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勝(拼音:shèng,shēng,xī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勝和它的繁體字“勝”原是兩個不同的字。勝最古形體為小篆,原讀作xīng,同“腥”。“勝”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力,乘聲,後演變為朕(zhèn)聲,本義指能擔當起來,後引申為禁得起,又引申為完了、沒有了。還引申指克敵制勝,又引申為超過、勝過。唐宋以後,“勝”也作形容詞用,引申表示優美的、優雅的。“勝”後簡化為“勝”。舊時“勝(勝)”在表示勝任一義時讀作shēng,在表戰勝義時讀作shèng。現以上二義均讀作shèng。在讀shēng時,現指一種有機化合物,也叫“肽”。 [21] 
中文名
拼    音
shèng,shēng,xīng
繁    體
勝(僅shèng音)
部    首
[4] 
五    筆
ETGG [1] 
倉    頡
BHQM [1] 
鄭    碼
QMC [1] 
筆    順
撇、橫折鈎、橫、橫、撇、橫、橫、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594) [2] 
平水韻
去聲二十五徑(shèng),下平十蒸(shēng) [3] 
總筆畫
4+5
四角碼
7521₀ [1] 
統一碼
80DC [1] 
筆順編號
351131121
注音字母
ㄕㄥˋ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𠙟、𠅫、𡕲、𢾶、𠢧、𠙠

