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加勒比板塊

鎖定
加勒比板塊是以加勒比海為主體的一個東西向小板塊。北界是開曼左行轉換斷層,南界是伸入委內瑞拉北部的法爾康右行轉換斷層。東界沿小安的列斯弧以東的波多黎各海溝。這一部分的大西洋洋殼現在正向西俯衝。
中文名
加勒比板塊
外文名
Caribbean plate
詳    情
以加勒比海為主的東西向小板塊
地殼厚度
可達16千米
起    源
平洋模型、美洲板塊模型

加勒比板塊簡介

加勒比板塊
加勒比板塊(5張)
高質量的折射地震表明加勒比板塊為一海台,地殼厚度可達16千米,比正常洋殼厚兩倍以上。它最西部的尼加拉瓜隆起實際上是中美洲陸殼的一部分。加勒比海台向南仰衝的斷片還可以在哥倫比亞見到,剖面以層狀輝長岩為主,向下出現苦橄巖和鎂鐵質堆晶巖。一般認為加勒比海是中生代大西洋張開過程中繼白堊紀墨西哥灣裂陷以後出現的。現在的構造格局是新生代以來南、北美洲與大西洋三者之間匯聚和走滑作用的產物。

加勒比板塊位置

加勒比板塊毗鄰南美板塊北美板塊科科斯板塊巴拿馬板塊及大西洋板塊,區域構造變形特徵受板塊東西部俯衝帶及南北邊緣的大型走滑斷層控制。

加勒比板塊板塊的起源問題

關於該板塊的構造演化歷史及相應的變形特徵一直存在爭議,尤其是針對板塊的起源問題,整體上分為“太平洋模型”和“美洲板塊模型”。

加勒比板塊太平洋模型

“太平洋模型”認為加勒比板塊來源於太平洋板塊,自晚中生代開始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板塊中東部地區高分辨率多波段地震反射資料及深海鑽探工程獲得的數據表明,加勒比地殼起源於晚侏羅紀—早白堊紀時期的海底擴張作用。且在白堊紀晚期,隨着玄武岩的快速噴發,加勒比地殼出現自委內瑞拉盆地向貝阿塔海嶺方向的伸展構造變形。

加勒比板塊美洲板塊模型

“美洲板塊模型”認為加勒比地殼起源於現今南、北美板塊間西部的中美地區。基於斷層擦痕年代學及古地磁數據所構建的加勒比板塊構造演化模型認為,古加勒比地殼源於南美板塊西北緣的Chortis塊體,該塊體在白堊紀晚期東向漂移1000km到北美板塊。侏羅紀中期,古加勒比海發生裂解作用,南、北美板塊分離,Phoenix/Farallon擴張脊東向運動,古加勒比板塊初步形成。到白堊紀中晚期,古加勒比海擴張變寬,玄武岩台地的形成造成地殼增厚,同期南美板塊相對加勒比板塊的西向漂移,古加勒比板塊從Phoenix/Farallon擴張脊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加勒比板塊。白堊紀晚期到新生代早期,加勒比板塊相對美洲板塊的東向運動,造成小安的列斯弧的俯衝以及古新世或始新世板塊南北複雜走滑型邊界帶的形成。中新世以來,加勒比板塊與美洲板塊的相互作用引起整個區域的構造變形 [1] 

加勒比板塊構造古地理演化

加勒比板塊及其周緣地區的構造古地理演化共經歷4個階段 [2] 
(1)侏羅紀裂谷期,泛大陸的裂解使得南、北美板塊邊緣發育裂谷相;
(2)白堊紀被動陸緣期,古加勒比海槽的進一步打開使得南、北美板塊邊緣發育被動大陸邊緣淺海相;
(3) 晚白堊世—始新世碰撞造山期,加勒比板塊與南、北美板塊的碰撞拼合作用使得加勒比板塊南、北緣均從海相轉變為碰撞造山陸相;
(4)始新世以來的分異期,隨着古加勒比海槽的消亡和北緣碰撞拼合的結束,加勒比板塊東緣及西緣的火山島弧帶進一步發育,而北緣及南緣繼續發育陸相沉積

加勒比板塊邊緣地層與巖相

根據地層組合特徵,加勒比板塊邊緣沉積充填可歸納為4 種類型:西緣古陸塊的碳酸鹽巖沉積序列、北緣的碎屑岩—碳酸鹽巖混合沉積序列、南緣的碎屑岩沉積序列以及東緣的火山碎屑岩沉積序列。各構造邊緣帶的地層組合受到構造演化的控制,地層時代也由西向東逐漸變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