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包衣人

鎖定
包衣人, [1-2]  簡稱包衣 [3]  ,或稱包衣佐領管領下人 [4]  ,是清代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於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一個奴僕羣體 [5]  ,由來源及管理上區分為佐領下人管領下人莊頭人三大類 [6-7]  ;主要擔任府員、護衞、隨侍、莊頭、陵寢園寢守護等多種差使,從事管家務、供差役、隨侍等,所以有“內八旗”之稱,與被稱作外八旗的更具軍事職能的旗分佐領相對,但遇有戰事包衣也應徵參戰 [8] 
中文名
包衣人
簡    稱
包衣 [3] 

包衣人簡介

包衣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滿洲實錄》(清實錄)之中 [9]  。最初的起源是女真部族的下層成員、統治家族收養、接納的非血緣關係的家族、氏族成員和部分外戚族眾等 [10]  。如內府完顏氏就曾因與清太祖努爾哈赤姻親關係而被編入包衣 [11]  。此外,還有許多追隨清太祖起兵之勳戚都隸屬於包衣,八旗定製後也未有變更 [12]  。他們與統治家族結成的特殊關係,使得他們成為了最獲信賴,也是最忠誠的家臣、家僕、得力助手,甚至是主人的朋友 [13]  。隨着努爾哈赤家族勢力的不斷擴大,包衣的來源也日益複雜。從之前的來源又拓展至戰俘、契約奴僕和獲罪之人。此後,以他們作為主體的包衣成員身份也日漸穩定,開始以一個奴僕階層的形象出現在歷史之中 [10] 
上三旗包衣有自己的户籍,屬於正户,其地位屬於正身旗人之列。由他們所組成的服務於皇室的機構——內務府平衡了宦官在宮內的權力,降低了宦官專權的可能性 [14-15]  。下五旗包衣中也有一部分擁有自己的户籍,另一部分則依附於主家户口之內 [16]  。隸屬於包衣旗籍之人,除后妃家族抬旗、立戰功、為官表現優異、罪案平反等緣故外,其身份是世代固定的,所生子女曰家生子,再生為二輩奴、三輩奴等,世代為主家服務 [17]  。代數越多越受主家信任,地位也較高,並掌管重要事務 [18]  。清朝入關之後,包衣可以更廣泛地參加科舉,由此進入仕途;還可以備選甲兵,組成各個種類的兵營。上三旗包衣由於直接隸屬於皇帝,屬於“皇帝家人”,其地位、仕途、補兵缺的機遇都要大大高於下五旗包衣。下五旗包衣由於私屬於王公,出仕機遇也基本侷限於王公府內任職 [19]  。但朝廷一旦選任下五旗包衣為官,也無需徵得其主家首肯 [20]  。終清一代,包衣出將入相、擔任封疆大吏之人是非常多的 [21] 
包衣雖為奴僕,但主家無權對其隨意進行人身侵犯 [22]  。皇帝會對虐待包衣的王公主家按照律例進行懲處 [23]  ,但虐待之事仍屢見不鮮。比較嚴重的一例當屬道光十八年(1838年)惇親王綿愷囚禁屬人一案。惇親王綿愷僅因瑣事接連囚禁屬下包衣達80餘人,後被人告發,道光帝大怒,將綿愷降為郡王,革去宗令、都統等職,罰俸三年。綿愷受此打擊於同年十二月薨逝 [24]  。也有許多包衣與主家相處融洽 [25]  。還有個別悍僕勢大,反過來欺壓王公主家的例子。如康親王府包衣張鳳陽曾將康親王傑書的岳父家搗毀 [26-27]  。此外,一部分出任莊頭者在清中後期實際上控制了主家的地,並租種給佃户,成為了“二地主” [28] 
包衣中也有受封世爵世職之家,其中大都抬入旗分佐領,仍留於包衣者有,三等男爵胡海、張時薦、扎克塔爾;獲封世職者有二等輕車都尉白邇赫、侉色等 [29] 

包衣人歧義

因為包衣組織出現於八旗制度之前,所以初期也可以泛指除皇帝、宗室王公之外異姓勳戚貴族、未入八分宗室和一般旗人之家的奴僕,但隨着包衣制度在八旗中的完善,為避免混亂,自順治末年起,異姓旗人的私家奴僕在漢語中改稱旗下家奴、八旗户下家奴等 [30]  ,在法律、婚姻、政治權利等方面的地位均要遠遠低於包衣 [31] 

包衣人管理權

直屬於皇帝的上三旗包衣稱作“內務府屬”,也稱內三旗包衣;隸屬於旗主王公的下五旗包衣稱作“王公府屬” [32]  ,絕大部分在關外時期就已編入包衣之內 [33]  。包衣並不是賤民,其奴僕身份僅僅與皇室、宗室王公而言,在社會上則基本與八旗中的一般旗人處於同一等級 [34]  。他們也可能有自己的官階、財產和旗下家奴 [35]  。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由於八旗生計問題,下五旗中的包衣被大量放出,導致人口日漸減少。清末,包衣人口約佔京旗所有正户旗人的11.7% [36] 

包衣人秀女的挑選

儘管清初將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稱為秀女,但挑選的方法和她們在宮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備皇后妃嬪之選,或者賜婚近支(即三代以內、血緣關係比較密切的)宗室。
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其中雖然也有一些人最終被逐漸升為妃嬪,但承擔後宮雜役的,都是內務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後期,包衣三旗的應選女子就不再稱為秀女,而在挑選宮女時,就明確地説“引見包衣三旗使女”了。
能夠成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37] 
參考資料
  • 1.    金啓孮.《金啓孮談北京的滿族》:中華書局,2009頁:220頁
  • 2.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頁:14頁
  • 3.    鄭天挺.《探微集》:中華書局,2009年:108頁
  • 4.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37頁
  • 5.    鄭天挺.《探微集》:中華書局,2009年:112頁
  • 6.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52頁
  • 7.    福格.《聽雨叢談》:中華書局,1984年:35
  • 8.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66頁
  • 9.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15頁
  • 10.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15, 17頁
  • 11.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16-17頁
  • 12.    鄭天挺.《探微集》:中華書局,2009年:111頁
  • 13.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17頁
  • 14.    鄭天挺.《探微集》:中華書局,2009年:115, 119頁
  • 15.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50-51頁
  • 16.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45頁
  • 17.    鄭天挺.《探微集》:中華書局,2009年:113頁
  • 18.    金啓孮.《金啓孮談北京的滿族》:中華書局,2009年:220-222頁
  • 19.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58, 459, 476, 477頁
  • 20.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55頁
  • 21.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54頁
  • 22.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46頁
  • 23.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76-477頁
  • 24.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300-301頁
  • 25.    金啓孮.《金啓孮談北京的滿族》:中華書局,2009年:221頁
  • 26.    昭槤.《嘯亭雜錄》:中華書局,1980年:287-288頁
  • 27.    金啓孮.《金啓孮談北京的滿族》:中華書局,2009年:86頁
  • 28.    《滿族簡史》編寫組.《滿族簡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2月:74-130頁
  • 29.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74頁
  • 30.    鄭天挺.《探微集》:中華書局,2009年:110, 112頁
  • 31.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36-444頁
  • 32.    鄭天挺.《探微集》:中華書局,2009年:114頁
  • 33.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39頁
  • 34.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61頁
  • 35.    鄭天挺.《探微集》:中華書局,2009年:109頁
  • 36.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440-441頁
  • 37.    清朝“選秀女”制度相當嚴格  .人民網.2015-12-08[引用日期2020-09-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