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包智明

鎖定
包智明,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  ;師從費孝通;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學會環境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等。
中文名
包智明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社會學
職    稱
教授

包智明人物介紹

包智明,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學會環境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等。 [2] 

包智明學習及研究經歷

1995年12月至1998年9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研究人員(合作導師:林耀華、宋蜀華)
1991年10月至1993年10月 國外留學(見留學經歷)
1989年9月至1994年7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獲法學博士學位(導師:費孝通)
1985年10月至1988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學系碩士研究生,獲文學碩士學位(導師:道布、劉照雄)
1980年9月至1985年7月 內蒙古師範大學化學系本科,獲理學學士學位(1983年3月至1985年7月,同時在內蒙古大學外語系日本語言文學專業學習)

包智明工作經歷

2022年10月至現在 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9年5月至2022年9月 雲南民族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 雲南民族大學社會學學科首席教授、雲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7年9月至2017年10月 雲南民族大學社會學學科首席教授、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7年5月至2017年8月 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1年10月至2017年4月 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7年9月至2011年10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 任國外大學(全職)教授(見留學經歷)
2004年3月至2005年8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籌)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1年11月至2003年11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籌)主任、教授
2001年9月至2001年10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籌)主任、副教授
1999年11月至2001年10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社會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96年9月至1999年10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1996年6月至1996年8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講師
1992年9月至1996年5月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講師
1988年7月至1992年8月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助教

包智明海外經歷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 (美國)哈佛大學 哈佛-燕京訪問學者
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 (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學綜合經營學部教授(全職)
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 (日本)立正大學地球環境科學部客座研究員(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別地區專家)
2000年4月至2001年3月 (日本)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部社會學科(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
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副教授
1991年10月至1993年10月 獲日本政府獎學金,赴(日本國立)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留學,攻讀文化人類學博士課程

包智明學術兼職

2020年11月至現在 中國社會學會環境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會長
2020年9月至現在 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副會長
2017年11月至現在 中國社會科學院期刊評價社會學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3年4月至現在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2017,2018-2022)
2013年1月至現在 《世界民族》雜誌編委會委員
2012年12月至現在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民族學與文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
2012年11月至現在 《社會學評論》雜誌編委會委員
2012年6月至現在 《中國環境社會學》編委會委員、第一、第五輯主編
2012年4月至現在 北京鄭杭生社會發展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1年7月至現在 中國社會學會 常務理事
2011年6月至現在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評審專家
2010年10月至現在 中國民族學學會 常務理事
2010年7月至現在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 外審專家
2009年5月至現在 國家社科基金 通訊評審專家
2008年12月至2020年11月 中國社會學會環境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副會長
1995年7月至1996年6月 中國社會學會民族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包智明獲獎情況

2021年3月 獲《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度好文章作者獎
2019年1月 獲2018年雲南省引進高層次人才享受政府購房補貼一等資助(50萬元)
2016年10月 《以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和理論素養為核心的創新型民族社會學人才培養模式》,獲2016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優秀教學成果獎
2013年9月 《以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和理論素養為核心的創新型民族社會學人才培養模式》,獲第七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3年2月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2012年9月 主編著作《內蒙古生態移民研究》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
2011年 2月 論文“政府動員型環境政策及其地方實踐——關於內蒙古S旗生態移民的社會學分析”獲國家民委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2006年 6 月 調研報告《內蒙古生態移民調研報告》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
2003年12月 參編教材《人類學通論》(執筆第七章)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2002年12月 獲中央民族大學“我最喜愛的十佳導師”稱號
2000年1 月 參編研究生教材《民族學理論與方法》(執筆第六章)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獎一等獎
1998年12月 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 第六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
1998年5 月 獲中央民族大學首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榮譽獎
1996年1 月 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創刊十週年優秀論文三等獎

