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勞勞亭

(歷史古蹟)

鎖定
勞勞亭,又名勞樓、勞勞樓、望遠樓、望遠亭、遠望樓、臨滄觀,坐落於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臨近南京市著名建築新亭,是一座始建於三國東吳時期的著名歷史古蹟,自古以來即是來往其地行人分別、相送的場所,歷代文人騷客亦多以之為題寫作賦詩,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勞勞亭》一詩最為著名。
中文名
勞勞亭
外文名
Many pavilions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始建時間
三國東吳時期

勞勞亭歷史記載

勞勞亭地理環境

在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中,對“勞勞亭”的描述如下:“勞勞亭在今江蘇南京市古新亭南;舊説即新亭,誤。三國吳築,為送別之所。” [1]  根據以上描述,可以至少了解到關於“勞勞亭”的四個信息:
第一,勞勞亭坐落於今江蘇南京市。
第二,勞勞亭始建於三國東吳時期。
第三,勞勞亭的性質乃是行人送別之所。
第四,勞勞亭與新亭臨近且二者曾混淆。
由於這四個信息解決了關於“勞勞亭”這個建築物的四個基本問題,即地理位置、始建時間、建築性質、相關問題,因而以上四個信息對於瞭解“勞勞亭”這個建築物而言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然而,對於全面瞭解一個建築物而言,這是顯然不足的。一般來説,要全面瞭解某一建築物,需要解決的是六個問題,即建築名稱、地理位置、始建時間、歷史沿革、建築性質和相關問題。依循以上基本要求,將下文其分為六個部分,分別來説明建築名稱、地理位置、始建時間、歷史沿革、建築性質和臨近建築這六個問題。

勞勞亭一:建築名稱

“勞勞亭”之所以稱之為“勞勞亭”,並非偶然而來,乃是有其必然性的。
在古代漢語中,“勞”字可以通“遼”字。《廣韻蕭韻》:“遼,《説文》:‘遠也。’或作‘勞’。”《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東漢鄭玄箋:“山川者,荊舒之國所處也,其道里長遠,邦域又勞勞廣闊,言不可卒服。”孔穎達疏:“‘維其高矣’還是‘漸漸之石’高也,則知‘維其勞矣’是‘山川悠遠’之‘勞勞’也。故曰‘山川者,山川者,荊舒之國所處也,其道里長遠,邦域又勞勞廣闊’……廣闊遼遠之字,當從遼遠之遼,而作勞字,以古之字少,多相假借。”其他古書中也有“勞”字通“遼”字的用例,如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註》(齊魯書社一九八一年版):“勞,借為‘遼’字,有廣闊遼遠的意思。”
“勞”通“遼”而有遼遠義,重言“勞勞”則可描寫遼遠貌或遠離貌,《孔雀東南飛》中的“勞勞”即這種用法。秦漢典籍中,重言“勞勞”最早的用例即《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這句詩出現的語境是送別,後來“勞勞”成為古人的送別語,古人稱送別的地方如江渚、亭子等為“勞勞渚”或“勞勞亭”,如《樂府詩集卷四六華山畿二十五首》之十九:“相送勞勞渚,長江不應滿,是儂淚成許。”唐代僧皎然《塞下曲》之一:“寒塞無因見落梅,胡人吹入笛聲來。勞勞亭上春應度,夜夜城南戰未回。”但“勞勞”雖為送別語,其意義仍源於遼遠或遠離。《太平御覽卷一七九觀》:“丹陽郡秣陵縣新亭隴有遠望樓,又名勞勞樓,宋改為臨滄觀,行人送別之所。”這裏“遠望樓”又名“勞勞樓”,説明“勞勞”與遠望之意義相關。大凡送別,親人離去,送者目送遠望,客人和主人相互揮手,故同一送別樓,或叫“遠望樓”,或叫“勞勞樓”。 [2] 

