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勃朗寧手槍

鎖定
勃朗寧手槍(英文:Browning Pistol [7]  ),是槍械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設計比利時赫斯塔爾國家兵工廠(FN)及美國柯爾特、雷明頓公司製造的系列自動手槍 [1] 
勃朗寧手槍M1900型口徑7.65毫米、槍長203毫米、槍管長142毫米、子彈7.65×17毫米、槍重907克、槍口初速318米/秒、上彈方式為10發單行插入式彈匣。勃朗寧手槍,採用自由槍機的方式,是輕武器歷史上第一次使用此方式的手槍 [15-16] 
勃朗寧手槍M1900型於1900年獲得許可授權開始製造,隨後發展出多種型號的系列手槍,包括軍用手槍、警用手槍和袖珍手槍,口徑有6.35毫米、7.65 毫米和9毫米,手槍的自動方式主要有自由槍機式槍管短後坐式。勃朗寧系列被比利時、美國軍方選用為制式手槍,並裝備世界上多個國家 [15-16] 
中文名
勃朗寧手槍
外文名
Browning Pistol [5] 
研製時間
1900年 至 1922年
研製企業
比利時FN國營、美國柯爾特、雷明頓公司
設計師
約翰·摩西·勃朗寧
製造國家
比利時、美國
兵器類型
手槍

勃朗寧手槍發展沿革

勃朗寧手槍歷史背景

  • 童年興趣
約翰·摩西·勃朗寧 約翰·摩西·勃朗寧
約翰·摩西·勃朗寧1855年1月出生在美國猶他州奧格登鎮。從祖父開始,其的家族就從事槍械銷售和改裝。勃朗寧出生時,父親已經在當地開了三年槍鋪,遠近聞名。勃朗寧沒上過什麼學,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泡在槍鋪裏,把槍當玩具,培養了濃厚的興趣。
勃朗寧的童年玩耍時光7歲時正式結束。那一年,他的父親要求他在自家槍鋪中打工,同時學習最基本的工程設計、槍支製造原理以及槍械修理。為了避免小勃朗寧產生乏味感,父親還鼓勵他嘗試創新。13歲時,勃朗寧造出第一支槍。雖然該支槍簡陋得只能稱為“火器”,但父親還是給予他熱切的鼓勵 [2] 
  • 初期坎坷
1879年父親去世後,24歲的勃朗寧和弟弟馬修·勃朗寧“升級”了家族槍鋪,創辦“勃朗寧槍械製造廠”。很快,他設計的後膛裝彈單發步槍獲得專利,開始在自己的廠子裏批量生產。勃朗寧的步槍引起了當時美國軍方最大的槍械供應商温徹斯特公司的注意。該家公司派出代表與勃朗寧接觸,並買了一支單發步槍送回總部評估。最終,勃朗寧的設計打動了公司副總裁。於是,温徹斯特公司花8000美元買下槍支專利並達成合作協議:勃朗寧只負責設計,温徹斯特公司的槍械工廠負責生產 [2] 
一開始合作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勃朗寧設計出多種型號的步槍和獵槍,並在軍用武器設計領域嶄露頭角。然而,1898年勃朗寧頭腦中朦朧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構想。他認為,槍支射擊時爆發的火藥動力不僅可以推動彈頭飛行,而且還應該可以完成拋出彈殼、上彈等一系列動作。但單發射槍支浪費了該種寶貴能源。如果能妥善加以利用,無疑會大大提高槍支的射速。
基於該種理念,勃朗寧設計出一款五連發霰彈槍,並要求温徹斯特公司修改付費合同。按原先的合同,温徹斯特公司只需在設計完成時一次性向勃朗寧支付一筆費用就可以買斷專利。勃朗寧認為不合理,要求修改為按實際銷售量抽取費用。經過計算,他知道該種建立在銷售量基礎上的收費能帶來比原先更多的收入。温徹斯特公司當然拒絕了勃朗寧的要求。
恰在那時,雷明頓公司向勃朗寧伸出橄欖枝。勃朗寧於是中斷了與温徹斯特的合作,準備與雷明頓建立聯繫。但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勃朗寧滿心歡喜地等待新合同的到來時,雷明頓的老闆突發心臟病去世,新老闆對勃朗寧的連發武器不感興趣。勃朗寧面臨失業 [14] 
  • 赴比合作
正當勃朗寧在國內苦尋機會不得時,比利時赫斯塔爾國家兵工廠(FN)的一位代表來到美國。當時,該家公司在比利時新步槍項目的競爭中敗給了德國毛瑟公司,正處於倒閉的邊緣。他們派代表來美國是準備考察自行車的生產,打算以後改行生產自行車。於是,失意的勃朗寧和失意的FN公司代表在一家酒吧中偶遇。
聽了勃朗寧對連發霰彈槍的闡述後,FN公司的代表立刻來了興趣,他意識到該種武器將在歐洲擁有美好的前景。雙方一拍即合:勃朗寧前往比利時,FN公司聘請他為首席槍械設計師 [3] 
  • 推出槍械
1902年3月24日,FN公司與勃朗寧簽訂生產合同,開始正式生產“勃朗寧五發霰彈槍”。該款綽號“駝背”的武器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實現自動裝填的霰彈槍,很快便熱賣歐洲市場,幾乎供不應求。比利時警察和軍隊都成為它的忠實用户。1905年,勃朗寧帶着從FN公司訂購的1萬支五連發霰彈槍衣錦還鄉,立刻引發了一場搶購風潮。
除了霰彈槍,勃朗寧還設計了火力更為兇猛的重機槍。美國軍隊1895年裝備的第一款真正的機槍就是他設計的M1895式重機槍(綽號“土豆挖掘機”)。據説設計該槍的靈感來自勃朗寧的一次狩獵。1889年秋,他在猶他州大鹽湖附近的沼澤地打獵時,槍口噴出的氣流吹動草葉,使他意識到可以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完成機槍的供彈、抽殼等動作。M1895式重機槍在美西戰爭中顯示出強大的火力,但到一戰時已經相當破舊。勃朗寧又設計出其替代品M1917式重機槍。事實證明,該槍是一款非常成功的武器,故障率低而且火力猛烈,美軍在極短時間內訂購了大量M1917式重機槍 [3] 
勃朗寧M1917式重機槍 勃朗寧M1917式重機槍

