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功臣號坦克

鎖定
功臣號坦克,是人民軍隊1945年11月從瀋陽日本關東軍坦克修理廠繳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歷史上的第一輛坦克 [5] 
該坦克為日本研製的97式中型坦克改型,裝備1式47毫米口徑火炮1門,97式7.7毫米口徑機槍2挺,乘員4人,裝甲厚度10~25毫米,戰鬥全重約15噸,發動機功率149.2千瓦,最大速度40千米/時 [5] 
1945年12月1日,人民軍隊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坦克大隊宣佈成立,該坦克加入人民軍隊序列,編號“102”。該坦克先後參加了三下江南、攻打錦州、解放天津等戰役戰鬥。在1948年攻打錦州作戰中,董來扶等駕駛該坦克孤軍衝向敵軍陣地,消滅敵軍火力點多處,為步兵掃除了前進障礙。因戰功突出,戰後此輛坦克被命名為“功臣號”,全體乘員記集體三等功,駕駛員董來扶和機槍手吳佩龍榮立一等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時,董來扶駕駛“功臣號”坦克作為坦克方陣的首車,率先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閲 [5]  。該坦克現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功臣號坦克歷經5次更新換代,與過去59式坦克相比,99A式主戰坦克具備全天候精確打擊能力,能夠實現戰場感知、態勢共享和協同攻防等作戰效能,讓中國人民解放軍“鋼更多氣更足”、更有打贏底氣 [16] 
中文名
功臣號坦克
尺    寸
長5.49米、寬2.38米、高2.38米
裝甲厚度
15~25毫米
乘    員
4人
發動機功率
149.2千瓦
戰鬥狀態重
17噸
極    速
40千米/時
武    備
47mm戰車炮1門,7.7mm機槍1挺 [1] 
原產國
日本
型    號
97式中型坦克改
所屬國家
中國

功臣號坦克歷史沿革

功臣號坦克坦克概況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坦克之一。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1937年設計定型,1938年裝備部隊,總生產量為1500輛,在二戰期間被日軍廣泛使用。
97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中型坦克,日本定名為“97式中戰車”。97是日本天皇紀年2597年(西元1937年)的後兩位元數位,“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漢語音譯。該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於1937年製成。1938年開始裝備日軍,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裝備了1500多輛。其中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了1224輛,日立的龜有工廠和相模工廠生產了300多輛 [19]  [20] 
功臣號坦克原型車——97式改中型坦克炮塔內部圖(日文版)

功臣號坦克坦克獲取

高克和第一輛坦克 高克和第一輛坦克
1945年8月8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駐南泥灣的八路軍炮兵學校裏接到中央軍委指示:派人到東北戰場,收繳日軍坦克,建立特種兵部隊。孫三等人穿越封鎖線,艱難跋涉,直到1945年11月,才到達瀋陽。此前,從延安來的幹部高克已在瀋陽日本人開的“918坦克修理廠”裏發現有幾輛日軍的97式改坦克。高克和戰友進入了“918廠”。乘人不備,他和俘虜的日本人各駕着一輛正在修理的坦克,衝出了修理廠大門開走。此兩輛九七式改被稱為101號和102號。
高克指揮坦克開到一個破工廠裏隱藏起來。當時,國共內戰爆發後,國軍佔領了山海關至錦州一線,高克接到命令指揮兩輛坦克和裝甲車進行轉移。當時車隊還帶走了一批日本技術人員,但車隊行駛到瀋陽市郊一個村子休息時,他們叛變而且破壞了101號和一輛裝甲車。正巧,孫三帶人來接應。孫三他們費盡周折,搞到了修理器材和零部件,但是,沒有時間修好被破壞了的101號坦克和裝甲車。這樣,孫三和高克他們只駕着那輛102號坦克,到達了當時的炮兵司令部駐地馬家灣子 [7]  [9]  [20] 
功臣號坦克在陳列館 功臣號坦克在陳列館
1945年12月1日,解放軍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特種坦克大隊"在瀋陽馬家灣子成立,全隊共有30人但只有一輛坦克,就是那輛102號。孫三為坦克大隊大隊長,高克為副大隊長。從此,人民解放軍有了自己的坦克部隊。解放軍坦克大隊成立後來,發現從日軍那裏收繳的坦克車車齡長、資格老、型號雜、毛病多,解放軍戰士稱它們為“老頭坦克”。戰士董來扶駕駛的“老頭坦克”就是從瀋陽“918坦克修理廠”繳獲來的那輛老坦克,它也是解放軍坦克大隊的第一輛坦克。為了趕在遼瀋戰役前把這輛“老頭坦克”修理好,董來扶和戰友們日以繼夜地埋頭苦幹,終於把它修復一新 [2]  [20] 
日本投降後,共有350多輛各型97式坦克成為人民軍隊的戰利品。不過,那些坦克不是戰場上繳獲的而是人民軍隊的指戰員把從鐵路沿線、荒山密林中搜集到的日軍遺棄的坦克和器材重新恢復組裝而成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人民裝甲兵部隊創建時的艱辛 [18] 

