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勉學

鎖定
勉學為《顏氏家訓》第八篇的篇名,一部分被收錄於中學語文課本,作者顏之推,字介,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北齊文學家,所著《顏氏家訓》共二十篇,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範”。該書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事,為學經驗的總結。
《顏氏家訓》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可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質樸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書中闡述了他的觀點:要注重早期教育和後期勤奮,且學習不能自暴自棄。 [1] 
作品名稱
勉學
作品別名
勉學篇
作    者
顏之推
創作年代
北齊
作品出處
顏氏家訓》第八篇
文學體裁
議論文

勉學作品原文

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於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啓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沉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羞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餘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至於諺雲:“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薰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宴,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亦快士也。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銓衡選舉,非復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當爾之時,誠駑材也。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以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廕,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賴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讀書之人,自羲、農已來,宇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隱也。
有客難主人曰:“吾見強弩長戟,誅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義習吏,匡時富國,以取卿相者有矣;學備古今,才兼文武,身無祿位,妻子飢寒者,不可勝數,安足貴學乎?”主人對曰:“夫命之窮達,猶金玉木石也;修以學藝,猶磨瑩雕刻也。金玉之磨瑩,自美其礦璞,木石之段塊,自醜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於無學之富貴也。且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豈得同年而語矣。且又聞之: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必有天才,拔羣出類,為將則暗與孫武吳起同術,執政則懸得管仲子產之教,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卧耳。
人見鄰里親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馬被甲,長矟強弓,便雲我能為將;不知明乎天道。辯乎地利,比量逆順,鑑達興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積財聚谷,便雲我能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風易俗,調節陰陽,薦舉賢聖之至也。但知私財不入,公事夙辦,便雲我能治民;不知誠己刑物,執轡如組,反風滅火,化鴟為鳳之術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雲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奸露,不問而情得之察也。爰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求之,無不利於事也。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不憚劬勞,以致甘腝,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斂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慾,忌盈惡滿,賙窮恤匱,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歷茲以往,百行皆然。縱不能淳,去泰去甚。學之所知,施無不達。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加以斷一條訟,不必得其理;宰千户縣,不必理其民;問其造屋,不必知楣橫而棁豎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閒,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説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凜,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聖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來不復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已後,便從文史,略無卒業者。冠冕為此者,則有何胤、劉瓛、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縚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説也。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間人,音辭鄙陋,風操蚩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下諺雲:“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令人氣塞。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今勤無益之事,恐非業也。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勉學註釋譯文

勉學作品註釋

1.學者:求學的人。學:求學。
2.以:用來。
3.但:只是。
4.説之:向他人炫耀誇説(shuō)自己的才學。
5.行道:實行主張。
6.利世:造福社會。利:有利於。世:世間,此指社會。
7.修身:陶冶身心,涵養德性。
8.進:進仕,做官。
9.者······也:表判斷(夫學者猶種樹也)。猶:好比,好像。
10.玩:賞玩。
11.華:同“花” 花朵。
12.登:同“得” 摘取。
13.其實:它的果實。其,它的,代樹的。實:果實。
14.行:實行主張。
15.專利:專一而敏鋭。
16.已:同“以”,以後。
17.思慮:思想。
18.散逸:分散。
19.固:通“故”,所以。
20.早:儘早。
21.機:時機。
22.誦:背誦。
23.《靈光殿賦》:東漢文學家王逸的兒子王延壽所作。靈光殿,西漢宗室魯恭王所建。
24.至於:到。
25.理:梳理,整理,此指温習。
26.猶:仍然,還。
27.廢置:擱置。
28.荒蕪:荒廢。
29.然:然而。
30.坎壈(lǎn):困頓,坎坷。
31.晚:在晚年。
32.不可:不能。
33.自棄:自暴自棄。
34.幼:在幼年時。
35.如:像。
36.老:在老年時。
37.秉燭:拿着火把照明。燭,火把。秉,持。
38.夜:在晚上。
39.行:行走。
40.賢:勝過。
41.乎:於,比。
42.瞑目:閉上眼睛。
43.所以:用來......的。
44.設教:實施教育。
45.明練:通曉,熟悉。
46.經:儒家經典。
47.粗通:略知。
48.注:註解經書的文字。
49.使:讓。
50.有得:有所幫助。
51.為人:做人。
52.“仲尼居”:《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開頭的文字。
53.疏:疏通原文意義並對舊注加以説明和發揮。
54.“燕寢”“講堂”:那些解經之家對“居”字,有的解釋為“燕寢”(閒居之處),有的解釋為“講堂”(講習之所),各執一端。
55.以此得勝:因此取得勝利。以:因為。得勝:取得勝利。
56.寧:難道。寧……乎:難道……嗎。
57.益:好處,益處。
58.光陰:時間。
59.可惜:值得珍惜。可:值得。
60.譬諸:好像。
61.博覽:廣泛閲覽。
62.機要:指書中的精要之處。
63.濟:成就,完成。
64.功業:功名事業。功:功名。業:事業。
65.必:如果。
66.兼美:同時完善。
67.吾無間:我沒有什麼可批評的。間,間隙,空子,可乘之機。
[2] 

