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勢(拼音:sh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最早形體為《説文解字》小篆,字形從力,埶(yì,“藝”的初文)聲。“勢”的本義指可以壓制或控制別人的力量,特指權力。引申指可以影響、控制人的客觀力量,又引申泛指局面、形勢,再引申為姿態、樣子。“勢”還指男性及雄性動物的生殖器官。 [12] 
中文名
拼    音
shì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RVRL(86);RVYE(98) [1] 
倉    頡
QIKS [1] 
鄭    碼
DQSY [1] 
筆    順
橫、豎鈎、提、撇、橫斜鈎、點、橫折鈎、撇
字    級
一級(編號:0977)
平水韻
去聲八霽 [3] 
總筆畫
2+6(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5542₇
統一碼
52BF [1] 
注音字母
ㄕˋ
異體字
㔟、𫝑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筆順編號
12135453

文字源流

“勢”的字形演變 “勢”的字形演變
勢字繁體作勢,下部以“力”為形旁,表示與力量有關;上部以“埶”為聲旁,表示讀音與此相近。勢(勢)這個字產生較晚,最早見於東漢時期,如東漢張芝的書帖、三國鍾繇的《宣示表》書帖中均有“勢”字,可知勢字東漢已在流行。但東漢許慎的《説文解字》中沒有收錄這個字,因為勢字在當時還只是一個俗字,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在漢代以前的典籍中,勢字一般寫作埶。如1993年湖北荊門市郭店鄉的戰國楚墓中出土的《老子》竹簡中有這樣的話:“埶大象,天下往。”這是説勢力強大的地方,天下的人們就會歸附。這裏的埶字就是勢力的意思。1972年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西漢墓中出土的《孫臏兵法》竹簡中,所有的勢字都寫作埶。今人看到的漢代以前的傳世典籍中的勢字,是後人在傳抄刻印的過程中用後世通行的字改寫的結果,並不是作品產生時代的原貌。由於埶的意思是勢力,為了表示意義的明確,東漢時期人們又在埶字下面加了個力字,以凸現該字與力量的關係。今“勢”簡化作“勢”,上部與“執”的簡化字“執”相同。 [11] 
勢的本義是勢力或權勢。東漢趙壹《刺世疾邪賦》:“法禁屈撓於勢族,恩澤不逮於單門。”“勢族”指有權有勢的家族。從“勢”的本義,可以看到“勢”是“位”與“力”的結合,其引申義也由這兩個義素而產生。
由“位”義引申為人或物所處的地位、位置。《韓非子·孤憤》:“處勢卑賤,無黨孤特。”這裏“勢”指人的地位。《論衡·率性》:“人間之水污濁,在野外者清潔。俱為一水,源從天涯,或濁或清,所在之勢使之然也。”這裏“勢”指物的位置。現代物理學中“勢”是隨空間位置而變化的函數,“勢能”是由物體所處的位置(或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其名稱的由來,與“勢”字所含有的位置義一脈相承。
“勢”所表示的“位”是一種客觀存在,由此引申指自然界或物體的外部形貌。如《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又如山勢、地勢。
由物體的外部形貌又引申出兩個意義。其一,由靜態發展為動態,即表示事物(自然界、社會)發展的狀況和趨向。如《孟子·公孫丑下》:“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又如“局勢”指一個時期內政治、軍事等方面發展的狀況;“趨勢”指事物發展的動向;“勢必”是根據當前的狀況推測必然會怎樣。再如形勢、時勢、情勢、勢頭、勢如破竹、勢不可擋。其二,引申為特指人的姿態、樣子。如:姿勢、手勢、加勢、裝腔作勢。
“勢”由“力”義,則引申為“事物所顯示出的力量”,即氣勢、聲勢。如火借風勢,風助火勢,水勢浩大。這裏的風勢、火勢、水勢指的是風、火、水的威力。勢均力敵則是指雙方的力量相當,不分高低。
此外,男性或雄性動物的生殖器官也稱“勢”。《太平御覽》卷六百四十八引漢鄭玄《尚書緯·刑德放》:“割者,丈夫淫,割去其勢也已。”又如割去動物的生殖器叫“去勢”。“勢”的這一意義應也和“力量”的意義有關。因為作為有性的區別的人,一旦無“勢”,就成了不完整的人。動物亦如此。 [12]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勢力,在經濟、政治或軍事方面的力量
power;
authority
《尚書·君陳》:“爾惟弘周公丕訓,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
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布衣之士,身居窮約,不借勢於王公大人,則無以成其志。”
權勢;得勢;勢均力敵趨炎附勢
事物發展的狀況或情勢
situation;
tendency;
opportunity
《孟子·公孫丑上》:“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史記·高祖本紀》:“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趙樹理《實幹家潘永福》:“潘永福同志見勢不好,跳下去一把把他抓出來。”
局勢;時勢;大勢所趨;審時度勢
勢頭,事物力量表現出的來的走向
force;
influence
《商君書·禁使》:“今夫飛蓬遇飄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
《明史·李自成傳》:“自成初為迎祥裨將,至是勢大盛。”
魯迅《斯巴達之魂》:“初日上,征塵起。睜目四顧,惟見如火如荼之敵軍先鋒隊,挾三倍之勢,潮鳴電掣以陣於斯巴達軍後。”
火勢;風勢;攻勢;勢如破竹
自然界或物體的形貌
form
《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唐·杜甫《玉堂觀》:“江光隱見黿鼉窟,石勢參差烏鵲橋。”
明·魏學洢《核舟記》:“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山勢;地勢
姿態;樣子
posture
五代·牛希濟《臨江仙》詞之五:“凌波羅襪勢輕輕。煙籠日照,珠翠半分明。”
《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做張做勢,喬模喬樣。”
明·單本《蕉帕記·鬧釵》:“你看他妖精勢,怎麼不像個紅娘。”
手勢;架勢;姿勢;裝腔作勢
男性或雄性動物的生殖器官
《太平御覽》卷六四八引漢·鄭玄《尚書緯·刑德放》:“割者,丈夫淫,割其勢也已。”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鐵布衫法》:“又出其勢,即石上,以木椎力擊之,無少損。”
去勢
文體名
《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一·文章緣起》:“然王得臣為嘉佑中人,而所作《麈史》有曰:梁任昉集秦漢以來文章名之始,目曰《文章緣起》。自《詩》《賦》《離騷》至於勢、約,凡八十五題,可謂博矣。”
《草書勢》;《隸勢》
物理學名詞。亦稱“位”。描寫“場”的一種量。根據它可以算出在某範圍內任一點的強度或速度的不同函數中的任一函數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三】【力部】舒制切
盛力權也。從力埶聲。經典通用埶。 [6]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部】 勢;部外筆畫:11
唐韻》舒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𠀤音世。《説文》:盛權力也。《孟子》:好善而忘勢。
又《廣韻》:形勢。《易·坤卦》:地勢坤。
又《增韻》氣燄也。《書·君陳》:毋倚勢作威。
又《韻會》:外腎為勢。宮刑,男子割勢。
又《韻補》葉式列切,音設。木華《海賦》:羣山即略,百川潛碟。泱莽澹濘,騰波赴勢。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2BF;下:U+52E2) 字形對比(上:U+52BF;下:U+52E2)