文字源流

“勝”的簡化字作“勝”,但“勝”與“勝”本來是不同的兩個字。前者表示能夠承擔,經得住,詞義引申表示勝任,名勝,屬於一個獨立完整的詞義系統。後者本讀作xīng,是後起字“腥”所表示意義的本字。
【甲組】“勝”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甲組】“勝”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勝原本是腥臊的腥字。《説文解字》:“勝,犬膏臭(xiù)也。”意思是説勝字的本義指狗肉的腥臊氣味。從文字構造來看,勝字的左邊並不是月亮的月,而是“”字的變形,表明勝字跟肉有關;右邊的“生”字既表示讀音,同時也兼表生肉之義,這是因為生肉的腥氣要比熟肉大得多。勝字古代很少使用,腥臊義一般用腥字。 [21-22] 
【乙組】“勝”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乙組】“勝”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勝利的勝字,古代寫作“勝”。“勝”在戰國文字中寫作乙組圖1,上部為聲符“乘”,下部為意符“”。“勝”本為勝任之義,就是承擔得起、禁得起的意思,勝任靠的是力量,故從力。
“勝”字發展到秦代小篆(乙組圖2),其聲旁被替換為“朕”。在結構上,其意符“力”放在聲符“朕”的右下角,比較特殊。此字古今字形主要的變化有兩點:第一點是其聲符“朕”本從“舟”,隸變後逐漸混同於“月”,這與“服”字本從“舟”而後變成從“月”是一樣的道理。現代漢字偏旁“月”除了由“舟”演變來的以外,還有的是從“肉”演變來的,如“胡”“腸”“膏”等字便是。當然有的字從“月”,本來就是從古“月”字演變而來的,如“期”“明”“朗”等字都是。這些本來不同的偏旁,後來混同為一,是隸變楷化造成的結果。第二點是〔圖A〕—〔圖B〕—〔圖C〕的變化,由彎曲線條變為平直線條,由斷筆變成連筆。這個也是隸變和楷化的結果。
由“勝”字的動詞性含義為起點,引申出“戰勝(勝)”“勝(勝)利”等詞義。此後,由戰勝(勝),勝(勝)利之義引申出超過、勝(勝)過的意義,以此為轉折點,“勝”字引申出形容詞性含義。形容事物優越、美好,優越、美好進一步引申出名詞性含義“特指優美的山水或古蹟”,“名勝(勝)”一詞由此產生。 [22]  [23] 
近代以來,漢字簡化,將“勝”字形體簡化為“勝”,與表示“犬膏臭或東西未熟氣味”義的“勝”字共用一個形體。但在語言和詞彙發展的過程中,“勝”字所代表的詞義豐富且較為強勢,逐漸將“勝”字的本義擠壓到一邊。漸漸地,“勝”字表示犬膏臭或東西未熟氣味的含義為人們忘卻,單表示“勝”字所代表的詞義。
自此,“勝”作為繁體字被保留在文獻中,日常使用中以簡化字“勝”為主。“腥”作為後起字,承擔起了“勝”字的本義,也為大眾所接受。 [23]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èng
動詞
(舊讀shēng)能夠承受;禁得起
bear
《詩經‧商頌‧玄鳥》:“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魯迅《書信集‧致韋叢蕪》:“投稿者多是窮的,往往直接問我,或發牢騷,使我不勝其苦。”
勝任;不勝其煩
(舊讀shēng)盡
exhausted;
completely
《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唐·韓愈《送鄭尚書序》:“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於中國,不可勝用。”
不勝其數;不勝枚舉
凌駕;欺凌
《易‧漸卦》:“婦三歲不孕,終莫勝之。”
《管子‧君臣上》:“是以上及下之事謂之矯,下及上之事謂之勝。”
贏;打敗對方(跟“負”“敗”相對)
defeat
《管子‧七法》:“不能強其兵者,而能必勝敵國者,未之有也。”
《孫子‧謀攻》:“上下同欲者勝。”
得勝;取勝;勝算;克敵制勝
強過;超過
surpass;
prevail
《尚書‧五子之歌》:“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
白居易《憶江南三首》其一:“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優勝
剋制;制服
check;subdue
《孫子‧謀攻》:“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國語‧晉語四》:“尊明勝患,智也。”
通“稱”。 稱頌。
《管子‧君臣下》:“夫臣人者,受君高爵重祿,治大官,倍其官,遺其事,穆君之色,從其欲阿而勝之,此臣人之大罪也。”
相當;相符(一説通“稱”)
《國語‧晉語四》:“中不勝貌,恥也。”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
形容詞
指被滅亡的
《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陰訟,聽之於勝國之社。”
勝國;勝朝
形容事物優越、美好
wonderful
《荀子‧強國》:“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勝景;勝地
同“盛”。興盛;旺盛
《管子‧治國》:“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
魯迅《書信集‧致曹白》:“但是您似乎感情太勝。”
名詞
優美的景物或境界
wonder
唐·柳宗元《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見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勝。”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只因覽勝探奇,不顧山遙水遠。”
名勝;覽勝;引人入勝
古代婦女戴在頭上的一種首飾
《山海經‧西山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唐·杜甫《人日》詩之二:“樽前柏葉休隨酒,勝裏金花巧耐寒。”
方勝
織布機上持經線的軸
《淮南子·泛論》:“伯余之初作衣也,錟麻索縷,手指掛,其成猶網羅。後世之為機杼勝復,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排形禦寒。”
shēng
量詞
通“升”。容量單位。
liter
《商君書‧賞刑》:“贊茅、岐周之粟,以賞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勝。”(一本作“升”。)
名詞
的舊稱
shēn
動詞
通“伸”。伸展
《墨子‧備高臨》:“齊筐外,蚤尺五寸,有距,博六寸,厚三寸,長如筐,有儀,有詘勝,可上下。”
xīng
-
同“
宋·羅泌《路史‧遂人氏》:“乃教民取火,以灼以爇,以熟臊勝。”
形容詞
《管子‧入國》:“掌孤數行問之,必知其食飲飢寒、身之膌勝而哀憐之,此之謂恤孤。”
qìng
-
【勝遇】古代傳説中的鳥名
《山海經‧西山經》:“﹝玉山﹞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肉部】桑經切(xīng)
勝,犬膏臭也。從肉生聲。一曰:不孰也。
【卷十三】【力部】識蒸切(shēng)
勝,任也。從力,朕聲。
【註釋】臭(xiù):氣味。 [11] 

説文解字注

【卷四】【肉部】
勝,犬膏臭也。《庖人》、《內則》:“秋行犢麛膳膏腥。”杜子春雲:“膏腥,豕膏也。”後鄭雲:“膏腥,雞膏也。”許雲“犬膏”,葢本賈侍中。
從肉,生聲。桑經切,十一部。
一曰:不孰也。上文雲:“生肉醬”,字當作勝。《論語》:“君賜腥,必孰而薦之。”字當作勝。今經典“膏勝”“勝肉”字通用腥為之而勝廢矣,而腥之本義廢矣。 [12] 
【卷十三】【力部】
勝,任也。任者,𠈃也。𠈃者,當也。凡能舉之、能克之皆曰勝。本無二義二音,而俗強分平去。
從力,朕聲。識蒸切,六部。亦去聲。 [13] 