勃朗寧手槍研製進程

在設計重火力武器的同時,勃朗寧也沒有忽略手槍市場。
19世紀末期,一些武器生產公司固執地認為轉輪手槍是手槍市場的主流。但由於結構問題,轉輪手槍射速低,初速慢。勃朗寧設想如果能把步槍的連發原理應用到手槍身上,設計出初速更高、射速更大的自動手槍產品,無疑會非常有賣點。
FN公司在大批量生產“勃朗寧五發霰彈槍”的同時,傾力支持勃朗寧研製自動手槍,最終問世的就是M1900自動手槍。該款手槍簡單耐用,在當時幾乎無可挑剔。雖然沒能成為標準軍用手槍,但定型後的十幾年間生產了100多萬支,深受軍官喜愛。在中國,槍迷們在談論手槍時素有“一槍二馬三花口”的説法,其中的“一槍”指的就是M1900。因該槍身及握把貼片上刻有手槍圖案,故而國人形象地稱其為“槍牌擼子”。1909年,朝鮮抗日誌士安重根在哈爾濱刺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用的就是“槍牌擼子”。
勃朗寧回到美國後又設計了M1911手槍並很快成為現代手槍的設計標準。該款手槍1911年成為美軍制式裝備後,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直到1986年才退役,創下手槍服役時間最長紀錄。
勃朗寧是位不知疲倦的槍械大師,從七歲開始學造槍從來不知道什麼是休息。
1926年,已年逾古稀的他不聽家人勸阻,執意不肯退休養老,仍然在兒子的槍械設計室工作。當年11月26日,他的設計室的製造台前研究一款自動手槍時突然倒地,從此再也沒能醒過來 [10] 