書寫提示

“執”寬“力”窄。“執”居上半格;“扌”,亅(豎鈎)過橫中線;“丸”居右上格;撇筆撇尖過田字格中心。“力”,居下半格;𠃌(橫折鈎)的豎鈎段向左斜行,鈎尖輕接豎中線;末筆撇起筆于田字格中心下側,撇尖與鈎底持平。 [9]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丗(世)
去聲
十三祭

開口呼
全清
舒制切
ɕjæi
集韻
丗(世)
去聲
十三祭
開口呼
次清
始制切
ɕiæi
禮部韻略

去聲





始制切

增韻

去聲





始制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ʂ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中智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寘


全清
始制切
ʃie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威偉畏
(參考資料:漢典 [8]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i̯ad
先秦
王力系統
ɕ
ǐat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ɕ
jæ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tʰ
jia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th
jadh
西漢



東漢





jad


ja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祭霽

jiɑd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祭霽

jiɑd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祭霽

jiæ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ɕ
i̯ɛ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ɕ
ǐɛ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ɕ
jæ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ɕ
iæ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ś
jä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ɕ
ǐɛi
(參考資料:漢典 [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ʅ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ʅ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ʅ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ɿ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ɿ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ʅ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ɿ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sɿ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sei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sɿ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ʂʅ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sɿ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sɿ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ʃɐi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ʃɐi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e
11
陰去
文讀
si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i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ie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i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0]  、漢典 [8]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17]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0-28]
  • 3.    平水韻 八霽 勢  .搜韻[引用日期2023-09-19]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193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411-412
  • 6.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18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49
  • 8.    勢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9-19]
  • 9.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14
  • 1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69
  • 11.    楊琳編.漢字形義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333
  • 12.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712-7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