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勺,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讀作sháo,象形字,最早見於甲骨文 [2]  。本義為舀酒的用具,後來泛指一種有柄可以舀取東西的器具;引申可形容少量、細微;用作量詞表示一般物量名。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外文名
spoon
拼    音
sháo
注    音
ㄕㄠˊ
部    首
總筆畫
3
結    構
單一結構
平水韻
十藥 入聲 [4] 
字    級
一級字、常用字 [1] 
鄭    碼
rys
統一碼
基本區 U+52FA
倉頡碼
pi
四角號碼
27320
筆順編號
354
異體字
杓、汋、的、酌勺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2]
勺,象形字。古文字寫法來自甲骨文,字形像一把勺子,左上方小點為指事符號,表示勺子所舀的東西。漢代漢語中的“勺”整個字形代表勺子,左上角一撇代表勺把,右側包圍形筆畫橫折鈎代表勺子的邊緣,中間一點為指事符號,代表勺中所舀的東西。 [2]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5]
《説文》:“勺,挹取也,象形,中有實,與包同意。凡勺之屬皆從勺。”張舜徽約注:“此字當橫看,其形為“圖3”,乃具體象形也。許訓挹取,但就用言,自與酌同音同義。若訓器名,則當以杓為本字,應讀甫搖切。今語通稱挹取酒漿之器為瓢,即杓之古讀耳。”王力《古漢語字典》:“同源字:勺,酌。‘勺’與‘酌’是名詞和動詞的關係。舀酒的飲器叫做‘勺’;舀酒的動作叫做‘酌’。”馬承源主編《中國古代青銅器》(258頁):“勺:《説文》:‘勺,枓也,所以挹取也。’勺與鬥作用相似,其形當有區別,否則就枓、勺不分了。枓、勺皆有小杯,枓柄曲,則直柄有小杯者當是勺。”總之,勺是類似斗的舀酒和舀水之器具。 [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áo
名詞
舀東西的用具,有柄。古代多用以從樽中舀酒。
ladle
《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飲器,勺一升。”
清徐士鸞《宋豔·慚悔》:“景叔執爵,從容操西音言曰:‘覆侍講,只有此一勺裏。’”
洪深《劫後桃花》四:“罐子裏煨的雞肉海蔘等已是滾了,一個廚子取勺攪和着,加些作料。”如:銅勺;飯勺;勺子。
飯勺;炒勺;馬勺;勺水;勺鐸;勺飲
容量單位名。歷代不同。
a unit of a capacity
孫子算經》捲上:“十撮為一抄,十抄為一勺,十勺為一合。”
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引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

計量單位“升”的百分之一。


市勺
同“芍”。


勺藥
量詞
一般物量名。

皮日休以紫石硯寄魯望兼酬見贈》詩:“石墨一研為鳳尾,寒泉半勺是龍睛。”
蘇軾《西山詩和者三十餘人再用前韻為謝》:“願求南宗一勺水,往與屈賈湔餘哀。”

形容詞
形容少量、細微。

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詩:“行年過半世,功業無圭勺。”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予初誦實齋《通議》,即奮力求目錄書;得其一勺,以為知味。”
圭勺
zhào
名詞
通“趙”,古國名。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使韓山獻書燕王章》:“今齊王使李終之勺,怒於勺之止臣也。”整理小組注:“本書經常用‘勺’字代‘趙’,勺趙音相近。”

zhuó
名詞
古代樂舞名,相傳為周公所作。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
《漢書·董仲舒傳》:“當虞氏之樂莫盛於《韶》,於周莫盛於《勺》。”
魏源《〈小學古經〉敍》:“豈能真以《勺》、《象》之舞盡鐘律,灑掃之禮盡軍、賓哉。”
舞勺
古樂器。即籥。似笛而短小,可執之以舞。

《宋史·樂志七》:“禮備豆籩,樂諧簫勺。”

動詞
通“酌”,舀取。

《漢書·禮樂志》:“勺椒漿,靈已醉。”顏師古注:“勺,讀曰‘酌’。”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在那裏可以看他們利用水力搗碎稻草同竹條,用細篾簾子勺取紙漿作紙。”

通“酌”,調和。

《文選·宋玉〈招魂〉》:“瑤漿蜜勺,實羽觴些。”劉良注:“勺,和也。”一説勺為沾。 《楚辭》王逸注:“勺,沾也……言食已,復有玉漿以蜜沾之。”

通“酌”,取法。

漢書·禮樂志》:“《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顏師古注:“勺,讀曰‘酌’。酌,取也。”
[3]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挹取也。象形,中有實,與包同意。凡勺之屬皆從勺。之若切 [3] 

説文解字注

勺,枓也。
二字依玄應書卷四補。木部枓下雲勺也。此雲勺、枓也。是為轉註。考老之例也。考工記。勺一升。注曰。勺、尊鬥也。鬥同枓。謂挹以注於尊之枓也。士冠禮注亦云。尊鬥、所以𣂏酒也。今皆譌尊升。不可通矣。詩。酌以大斗。毛雲。長三尺。謂其柄。
所㠯挹取也。
所以二字依息夫躳傳顏注補顏之訓詁多取諸許也。挹者、抒也。勺是器名。挹取者、其用也。刪所以、則體用溷矣。
象形。中有實。與包同意。
外象其哆口、有柄之形。中一象有所盛也。與包同意、謂包象人褢子。勺象器盛酒漿。其意一也。李陽冰曰。勺從?裹之?。失之。勺象張口。豈同弇口哉。此字當依考工記上灼反、中庸市若反、篇、韻時灼市若切。大徐之若切。非也。今俗語猶時灼切。二部。俗作杓。凡勺之屬皆從勺。 [3] 

康熙字典

《唐韻》之灼切.《集韻》《韻會》《正韻》職略切。𠀤音灼。《説文》:挹取也。象形,中有實。徐曰:按禮記,一勺水之多,言少也。
又《廣韻》:周公樂名。《儀禮·燕禮》:若舞則勺。注:勺,頌篇告成,大武之樂歌也。《前漢·禮樂志》:周公作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集韻》或作汋。
又通作酌。《前漢·禮樂志郊祀歌》:勺椒漿。注:師古曰:勺,讀曰酌。
又《唐韻》市若切。《集韻》實若切。《韻會》是若切。《正韻》裳灼切。𠀤音芍。《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為飮器,勺一升。注:勺,尊升也。《儀禮·士冠禮》:勺觶角柶。注:勺,所以㪺酒也。《玉篇》:亦作杓。
又《韻會》:長勺,魯地名。勺字原刻從一不從丶。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隸書 隸書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全清
之若切/音杓
tɕjɑk
入聲

全濁
市若切/音酌
ʑjɑk
集韻
去聲

全清
之笑切
tɕiæu
入聲

職略切
tɕiɑk
入聲

全濁
實若切
ʑiɑk
入聲





陟略切

入聲

全清
丁歷切
tɛk
韻略

入聲





職略切


入聲





實若切

增韻

入聲





職略切


入聲





日灼切


入聲


全清
職略切
tʃiak

入聲


全濁
裳灼切
dʒ‘iak [8]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ok
王力系統
ʑ
ǐauk
董同龢系統
ʑ
jɔk
周法高系統
d
jawk
李方桂系統
d
jakw


jak


ja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ʑ
i̯ak
擬音/王力系統

ʑ
ǐak
擬音/董同龢系統

ʑ
jɑk
擬音/周法高系統

iɑk
擬音/李方桂系統

ź
jak
擬音/陳新雄系統

ʑ
ǐɑk [9-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