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勝像寶塔

鎖定
勝像寶塔,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民主路56號黃鶴樓公園內。元至正三年(1343年)由元代威順王建於黃鶴樓故址前的黃鵠磯頭,1955年遷至如今位置,屬於佛教密宗佛塔。 [2-3] 
勝像寶塔高9.36米,座寬5.68米,採用外石內磚方式砌築,以石為主,內部塔室使用了少量的磚,因塔分地、水、火、風、空五輪,故也稱“五輪塔”。塔座刻有花紋和梵文;塔身內收外展,整體造型自下而上逐漸收縮,輪廓線條大體呈三角形;塔的外觀分作座、瓶、相輪、傘蓋、寶頂5部分。勝像寶塔色澤白潤,古樸雅緻,是武漢市現存唯一一座喇嘛式白塔,為研究歷史文化名城武漢的元末明初的歷史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 
2013年3月5日,勝像寶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勝像寶塔
地理位置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民主路56號黃鶴樓公園內
所處時代
元至明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214-3-51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勝像寶塔歷史沿革

勝像寶塔修建於元至正三年(1343年),為威順王寬徹普化的太子所建,用於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
明天啓元年(1621年),塔下牆裂寸許,有煙騰出。石牌坊因清末新軍修炮樓而拆毀。
明清兩代,勝像寶塔與黃鶴樓均立於蛇山舊城牆上,塔樓並存。
清光緒十年(1884年),黃鶴樓遭火災焚燬,但塔仍存。
1984年,勝像寶塔遷入黃鶴樓公園西大門入口處內。 [2]  [5] 

勝像寶塔建築格局

勝像寶塔高9.36米,座寬5.68米,採用外石內磚方式砌築,以石為主,內部塔室使用了少量的磚,因塔分地、水、火、風、空五輪,故也稱“五輪塔”。塔座刻有花紋和梵文;塔身內收外展,整體造型自下而上逐漸收縮,輪廓線條大體呈三角形;塔的外觀分作座、瓶、相輪、傘蓋、寶頂5部分。寶頂為合金材料製成。
勝像寶塔的塔體內收外展、遒健自然,整體造型由基座向上逐漸收縮,尺度愈縮愈小,其輪廓線條大體呈三角形,看上去不大,莊重持穩,端莊大方。 [2]  [4] 
勝像寶塔 勝像寶塔

勝像寶塔文物遺存

勝像寶塔周圍以石欄,原建有一座石牌坊,坊額橫書“勝像寶塔”四字,上款為“威順王太子建”六字,下款為“大元至正”四字。牌坊於清末因新軍修炮樓而拆毀。
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勝像依璐拆遷至蛇山西部、京廣鐵路跨線橋旁。拆遷勝像量塔時,在塔的南面發現有石牌坊的柱礎。此外,在塔內部靠近塔心木柱洞處,發現一個橫置石經幢,高約1米,圓形底座,八角形幢身,頂部刻有蓮花紋飾。塔室內還發現一個銅寶瓶,瓶蓋密封,搖動時沙沙作響。瓶底呈凹形,刻有雙勾字兩行:“洪武二十七年,歲在甲戌,九月乙卯謹志。”瓶腹刻有“如來寶塔,奉安舍利,國泰民安,永承佛庇”十六字。 [2] 
勝像寶塔

勝像寶塔歷史文化

相關記載
清嘉慶陳詩等撰《湖北通志》、同治胡鳳丹著《黃鵠山志》和《寰宇訪碑錄》上都有記載。勝像寶塔外形輪廓酷似燈籠,又有三國時諸葛亮在此燃燈為關羽水軍導航的傳説,曾被誤封“孔明燈”的稱號。因為該塔分地、水、火、風、空5輪,故也稱五輪塔。有時還被稱為大菩提佛塔。 [5] 

勝像寶塔文物價值

勝像寶塔色澤白潤,古樸雅緻,是武漢市現存唯一一座喇嘛式白塔,為研究歷史文化名城武漢的元末明初的歷史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 

勝像寶塔保護措施

省級文物保護 省級文物保護
1956年,勝像寶塔被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3月5日,勝像寶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勝像寶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勝像寶塔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民主路56號黃鶴樓公園內。
  • 交通指引
武漢市市內乘坐公交車14路、15路、521路、573路,民主路司門口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
  • 1.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8-30]
  • 2.    許穎,馬志亮著. 武昌老建築[M]. 武漢:武漢出版社, 2019.03.253-255.
  • 3.    武昌區政協文史編輯委員會編. 武昌老地名 人文自然地名[M]. 武漢:武漢出版社, 2008.12.151.
  • 4.    武漢年鑑編纂委員會主編. 武漢年鑑 1987[M]. 武漢:武漢出版社, 1987.08.331.
  • 5.    武漢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主編. 武漢市志 文物志[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