廣韻

桑經切,平青心 ‖ 生聲耕部(xīng)
勝,犬膏臭也。
識蒸切,平蒸書 ‖ 朕聲蒸部(shēng)
勝,任也。舉也。《説文》本從舟。經典省作月,他皆倣此。又漢複姓。何氏《姓苑》有勝屠公,為河東太守。又書證切。
詩證切,去證書 ‖ 朕聲蒸部(shèng)
勝,勝負。又加也,克也。亦州名,春秋時戎狄地,戰國時晉趙地,漢雲中五原也。隋置榆林鎭,屬雲州,唐武德中改為勝州。詩證切。又詩陵切。四。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 勝
(xīng)《唐韻》《集韻》《韻會》並桑經切。音星。《説文》:犬膏臭也。從肉,生意,兼聲。一曰不熟也。徐引《禮記》,飯勝而苴熟。《禮·內則》:秋宜犢麛,膳膏腥。《釋文》:腥,音星。雞膏也。説文作勝,雲:犬膏臭也。
(qìng)又《集韻》七正切,音婧。《山海經》:玉山有鳥焉,名曰勝遇。註:音姓。
(xìng)又新佞切,音性。與腥同。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
(shēng)又《五音集韻》所庚切,音生。餼肉也。 [9] 
【子集下】【力部】 勝
古文:𠢧、𠅫、𢾶
(shēng)《唐韻》識蒸切。《集韻》《韻會》書蒸切,並音升。《説文》:從力,𦨶聲。本從舟,省作月。任也。《廣韻》:舉也。《正韻》:堪也。《詩·小雅》:既克有定,靡人弗勝。
又《廣韻》:漢複姓。何氏《姓苑》有勝屠公,為河東太守。
(shèng)又《唐韻》《集韻》《韻會》並詩證切。升去聲。《廣韻》:勝,負之對。老子《道德經》:天道不爭而善勝。《史記·魏世家》:百戰百勝。
又加也,優過之也。《周子通書》:實勝善也,名勝恥也。
又婦人首飾。《荊楚歲時記》:人日剪綵為花勝以相遺,或鏤金薄為人勝。杜甫《人日》詩:勝裏金花巧耐寒。
又州名。《廣韻》:春秋時戎狄地,戰國時晉趙地,漢雲中五原也。隋屬雲州,唐武德中改為勝州。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月”窄“生”寬,頂部“月”低,底部“生”高。“月”,框內兩短橫分寫橫中線上下。“生”,首筆短撇斜跨田字格中心;第二筆橫在橫中線上側;豎筆起筆與左旁頂部持平;末筆長橫從左旁下側起筆。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i̯əŋ
先秦
王力系統
ɕ
ǐə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ɕ
jə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i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tʰ
jiə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th
jəng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
ing
西漢



東漢





jəŋ


jəŋ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ɕ
i̯ə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ɕ
ǐə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s
ie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ɕ
jə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s
ie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ɕ
iɪ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s
iɛ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ś
jəng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s
ie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s
ieŋ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ɕ
ǐə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19]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全清
識蒸切/書證切
ɕjəŋ
去聲
四十七證

開口呼
全清
詩證切/詩陵切
ɕjəŋ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全清
桑經切
sie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次清
書蒸切
ɕieŋ

去聲
四十七證
開口呼
次清
詩證切
ɕieŋ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次清
師庚切
ʃaŋ

去聲
四十六勁
開口呼
次清
七正切
tsʰiæŋ

去聲
四十五徑
開口呼
次清
新侫 (佞)切
sɛŋ
禮部韻略


平聲





書蒸切



去聲





詩證切

增韻


平聲





書蒸切



去聲





詩證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ʂiəŋ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ʂ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施徵切



去聲
庚青





商正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書徵切
ʃiəŋ

去聲


全清
式正切
ʃiə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七英影應益







陰去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7]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有異。下表所列為“勝利”之“勝”訓讀。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əŋ
51
去聲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ʂə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ə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ə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ə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ə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ən
55
去聲
官話(晉語)
太原
sə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sən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seŋ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sə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ɕiɛ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sə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sə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ʃɪŋ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ʃɪŋ
24
陰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ɪŋ
11
陰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eŋ
213
陰去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eiŋ
213
陰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seiŋ
22
陰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2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6-16]
  • 3.    平水韻 二十五徑 勝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6-16]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10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68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334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209;2241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7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45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9;433;195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83;1997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628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13
  • 14.    勝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16]
  • 15.    勝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16]
  • 16.    勝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16]
  • 17.    勝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16]
  • 18.    勝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16]
  • 19.    勝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16]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2
  • 2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67;1209
  • 22.    楊琳編.漢字形義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321-323
  • 23.    黨懷興,王輝主編.漢字基礎與常見使用問題辨析[M].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01:225-2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