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勿 (拼音:wù)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一説像刀上有血的樣子;一説像切削的樣子;一説像弓弦振動的樣子。勿常用於表示勸阻、禁止,作否定詞。也用於一般否定,相當於不。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QRE
倉    頡
PHH
鄭    碼
ROD
筆    順
撇、橫折鈎、撇、撇
字    級
一級(編號:0152) [1] 
平水韻
入聲·五物 [5] 
四角號碼
2722₀
筆順編號
3533
統一碼
52FF
注音字母
ㄨˋ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字形結構
獨體或半包圍結構
總筆畫數
2+2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勿”始見於甲骨文(圖1-4)。其構型或正或反,中間疑似“刀”字,旁邊有二點或三點。西周以前,兩點或三點的字形均可看到,但三點的字形較為常見,但自春秋以後,兩點的字形逐漸佔據優勢。從秦代開始,點筆逐漸拉長,與像刀鋒形的一筆均變為撇筆。漢代的隸書與現代的楷書字形已經十分接近。 [2] 
“勿”的構型和本義學術界尚無一致意見。主要有以下幾種説法:
1.“勿”是“”的初文。字形從,刀周圍的幾點代表宰殺牲畜所沾的血滴形,本義是割。 [2]  [6] 
2.“勿”字從刀,周圍幾點代表刀割東西而沾附於刀上的碎屑,這些碎屑往往是無用之物,所以“勿”字本義當“不要”講。 [7] 
3.“勿”字從,旁邊幾點表示弓弦的振動,引弓而發箭則弓弦撥動,故而“勿”本義指撥動弓弦。後借其聲表否定詞。 [8] 
許慎《説文解字》認為“勿”字的本義是州里召集民眾的旗幟,是“𣃦”的異體字。勿字在古籍中沒有“雜帛旗”的用例。如果將𣃦字作為正體解設,則順理成章。許氏把勿字作為正字頭,誤作“雜帛旗”解。其原因蓋為:當時的文字學家把篆文勿字誤解為表示有曲杆、雜帛、三遊的一種旗幟了。許慎編撰《説文解字》時,只得依篆説解,至於雜帛為何在勿字中不見則無法交代,從而導致將勿字立為部首,𣃦字作為重文而不予詳細解釋,並將易字誤人勿部加以曲解。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副詞
表示勸阻和禁止,相當於“不要”“不可以”(用於祈使句)。
don't
《詩經‧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表示一般否定。
not
《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施及孝惠,迄於文景,經術頗興,而辭人勿用。”
勿論;勿述
動詞
沒有。與“有”相對。

《詩經‧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非,不是。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三生》:“覷冥王盞中,茶色清澈,己盞中,濁如膠,暗疑迷魂湯得勿此乎?”

助詞
語助詞,無義。

《詩經‧小雅·節南山》:“弗問弗士,勿罔君子。”
《左傳‧僖公十五年》:“史蘇是佔,勿從何益。”

擬聲詞
形容笑聲。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摺:“[衙內做喜科雲]勿勿勿。”

形容噓寒聲。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二摺:“待不去來,則這裏,勿勿勿,風共雪,相摧逼。”

名詞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幟,半赤半白,用來麾集人眾。

漢·許慎《説文解字·勿部》:“勿,州里所建旗……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

通“物”。雜色的牛。

《殷虛書契前編》卷四:“貞:尞十勿牛。”

-
見例詞


-
恤勿】(sūmò)搔摩。

《禮記‧曲禮上》:“國中以策彗恤勿,驅塵不出軌。”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9]  《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九下】【勿部】文弗切(wù)
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遊。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凡勿之屬皆從勿。
𣃦,勿或從㫃。
【註釋】趣(cù):催促。 [12] 

