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的概念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動畫片,動畫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是集合了繪畫、電影、數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於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最早發源於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興盛於美國,中國動畫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動畫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它是唯一有確定誕生日期的一門藝術,1892年10月28日埃米爾·雷諾首次在巴黎著名的葛萊凡蠟像館向觀眾放映光學影戲,標誌着動畫的正式誕生,同時埃米爾·雷諾也被譽為“動畫之父”。
[1]
動畫藝術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產業體系,並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人們的喜愛。
動畫的英文有很多表述,如animation、cartoon、animated cartoon、cameracature。其中較正式的 "Animation" 一詞源自於拉丁文字根anima,意思為“靈魂”,動詞animate是“賦予生命”的意思,引申為使某物活起來的意思。所以動畫可以定義為使用繪畫的手法,創造生命運動的藝術。
動畫技術較規範的定義是採用逐幀拍攝對象並連續播放而形成運動的影像技術。不論拍攝對象是什麼,只要它的拍攝方式是採用的逐格方式,觀看時連續播放形成了活動影像,它就是動畫。
一般二維動畫,都是以一秒24幀為標準,以保證畫面播放流暢,但由於現代科技的發達,動畫幀數可以不用達到一秒24幀。
- 中文名
- 動畫
- 外文名
- animation
動畫動畫簡史
編輯兩萬五千年前的石器時代洞穴上的野牛奔跑分析圖,是人類試圖捕捉動作的最早證據,在一張圖上把不同時間發生的動作畫在一起,這種“同時進行”的概念間接顯示了人類“動”的慾望。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畫作上的人有四隻胳膊,表示雙手上下襬動的動作;中國繪畫史上,藝術家有把靜態繪畫賦予生命的傳統,如南朝謝赫的“六法論”中主張“氣韻生動”。
[2]
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畫中仙”人物走出卷軸同樣體現了古人對活動畫面的訴求。這些和動畫的概念都有相通之處,但真正發展出使畫上的圖像動起來的功夫,還是在歐洲。
1824年,英國人皮特·馬克·羅葛特首先發現了視覺暫留。
1824年英國人約翰·A·帕瑞思發明了“幻盤”(或留影盤)。圓盤的一面畫了一隻鳥,另外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當圓盤被旋轉時,鳥在籠子裏出現了。
1832年,比利時人約瑟夫·普拉託把畫好的圖片按照順序放在一部機器的圓盤上,圓盤可以在機器的帶動下轉動。這部機器還有一個觀察窗,用來觀看活動圖片效果。在機器的帶動下,圓盤低速旋轉。圓盤上的圖片也隨着圓盤旋轉,從觀察窗看過去,圖片似乎動了起來,形成動的畫面,這就是原始動畫的雛形。
[1]
1906年,美國人 詹姆斯·斯圖爾特·布萊克頓製作出一部接近現代動畫概念的影片,片名叫《滑稽臉的幽默相》,該片被譽為是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
1908年,法國人埃米爾·科爾首創用負片製作動畫影片,所謂負片,是影象與實際色彩恰好相反的膠片,如同普通膠捲底片。採用負片製作動畫,從概念上解決了影片載體的問題,為今後動畫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科爾也被稱作是“現代動畫之父”。
