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包海青

(內蒙古科技大學教授)

鎖定
包海青,蒙古族,1978年出生,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人。 [1]  博士、教授,現任內蒙古師範大學蒙古學學院教師。
1997年9月-2001年7月,在內蒙古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2001年9月-2004年7月,在內蒙古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9月-2007年7月,在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獲得文學博士學位;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西部之光”訪問學者;2015年9月-2016年9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訪問學者;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日本千葉大學訪問學者。 [2] 
自2007年起,一直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2007年晉升為講師,2009年晉升為副教授,2012年晉升為教授。2008年12月擔任內蒙古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兼科研秘書;2011年5月擔任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學術副院長、教授委員會委員兼內蒙古科技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長。2021年7月起,內蒙古師範大學蒙古學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民俗學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內蒙古元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內蒙古民間文藝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包頭市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促進會理事等。
榮獲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計劃”、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人選等國家級、省部級榮譽稱號。 [2] 
中文名
包海青
民    族
蒙古族
出生日期
1978年
畢業院校
內蒙古民族大學
籍    貫
內蒙古通遼市市庫倫旗

包海青人物簡介

1997年考入內蒙古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2001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取內蒙古民族大學蒙古族民間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4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9月考取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民間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2007年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07年8月分配到內蒙古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從事教學工作至今,2008年晉升為副教授,現任人文學院教授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人文學院科研秘書。 [2] 

包海青人物生平

1997年9月-2001年7月,在內蒙古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2001年9月-2004年7月,在內蒙古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9月-2007年7月,在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獲得文學博士學位;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西部之光”訪問學者;2015年9月-2016年9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訪問學者;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日本千葉大學訪問學者。
自2007年起,一直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2007年晉升為講師,2009年晉升為副教授,2012年晉升為教授。2008年12月擔任內蒙古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兼科研秘書;2011年5月擔任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學術副院長、教授委員會委員兼內蒙古科技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長。2021年7月起,內蒙古師範大學蒙古學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民俗學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內蒙古元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內蒙古民間文藝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包頭市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促進會理事等。

包海青所獲榮譽

榮獲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計劃”、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人選等國家級、省部級榮譽稱號。

包海青教育科研

工作以來先後承擔過本科生的《大學語文》、《民間文學》、《大學蒙古語文》、《成吉思汗概説》等專業課和公共選修課以及思政專業研究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課程,同時發表蒙古族民間文學、文化學以及民俗學方向科研論文20餘篇。主持2008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蒙古族敍事民歌中的漢文化影響研究》(2008年1月——2009年12月,項目編號:NJSY07106);主持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族源傳説比較研究 》 ,(2008年11月——2011年12月,項目編號:08JC751022)。 [2] 

包海青教育教學

教學方面,主講課程有“民間文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專題研究”、 “成吉思汗概説”、 “大學蒙古語文”以及碩士研究生基礎課“中國民族史”、“蒙元史專題”、“中國古典文獻學”等,教學效果良好,高質量完成了相關教學任務。

包海青代表性成果

1.主持並完成校級2010年度教學(教改)研究項目 “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在我校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與課程設置研究”(JY2010072)。
2. 主持並完成校級2014年度教學改革課題“民族文化教育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實踐研究”(JY2014093)。

包海青業績與貢獻

1.圍繞國家戰略,發揮地方優勢,實現教學和科研的相互促進,注重樹立政治信念,注重傳授專業技能,培養出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各民族學生,其中指導培養了6名碩士研究生。
2.指導的碩士學位論文多次獲得校級和省部級優秀學位論文獎,為學科發展付出了努力。

包海青科學研究

圍繞蒙古族民間文學、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研究,主持完成各類項目10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4項,廳校級項目4項。出版學術著作2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宣讀論文30來篇。榮獲各類榮譽稱號和獎勵5項,其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2次、內蒙古草原文化主題論壇優秀論文獎1項,包頭市哲學社會科學政府獎2項等。

包海青代表著作

1.《蒙古族敍事民歌中的漢文化影響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批准號11CZW081,2011年。
2.《蒙古族敍事民歌口述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批准號18XZW039,2018年。
3.《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族源傳説比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批准號08JC751022,2008年。
4.《蒙古族敍事民歌中的漢文化影響研究》,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批准號NJSY07106,2007年。
5.《文化生態學視野中的蒙古族民歌的生成與嬗變研究》,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批准號2017NDB100,2017年。
6.《草原文化中的天崇拜文化傳統與族源傳説——蒙古族族源傳説起源探討》論文,獲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主題論壇優秀論文獎,2009年。
7.《蒙古族敍事民歌中的‘風水寶地出英雄母題探討’》論文,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三等獎,2010年。
8.學術論文《蒙古族天崇拜文化傳統與族源傳説--蒙古族族源傳説起源探討》(系列論文)被評為包頭市首屆社科優秀成果政府獎一等獎,2014年1月。
9.《蒙古族敍事民歌中的漢文化影響研究》(專著)被評為包頭市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政府獎二等獎,2021年11月。
10. 專著《蒙古族敍事民歌中的漢文化影響研究》,遼寧民族出版社,2019年10月。 [2] 

包海青業績貢獻

1.民歌及母題學研究:代表性成果為《蒙古族敍事民歌中的漢文化影響研究——“風水寶地出英雄”母題探討》(《內蒙古社會科學》,2008.05)一文中,首次提出蒙古族敍事民歌中“風水寶地出英雄”母題傳承的學術觀念,並指出蒙古族敍事民歌中反覆出現的“風水寶地出英雄”母題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元素,這一母題是蒙漢民族風水信仰與英雄崇拜相結合的產物,它源於蒙古族傳統文化中的地母信仰與漢、藏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源於蒙古族英雄史詩中的英雄神奇誕生母題,是在具有史詩傳統的科爾沁地區特殊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環境中產生的新的象徵。本成果獲得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三等獎。
2.傳説與類型學研究:《天命論思想與蒙古族族源傳説》(《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0.02),把蒙古族民間傳説分為天命所生型、感光型、獸祖型、靈禽始祖型、樹始祖型等五種類型,並把傳説置於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與文學傳統中進行探源,深入討論了蒙古族族源傳説的起源,並指出天命論思想作為古代蒙古人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蒙古族族源傳説的產生和發展影響深遠,從蒙古族族源傳説的本質特徵中,可以看出蒙古族族源傳説脱胎於蒙古人薩滿教神話,與早期薩滿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聯繫,其思想根源為天命論思想。該系列論文獲得了包頭市首屆社科優秀成果政府獎一等獎。
3.民間文學前沿問題研究:代表性成果為《蒙古族敍事民歌中的漢文化影響研究》(專著)。本書通過六個代表性個案研究,深入探討了蒙古族敍事民歌文本中的漢文化的影響和作用,並提出近現代蒙古族敍事民歌的傳承和發展是在其內在條件和外在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完成。近現代蒙古族經濟社會的急劇變遷和蒙漢民族語言文化的全方位接觸和滲透,使蒙古族敍事民歌進入其發展的最活躍時刻和黃金時期。蒙古族敍事民歌是在多種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碰撞與交流、多元文化的交織與融匯、多方力量的競爭與凝聚、多條道路的開闢與選擇之中,曲折發展,走向繁榮的。蒙古族敍事民歌中的漢文化影響,並不是那種單向輸入或單向影響的關係,而是蒙漢文化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關係。筆者通過對蒙古族敍事民歌“文本”的音樂特徵進行細緻、獨到的“微觀分析”的個案研究,力圖在音樂作品的細部探討和文化釋義的基礎上建構了近現代蒙古族敍事民歌的傳承理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