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包圓

鎖定
包圓是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特有的名點,屬於客家菜。是招待貴賓的佳餚;年夜飯必備食品。其做法與餃子相似,但餡心很講究,由臘肉、冬筍、香菇、雞肉、蓮子及各種調味品組成。外皮是由芋子去皮加紅薯粉糅合和發軔而成。包圓的形狀可以隨心所欲,有圓形、半圓形、三角形及各種DIY出來的動物形狀。經旺火蒸熟後,鮮香可口、甜味甘肥、軟而不粘、晶瑩松韌,使人食而不忘,回味無窮。銅鼓“包圓”多為三角形,藴寓着客家愛國愛家的優良傳統。三角形的三角分別代表銅鼓客家人根在中原、情繫中原;來自閩粵贛;紮根贛西北、情繫贛西北的三種寓意。
中文名
包圓
產    地
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
類    別
客家菜
特    點
鮮香可口

包圓歷史文化

包圓是銅鼓當地逢年過節一定會吃的美食。它是以紅薯粉和芋頭為主要原材料,以臘肉、冬筍、大蒜苗為餡料。三角形的食物卻又叫包圓,銅鼓當地的客家人大多來自中原和贛閩粵地區,取名“包圓”寓意四面八方皆團圓,寄託着濃厚的故鄉情結。包圓包圓,包你團圓。 [2] 
包圓是銅鼓客家人逢年過節、家中待客時飯桌上少不了的一道美食佳餚。不僅僅是銅鼓的美食符號,更是銅鼓客家人飲食文化的代表,它承載了銅鼓客家人對歷史的追憶、對祖先的緬懷、對故鄉的懷念和對親人的思念,其意義,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為了客家人一個不可替代的文化符號。 [1] 

包圓做法與吃法

包圓做法

剛出籠的包圓 剛出籠的包圓
先將芋子煮爛去皮搗成泥狀,加入適量紅薯粉拌勻(但須注意的是要選用紅薯刨絲洗出的澱粉,做包圓皮用的芋頭也要是優質紅芋),然後再擀成胚團,用手掌壓拍成四周薄、中間稍厚的圓形薄皮,再包入事先制好的餡心(鹹味的有“八寶餡”,由臘豬肉、冬筍、香菇、雞肉、火腿、蓮子、鹽、醬油、味精等為料用鍋炒成半生熟而成,甜味的有“水晶餡”,由豬油、炒芝麻、白沙糖拌和而成),用手捏成圓形、三角形或水餅形,最後上籠蒸15分鐘左右即成。出籠後,包圓呈玉色,軟而不粘,鮮香可口,甜而甘肥,松韌爽口。

包圓吃法

銅鼓特色食品 銅鼓特色食品
吃包圓很有學問。剛蒸出的包圓,連籠端上桌,這時,包圓並不冒熱氣,“面孔”凝重而冷峻,但“心腸”很熱。所以不能大口咬吃,最好是稍微冷卻一下再咬,否則餡裏的油湯會燙口。

包圓寓意

銅鼓美食包圓 銅鼓美食包圓
在銅鼓,過年吃團圓飯時,包圓是必備的菜餚,而且是頭道菜餚。“包圓”的“包”是“一定”的意思,“圓”則代表“團圓”,所以,“包圓”的寓意是“幸福美滿、闔家團圓”。因為包圓的吉祥,過年來了客人自不必説,就是平日裏來了尊貴的客人,好客的銅鼓人也一定要蒸上一盤熱氣騰騰的包圓來表達心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