1928年,華特·迪士尼創作出了第一部有聲動畫《威利號汽船》;1937年,又創作出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他逐漸把動畫影片推向了巔峯,在完善了動畫體系和製作工藝的同時,還把動畫片的製作與商業價值聯繫了起來,被人們譽為”商業動畫之父“。
[3]
動畫動畫原理
編輯動畫是通過把人物的表情、動作、變化等分解後畫成許多動作瞬間的畫幅,再用攝影機連續拍攝成一系列畫面,給視覺造成連續變化的圖畫。它的基本原理與電影、電視一樣,都是視覺暫留原理。醫學證明人類具有“視覺暫留”的特性,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畫或一個物體後,在0.34秒內不會消失。利用這一原理,在一幅畫還沒有消失前播放下一幅畫,就會給人造成一種流暢的視覺變化效果。
[4]
動畫動畫分類
編輯按工藝技術分為:平面手繪動畫、立體拍攝動畫、虛擬生成動畫、真人結合動畫;
按傳播媒介分為:影院動畫、電視動畫、廣告動畫、科教動畫;
動畫動畫大師
編輯美國:華特·迪士尼、蒂姆·伯頓、尤瑟夫·巴貝拉、約翰·拉塞特、馬克·奧斯本、湯姆·麥克格雷斯等;
日本:手冢治虫、宮崎駿、大友克洋、押井守、高畑勳、今敏、出崎統等;
中國:萬氏兄弟、特偉、徐景達、錢家駿、戴鐵郎、靳夕、孫立軍、賈否等;
其他國家:西維亞·喬邁(法)、林亞倫(韓)、尼克·帕克(英)等。
動畫動畫音樂
編輯詳見動畫音樂
動畫各國特點
編輯動畫中國動畫
國產動畫(10張)
動畫日本動畫
日本動畫(15張)
動畫美國動畫
美國動畫(9張)
動畫歐洲動畫
歐洲動畫(5張)
動畫動畫節
編輯法國昂西國際動畫節(1960年創立於法國昂西)
渥太華國際動畫節(1976年創立於加拿大渥太華)
德國斯圖加特國際動畫節(1981年創立於德國斯圖加特)
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1969年創立於克羅地亞薩格勒布)
廣島國際動畫節(1984年創立於日本廣島)
[7]
中國國際動漫節(2005年創立於中國杭州)
動畫製作步驟
編輯動畫製作是一項非常繁瑣的工作,分工極為細緻。通常分為前期製作、中期製作、後期製作。前期製作又包括了企劃、作品設定、資金募集等;中期製作包括了分鏡、原畫、中間畫、動畫、上色、背景作畫、攝影、配音、錄音等;後期製作包括剪接、特效、字幕、合成、試映等。
動畫前期製作
故事板:導演根據文字劇本繪製出類似連環畫的草圖,將劇本描述的動作表現出來。故事板在繪製鏡頭的同時,動作、台詞、時間、攝影指示、畫面連接等都要有相應的説明。一般30分鐘的動畫劇本,要繪製約800幅的圖畫故事板。
動畫中期製作
設計階段
1.設計。設計工作包括角色設計、場景設計、道具設計和鏡頭畫面設計等,設計應按照嚴格的標準進行,以便下一製作環節的工作人員參考方便。
二維動畫
1.製作人:製作人的工作主要是規劃製作進度表,安排每日每天的製作進度,尋找製作公司和投資公司,必須和執行製作共同作業,以確保企劃的每個元件都能按時並正確無誤地組合在一塊兒。
2.監督:監督是日文的叫法,英文是Director,即導演。日本動畫製作的導演是決定整部作品氣氛風格的關鍵,掌管故事進行的步調、氣氛、轉折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物設定、相同的畫風與製作羣,也會因導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二維動畫製作過程(7張)
4.作畫監督:修正原畫、動畫的成品,檢查成品否符合人物設定,動作是否流暢等。必要的時能重新作畫,因此必須是資深的原畫家及動畫家才能勝任。
5.色指定:指定用色的工作稱之,也叫色彩設定,英文有Color Setting、Color Styling、Color Designer、Color Coordinator、Color Key 等叫法。除了指定固有的顏色外,更重要的是指定上色時所需的陰影色、層次色。