包智明項目課題

《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文化機制研究》(課題負責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35萬元,2020年-2023年。
《少數民族地區綜合社會調查數據庫建設關鍵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78萬,2016-2020年。
《發展中國家研究創新型人才聯合培養項目》(項目負責人),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每年資助本項目12個出國留學名額,2015-2017年。
《民族地區的環境、開發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課題負責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5萬元,2012年-2015年。
《當代少數民族社會敏感和突出問題研究》(課題負責人),“985工程”三期項目,120萬元,2010—2012年。
《中國當代民族社會問題研究》(課題負責人),“211工程”三期子項目,55萬元,2008—2010。
《民族社會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項目負責人),50萬,2008—2012。
《內蒙古生態環境狀況、問題、對策研究》(課題負責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20萬元,2003—2005年。
《關於人類圈變化對地球系統進化的影響評估的調查研究》(中方課題負責人),日本文部科學省地球科學調查促進費資助,750萬日元,2001—2005年。
《中國蒙古族地區的農業開發與環境問題的社會學研究》(獨立承擔),日本文部科學省科研費特別研究員補助金資助,100萬日元,2000—2001年。
《亞洲社會的地域開發與環境問題的環境社會學研究》(中方課題負責人),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資助,250萬日元,1999—2001年。
《中國蒙古族生活方式的跨區域比較研究》(課題負責人),霍英東教育基金會資助,2萬美元,1998—2001年。
[2] 