勃朗寧手槍技術特點

勃朗寧手槍總體設計

自從勃朗寧大威力手槍推出以來,已經經歷過由國營赫斯塔爾(FN)的不斷改進。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最初具有兩款型號:一種是裝有固定式瞄準具的“普通型”,另一種是具有可調節式切線式表尺的“照門可調型”,後者還配有開槽式握把用以將木製槍托裝在握把凹槽裏。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的商業版本仍然可以使用可調節照門,但是槍托連接槽已經在二戰期間被取消了,連帶槍托式槍套並在同時停止生產。
1962年,其設計進行了修改,以外置式抽殼鈎取代內置式抽殼鈎,以提高其可靠性。現今生產的勃朗寧大威力手槍有更多瞄準具種類選擇,例如使用者改為三點式夜間戰鬥瞄準具
標準型大威力手槍使用的是單動操作式設計,並且裝上了手動保險機構。與現代的雙動操作半自動手槍不同的是大威力手槍的扳機與擊錘並沒有聯動關係,因此不能實現扣扳機待擊。如果一把雙動操作手槍的擊錘拉下子彈已經裝填在膛室內和已經裝填了彈匣,使用者只需簡單地扣動扳機手槍即可發射。
與此相反,一把單動操作式手槍在該種狀態以下發射第一發以前必須以拇指人手拉下或是通過拉動套筒到後方並且釋放它。如果在上膛以後攜行時必須關上保險因此,在常見的M1911手槍和大威力手槍上使用該種攜帶模式時通常都會將擊錘待擊並且關上保險 [12]  [13] 

勃朗寧手槍槍機機構

與許多其他勃朗寧手槍設計一樣,勃朗寧大威力手槍採用了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操作原理和槍管擺動式閉鎖機構槍管和套筒最初會受到後座力而後移直到槍管膛室下方的一個凸耳裝置解鎖使槍管與套筒分離與勃朗寧設計的早期型柯爾特M1911手槍不同的是,槍管並非由鉸鏈的牽引下垂直襬動閉鎖和開鎖的而是由穿過槍管以下的手槍底把和在槍管最後面的膛室部分下方的底把開閉鎖凸耳的插槽的硬化套筒連接栓軸來實現。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有兩個缺陷:標準型的扳機扣力很重,尤其是對於作為一把單動操作手槍而言更為重要。該缺點是由於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的彈匣保險所導致的,該彈匣保險最初是根據法國陸軍在1935年的要求而增加的。標準型大威力手槍的彈匣保險連接到扳機,並且由彈匣表面將柱塞向上壓頂釋放,使扳機連桿重新與阻鐵槓杆頭部連接上。該彈匣上的柱塞動作增加了其扳機扣力上的張力,以及具有該功能而增加了的阻力的所需力度。
該問題的解決方法往往完全移除該彈匣保險(該種方法會導致手槍的保修期失效),或是在保險柱塞和彈匣之間的表面都拋光處理,售後市場的扳機簧也可以降低張力,從而解決扳機扣力問題。
除此之外,擊錘在壓下時,有可能會“咬”中使用者的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是由於擊錘上直齒圓柱形所施加的壓力,或是擊錘柄部和握把背部頂端之間捏著所造成。許多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的使用者為了解決該個問題通過改變或以尺寸較小的擊錘取代原來的擊錘,或是通過學習如何持有手槍,以避免受傷。雖然該種常見的投訴與柯爾特“政府型”自動手槍的商業型號的直齒圓柱形擊錘相類似,它的軍用型號所具有的、更像是柯爾特“指揮官”緊湊型M1911使用的一種較小型、圓形“毛邊”型擊錘卻沒有該問題。
儘管如此,該把手槍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大容量可拆卸式雙排彈匣的軍用型手槍。其新設計的可拆卸式雙排彈匣結構上為子彈雙排左右交錯排列能夠裝填13發9×19毫米手槍子彈,容量增加為柯爾特M1911的近一倍作為一把軍用型手槍而言是非常理想的 [1]  [12]  [13] 
勃朗寧系列手槍

勃朗寧手槍性能數據

勃朗寧Hi-Power手槍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口徑
9毫米
子彈
9x19毫米Parabellum彈
槍重
882克(空彈匣)
槍長
200毫米
槍管長
118毫米
彈匣容量
13發子彈
性能參數
槍口速度
350 m/s
槍口能量
500焦耳
彈匣容量
13發
有效射程
50米
殺傷射程
50米 [9]  [11] 