勉學作品譯文

從古以來的賢王聖帝,還需要勤奮學習,何況是普通百姓之人呢!這類事情遍見於經籍史書,我也不能一一列舉,只舉近代切要的,來啓發提醒你們。士大夫的子弟,幾歲以上,沒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讀到《禮記》、《左傳》,少的也起碼讀了《詩經》和《論語》。到了加冠成婚年紀,體質性情稍稍定型,憑著這天賦的機靈,應該加倍教訓誘導。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鍊,成就士族的事業;沒有成就功業志向的,從此怠惰,就成為庸人。人生在世,應當有所專業,農民則商議耕稼,商人則討論貨財,工匠則精造器用,懂技藝的人則考慮方法技術,武夫則練習騎馬射箭,文士則研究議論經書。然而常看到士大夫恥於涉足農商,羞於從事工技,射箭則不能穿鎧甲,握筆則才記起姓名,飽食醉酒,恍惚空虛,以此來打法日子,以此來終盡夭年。有的憑家世餘蔭,弄到一官半職,就自感滿足,全忘學習,遇到婚喪大事,議論得失,就昏昏然張口結舌,像坐在雲霧之中。公家或私人集會宴歡,談古賦詩,又是沉默低頭,只會打呵欠神懶腰。有見識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無處容身。為什麼不願用幾年時間勤學,以致一輩子長時間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時期,士族子弟,多數沒有學問,以至有俗讀説:“上車不落就可當著作郎,體中無貨也可做秘書官。”沒有人不講究薰衣剃面,塗脂抹粉,駕著長檐車,踏著高齒屐,坐著有棋盤圖案的方塊褥子,靠著用染色絲織成的軟囊,左右擺滿了器用玩物,從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經義求取及第時,那就僱人回答考試問題;要出席朝廷顯貴的宴會,就請人幫助作文賦詩。在這種時候,也算得上是個“才子佳士”。等到發生戰亂流離後,朝廷變遷,執掌選拔人才的職位,不再是從前的親屬,當道執政掌權,不再見當年的私黨,求之自身一無所得,施之世事一無所用,外邊披上粗麻短衣,而內裏沒有真正本領,外邊失去虎皮外表,而裏邊肉裏露出羊質,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條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馬之間,輾轉死亡溝壑之際,在這種時候,真成了駑才。只有有學問才藝的人,才能隨處可以安身。從戰亂以來,所見被俘虜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讀《論語》、《孝經》的,還能給人家當老師;雖是歷代做大官,不懂得書牘的,沒有不是去耕田養馬,從這點來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經常保有幾百卷的書,過上千年也不會成為小人。
明白《六經》的意義,涉獵百家的書,即使不能增強道德行為,激勵風俗,也不失為一種自謀生計的才藝。父親、哥哥不可以長期依靠,家鄉邦國不能常保無事,一旦流離失所,沒有人庇廕保護,就只能自己想辦法了。俗話説:“積財千萬,不如簿技在身。”各種技藝中容易學習而又值得推崇的,莫過於讀書。世上的人不管他是愚蠢還是聰明,都想認識的人多,見事的廣,而不肯讀書,這就像求飽而懶得去做飯,想温暖而懶於裁衣一樣。那些讀書的人,從伏羲氏、神農氏以來,在這世界上,所見多少人、所識多少事,一般人的成敗好惡,自然不用説,就是天地不能隱藏,鬼神的事業瞞不過他們。
有位客人追問我説:“我看見有的人只憑藉強弓長戟,就去討伐叛逆,安撫民眾,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憑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時代,使國家富強,以取得卿相的官職。而學貫古今,文武雙全的人,卻沒有官祿爵位,妻子兒女飢寒交迫,類似這樣的事數不勝數,學習又怎麼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説:“人的命運坎坷或者通達,就好像金玉木石;鑽研學問,掌握本領,就好像琢磨與雕刻的手藝。琢磨過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頭,一塊石頭之所以難看,是因為尚未經過雕刻。