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勝讀十年書

鎖定
[解釋] 勝:超過。超過苦讀十年書的收穫。形容思想上收益極大。
[出自] 《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上·伊川語錄》:“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若一日有所得,何止勝讀十年書也。形容對方學識淵博,見解高超,從談話中使自己獲益匪淺。
完整全文為:“所謂共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若説到透徹處,何止十年之功也。”
中文名
勝讀十年書
拼    音
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目錄

勝讀十年書詞語解析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君(這裏是個代名詞,不是特指帝王)説了一句話;二:聽到這句話的人感覺聽了這句話要比讀了十年書還有用。

勝讀十年書典故

很久以前,有個窮秀才進京趕考。他只顧趕路,錯過了宿頭。眼看天色已晚,他心裏非常着急。正在這時,一個屠夫走過來,邀他到自己家裏去。屠夫與秀才談得很投機。於是屠夫隨口問秀才説:“先生,萬物都有雌雄,那麼,大海里的水哪是雌,哪是雄?高山上的樹木哪是公,哪是母?”秀才一下被問呆了,只好向屠夫請教。屠夫説:“海水有波有浪,波為雌,浪為雄,因為雄的總是強些。”秀才聽了連連點頭,又問:“那公樹母樹呢?”屠夫説:“公樹就是松樹,’松‘字不是有個公字嗎?梅花樹是母樹,因為’梅’字裏有個‘母’字。”秀才聞言,恍然大悟。秀才到了京城後,進了考場,把卷子打開一看,巧極了,皇上出的題,正是屠夫説給他的雌水雄水、公樹母樹之説;很多秀才看着題目,兩眼發呆,只有這個秀才不假思索,一揮而就。不久,秀才被點為狀元。他特地回到屠夫家,奉上厚禮,還親筆寫了地塊匾送給屠夫,上面題的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1] 

勝讀十年書辨析

不能隨便濫用
[解釋]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君(這裏是個代名詞,不是特指帝王)説了一句話;聽到這句話的人感覺聽了這句話要比讀了十年書還有用。那麼現在大家想想有這種可能的出現嗎?有人要説了這第二部分很明顯是一個誇大,是一種修辭方法。形容這個人聽了這句話感覺很有用,比自己讀的書還有用。是這樣嗎?那我們再來看看前面所講的那段出處?同樣是一個意思也是一種誇大。
事實是這樣嗎?古訓有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古代社會,一個儒家思想如此深厚根深蒂固的社會里會有像上面這樣解釋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嗎?這樣想法的話可能嗎?在當時崇尚孔子、崇尚讀書,把讀書看成唯一出路的社會説這樣一句話不亞於在文化大革命年代説“毛主席錯誤的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的轟動。
既然以上的出處是不可能的,那麼這句話是對真實情況的一個反映嗎?就是説這是真的嗎?一句話真的勝過十年書嗎?在經過少時的懷疑和這幾年經歷,認為這句話説得情況是很有可能的,不但有可能而且一句話還可能超過二十年的書!
在這句話中出場的兩個人物都不是一般的人,一個人也就是君屬於像孔子、孟子這種級別的聖賢,而聽者也是一個浸淫多年的學者,但是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境界。學問的最高境界就是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而不是讀了多少年書,掌握了多少具體的知識而死搬教條。就像金庸武俠中武功最厲害的永遠不會是那些舞刀耍槍的人,而是那些拈物皆可為兵器的人物,樹葉、枝木均是利器,用最簡單的太祖長拳也能使出非凡威力的蕭峯之類。這才是武學的最高境界,融會貫通也是學術、學問的最高境界。那麼情況應該是這樣的一位大師級的人士在指導苦讀十數年的弟子或者其他的一個什麼人。這個人距離最高境界只有一步之遙了,而這一步往往是最難的,需要很高的天分和極大的努力。大師的一句話將聽者的知識融會貫通,大徹大悟、茅塞頓開。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雙方面的,沒有量變的積累再多的一句話也不能促成、催化質變。更具體是怎麼樣的情景就沒有辦法考證了,在這裏也希望有學者能給出更確切的考證。
[結論]
所以説“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句話是不能隨便濫用的。要想一句話勝讀十年書,你就必須先有十年書的基礎,有一定的積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就是聽聖賢給他讀十年書也不會勝過一句話的。
“悟性”與“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我把悟性分成了兩種,一種叫“頓悟”,另外一種叫“點悟”,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是靠自身知識的積累悟出的“道”,另外一個是靠別人點化而得到的“道”。
下面通過一個明言來具體闡述一下——悟性。
“聽君一席話”,是點悟的代表。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讓別人點化了你一句,使你茅塞頓開,悟出來一個“道”,使自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讀十年書”,是頓悟的代表,指自己通過發奮讀書悟出了一個“道”讓自己發生了變化。
但是這兩種悟性的結果卻絕對的不一樣,膚淺一點的來講,“點悟”來的快些,如果“十年”前有高人指點,能使你悟出這個“道”,相對你“十年”後的效果是絕對的不一樣的。因為兩種悟性的起點不同,“十年”對人生和事業來講是個黃金的時間了,會創造出很多很多“財富”;而“十年”後自己再悟出來,相對前十年就太晚了。
但是“點悟”只能讓你明白一個“道”,但是這個“道”無疑不是一個很精典的“道”,那麼圍繞着這個“道”還有一個系統的知識,我們還需要補充一下,才能真正地把握住這個“道”從而駕馭她,讓她轉變成自己的東西,被我們所用。
“點悟”與“頓悟”都有自己的侷限性,所以便會出現“不笑不足為道也”的精典格言,同時也會出現所謂的“二八定律”,為什麼會這樣呢?
就是因為“點悟”的語言太多了,你當時會明白,但是你沒有掌握其系統知識,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完整的策劃方案,精確地行動,才會導致每個人只“聞道”而不能“用道”的境地,最後導致成功的人太少,失敗的人太多。
無論是哪個社會人們都需要有一定的悟性,無論什麼社會從事什麼事業的人們也都需要具有一個的悟性,但是真正成功的人們才是“道”的擁有者、獲益者“道”,才會享受的一生的。
年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悟出了,並且掌握了很多的“道”。不過隨着年齡和閲歷的增加你會發現越來越少,越來越少,最後只會掌握三兩條,一直享受終身,受益無窮.....
之所以存在“勝讀十年書”的主觀感受或客觀效果,主要是因為談話者是主觀能動的,而書籍是客觀被動的。所以談話者能立馬發現對話者的學識不足,從而以己之長、以補人之短,讓對方的知識結構立刻得到改觀,所以產生如此強烈的感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