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

鎖定
核電站發電是通過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發生裂變反應放出能量,和火力發電站要不斷加煤一樣,當核燃料維持不了一定的功率的時候也需要更換,這些被換下來的核燃料組件就叫做乏燃料,通俗的説,乏燃料類似於火力發電站中的“煤渣”,但是它又絕對不是煤渣,而是大寶貝,因為當年世界的核電技術下核燃料都只燃燒了3%到4%左右,就維持不了額定功率了,而這些核燃料在燃燒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核燃料。 這個時候就需要把核燃料進行後處理,也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化學過程,把核電站沒有燃燒完的核燃料和新產生的核燃料提取出來,再把這個燃料製成核電站發點所需要的燃料元件。循環利用的原理聽起來簡單操作卻異常艱難,如何對這些有極強核輻射對人體有致命傷害的元器件進行剪切、分離、提取、提純等等,每一步都是難題,我國科學家經過24年的鑽研反覆試驗終於突破了全套技術體系。完全是靠咱們國家自己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調試、自主研發的設施,最後一次試驗製備出了合格的鈾產品和鈈產品,所以説它是成功了。
中文名
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
性    質
處理技術
屬    性
燃料
所在國家
中國

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快堆技術簡介

快中子反應堆(簡稱快堆)屬於全球第四代核能系統技術的應用,與目前運行及正在建設的第二代、第三代核電站相比,其形成的核燃料閉合式循環,可以使鈾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至60%以上(現有核電站只有1%,也就是提升了60倍)。
由於利用率的提高,相對較貧的鈾礦有了開採的價值。就世界範圍講,可採鈾資源將因此增加上千倍。以目前探明的天然鈾儲量推測,快堆的使用可以使鈾資源可持續利用3000年以上。(綜合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等)

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大事記

在國際上核燃料這個工業裏面,我國是極少數幾個能夠形成核燃料循環的國家之一,因此來説對整個在技術水平科技水平我國將既有話語權,甚至還能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此前法國、英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掌握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我國進而成為世界上第8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1986年863計劃實施,開始“快中子增殖堆”課題預研
1995年12月中國實驗快堆工程立項
1997年8月中國實驗快堆被列為863計劃重大項目
2000年5月核島澆灌第一罐混凝土
2002年8月核島廠房封頂
2005年8月堆本體安裝開始
2007年6月堆內構件安裝完成
2007年7月主控室交調
2007年12月完成模擬組件安裝
2008年12月全廠安裝完成,綜合冷調開始
2009年3月堆本體氣密性試驗完成
2009年4月冷態調試結束,熱態調試開始
2009年8月熱態調試結束,具備首次裝料條件
2010年6月首次裝料
2010年7月首次臨界
我國科學家近日在核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實現了核動力堆中燃燒後的核燃料鈾鈈材料回收,而如果能夠將鈈材料在動力堆上實現循環利用,意味着在我國現有核電規模下,我國已經探明的鈾資源從大約只能使用50到70年變成了足夠用上3000年。
這項技術的專業名稱叫“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專家介紹稱核電站發電是通過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發生裂變反應放出能量,和火力發電站要不斷加煤一樣,當核燃料維持不了一定的功率的時候也需要更換,這些被換下來的核燃料組件就叫做乏燃料,通俗的説,乏燃料類似於火力發電站中的“煤渣”,但是它又絕對不是煤渣,而是大寶貝,因為當年世界的核電技術下核燃料都只燃燒了3%到4%左右,就維持不了額定功率了,而這些核燃料在燃燒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核燃料。
這個時候就需要把核燃料進行後處理,也就是通過一些列的化學過程,把核電站沒有燃燒完的核燃料和新產生的核燃料提取出來,再把這個燃料製成核電站發點所需要的燃料元件。循環利用的原理聽起來簡單操作卻異常艱難,如何對這些有極強核輻射對人體有致命傷害的元器件進行剪切、分離、提取、提純等等,每一步都是難題,我國科學家經過24年的鑽研反覆試驗終於突破了全套技術體系。完全是靠咱們國家自己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調試、自主研發的設施,最後一次試驗製備出了合格的鈾產品和鈈產品,所以説它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