6.原畫:原畫也叫做關鍵動畫(Key-Animator),原畫創作是由動畫設計師繪製出動作的一些關鍵畫面。把畫面中人物的動作起始與終點畫面以線條稿的形式畫在紙上,是能夠體現一個完整動作過程特徵的若干關鍵動態瞬間。能有效控制動作幅度,準確具體的描述動作特徵。
7.中間畫:中間畫(In-Between frame)指將原畫之間的變化過程按必要的運動規律描繪出來的畫面。作用是用來填補各原畫之間的過程動作,使之能表現得接近自然動作。
8.音響監督:負責插入配樂的安排、效果音的準備、配音錄製、混音工程的監督等。
9.角色設定:負責設計登場角色的人物造型、衣裝樣式的叫人物設定,其工作不但是要讓後續作畫者知道角色的模樣,還必須標明角色的臉部特徵、眼神、表情等,同時還要設計出數個不同角度觀看的角色形象。
10.道具設定:負責登場的工具、機械、車輛、武器等設計的工作,除了畫出機械的造型以外,出現的細部結構、運動方式等也必須標明。
11.畫面分鏡:是將文字轉化為畫面的第一步,畫分鏡表需依照腳本指示,在腦中轉成畫面然後畫在紙上。畫分鏡表的目的就是把完整動畫動畫分解成以鏡頭為單位的表格,畫面分鏡的旁邊應標明每個鏡頭時間、張數、攝像機運動、對白、特效等
12.Layout:在劇場版作品中採用,例如設計多層次背景,令每層背景移動速度不同,就能表現出逼真寫實的遠近距離感。畫Layout的人必須在腦海裏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主要是彌補導演所畫的分鏡表,將雜亂簡略的畫面仔細呈現出來,作為原畫、動畫、背景等的製作依據。在押井守的作品,例如機動警察劇場版、攻殼機動隊等,都運用了大量Layout。特色就是用2D的畫也能表現3D的視覺效果”
[5]
[8-9]
三維動畫
1.佈景:完善三維場景模型。這一步中需要建出很多的模型(如建築、植物等)。
2.佈局:按照故事版製作三維場景的Layout。更準確的體現出場景佈局跟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能讓導演看到準確的鏡頭的走位,長度,切換,和角色的基本姿勢等信息就達到目的。
三維動畫製作過程(7張)
4.動作製作:上一步之後,動畫師就可以根據關鍵動作來進一步製作動畫細節。加上擠壓拉伸,跟隨,重疊,次要動作等等(如説話時的口型)。到這一步動畫師的動作就已經完成了。這也是影片的核心之處。
5.模擬:製作與動力學相關的事物,如毛髮、布料等。
6.材質貼圖:使模型人物和背景有顏色和紋理,模型看起來更細緻、真實、自然。
7.特效:特效這步來製作火、煙霧、水流等效果。
8.燈光:通過放置虛擬光源來模擬自然界中的光,給場景打上燈光後,與自然界的景色就接近了。
定格動畫
1.硬件:包括佈景平台,專業燈光系統,智能化拍攝像機,定格專業拍攝軌道,萬向專業攝影雲台等。
定格動畫製作(7張)
3.工具箱:提供了定格動畫所需的一切工具和附件,如精密的金屬角色骨架,眼球,黏土造型工具,丙烯發泡造景工具等。
4.DV:單幀畫面的分辨率沒有DC高,但是由於使用火線直接連接電腦,並通過軟件隨時採集畫面,看着更直觀,操作起來更簡便容易,也完全能滿足電視播出質量的要求。
5.DC:成像質量相當好,完全可以超過電視播出質量。但是由於要拍攝素材然後導入電腦才能清楚看到拍攝結果,操作起來相對麻煩一些。
動畫後期製作
剪輯:動畫片和電影一樣需要剪輯,但剪輯相對較簡單,將逐個鏡頭按順序結合在一起,適當刪減沒用的部分,在各鏡頭結合處編輯結合方法後即可。
合成:將畫面和聲音對位後輸出影片。
動畫動畫職業
編輯動畫主導職業
在主導職業中,動畫人才具有非常廣闊的用武之地。主導職業就職機構包括大學專業教室,國有動畫製片公司,專業動畫責任公司以及科學教育機構的動畫部門等。這些專業機構責任分工明確,技術分工科學有序。
管理機制:製片人、策劃人、總導演、導演助理等
創作團隊:藝術總監、編劇、導演、造型設計、動畫設計等
動畫相關職業
動畫的相關職業包括影視特效、廣告製作、教學課件製作、產品宣傳、知識傳播等,這些職業的特點是知識背景無限制,個人素質更綜合。這種職業的特點是輔助性質,動畫用來實現其他目標。
動畫自由職業
自由職業包括個體户、小團隊工作室或多功能實驗室,這種職業的主體通常是個性鮮明的動畫藝術創作狂人。他們有很好的知識背景,想法多、能力強、個人資源豐厚。自由職業者崇尚技術對資源的處理,他們的夢想是獲大獎、賺大錢。當下,我國動畫自由職業者通常是動畫專業的優秀畢業生。日本韓國的動畫自由職業者非常發達,他們的職業涉足很多與動畫有關的文化傳播領域。