勃朗寧手槍衍生型號

勃朗寧手槍M1900

比利時勃朗寧M1900型7.65毫米手槍,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式的手槍,並獲得專利,是世界上第一種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的手槍。1900年,比利時的FN國營兵工廠獲得生產特許權並開始製造,該手槍被比利時軍隊列為制式手槍,槍的全稱為:勃朗寧M1900型7.65毫米手槍。該種手槍在解放前流入中國較多,在中國被稱為“槍牌手槍”。
勃朗寧M1900手槍由槍管、套筒、握把和彈匣組成,發射7.65毫米半突緣式勃朗寧手槍彈。槍管有6條膛線導程約230毫米。套筒前端設有準星,後端有“V”形缺口照門。套筒前部有平行的上下兩孔,上孔容納復進簧,下孔容納槍管,擊針等部件在套筒後部。
M1900的自動過程是:擊發後,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同時也推套筒向後,完成抽殼、拋殼等動作,並壓縮復進簧。套筒後坐到位後,復進簧伸張,套筒復進,將次發彈推入彈膛,擊針尾端則被擊發阻鐵所阻停止前進手槍呈待擊狀態 [5]  [12]  [13] 
M1900手槍

勃朗寧手槍M1903

1903年,比利時FN國營兵工廠生產了勃朗寧設計的一支口徑為9毫米的手槍,定型號為M1903,同年出現於歐洲市場。M1903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式,發射機構帶有控制聯杆,用於防止早發,彈匣容彈量為7發。該手槍發射勃朗寧設計的9毫米勃朗寧手槍長彈 [7]  [12]  [13] 
勃朗寧M1903手槍

勃朗寧手槍M1906

1904年,勃朗寧以M1903為基礎,開發出了第一支袖珍型(Pocket Model)自動手槍——M1906,發射6.35×15.5毫米半底緣自動手槍彈(0.25英寸ACP),並於1906年正式投產。其成功設計使之成為後來大多數袖珍自動手槍的“典範”和“模板” [13]  [12]  [13]  [17-18] 
勃朗寧M1906手槍

勃朗寧手槍M1910

M1910手槍,是由約翰·布朗寧為比利時國民製造公司(FN)Herstal開發的。1910型是在兩種子彈的基礎上開發的,也是由布朗寧設計的7.65毫米口徑的布朗寧手槍,也稱為.32ACP。該槍在布朗寧1900型手槍、以及9毫米布朗短手槍(9x17毫米),也稱為.380ACP,是1908年為柯爾特/布朗1908型手槍開發的 [6]  [12]  [13] 
勃朗寧M1910手槍

勃朗寧手槍M1911

M1911手槍(45手槍)是一種在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由美國人約翰·勃朗寧設計,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1911年至1985年)。M1911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
1940年美國軍方對M1911正式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1911”,而對1924年推出的改進型M1911A1則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1911A1”,越戰時期的M1911A1又改名為“Pistol, Caliber .45, Automatic, M1911A1”,在整個服役時期美國共生產了約二百七十萬把M1911及M1911A1(不包括盟國授權生產),很可能是歷來累積產量最多的自動手槍。M1911系列亦是約翰·勃朗寧以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來設計的著名產品,其各種特點也影響着其他在二十世紀推出的手槍。M1911的總產量超過250萬把,是有史以來銷量最大的手槍 [8]  。勃朗寧回到美國後又設計了M1911手槍並很快成為現代手槍的設計標準。該款手槍1911年成為美軍制式裝備後,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直到1986年才退役,創下手槍服役時間最長紀錄 [10]  [12]  [13] 
勃朗寧M1911A1手槍

勃朗寧手槍M1922

M1922自動手槍,有7.65毫米和9毫米兩種口徑,分別使用7.65x17毫米勃朗寧自動手槍彈和9x17毫米勃朗寧自動手槍彈。FN M1922自動手槍實際上是“花口擼子”的變形槍。其結構基本相同,絕大部分零件也都一樣,只是加長了槍管和握把,彈匣容彈量有所增加。為了適應軍方的需求,有的FN M1922自動手槍還在握把的左後側下角加上了保險帶環。FN M1922自動手槍的準星與可調方向照門也傳統地凸起在槍面之上。因此,這支大“花口擼子”很快就被荷蘭、比利時、南斯拉夫、丹麥、法國等歐洲國家列為軍用制式手槍 [4] 
勃朗寧M1922手槍