勞勞亭二:地理位置

“勞勞亭”,按《辭海》所言,“在今江蘇南京市古新亭南”。
對於這一點,從《景定建康志》、《至大金陵新志》、《萬曆應天府志》、《正德江寧縣誌》、《康熙江南通志》、《嘉慶新修江寧府志》、《光緒續纂江寧府志》等地方誌書和《輿地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地理史籍,以及李白、皎然等詩人詩作中均可得到印證。然而,按《辭海》所言,至多可知“勞勞亭”的大致位置,而對於瞭解其具體位置卻實無幫助。而通過查閲以上所提及的地方誌書、地理史籍,得到關於“勞勞亭”的具體位置的描述如下:
《輿地志》:“秣陵縣新亭隴上有望遠樓。” [3] 
《太平寰宇記》:“臨滄觀,在勞山。” [4] 
《輿地紀勝》:“臨滄觀,在勞勞山上……。” [5] 
《景定建康志》:“望遠樓,在江寧縣西南八里。……《輿地志》雲:‘新亭隴上有望遠樓。’” [6] 
《景定建康志》:“勞勞亭,在城南十五里,……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輿地志》:‘新亭隴上有望遠亭’”;“臨滄觀,今城南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輿地志》:‘丹陽郡秣陵新亭隴上有望遠樓’……李白《勞勞亭詩序》:‘在縣南十五里。’” [7] 
在以上兩條資料中,“望遠樓,在江寧縣西南八里”的描述,與“勞勞亭,在城南十五里”、“臨滄觀,在縣南十五里”的描述看似矛盾,實際上卻並無衝突,因為前者是以江寧縣為視閾,後二者是以建康府為視閾,所指應為一處。
至大金陵新志》:“望遠樓在江寧縣西南八里,《輿地志》雲:‘新亭隴上有望遠樓。’” [8] 
萬曆應天府志》:“勞勞亭在舊縣治西南八里,勞勞山上。……《輿地志》雲:‘新亭壘上有望遠樓。’” [9] 
《正德江寧縣誌》:“望遠樓在舊縣治西南八里,……亭在勞勞山上。《輿地志》:‘新亭隴上,有望遠樓。’” [10] 
《康熙江南通志》:“勞勞亭,在(江寧)府,……吳置亭在勞勞山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 [11] 
《嘉慶新修江寧府志》:“望遠樓在江寧縣西南八里,新亭壘上”;“勞勞亭,舊説本吳時建在勞勞山上。” [12] 
綜合這些描述,對與“勞勞亭”的具體位置可以作這樣的結論:“勞勞亭,在江寧縣治西南八里,亦在在城(建康府城)南十五里,勞勞山(或言新亭壘、新亭隴,應指一處)。”而據相關資料顯示,江寧縣治故址在今南京市朝陽宮附近,因而,可以推知“勞勞亭”應在今南京市朝陽宮西南八里的某處山坡之上。

勞勞亭三:始建年代

“勞勞亭”,依《辭海》“三國吳築”,似應無誤。
《太平寰宇記》:“吳所築。” [4] 
《景定建康志》:“吳置亭在勞勞山上。” [7] 
《至大金陵新志》:“吳置亭在勞勞山上。” [8] 
《康熙江南通志》:“吳置亭在勞勞山上。” [11] 
《嘉慶新修江寧府志》:“勞勞亭,舊説本吳時建在勞勞山上。” [12] 
以上資料皆明確指出“勞勞亭”為“三國吳築”,皆是明證。尤其是成書於南朝梁、陳的《輿地志》,距離吳國滅亡不過二百餘年,似應可信。而通過一些旁證,如唐朝李白、皎然等詩人所寫關於“勞勞亭”的詩作和成書於南齊的《宋書》中所記:“元徽二年五月,休範於新林步上,及新亭壘,自臨城南,於臨滄觀上,以數十人自衞” [13]  ,也能推知,“勞勞亭”至晚在南北朝時期已建成,故其始建年代至少應在吳、晉之間。