[13]
動畫製作工具
編輯動畫桌:又稱“透光桌”、“拷貝桌”。它與一般寫字桌不同之處是,以磨砂玻璃為桌面,下面裝有燈管,使桌面能夠透光,看清多張疊加在一起的畫稿,用於動畫線稿的繪製與拷貝。桌面部分常設計成傾斜狀,以免光線直射眼睛並利於工作。
拷貝台:又稱為”透寫台“,是拿來將原稿複寫時的使用工具。內有日光燈、白色壓克力板、玻璃與箱體組成的平台。
定位尺:動畫人員在繪製設計稿和原動畫時用來固定動畫畫紙使用的工具,在傳統動畫攝影時,為確保背景畫稿與賽璐珞片的準確定位也使用定位尺。定位尺一次可固定打有標準孔位的數十張畫紙,也可用於翻閲畫稿。
動畫紙:動畫紙根據用途不同,一般可分為原畫紙、修形紙和中間畫用紙三種。一般動畫紙可選用70~100g/m2的白紙。在製作影視動畫時,紙的規格大小主要分為兩種,其尺寸為24cm*27cm(9F)或27cm*33cm(12F),是根據畫面取景和銀幕大小不同需要而設定的。動畫紙要有較好的透明度,紙質需均勻、潔白、光滑,紙邊較硬,較薄而韌性佳。原畫紙對紙質的要求不高。修形紙大多采用一種淡黃色的薄紙。
打孔機:打孔機的作用與定位尺是相對應的。主要作用是給原畫紙、修形紙、動畫紙等所需要在定位尺上固定的紙,打出與定位尺三個固定柱相同大小、相等距離的孔,使這些紙能準確的被套在定位尺上。
動畫筆:動畫筆泛指動畫片前期、後期製作中所使用的各類筆。主要有鉛筆、自動鉛筆、彩鉛、簽字筆、勾線筆、毛筆、水彩筆等。
賽璐珞片:又稱“明片”,是一種由聚酯材料製成的透明膠片,表面光滑,全透明如薄紙狀。這種材料,既能使不同動作角色分別畫在不同的膠片上進行多層拍攝,同時還能與背景重疊在一起攝製,畫面彼此間不受影響,可增強畫面的層次和立體效果。
攝影台:拍攝動畫使用的平台,可以架起多個拍攝層,有立柱用於攝影機的放置。
逐格攝影機:是可以一幅幅地拍攝動畫畫稿的逐格攝影機。它被垂直安置在專門用於拍攝動畫片的攝影台的立柱上,能夠根據需要,通過搖柄上下移動。
攝影表:攝影表是用來記錄動畫角色表演動作的時間、速度、對白和背景攝影要求的表格,是每個動畫鏡頭繪製、拍攝的主要依據。表中標有片名、鏡號、規格、秒數、內容、口型、攝影要求等項目,是導演、原畫、動畫、描線、上色、校對和拍攝等各道工序相互溝通的橋樑。
[9]
製作軟件
MAYA:Autodesk Maya是美國Autodesk公司出品的世界頂級的三維動畫軟件,應用對象是專業的影視廣告,角色動畫,電影特技等。Maya功能完善,工作靈活,易學易用,製作效率極高,渲染真實感極強,是電影級別的高端製作軟件。
[10]
動畫製作軟件(4張)
Flash:是美國的MACROMEDIA公司於1999年6月推出的網頁動畫設計軟件。它是一種交互式動畫設計工具,可以將音樂,聲效,動畫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以製作出高品質的網頁動態效果。各種腳本語言,可滿足網頁設計的多樣化。
Photoshop:Adobe Photoshop,簡稱“PS”,是一個由Adobe Systems開發和發行的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主要處理以像素構成的數字圖像。使用其眾多的編修與繪圖工具,可以更有效的進行圖片編輯工作。ps有強大的功能,涉及各個圖像製作領域。
動畫相關名詞
編輯版本方面
劇場版:動畫的電影版本,是為了在電影院播放而製作的動畫。這類作品的製作成本與投資、人力都高於OVA與電視版動畫。通常一部劇場版動畫是90分鐘。
TV版:主要在電視上播放的動畫。
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即原創影象動畫,不以電視台或電影院為播放媒介,而是通過錄影帶或光盤為主要播放方式,與TV版相對。
OAD:(Original Animation DVD)與OVA相近,媒介包括DVD及Blu-ray Disc。
WEB動畫:在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的前提下而創作的動畫,播放形式為在線觀看或下載觀看的動畫。