但我們怎麼能説雕刻過的木石勝過 尚未琢磨過的寶玉呢?同樣,我們不能將有學問的貧賤之士與沒有學問的富貴之人相比。況且,身懷武藝的人,也有去當小兵的;滿腹詩書的人,也有去當小吏的,身死名滅的人多如牛毛,出類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頭讀書,傳揚道德文章的人,勞而無益的,就像日蝕那樣少見;追求名利,耽於享樂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麼能相提並論呢?另外,我又聽説:一生下來不學就會的人,是天才;經過學習才會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學習是使人增長知識,明白通達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類拔萃,當將領就暗合於孫武、吳起的兵法;執政者就同於管仲、子產的政治素養,像這樣的人,即使不讀書,我也説他們已經讀過了。你們現在既然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奮好學的榜樣,就像蓋着被子矇頭大睡,什麼也不知道。”
人們看到鄉鄰親戚中有稱心的好榜樣,叫子弟去仰慕學習,而不知道叫去學習古人,為什麼這樣糊塗?世人只知道騎馬披甲,長矛強弓,就説我能為將,卻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識地利,考慮是否順乎時勢人心、審察通曉興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積財聚谷,就説我能為相,卻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風易俗,調節陰陽,推薦選舉賢聖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謀私財,早辦公事,就説我能治理百姓,卻不知道要有誠己正人,治理有條理,救災滅禍,教化百姓的本領。只知道執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説我能平獄,卻不知道偵察、取證、審訊、推斷等種種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務農的、做工的、經商的、當僕人的、做奴隸的,還是釣魚的、殺豬的、喂牛牧羊的人們中,都有顯達賢明的先輩,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博學尋求,沒有不利於成就事業啊!
所以要讀書做學問,本意在於使心胸開闊使眼睛明亮,以有利於做實事。不懂得奉養雙親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順受父母的臉色,和聲下氣,不怕勞苦,弄來甜美軟和的東西,於是謹慎戒懼,起而照辦。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職不越權,見到危難不惜生命,不忘對君主忠諫,以利國家,於是悽惻自忠,要想效法。一貫驕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儉節約,謙卑養德,以禮讓為教之根本,以恭敬為立身之根,於是驚視自失,收驕斂橫,抑制驕奢心性。一貫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義輕財,少私寡慾,忌盈惡滿。賙濟窮困,於是羞愧生悔,積而能散。一貫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貶抑自己,齒弊古存,待人寬容,尊賢納眾,於是疲倦沮喪,身體弱得不勝衣。一貫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不怕死,堅強正直,説話必信,好事幹下去不回頭,於是勃然奮力,不可懾服。這樣歷數下去,百行無不如此,即使難做得純正,至少可以去掉過於嚴重的毛病,學習所得,用在哪一方面都會見成效。然而現在讀書的,往往只是空談,不能做到,忠孝談不上,仁義也欠缺,讓他們判斷一件訴訟,不一定能弄清事理,治理千户小縣,不需要管好百姓,問他造屋,不需要知道楣是橫而棁是堅着放,問他種田,不需要知道稷是早下種而黍是遲下種。整天就做些吟嘯談謔,諷詠辭賦,很悠閒或者迂闊荒誕的事情外,對處理軍國大事一點沒有用處,從而被武人俗吏們共同譏謗,確是由於上述的原因吧?