勞勞亭四:歷史沿革

“勞勞亭”,《辭海》中之描述純屬靜態,未曾言及其動態變化,即歷史沿革。而經查閲以上所提及地方誌書、地理史籍可知,一般而言,“勞勞亭”的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即望遠樓(望遠亭、勞勞樓)時期、臨滄觀時期、勞勞亭時期。
其一,望遠樓(望遠亭、勞勞樓)時期,即始建時期至南朝宋元嘉年間。
《輿地志》:“秣陵縣新亭隴上有望遠樓,又名勞勞樓。” [3] 
《景定建康志》:“《輿地志》雲:‘新亭隴上有望遠樓。’” [6] 
《景定建康志》:“《輿地志》:‘新亭隴上有望遠亭’”;“《輿地志》:‘丹陽郡秣陵新亭隴上有望遠樓。’” [7] 
《至大金陵新志》:“《輿地志》雲:‘新亭隴上有望遠樓。’” [8] 
《萬曆應天府志》:“《輿地志》雲:‘新亭壘上有望遠樓。’” [9] 
《正德江寧縣誌》:“《輿地志》:‘新亭隴上,有望遠樓,古勞勞亭基。’” [10] 
其二,臨滄觀時期,即南朝宋元嘉年間至命名“勞勞亭”時期。
《輿地志》:“宋改為臨滄觀。” [3] 
《太平寰宇記》:“宋……,中間名臨滄觀。” [4] 
《景定建康志》:“《輿地志》雲:‘宋元嘉中改名臨滄觀。’” [6] 
《景定建康志》:“《輿地志》:‘宋元嘉中改名臨滄觀’”;“《輿地志》:‘宋改為臨滄觀。’” [7] 
《至大金陵新志》:“《輿地志》雲:‘宋元嘉中改名臨滄觀。’” [8] 
《萬曆應天府志》:“《輿地志》雲:‘宋元嘉中改名臨滄觀。’” [9] 
《正德江寧縣誌》:“《輿地志》:‘宋元嘉中改名臨滄觀。’” [10] 
《嘉慶新修江寧府志》:“宋元嘉中改名臨滄觀。” [12] 
其三,勞勞亭時期,即命名“勞勞亭”時期(疑為南朝齊、梁時期)至今。
《輿地紀勝》:“今名勞勞亭。” [5] 
《景定建康志》:“《輿地志》雲:‘今名勞勞亭’是也。” [6] 
《景定建康志》:“《輿地志》:‘又改名勞勞亭。’” [7] 
《至大金陵新志》:“《輿地志》雲:‘今名勞勞亭。’” [8] 
《嘉慶新修江寧府志》:“後名勞勞亭。” [12] 
在以上資料中以《輿地志》為最早,“今”字應指其作者所在時期,而《輿地志》作者顧野王生活在南朝齊、梁時期,故而可以推知,命名“勞勞亭”時期應即南朝齊、梁時期。
然而,在這些資料中也有一些不符合這三個時期劃分的地方。
《景定建康志》:“《輿地志》:‘新亭隴上有望遠樓,又名勞勞亭。’” [7]  在此處,望遠樓與“勞勞亭”相通,似乎説明望遠樓(望遠亭、勞勞樓)時期,“勞勞亭”之名也同時存在。
《萬曆應天府志》:“《輿地志》雲:‘新亭壘上有望遠樓,宋元嘉中改名臨滄觀,即古勞勞亭故基。’” [9]  在此處,“古”與“故基”似乎説明改稱臨滄觀之前,已有“勞勞亭”之名。
《正德江寧縣誌》:“《輿地志》:‘新亭隴上,有望遠樓,古勞勞亭基。’” [10]  與之前相同,“古”與“基”又似乎説明,望遠樓之前,已有“勞勞亭”之名。

勞勞亭五:建築性質

“勞勞亭 ”,《辭海》:“為送別之所”,無誤。
《輿地志》:“行人分別之所。” [3] 
《太平寰宇記》:“謂之勞勞亭,古送別所。” [4] 
《景定建康志》:“《輿地志》雲:‘行人送別之所。’……李白《勞勞亭詩序》:‘古送別之所。’” [7] 
《至大金陵新志》:“勞勞亭,古送別之所。” [8] 
《康熙江南通志》:“勞勞亭,古送別之所。” [11] 
而歷代文人關於“勞勞亭”之詩歌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單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有兩首關於“勞勞亭”送別的詩歌,一是《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二是《勞勞亭歌》:“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傍。”