功臣號坦克技術特點

功臣號坦克總體結構

97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15.3噸,乘員4人,車長和炮手在炮塔內,駕駛員在車體前部的右側,機槍手在駕駛員的左側。該坦克車姿低矮外廓尺寸小,坦克車身總長5.52米,車寬2.33米,車高和89式坦克(2.56米)相比要低得多,為2.38米,從而減小了中彈面積。
該坦克炮塔位於車體縱向軸線偏右位置,該種不對稱的佈置方式,在其他各國的坦克中很少見。估計可能是由於車寬較窄,再加上橫向重心平衡上的考慮,而不得不將炮塔布置的偏右 [13-14]  [18] 

功臣號坦克武器系統

97式坦克與89式坦克相比火力增強了,彈藥基數增大。該坦克主要武器為1門97式57毫米口徑短身管火炮,俯仰角為-9度至+11度,與89乙坦克的90式57毫米火炮相比雖然火炮口徑相同,但結構上有不少改進。火炮炮彈的初速提高到420米/秒,比90式火炮提高了20%。火炮配用的彈種有榴彈和穿甲彈,彈藥基數120發,其中榴彈為80發,穿甲彈為40發。日本軍方人士認為,“戰車支援步兵作戰,比和敵方戰車作戰更重要”,因此,配備的彈藥基數較大。其穿甲彈可以擊穿1200米距離上的50毫米厚的鋼裝甲。
該坦克的輔助武器是2挺97式7.7毫米口徑重機槍,1挺為前機槍,由機槍手操縱射擊;另1挺為炮塔後機槍,多由車長操縱向後射擊,以發揚後方火力,也是二戰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炮塔的形狀也和89乙式坦克相似,為“歪把梨子”的形狀,但機槍和火炮的軸線是平行的。機槍彈的彈藥基數為4035發 [13]  [18] 

功臣號坦克動力系統

97式坦克的動力裝置為1台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170馬力。發動機位於車體後部,其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遞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和差速器。該種佈置在二戰的日本和美國的坦克中較常見。
該坦克的行動裝置也很有特色,懸掛裝置採用水平螺旋彈簧懸掛,第1、6負重輪為獨立懸掛,第2~5負重輪為2個一組的平衡懸掛裝置。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車體每側有6箇中等直徑的負重輪、3個託帶輪,每側有97塊鋼質履帶板。採用風冷柴油機和前輪驅動方式,是97式坦克推進系統的特點 [13]  [18] 

功臣號坦克裝甲防護

97式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為鋼製裝甲,採用鉚接結構。裝甲厚度為:炮塔正面、側面和後部均為25毫米,頂部為10毫米;車體正面為25毫米,側面和後部為20毫米,頂部為10毫米,底部為8毫米。坦克車體採用鉚接結構,是早期坦克的特點,抗彈性能比較差。
97式坦克的其他裝置,無線電通信採用半環形天線,也是97式坦克的特點之一。發動機排氣管處裝有消聲器,是二戰的日本坦克中經常採用 [13]  [18] 

功臣號坦克結構特點

97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15.3噸,乘員4人,車長和炮手位於炮塔內,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的右側,機槍手位於駕駛員的左側,炮塔位於車體縱向中心偏右的位置。主要武器為1門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發射榴彈和穿甲彈,攜彈量120發(榴彈80發、穿甲彈40發),其穿甲彈可以在1200米距離上擊穿50毫米厚的鋼質裝甲。輔助武器為2挺97式7.7毫米重機槍,攜彈量4035發,其中1挺為前置機槍,另1挺裝在炮塔後部偏右的位置 [14]  [17]  [19] 
97式中型坦克

功臣號坦克性能數據

97式中型坦克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全長
5.52米
全寬
2.33米
全高
2.32米
總重量
15.3噸
乘員
4名
動力裝置
發動機
三菱SA12200VD型4衝程V型12氣缸風冷柴油機
最大功率
170馬力
發動機轉速
2000轉/分鐘
性能參數
最大速度
38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
210千米
爬坡度
34度
越壕寬
2.5米
涉水深
1.0米
武裝裝備
火炮
47毫米口徑48倍徑坦克炮一門(備彈100發)
機槍
九七式車載7.7毫米重機槍兩挺(備彈4220發)
裝甲厚度
10~25毫米 [13-14]  [19] 