之所以讀書做學問,是為了有所收穫有所提高。看到有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冒犯長者,輕慢同輩;人們憎惡他如同仇敵,討厭他就如同鴟梟一般。這種以學自損,還不如不學。
古人求學的為了充實自己,用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別人,只求能向他人炫耀。古人學習是為了別人,實踐真理,為社會謀利;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學問修養,為了謀取官祿爵位。學習就像種樹,春天可以觀賞花朵,秋天可以收穫果實;講演談論文章,如同觀賞香花,修身利行,如同收穫秋天的果實。
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而敏鋭,長大以後,心思分散,因此,必須儘早進行教育,不能錯過良機。我在七歲的時候,讀《靈光殿賦》,直到現在,十年温習一次,還不忘;二十歲以後,所背誦過的經書,如果過一個月不温習,就忘得差不多了。當然,人總有困厄不得志的時候,在年輕時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到了晚年也應該加緊學習,不能自暴自棄。孔子説:“五十以學《易經》,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魏武帝、袁遺,老而彌篤,這些都是年輕時學習到老不疲倦啊。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天下聞名;荀卿五十歲,才來學習,還為大儒;公孫弘四十多歲,正在讀《春秋》,因此就當上了丞相;朱雲也是四十歲,開始學易、論對;皇甫謐二十,開始學習《孝經》、《論語》:最後都成了大學,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到成年後還未開始學習,就稱為遲晚了,於是一天天混下去就好像面壁而立的人,什麼也看不見,這實在是愚蠢。從小就學習,就像旭日東昇放出的光芒,老的時候學習,就像手持蠟燭在夜裏行走,也好過閉上眼睛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學習風氣的興廢,隨着社會風氣而變化。漢代的賢士俊才,都靠精通一本經書來弘揚聖人之道,上可洞察天命,時,下可貫通人事,以此獲得卿相的多了。漢末風改變以後就不再是這樣,讀書人都空守章句之學,只知道背誦老師講過的,僅僅靠這些處理實際事務,大概不會有任何用處。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以博覽為貴,不肯專心讀書。梁朝皇孫以下,在兒童時就一定要先入學讀書,觀察他們的志向,到步入仕途的年齡好,就去參與文史類的事務,幾乎沒有完成學業的人。既當官又能堅持學業的,有何胤、劉瓛、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縚等,這些人兼通文史,並不只是會講論經書而已。也聽到洛陽有崔浩、張偉、劉芳,鄴下還有邢子才:這四位學者,雖然喜歡經書,但也以才識博學聞名。像這樣的賢士,所以為上品,除此之外就大多如鄉間閒人,語言鄙陋,風沒有操守,互相之間固執己見,什麼事也不能勝任。問一句就回答幾百句。若要問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麼,他大都不得要領。鄴下有諺語説:“博士去買驢,契約寫了三大張紙,還沒見到寫出個驢字來。”如果讓這種人當老師,要把人氣死。孔子説:“學習吧,俸祿在其中啊。”現在這些人卻在那些沒有益處的事情上下功夫,恐怕不是正道吧。聖人的典籍,是用來實施教育的,只要明瞭熟習經義,大致理解註釋的含義,常使言行有所收穫,也就可以很好地做人了;何必為了“仲尼居”就是要兩張紙的註解,你説指閒居之處,他説指講習之所,現在還存在麼?爭論的意義又在哪裏呢?就是在這一點上取勝了,又有什麼益處呢?光陰似箭,應該珍惜,它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應當博覽經典著作,以成就功業;如果能兩全其美,那樣我十分滿意,再無話可説了。