包智明科研成果

1.著作
《環境公正與綠色發展》(包智明、石騰飛等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20年。
《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綜合社會調查研究報告》(包智明、焦開山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20年。
《社會學名家講壇》(第五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社會學名家講壇》(第四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人類學、現代世界與文化轉型》(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社會學名家講壇》(第三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社會學名家講壇》(第二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中國環境社會學》(第一輯,與柴玲共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社會學名家講壇》(第一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內蒙古生態移民研究》(與任國英共同主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
《體制政策與蒙古族鄉村社會變遷》(與郝亞明合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
《民族社會學概論》(參編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人類學通論》(參編教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的區域差異》(與馬戎等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環境社會學》(獨立翻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科爾沁蒙古族農民的生活》(獨著),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年。
《民族學理論與方法》(參編教材),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
《比較社會學》(獨著),知識出版社,1995年。
2.主要論文(權威刊物論文等)
“人口流動、信息媒介與公眾環境知識”(與顏其松合作),《社會發展研究》2022年第2期。
“牧區城鎮化與草原生態治理”(與石騰飛合作),《新華文摘》(2020年第17期,全文轉載並上封面)。
“少數民族貧困羣體的脱貧信心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
“牧區城鎮化與草原生態治理”(與石騰飛合作),《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3期。
“公民身份與全球化時代的族羣關係——南非排外暴力問題的社會學研究”(與劉敏合作),《開放時代》2020年第2期。
“社會變革、生命歷程與老年健康”(與焦開山合作),《社會學研究》2020年第1期。
“新時代背景下雲南少數民族羣體的國家認同及其影響因素”(與焦開山合作),《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
“國家建構視角下的村落景觀變遷與生產——對內蒙古東部一個村落的實地研究”(與王豔雪合作),《社會發展研究》2019年第3期。
“跨國移民、身份政治與排外暴力——對南非城市底層社區‘外籍黑工’問題的社會學研究”(與劉敏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2018年第1期。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優化西部地區資源開發模式”,《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12月15日。
“從區隔到共享:後種族隔離時代的居住空間——南非開普敦市海灣鎮貧民窟的民族誌研究”(與劉敏合作),《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費孝通問題’與中國現代性”(與陳佔江合作),《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5年第6期。
“海外民族誌與中國人類學研究的新常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費孝通問題’與中國現代性”,(與陳佔江合作),《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農民環境抗爭的歷史演變與策略轉換——基於宏觀結構與微觀行動的關聯性考察”(與陳佔江合作),《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利益分化、制度變遷中的農民環境意識”(與陳佔江合作),《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12期。
“制度變遷、利益分化與農民環境抗爭——以湖南省X市Z地區為個案”(與陳佔江合作),《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中國民族社會工作發展的路徑:‘邊界跨越’與‘文化敏感’”(與王旭輝、柴玲合作),《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中國環境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新華文摘》2012年第4期。
“中國經驗的環境之維:向度及其限度——對中國環境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與陳佔江合作),《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6期。
“從多元、整體視角看西部的生態與文化保護”,《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4月13日。
“論功能理論與條件-功能分析”(與蘇日娜合作),《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Government, market and households in the ecological relocation process: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ecological relocation in S banner”(與荀麗麗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8年第1期。
“政府動員型環境政策及其地方實踐——關於內蒙古S旗生態移民的社會學分析”(與荀麗麗合作),《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關於生態移民的定義、分類及若干問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生態移民研究綜述”(與孟琳琳合作),《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定量方法在人類學調查研究中的應用”,《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學科定位與學科建設”,《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論民族學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法”,《世界民族》1997年第3期。
“比較社會學的歷史與現狀”《社會學研究》1996年第5期。
“論費孝通的比較研究”,《世界民族》1996年第2期。
“論比較社會學與人類學的關係”,《世界民族》1995年第2期。
“チベット牧畜民社會の親族構造”,《民族學研究》(日文)第57巻第1號,1992年。
“變動中的蒙民生活——三爺府村實地調查”,《社會學研究》1991年第1期。
3.其他論文
“環境關心對環境行為的驅動機制研究——基於雲南省少數民族地區綜合社會調查數據”(與顏其松合作),《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
“西部民族地區的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基於生態現代化的理論視角”(與劉敏合作),《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
“生計轉型與生態環境變遷——基於雲南省Y村的個案研究”(與曾文強合作),《雲南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
“西部民族地區的“壓縮型現代化”及其生態環境問題” (與劉敏合作),《雲南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
“中國環境史研究及其對當代的學術啓示——對《大象的退卻》、《中國環境史》的比較分析和延伸思考”(與張琪合作),《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 第1期。
“當代中國環境治理的社會學視野——洪大用、陳阿江、包智明等學者對話錄”,《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7年第2期。
“社會學視野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內蒙古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脱嵌型資源開發與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困境——基於四個關係性難題的探討”(與王旭輝合作),《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生態文明建設與民族關係和諧——兼論中華民族到了培元固本的時候”(與張海洋合作),《內蒙古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清水先生に守られてきた私と中國の人類學”,《共在の論理と倫理》,はる書房,2012年。
“環境社會學的學科理念與研究方法”,《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當代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與柴玲合作),《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0年第2期。
“環境問題研究的社會學理論——日本學者的研究”,《學海》2010年第2期。
“生態移民政策と中國社會における公共圏——內モンゴルを事例として”,《環境政策をめぐる公共圏創出の可能性——アジアからの検証》,法政大學社會學部,2009年3月。
“「森林公園」と「グリーン・ユニバーシティ」”,《法政大學環境報告2008-09》,法政大學環境中心,2009年6月。
“生態移民中的社區構建——棋盤井生態移民社區案例研究”(與閆秋源合作),《生態移民的環境社會學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
“蒙古族農村家庭經濟狀況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與郝亞明合作),《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差序格局理論的內涵、方法論啓示和學術貢獻”(與閆秋源合作),《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論海外華人的中國認同”(與柴玲合作), 《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社會人類學關於結構與功能的不同理論”(與蘇日娜合作),《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生態移民過程中的政府、市場與家户”(與荀麗麗合作),《21世紀東アジア社會學》2008年創刊號。
“Inland China: Sandy Desertification”(英語), Japan Environmental Council (Ed.),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in Asia 2005-2006, Tokyo: Spring-Verlag, 2005, pp.152-154.
“生態移民對牧民生產生活方式影響——以內蒙古正藍旗敖力克嘎查為例”(與孟琳琳合作),《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國內陸部:沙漠化の現狀と対策”(日文),《アジア環境白書 2003/2004》,東洋経済新報社,2003年。
“跨文化比較研究法” 《西方與非西方——文化人類學百年基本文獻》,華夏出版社,2003年。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沙地の砂漠化と防止対策”(日文,與澤田裕之、烏蘭圖雅合作),《內蒙古草原荒漠化問題及其對策》,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年。
“費孝通類型比較法的理論與實踐”, 《讓生活更美好》,羣言出版社,2002年。
“ハラチン”(日文),《世界民族辭典》,弘文堂,2000年。
“ホルチン”(日文),《世界民族辭典》,弘文堂,2000年。
“Anthropology and Disciplinary Classification in China”(英文), MINPAKU Anthropology Newsletter, Number 9, December 1999.
“社會結構的理論及其分析方法”,《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西藏自治區民族教育分析——與內蒙古的比較”(與蘇日娜合作),《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1997年。
“藏北牧區親屬結構調查”(與萬德卡爾合作),《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1997年。
“論社會結構及其構成要素”,《社會科學輯刊》1996年第5期。
“社會人類學比較分析的單位”,《貴州社會科學》1990年第8期。
“論社會學的功能主義”,《経済・社會》1990年第5期。
“牧區鄉鎮企業發展初探”,《経済・社會》1989年第5期。
“西藏民族教育分析”,《中國藏學》1989年第2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