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
- 加勒比海盗
- 外文名
-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 定 义
- 加勒比海附近的海盗组织
- 船 数
- 50多艘盖仑帆船
- 袭击对象
- 西班牙珍宝船队
背景介绍
播报编辑
西班牙珍宝船队的航线相对简单,西班牙人将南美开采出的白银和黄金通过水路运送到巴拿马,再运送到中美地峡另一端的波多贝罗,由输送船只分批运送到哈瓦那后,最终由本土来的大型盖仑帆船统一运回本土。而这种运输模式,最多时曾经达到了50多艘盖仑帆船的水平 —— 这种绝无仅有的超大规模船队,已经基本不用锁定跟踪了。
随着欧洲新教徒(英、荷)与天主教徒(西)之间的对立,以及法国流民的涌入,在加勒比先后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海盗港”:英国的拿骚以及罗亚尔港,法国的海地以及托尔蒂岛等等。这几个海盗聚集地分布于珍宝船队航线的沿线,抢劫战术请参考狼围剿驯鹿群的做法:驱赶—锁定最弱目标—围捕。到了后期,英、法、荷三国的海军和私掠船也加入了这场围猎。
印度洋船队成为标的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其一,印度地区的贸易价值已经超过了欧洲,丝绸和香料的收益已经成为财富聚集的最快方式;其二,印度洋地区由于莫卧儿帝国戒姜射糊和伊斯兰势力的干预,使得阿拉伯及东非、印度北部、印度南部分成了三个互不侵犯的贸易圈。由于互不侵犯,所以欧洲各国在这一地区投入的兵力都十分薄弱。
东印度公司作为各国的印度贸易渠道,在情报保护上却并不太谨慎。尤其是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商业上都处于竞争关系,因此出卖对方船队情报也自然成为了竞争手段之一。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海盗来说,想要获得商船队的资料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尽管航程遥远路途艰难,但每次抢劫的对象都是无招架之力的满载财富的大船,这使得加勒比海盗们乐此不疲地投入了印度洋抢劫的行列之中。之前我们说的基德船长,便是这一时期名声大噪。
而各国的美洲殖民地,此时也是大发横财:一方面向本国申请各种防务预算,以增加对抗海盗的防卫;另一方面私下与海盗串通,帮助海盗遥恋整销赃,并且从掠夺物品交易中抽税。可谓是左右逢源。
然而好景不长,欧洲各国纷纷发现本国的印度洋贸易大损。究其原因,竟然是各国私掠舰队串通一气,互相抢劫。于是以英国为首的私掠舰队大国开始宣布私掠为海盗行为,列入违法,违者绞刑。此令一出,东印度公司炼户迁和加勒比凶府判各国殖民地不得不开纹轿体始与海盗划清界限。与此同时,此时崛起的英国,也开始了所谓的三角贸易:
1. 大三角:欧洲(武器、纺织品)→西非(黑奴)→北美沿岸(砂糖、棉花)→欧洲。
2. 小三角:欧洲(酒、纺织品)→北美沿岸(农作物、肉制品)→加勒比、北美沿岸(砂糖、糖蜜)→欧洲。
而这两种三角贸易的热禁共同点,都是会在北美沿岸进行大量的交易。而且由于以英国为首的《航海法案》的诞生,各国纷纷禁止了本国船与外国船只或殖民地进行交易。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殖民地一旦发生货物紧缺或者通货紧缩,除了等待本国救援之外别无他法。
意义
播报编辑
然而,当本国的救援不及时的时候,殖民地的选择仅有求救于沿岸海盗,让他们抢夺到港船只来补充本国急需。所以自不用说,此时的加勒比海盗,其实已经成为了“物资调节者”的身份。而猎物的信息,也会由各地殖民地提供:刚刚从港口补给出发,后面就被饿狼般的海盗尾随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