勉學中心思想

勉學學習目的

修身養性,修身利行。

勉學學習態度

年幼不失良機,年老不放棄學習。

勉學學習方法

學習要博覽書中的精要之處,不要拘泥於細枝末節。 [3]  [4] 

勉學作品點評

顏之推《勉學》這篇文章,用很高超的話語來感動人,如果把它放在自己的案頭,會時時警覺,把讀書當作一件大事來做。
這篇文章反覆地告訴後學,情感真切,精粗具備,本末兼賅,凡是學習的人,都應該熟讀,力求弄通弄懂。
顏氏家訓-勉學,可以從中明白學習的訣竅。
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決不可以向別人炫耀為務。古代的人是這樣,現代的人更要如此。
勉學,“勉”即為努力,“學”就是學習,標題的含義就是努力學習,就是本文的中心。 [3]  [4]  [5] 

勉學閲讀指南

課文題目為“勉學”意為努力學習,“勉”的解釋是努力。第一段先是指出古今學者的學習目的不同,然後以種樹為喻,講論文章是春華,修身利行是秋實。不學習怎麼會陶冶身心,涵養德行呢?闡明瞭學習是為了“修身利行”。第二段論述的是一個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作者以自己背誦《靈光殿賦》為例,提出一個人“固須早教”;如若“失於盛年”,則“猶當晚學,不可自棄”。第三段談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作者認為,學習經文重在“使言行有得”,做到讀書、做事兩全其美,還要博覽機要。 [3]  [4] 

勉學寫作技巧

《顏氏家訓·勉學》開宗明義:“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任何一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學之所知,施無不達”,只有通過學習,才能使自身的發展成為可能。“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説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在顏氏看來,學習的目的在於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在於加強道德修養、不斷進取向上,在於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為社會創造財富。 [3]  [4] 

勉學相關問題

1、“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涵義
答:春花雖豔麗但終不成果,而秋實才是真正的成果。同樣,講論文章雖熱鬧但不是終極目的,只有在修身利行上多下功夫,才能使自己具備美好的德行。
2、作者講自己七歲時背誦《靈光殿賦》事例的目的是什麼?
答:作者以自己背誦《靈光殿賦》為例,提出一個人“固須早教”;如若“失於盛年”,則“猶當晚學,不可自棄”。論述的是一個最佳的學習年齡段問題。
3、勉學的古今學習目的各是什麼?
答:古代求學的人的是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只能誇誇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做官。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説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
4、作者認為怎樣對待聖人之書的態度才是正確的?
答: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可矣。

勉學後世影響

《勉學篇》出自《顏之推·顏氏家訓·第八篇》
《顏氏家訓》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勉學
勉學(5張)
《顏氏家訓》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宋代以後,影響更大。宋代朱熹之《小學》,清代陳宏謀之《養正遺規》,都曾取材於《顏氏家訓》。不唯朱陳二人,唐代以後出現的數十種家訓,莫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顏氏家訓》的影響,所以,王三聘説。“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從《顏氏家訓》之多次重刻,雖歷千餘年而不佚,更可見其影響深遠。

勉學作者簡介

顏之推(531~約590以後),字介,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北齊文學家,任官四朝。曾擔任:國左常侍黃門侍郎、御史上士。公元548年,發生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在江陵自立,顏之推任散騎侍郎。公元554年,西魏攻陷了江陵,顏之推被俘,後來在北齊任官。此後在北周和隋任職。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用以告誡子孫。 [3]  [4] 
參考資料
  • 1.    顏之推.顏氏家訓:中華書局,2007
  • 2.    羅華榮.九年制義務教育 語文 八年級第一學期(試用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02-103
  • 3.    鍾書.新教材全解 語文(新課標)(8年級/上) .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
  • 4.    楊淑璐.伴你成長 八年級第一學期 語文 同步輔導與能力訓練.上海:原子能出版社,2010:108-109
  • 5.    陶本一.説題做題 語文課後練習精講與拓展 8年級上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