勞勞亭六:相關問題

“勞勞亭”,《辭海》中提到了“勞勞亭在今江蘇南京市古新亭南”、“舊説即新亭,誤”這樣兩句話。由此可知,“勞勞亭”與新亭相臨近(在其南側或南方),且二者曾經被誤認為同一物。針對這個問題,單獨作出説明。
《辭海》對“新亭”描述如下:“新亭,故址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南。三國吳築。東晉時為朝士遊宴之地。地近江濱,依山為城壘,為軍事及交通重地。南朝宋孝武帝即位於此,因改名中興亭,通常仍通稱‘新亭’。南宋建炎四年(一一三零年)岳飛大破金兀朮於此。後廢。”關於新亭還有一個稱為“新亭對泣”事件,《辭海》描述如下:“新亭對泣,《晉書王導傳》:‘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對泣。周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視而泣,惟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對泣邪?’眾收淚而謝之。’” [14] 
首先,關於“勞勞亭”與新亭之間的方位問題。
《景定建康志》:“新亭,去城西南十五里。” [7] 
《至大金陵新志》:“新亭,去城西南十五里。” [8] 
《萬曆應天府志》:“新亭,去城南十五里。” [9] 
《正德江寧縣誌》:“新亭,去城南十五里。” [10] 
《康熙江南通志》:“新亭,在府城西南十五里。” [11] 
結合地理位置中對“勞勞亭”所下的結論:“勞勞亭,在江寧縣治西南八里,亦在在城(建康府城)南十五里,勞勞山(或言新亭壘、新亭隴,應指一處)。”可知,“勞勞亭”正在新亭南方。然而,在《太平寰宇記》和《輿地紀勝》中,情況卻有些不一樣。
《太平寰宇記》:“臨滄觀,在勞山。山上有亭七間,名曰新亭。吳所築,宋改為新亭,中間名臨滄觀。” [4] 
《輿地紀勝》雲:“臨滄觀,在勞勞山上有亭七間,名曰新亭,中間臨滄觀。” [5] 
這兩條資料顯示,新亭與“勞勞亭”在同一處,且新亭包含“勞勞亭”,“勞勞亭”乃是新亭七亭之一。因而,在此處“勞勞亭”與新亭合一了,可以説“勞勞亭”與新亭之間沒有任何方位關係,也可以説新亭在“勞勞亭”南側或者北側。
其次,關於“勞勞亭”與新亭之間的混淆問題。
在《景定建康志》、《至大金陵新志》、《萬曆應天府志》、《正德江寧縣誌》、《康熙江南通志》、《嘉慶新修江寧府志》中,“勞勞亭”與新亭皆是分目敍述,且內容並不交叉,沒有混淆二者的可能。而在《道光上元縣誌》、《同治上江兩縣誌》中二者則均未被記載。然而在《光緒續纂江寧府志》中卻有了如下記載:“古新亭矣,即勞勞亭,今無一存矣。” [15]  很明顯,“勞勞亭”與新亭在《光緒續纂江寧府志》中才被混淆。
由以上資料,大概可以推測出《光緒續纂江寧府志》中混淆二者的原因應是:在《道光上元縣誌》、《同治上江兩縣誌》闕記“勞勞亭”與新亭之後,《光緒續纂江寧府志》修撰者發現此問題,加以補記,但因時間相去已久而出現錯誤。
而在《太平寰宇記》和《輿地紀勝》中,情況依然有些不一樣。除了上文已提及的將新亭與“勞勞亭”合一的問題之外,《太平寰宇記》和《輿地紀勝》之後的記載也有一些怪異。
《太平寰宇記》:“臨滄觀,……晉周顗與王導等當春日登之會宴,顗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即此也。謂之勞勞亭,古送別所。” [4] 
《輿地紀勝》雲:“臨滄觀,……晉周顗、王導等登之,顗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即此也,今名勞勞亭。” [5] 
很明顯,在《太平寰宇記》和《輿地紀勝》中因之前將新亭與“勞勞亭”合為一體,因而將關於新亭的“新亭對泣”的典故一併移植到了“勞勞亭”之上,成了“勞亭對泣”。由此也可以推知,“勞勞亭”與新亭不應為同一物。

