的圓形花巾,故稱“包袱”。 [1] 
中文名
包袱皮
外文名
Leather jacket
分    類
蘇式彩畫
作    用
包裹衣物的布

包袱皮名詞解釋

清工部工程做法》上列舉了三種蘇式彩畫的類型,如“花錦枋心蘇式彩畫”即方心式蘇畫;“福如東海蘇式彩畫搭袱子”即包袱式蘇畫;“桁條刷粉三青地仗,海墁花卉”即海墁式蘇畫。這是發現最早的關於蘇式彩畫類型的描述。
包袱式蘇畫,從構圖上把枋心式蘇畫的枋心部分刪去,在其位置上改為一個半圓形的畫框,好像一個包袱皮從上面往下搭,蓋在梁枋大木構件中部,因其形象酷似一塊下垂的圓形花巾,故稱“包袱”。即《工部工程做法》裏所説的“搭袱子”。找頭部分紋飾和枋心式基本一致,包袱內多畫“壽山福海”等吉祥圖案。清代關於包袱式蘇畫的文獻記有“錦上添花蘇式彩畫搭袱子”、“搭錦袱”等做法的內容。北京地區,清代中期的包袱式蘇畫遠沒有枋心式蘇畫使用範圍廣泛,僅存三處:北海快雪堂玉蘭軒配殿及澄觀堂金部、故宮文淵閣、北京柏林寺行宮西配殿(清乾隆22年做畫活)。到了清晚期,包袱式蘇畫逐漸擴大了使用範圍,形成了官式蘇畫以包袱式為主,枋心式為輔的局面。清中期,包袱式蘇畫從包袱造型上分三種類型:

包袱皮軟包袱式

(煙雲包袱式)
即包袱邊(半圓形畫框)是由若干段弧線組成的,酷似海水的波紋和浪花,有色暈效果的煙雲或煙雲筒。清中期的煙雲包袱式蘇畫即包袱邊是由沒有託的煙雲組成,其包袱邊每隔一段由三到四個煙雲筒均勻的疊落在一起,一般有四種顏色的退煙雲(黑、深藍、綠、紫紅),由同一色相進行明度的推移,由淺到深7或9色階,退暈層次豐富。包袱邊上口大於三停,包袱心內平塗單色(石青),上繪“壽山福海”等吉祥紋式,找頭部分的畫法基本上與枋心式蘇畫一樣。如北海快雪堂玉蘭軒配殿“海屋添籌搭袱子蘇式彩畫”。檁枋找頭凡是綠底色上,飾以片金硬卡子和黑葉子花卉;凡是石黃底色上,飾以煙琢墨拶退軟卡子和吉祥圖案。墊板在章丹底色上繪博古。找頭上“青色底配硬卡子,石黃色底配軟卡子”的紋飾色彩組合,證明清中期的包袱式蘇畫色彩搭配是很活躍的,沒有形成清晚期的“軟青、硬綠”(找頭青色地,配軟卡子;找頭綠色地,配硬卡子)城市化的模式。
用在小式建築上的組合方式
煙雲包袱式蘇畫在清晚期成為蘇畫的主體,一般大部分用在小式建築(廊、亭、軒)上,其組合方式有兩種:
①、整座建築物每一開間都是包袱式蘇畫一種類型組成。
②、整座建築物由包袱式和枋心式兩種類型相間組成,檁、枋箍頭設色凡是上青下綠的開間是包袱式蘇畫;檁、枋箍頭設色凡是上綠下青的開間是枋心式蘇畫。例如:儲秀宮一區的遊廊彩畫。
用在大式建築上的組合方式
用在大式建築上的包袱式蘇畫,根據大木構件的寬窄變化,斗拱的繁與簡的變化,每一開間都由包袱式和枋心式兩種類型組成,其組合方式有兩種:
①、是一斗三升斗拱的梁枋大木,檁、枋構件的高度差距不大,包袱心即可在檁上,也可在額枋上。包袱式蘇畫一般與綠箍頭相匹配,明間檁枋箍頭設色為上青下綠,檁子為枋心式蘇畫,額枋為包袱式蘇畫,次間反之。例如:西六宮的儲秀宮、麗景軒。翊坤宮、體和殿及配殿。
②、是多踩斗拱的梁枋大木,檁、枋構件的高度差距太大,包袱心只能在大額枋上,整座建築物每一開間的大額方都是包袱式蘇畫,挑檐檁及小額枋都是枋心式蘇畫。例如:外東路皇極殿外檐清晚期蘇畫,現已重做和璽彩畫。清晚期的煙雲包袱式蘇畫,包袱邊是有煙雲託的煙雲組成,包袱邊很寬,與中期比較起來,更具有突出主題,裝飾邊框的效果。
設色規律
包袱邊的煙雲筒由兩個一組對稱組合排列,一般有四種顏色的退煙雲[黑、深藍(青)、綠、紫紅],由同一色相進行明度的推移,由淺到深5或7色階,暈色層次為單數。如果建築物的每一開間都是包袱式蘇畫,包袱邊的設色規律有兩種變化:
①、檐部橫向排列關係,明間包袱邊為黑煙雲退暈,次間為青色煙雲退暈,稍間即為紫色煙雲退暈。
②、檐部與金部縱向排列關係,金部的包袱邊顏色與檐部相顛倒,明間為青色煙雲退暈,次間為黑煙雲退暈。包袱式蘇畫包袱邊的煙雲與托子顏色匹配關係一般是:黑色煙雲配紅色托子,青色煙雲配黃色、章丹色、香色托子,紫色煙雲配綠色托子。其中黑色煙雲配紅色托子效果最好,與梁枋大木構件上的主色(青、綠)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出了包袱心內主題紋式。
“白活”三種畫法
清晚期煙雲包袱式蘇畫最突出的變化是,包袱心、聚錦內紋飾已由中期的圖案畫為主,演變為以寫生畫為主,即所謂的“白活”。大部分寫生畫底色不是單色,而是同一種色相的顏色進行明度推移,由深藍至淺藍退暈,彩畫匠叫“接天地”做法。這種做法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手法,發展了清中期單色平塗底色較死板的做法,並豐富了包袱心內容的表現形式。“白活”有三種畫法:
①、落墨山水(純寫意畫),如長春宮遊廊的文入畫“四儒八愛”、“竹林七賢”等,表現了清代文人畫家的清高與理想,抒發了強烈的情感和鮮明的個性。
②、小寫意(兼工代寫),有描寫吉祥寓意的“一統萬年青”、“玉堂富貴”。有描寫祝壽題材的風俗畫“麒麟蝙蝠”、“壽山福海”等。在養性殿前抱廈包袱心內畫《五輪圖》,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等級關係。在漱芳齋東配殿後檐三間抱廈的聚錦裏出現了戲文“武松打虎”,在養性殿前抱廈的聚錦裏出現了“三言二拍”、“今古奇觀”等戲文。
③、工整細膩的界畫“線法”。清晚期,蘇畫大大發展了,它的內容更加貼近生活了,圖案變得更加活潑,更加自然。清晚期的包袱式蘇畫的卡子造型也變得更加繁瑣,組合方式是一組建築物上一種做法,即:軟硬卡子同一種做法,或片金或拶退。找頭紋飾顏色的搭配已形成固定的模式,“硬青軟綠”,青地找頭配硬卡子和聚錦,綠地找頭配軟卡子和黑葉子花卉。