説文解字注

“州里所建旗”注:九旗之一也。州里當作“大夫士”。《周禮·司常》:“大夫士建物,帥都建旗,州里建旟。”許於旟下既偁“州里建旟”矣,則此偁“大夫士建勿”,必也。蓋亦一時筆誤耳。《大司馬》:“鄉家載物。”注云:“鄉家,鄉大夫也。”《鄉射禮》:“旌各以其物。”注:“襍帛為物,大夫士之所建也。”《士喪禮》:“為銘各以其物。”注:“襍帛為物,大夫之所建也。”文弗切,十五部。經傳多作物,而假借勿為毋字。亦有借為沒字者。《禮記》:“勿勿乎其欲其饗之。”勿勿即沒沒,猶勉勉也。
“象其柄”注:謂右筆也。
“有三遊”注:謂彡也,三遊別於旂九遊:旟七遊、旗六遊、旐四遊。
“襍帛,幅半異”注:《司常》曰:“通帛為旟,襍帛為物。”注云:“通帛謂大赤,從周正色,無飾。襍帛者,以帛素飾其側。白,殷之正色。凡九旗之帛,皆用絳。”按,許雲“幅半異”,直謂正幅半赤半白,鄭則雲“以素飾側”,《釋名》則雲“以襍色綴其邊為翅尾”,説各不同,似許為長。
“所㠯趣民”注:趣者,疾也。色純則緩,色駁則疾,故襍帛所以促民。
“故遽偁勿勿”注:遽,《韻會》作“宂遽”二字。“偁”舊作“稱”,今正。凡宂遽偁勿勿,此引伸假借。子下曰:“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亦是此例。
“𣃦,勿或從㫃”注:經傳多作物,蓋𣃦之譌字。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下】【勹部】勿;部外筆畫:2
(wù)《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文拂切,音物。《説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遊,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集韻》或作𣃦。
又通作物。《周禮·春官·司常》:九旗雜帛為物。
又《玉篇》:非也。《廣韻》:無也。《增韻》:毋也。《韻會》:莫也。《通志》:勿,州里之旗也。而為勿不之勿,借同音,不借義。《論語》:非禮勿視。朱注:勿者,禁止之辭。
又《韻會》:愨愛貌。《祭義》: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注:猶勉勉也。
又《六書正譌》:事物之物,本只此字,後人加牛以別之。
又《顏氏家訓篇》:書翰稱勿勿,不知所由。或妄言此匆匆之殘缺者。及考《説文》,乃知怱遽者稱為勿勿。《東觀餘論》:今俗勿中加點作匆,為怱遽字,彌失真矣。
(mò)又《正韻》莫勃切。音沒。掃塵也。《禮·曲禮》:䘏勿驅塵。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勹”首撇起筆於豎中線上端左側,收筆橫中線,㇆(橫折鈎)的橫段在橫中線上方,豎鈎段向左下斜行,鈎尖輕抵豎中線。第二、三撇與首撇撇勢平行,三撇撇尖上下對齊。豎起筆高於首筆,收筆低於撇筆。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wət
王力系統
m
ǐwət
董同龢系統
m
juə̆t
周法高系統
m
jwət
李方桂系統
m
jət
西漢


東漢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uət
擬音/王力系統

m
ǐuət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uət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uət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uət
擬音/陳新雄系統
ɱ
ǐuət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八物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文弗切
mjuət
集韻
入聲
八勿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文拂切
ɱiuət
入聲
十一沒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莫勃切
muət
禮部韻略


入聲






文拂切

增韻


入聲






文拂切



入聲






莫勃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合口呼

次濁

ʋu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葉務

洪武正韻

入聲
二質


次濁
文拂切
ɱət

入聲
二質


次濁
莫勃切
muət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八賓稟嬪畢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vo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u
213
陽平

xu
213
陽平
舊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u
21
陽平

o
21
陽平
舊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u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uə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v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fɤ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fai
323
陰入
文讀
fai
44
陰平
白讀
湘語
長沙
fu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xəu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u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vut
5
陽入

粵語
廣州
mɐt
2
陽入

粵語
陽江
mɐt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ut
5
陽入

閩語(閩南片)
潮州
mãĩ
11
陽去
俗讀,註解俗讀為唔和愛的合音
閩語(閩東片)
4
陽入

閩語(閩北片)
建甌
u
24
陰入
文讀
mo
22
陰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1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840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67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4-12-22]
  • 5.    平水韻 五物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15]
  • 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76-477
  • 7.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65
  • 8.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1043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71.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383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138.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521-1522.
  • 13.    勿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15]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