勃朗寧手槍Hi-Power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英文:Hi-Power,譯文:大威力)是一把由美國約翰·勃朗寧作基礎設計、迪厄多內·塞弗和比利時赫爾斯塔爾的國營赫斯塔爾改進及完成、以及FN生產的單動操作式半自動手槍,發射當時歐洲威力最強大9×19毫米手槍子彈。勃朗寧是在1926年開始設計該槍,其自動方式是槍管短後坐式,擊發後,槍管和套筒扣合在一起後坐一定距離後,槍管和套筒解脱,槍管再向後運動少許便受到限制,而套筒繼續後坐。其槍膛閉鎖是通過槍管在垂直面內的起落來實現的;擊發機構採用外露擊錘式;發射機構有一推杆,它僅在彈匣被插入時才起作用,只能進行半自動射擊。該槍設有防偶發和防早發保險機構 [11-12]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是參與法國軍隊要求一種新型軍用手槍,大容量(法語:Grand Rendement)或稱為大威力(法語:Grande Puissance)而設計,法國軍方的要求是:武器尺寸必須是緊湊的,供彈具容量至少裝填10 發子彈一個彈匣分離裝置(配用可拆卸式彈匣),具有外置式擊錘,具有裝在表面的手動保險火力強大而且分解和重新組裝簡單,能夠殺死在50米(54.68碼)以內可以看到的任何人。其最後的標準要求是發射的子彈口徑為9毫米或更大,彈頭質量約8克,而槍口初速為350米/秒(1148.29英尺/秒),而且總重量全控制在1千克(35.27盎司,2.2磅)。
比利時國營赫斯塔爾(FN)委託約翰·勃朗寧設計符合種種規格的一個新型軍用手槍。但由於勃朗寧以前已經把他設計成功的M1911美國軍用半自動手槍的槍械專利賣給了柯爾特公司,因此當時勃朗寧被迫繞過M1911的專利並且重新設計一把全新的手槍。
1922年,勃朗寧在美國猶他州奧格登研製出兩種採用不同原理的原型槍,而該把手槍亦在1923年6月28日向美國方面申請專利,並且在1927年2月22日正式授出。其中一種採用簡單的反衝作用原理設計,而另一種則是後膛閉鎖及槍管短後坐原理設計。兩把原型槍都使用了新設計的雙排左右交錯排列式彈匣設計(由設計師迪厄多內·塞弗所設計)以增加彈匣容量超過10發而另一方面又不會過度增加手槍的握把尺寸或使彈匣的長度突出太長。
經過國營赫斯塔爾方面比較以後,認為採用後膛閉鎖及槍管短後坐原理設計更為適合,於是在選擇了後一種原型槍的設計以後再作出進一步研製和測試。改進型在原型槍的基礎上縮短長度,並增加了外置式擊錘、擊針、手動保險和彈匣保險簡化其分解步驟,並且由16發雙排彈匣供彈。國營赫斯塔爾公司在1925年把該設計的原型槍提供給法國陸軍凡爾賽評審委員會方面並且進行的多次試驗,並且再進行了進一步改進。
1928年,柯爾特公司原有的M1911手槍的相關專利均已期滿,於是塞弗便把許多以前為柯爾特的專利特徵與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加以整合了,由此推出了塞弗-勃朗寧M1928原型槍。該個型號的分解步驟與M1911手槍相似使用了M1911手槍的可拆卸式槍管襯套和分解程序。
到了1931年,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的設計基本定型,改用縮短的13發可拆卸式雙排彈匣,彎型後握把背部和把可拆卸式槍管襯套與套筒整合為一個整體。1934年,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的設計已經完成並準備好投產。它最先在1935年被比利時軍隊採用,並正式命名為勃朗寧P-35。不久之後,比利時警察也開始裝備該手槍,然後其他一些國家也開始裝備該手槍。
然而,法國軍隊最終卻決定不採用該手槍,反而改為採用設計概念相似但是不論口徑和彈匣容量都較小的Mle.1935手槍,大威力手槍是其中一把在推出以後的時間內最廣泛使用的軍用手槍,曾被50多個國家的武裝部隊所使用。
手槍被命名為“大威力”(Hi-Power)的意思是指該槍所採用的可拆卸式雙排彈匣的容量是13發,再加上膛內的1發,幾乎是當時同時代設計的手槍子彈容量的兩倍,例如魯格手槍毛瑟1910手槍。大威力手槍通常被簡稱為“HP”(“Hi-Power”或“High-Power”的簡稱)或是“GP”(法國人的名稱:“Grande Puissance”的簡稱)。正是因為該把手槍最初於1935年推出,因此經常又被簡稱為“勃朗寧HP-35”、“GP-35”、“P-35”或是“1935型”。它在比利時和愛爾蘭服役時,有時又被稱為BAP(英語:BrowningAutomaticPistol,意為:勃朗寧自動手槍),但甚至是在比利時整個手槍系列仍然最經常被統稱為“大威力” [9]  [12] 
勃朗寧Hi-Power“大威力”手槍