包袱皮硬包袱式

顧名思義,用直線組成的硬包袱邊的蘇畫稱為硬包袱式蘇畫,清中期硬包袱式蘇畫僅存兩處,如故宮文淵閣、北海快雪堂一區的澄觀堂金部彩畫。
硬包袱式蘇畫一種用在小式建築上,如北海快雪堂一區的澄觀堂金部彩畫。整個包袱覆蓋梁枋大木三件。包袱邊是由彎曲的直線組成,上環繞着卷草紋。包袱心的上口尺寸大於三停,包袱心內青色底上飾以綠葉子花卉。找頭部分基本是在素(單)色底或錦紋底上畫聚錦、夔龍團和博古,檐檁、額枋找頭沒有卡子,只在章丹底色的墊板上繪有一拶退硬卡子。與青地包袱心相匹配的檁子底色是綠色,枋子底色是石黃色,找頭的顏色搭配是很活躍的,沒有形成清晚期的青綠搭配固定模式。
硬包袱式蘇畫另一種用在大式建築上,如故宮的文淵閣。整座建築物每一開間的大額方都是硬包袱式蘇畫,包袱邊由彎曲的直線組成,造型近似回紋,包袱邊內海浪紋飾全部是綠色底上開墨線的做法。包袱心內在青色底上繪似“海屋添籌”的圖案,把蝙蝠、仙鶴去掉,換上千裏之馬駝着書籍,行龍在天空中飛舞。挑檐檁和額方的找頭上在銀珠底色上繪古書,挑檐檁的中部用雲紋闊出一近似枋心的部位,內繪雲海行龍,整個彩畫表現了文淵閣的建築使用功能——皇家藏書之地。硬包袱式蘇畫到了清晚期就已不再出現了,民國以後,硬煙雲蘇畫才漸漸產生。

包袱皮死包袱式

主要用在小式建築上,在梁枋大木三件中覆蓋上一個半圓形的畫框,畫框的邊線是由兩條半圓形線組合的寬邊,沒有起伏變化,裏面畫吉祥圖案。例如白塔寺西跨院。死包袱式蘇畫是包袱式蘇畫裏類別較低的一種,到清晚期基本沒有了。

包袱皮相結合

與其它三種包袱式彩畫不同的是,在梁枋大木三件中包袱的兩端,即找頭部位,繪製海墁萬蝠流雲四方連續紋式,而不用卡子、聚錦、團花等幾個單獨紋式組成。例如百林寺西配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