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動脈血管

鎖定
西醫所指的動脈是運送血液離開心的血管,從心室發出後,反覆分支,越分越細,最後移行於毛細血管。動脈管壁較厚,能承受較大的壓力。大動脈管壁彈性纖維較多,有較大的彈性,心室射血時管壁擴張,心室舒張時管壁回縮,促使血液繼續向前流動。中、小動脈,特別是小動脈管壁的平滑肌較發達,可在神經體液調節下收縮或舒張,以改變管腔和大小,影響局部血流阻力。血液的流速快。中醫對動脈血管的定義是:動乃數脈,見於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
中文名
動脈血管
組    成
主動脈無名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

目錄

動脈血管組成

人體的動脈血管
主動脈無名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椎動脈髂總動脈 頭主動脈,頸主動脈,股主動脈.胸主動脈 左頸總動脈 左鎖骨下動脈 頭臂幹分出的右頸總動脈 右鎖骨下動脈 腋動脈 肱動脈

動脈血管結構特點

內膜由內皮、內皮下層、內彈性膜組成。內皮下層位於內皮之外,為較薄的疏鬆結締組織,內含少量平滑肌纖維。內彈性膜由彈性蛋白構成,彈性膜上有許多小孔。在中動脈的橫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縮,使內彈性膜呈波浪狀,可做為內、中膜的分界線;中膜較厚,主要由10~40層平滑肌組成,故稱肌性動脈;在平滑肌之間有少量彈性纖維膠原纖維。平滑肌纖維的舒縮可控制管徑的大小,調節器官的血流量。此外平滑肌纖維具有產生結締組織和基質的功能;外膜厚度與中膜相近,由疏鬆結締組織組成。在外膜與中膜交界處有外彈性膜相隔,外膜中有小血管、淋巴管神經分佈。
小動脈和微動脈的結構特點
管徑在0.3~1mm之間,為小動脈,管壁結構與中動脈相似,但各層均變薄,內彈性膜明顯,中膜含數層平滑肌,外彈性膜不明顯,平滑肌舒縮可使管徑變小,增加血流阻力,因此小動脈也稱外周阻力血管;管徑在0.3mm以下者為微動脈,管壁由內皮和1~2層平滑肌構成,外膜較薄。
大動脈的結構特點
大動脈又稱彈性動脈,如主動脈肺動脈無名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和髂總動脈等。大動脈與中動脈是漸變的,其間沒有明顯界限。內膜比中動脈內膜厚,內彈性膜與中膜的彈性膜相連續;中膜:最厚,主要由40~70層有孔的彈性膜構成,故又稱彈性動脈。在彈性膜之間還有平滑肌及少量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外膜較薄,由結締組織構成,其中有營養血管、淋巴管、神經等。外彈性膜與中彈性膜相連,故分界不清。

動脈血管類型

按動脈的功能,構造和位置,可將動脈分為:
平滑肌類:這類小血管位於離心較遠的部位(外周),被稱為 阻力血管,因為它們的平滑肌可以收縮擴張管徑,保持血壓穩定(如果此功能失常,被稱為直立性調節障礙,患者起立時會覺得頭暈)
彈性類:這類大的近心血管能夠通過自身的彈性,將由於心臟搏動產生起伏的血流轉化為平穩的液流,就是所謂的氣室作用,這樣就可以對外周器官起到保護作用,免使其受到時高時低的血壓磨損。但當人患上動脈硬化時,血管的這種功能就會減弱甚至喪失,會導致長時間的高血壓甚至心室肥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短暫的失去知覺),中風 (過高血壓會導致大量出血,血壓過低則會導致缺血。)或者是動脈瘤的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