功臣號坦克服役動態

功臣號坦克戰鬥經歷

人民軍隊繳獲的97式中型坦克加入人民軍隊序列後,先後參加了綏芬河剿匪、三下江南等戰役戰鬥,立下赫赫戰功。因其資格老、車齡長,部隊的坦克手索性稱它為“老頭坦克”。
1948年,遼瀋戰役打響。攻打錦州作戰中,“老頭坦克”因故障太多,本來沒有承擔任務。在車組成員堅決要求下,它才有了上戰場的機會 [6] 
功臣號坦克 功臣號坦克
1948年10月10日晚,錦州外圍戰打響了。董來扶駕駛的“老頭坦克”在最後面壓陣。國民黨軍隊以猛烈的炮火擋住瞭解放軍的進攻。解放軍坦克部隊的4輛坦克受阻,董來扶駕駛着“老頭坦克”改變了行進方向,避開了敵人的炮火。董來扶的“老頭坦克”爬過一道道壕溝,碾過一道道鐵絲網,衝到了敵人的炮樓前。炮樓在發炮,射出一發發炮彈。董來扶駕駛着“老頭坦克”,走着“Z”字路線,避開敵人炮火。他找到了有利位置,“老頭坦克”發火了!一口氣打下好幾個敵人碉堡,為部隊進攻掃清了障礙。在其後的戰鬥中,董來扶的“老頭坦克”從壓陣車變成了衝鋒車,越過了一個個障礙,攻下了一個個碉堡。一次夜戰中,董來扶的“老頭坦克”滑進了污水壕溝裏。董來扶開着小油門,慢慢往上爬。待爬出壕溝時,突然加大油門,“轟”一聲,“老頭坦克”又衝上地面,一下子把敵人碉堡炸平。
戰後,“老頭坦克”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司令部、政治部命名為“功臣號”。
平津戰役中,“老頭坦克”在敵人集火打擊情況下,摧毀敵人一個又一個碉堡。特別是在進攻金湯橋戰鬥中,它主動出擊,吸引敵火力,先後摧毀敵3個暗堡、5個火力點,率先攻克金湯橋 [6] 
功臣號坦克和董來扶

功臣號坦克參加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閲兵時,新中國尚無批量生產坦克的能力,故坦克方隊全部由繳獲的外國坦克組成。坦克方隊的頭車是一輛就是解放軍的“功臣號”坦克 [3-4] 
1950年,董來扶被授予“鋼鐵英雄”稱號。如今,“鋼鐵英雄”和“功臣”號坦克已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部隊史冊。功臣號坦克後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1950年9月,董來扶被中央軍委授予“鋼鐵英雄”稱號,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 [5] 
中國坦克博物館陳列的97式中型坦克,是1955年蘇聯軍隊駐旅大地區的第7機械化師臨撤離前,贈送給瀋陽軍區裝甲兵 [19]  [20] 
開國大典閲兵式上接受毛主席檢閲的功臣號坦克

功臣號坦克五代傳承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中國志願軍坦克部隊裏的裝備不能滿足戰場需求,但那時中國尚無研製和生產坦克的能力,從頭進行設計製造時間上也來不及,因此從蘇聯購買了一部分T-34中型坦克和少量的IS-2重型坦克。該批坦克在戰場上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在進攻階段為步兵掃清火力點和障礙物;在防禦和對峙階段為步兵提供支撐點,在更長距離上發揚火力,擊毀敵人坦克、車輛和殺傷敵人步兵集羣,並在適合的時機上從側翼躍出切斷敵軍的進攻隊形。志願軍坦克第2師4團2連的215號更是在戰場上一舉擊毀5輛敵軍坦克,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的光榮稱號 [21] 
1959年,中國自主生產的第一代59式坦克開始列裝部隊。從此,老“功臣號”坦克光榮退役,但“功臣號”作為一個有着光榮歷史的車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1集團軍某旅坦克5連編制序列中一直延續。“功臣號”教育官兵勿忘革命歷史,賡續紅色基因,讓“勇往直前、戰無不勝”的“功臣號”精神薪火相傳 [8] 
2018年7月14日,中國中央電視台7套《軍事報道》消息,擁有70年光輝歷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支裝甲部隊“功臣號”連已經換裝99A式主戰坦克。在“地表最強”的解放軍第五代“功臣號”入役的同時,當年僅靠一台日本“老頭坦克”打天下的“功臣號”所在部隊也已經發展為解放軍新一代“土豪旅” [12]  。功臣號”坦克歷經五次換裝更,從繳獲的日本坦克升級為最新鋭的99A主戰坦克 [10-12] 
第一代至第五代功臣號坦克

功臣號坦克總體評價

坦克素有“陸戰之王”的美譽。在1949年開國大典的閲兵時,新中國尚無批量生產坦克的能力,故坦克方隊全部由繳獲的外國坦克組成。方隊的頭車是一輛解放軍繳獲的日本97式中型坦克,儘管該車防禦能力不強,火力也談不上充足,但在解放軍戰士的操縱下,仍然能夠屢建奇功。在歷次戰鬥裏憑藉車組乘員高超的戰鬥技巧和頑強的戰鬥意志,該型坦克為進攻中的步兵們掃清了一個又一個的火力點。在開國大典上,作為頭車的97式中型坦克因為在作戰時表現優異,故在車身上噴塗有“功臣號”三個大字 [4] 
“功臣號”作為一個有着光榮歷史的車號,在部隊編制序列中一直延續,成為連隊精神傳承的重要窗口。它將光榮歷史和“勇往直前、戰無不勝”的“功臣號”精神帶給了一代又一代官兵 [15]  。(中國軍網 評
第五代功臣號坦克所在坦克連 第五代功臣號坦克所在坦克連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