勞勞亭相關詩詞

勞勞亭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帆影
明·張回
勞勞亭次別,無計共君歸。
一葉隨風去,孤帆挾浪飛。
目窮河鳥亂,望斷浦雲非。
只在天涯畔,傷心隔翠微。
塞下曲二首(其一)
唐·皎然
寒塞無因見落梅,胡人吹入笛聲來。
勞勞亭上春應度,夜夜城南戰未回。
題勞勞亭
宋·胡仲弓
流水無情去不還,白楊青草滿前山。
古今多少興亡事,人自勞勞亭自閒。
金陵雜興二百首(其一百五十九)
宋·蘇泂
一派嬌波入翠溟,垂楊只似古來青。
未能草草歸家去,怕上勞勞送別亭。
勞勞亭
宋·楊備
柳風飛絮自徵袍,望遠樓中望眼高。
幾許江南名利客,灰塵滿面日勞勞。
金陵絕句
明·皇甫涍
長幹已過落花辰,滿地楊花不見春。
強折垂楊送歸客,勞勞亭畔共沾巾。
勞勞亭送客
明·柳應芳
勞勞亭下路東西,翻遣行人到此迷。
山鳥似經離別過,至今不敢盡情啼。
金陵送客
明·湯珍
紫鳳台高飛綺塵,柳條如帶綰離人。
勞勞亭下南遊路,腸斷王孫碧草春。
紀遊二首(其二)
明·張獻翼
萍聚長幹興未窮,勞勞亭外起寒風。
只今海內稱兄弟,半在當筵氣概中。
勞勞亭
宋·馬之純
誰把勞勞目此亭,從來於此送人行。
三杯別酒傾桑落,一曲離歌唱渭城。
此到伊邊還幾日,不知何日是歸程。
分攜更復憑高望,滿目青山萬疊橫。
金陵詠懷古蹟四首(其三)
明·費元祿
八月金陵天氣涼,勞勞亭畔雨花香。
誰家別淚沾紅粉,幾處秋風起白楊。
沽酒城邊頻繫馬,聞歌道上總思鄉。
古今無恙東流水,多少行人為斷腸。
勞勞亭歌
唐·李白
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傍。
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
我乘素舸同康樂,朗詠清川飛夜霜。
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
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
寓治谷城寄京華親友
明·黃哲
金陵別時春已半,含桃吹花鶯語亂。
羣公送客勞勞亭,王事驅馳不敢緩。
折腰從政真可憐,貂裘欲敝寒無氈。
青徐古道暗荊棘,二月黃河水塞川。
戰場蔓草縈白骨,城都蕭條狐兔窟。
柳塞胡笳夕厭聞,花門突騎時還出。
獵火荒涼夜合圍,聊城關外羽書飛。
將軍轉戰略邢魏,歷下遊兵分道歸。
瘡痍未復更顛蹶,忍看呻吟日流血。
朝耕暮戰同死生,撫字無才政多拙。
有時登高望遠山,浮雲萬里何當還。
令人卻憶魯連子,一箭成名東海間。
題赤城霞圖送友歸台
明·張羽
結髮好名山,遨遊遍吳楚。
東遊不到天台路,長憶興公賦中語。
赤城煥高霞,翩然空中舉。
靈溪碧草春悽悽,瀑水和風響秋雨。
我欲振金策,飄颻凌九垓。
遊神不死庭,回光眺瓊台。
手招丹丘人,共卧石上苔。
紅顏去人不復返,老大求仙嗟已晚。
生今一去愁人心,贈生《赤城圖》,聽我赤城吟。
勞勞亭下一杯酒,離愁萬里生秋陰。
客車明日當早發,雲帆孤飛度東越。
國清寺前千尺松,歲晚應歸望山雪。
道逢寒山子,為寄相思情未絕。
山人若欲知我心,五界峯頭看明月。
念奴嬌·勞勞亭
清·鄭燮
勞勞亭畔,被西風一吹,逼成衰柳。
如線如絲無限恨,和風和煙僝僽。
江上征帆,尊前別淚,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盡,斜陽脈脈悽瘦。
半生圖利圖名,閒中細算,十件常輸九。
跳盡胡孫妝盡戲,總被他家哄誘。
馬上旌笳,街頭乞叫,一樣歸烏有。
達將何樂?窮更不如株守。
參考資料
  • 1.    夏徵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彩圖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1308頁
  • 2.    方有國.《孔雀東南飛》“勞勞”義辨[J].語文建設:2007,Z1:98-99
  • 3.    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華書局,1961年:第193頁
  • 4.    樂史.《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7年:第1791頁
  • 5.    王象之.《輿地紀勝》:中華書局,1992年:第764頁
  • 6.    馬光祖、周應合.《景定建康志》:中華書局,1990年:第21卷
  • 7.    馬光祖、周應合.《景定建康志》:中華書局,1990年:第22卷
  • 8.    張鉉.《至大金陵新志》:中華書局,1990年:第12卷
  • 9.    汪宗伊、王一化.《萬曆應天府志》:齊魯書社,1996年:第21卷
  • 10.    王誥、劉雨.《正德江寧縣誌》: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06卷
  • 11.    于成龍.《康熙江南通志》:東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03卷
  • 12.    呂岩昭、姚鼐.《嘉慶新修江寧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09卷
  • 13.    沈約.《宋書》:中華書局,1974年:第69卷
  • 14.    夏徵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彩圖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2549頁
  • 15.    蔣啓勳、汪士鐸.《光緒續纂江寧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08卷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