實驗動畫:又稱“藝術性動畫”,指以非商業目的而創作的動畫作品。
音樂方面
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創音樂專集,收錄與某動畫有關的音樂
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樂
OP:片頭曲或主題曲
ED:片尾曲
其他術語
原作:原作指的是原漫畫、小説的作者。日本TV動畫通常是由漫畫、小説或遊戲等改編的,漫畫和動畫的製作者不是同一人,因此以“原作”加以區分。
製作:指負責製作動畫片的公司。日本製作一部動畫通常是多個部門和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分工明確。
CAST:聲優,配音演員
STAFF:參與制作動畫的全體成員
OTAKU:原意為“御宅”,即“宅男/女”。容易沉浸在動漫世界中,欠缺正常社交生活經驗的人。
CP:(Character Pairing)即配對,主要用在同性戀作品中。
素人/ 幼齒:有多年動畫觀影經驗,對動畫有些瞭解,但沒有動畫專業知識的人。
動畫動畫與視頻的區別
編輯同樣作為多媒體技術中重要的媒體形式,動畫與視頻具有很深的淵源。
動畫和視頻經常被認為是同一個東西,主要是緣於它們都屬於“動態圖像”的範疇。動態圖像是連續漸變的靜態圖像或者圖形序列,沿時間軸順次更換顯示,從而產生運動視覺感受的媒體形式。
然而,動畫和視頻事實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參考資料
-
- 1. 史蒂芬·卡瓦利耶.世界動畫史(世界動畫的百年曆史):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9-1
- 2. 彭吉象,張瑞麟.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8-1
- 3. 沃爾特·斯坦奇菲爾德;孫倩譯.迪士尼動畫黃金聖典(卷I):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5-1
- 4. 上海市多媒體設計與應用能力考核辦公室.影視動畫理論基礎: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1-1
- 5. 賈否.動畫創作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3-1
- 6. 段佳.世界動畫電影史: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9-1
- 7. 賈否.動畫概論(第三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8-1:212-216
- 8. 趙前,肖思佳.動畫短片創作基礎(高等院校動漫遊戲系列):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10-1
- 9. 韓雪濤.動畫設計與製作 (第二版):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3-1
- 10. 向華.三維動畫製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列教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8-1
- 11. 葉風,吳冠英.數字三維動畫創作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2-1
- 12. 竹內泰.定格動畫: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11-1
- 13. 賈否.動畫概論(第三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8-1:191-202
- 14. 中興通訊學院.對話多媒體通信: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