勃朗寧手槍服役動態

勃朗寧手槍廣泛列裝

世界上許多國家對M1911進行仿造,其總產量超過250萬把,成為有史以來銷量最大的手槍 [1]  [10] 
M1911手槍從1911年起生產,由美國人約翰·勃朗寧設計,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1911年至1985年)的服役期。M1911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 [8] 
勃朗寧M1922型手槍研製投產後,被荷蘭、比利時、南斯拉夫、丹麥、法國等歐洲國家列為軍用制式手槍 [4] 

勃朗寧手槍多國研製

  • 美國製造
美國製造的勃朗寧手槍被稱為柯爾特-勃朗寧手槍,但後來人們都稱這些手槍為柯爾特手槍。其自動方式有兩種,一是自由槍機式,二是槍管短後坐式。口徑有0.38英寸(9毫米).0.32英寸(7.65毫米)、0.25英寸(6.35毫米)和045英寸(11.43毫米)其中口徑為045英寸的M1911、M1911A1除了柯爾特火器公司製造外,還有雷明頓武器公司製造的。0.38英寸口徑的手槍於1900年定型。1902年勃朗寧又根據M1900進行了改進設計,定為M1902軍用型。該槍的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發射9.23毫米半突緣式柯爾特手槍彈。後來勃朗寧又設計了0.32英寸和0.25英寸的柯爾特勃朗寧手槍,這兩種手槍生產量較大,解放前流人中國較多,中國俗稱“馬牌手槍”
1910年,勃朗寧設計了一支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的手槍,該槍具有構造簡單、機件堅固耐用等優點,此槍參加了美國陸軍軍用手槍的選型,經過嚴格的試驗脱穎而出,成為美國軍隊的制式手槍,定型號為M1911。
1926年,美國軍方根據使用M1911的經驗,對該槍進行了改進。改進之處主要有:握把背部是弧形,以便更好地握持;扳機向裏縮短了一些,表面有刻紋,以便更舒適地扣動扳機,改進後的M1911命名為M1911A1。
勃朗寧設計,柯爾特武器公司和雷明頓武器公司製造的M1911和M1911A1手,作為美國軍隊的制式手槍,從1911年列裝起,至20世紀80年代,裝備時間長達70多年,除了比利時和美國製造勃朗寧手槍外,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仿製勃朗寧手槍,如加拿大曾製造過大威力勃朗寧手槍其型號有MK1和MK2式等 [13] 
  • 中國仿製
上海金陵兵工廠等仿製的M1900式勃朗寧手槍。由於勃朗寧手槍體積小、製作精良,在八路軍、新四軍中視為“高檔”武器,一般作為中高級幹部佩槍使用。
中國抗戰時期新四軍的一些兵工廠也能仿造勃朗寧手槍,如新四軍第五師的兵工廠就曾自制數百支勃朗寧手槍 [4]  [15] 

勃朗寧手槍總體評價

勃朗寧M1911手槍的高裝彈量和快速彈匣很快成為現代手槍的設計標準。該種手槍1911年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直到1986年才退役,創下了手槍服役時間最長的紀錄。世界上許多國家對M1911進行仿造,其總產量超過250萬把,成為有史以來銷量最大的手槍 [1]  [10]  。(新浪網、中國軍網 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